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了解自然地理要素

如何了解自然地理要素

发布时间:2022-08-12 04:18:23

A. 常说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征又包括哪些

气候 地形 水文 支臂 土壤 等

B.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以及它们彼此如何影响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1、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5、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哪些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植被、生物、资源、灾害、土壤、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
水系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是物质与能量输送者,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水系不仅对反映区域地理特征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对居民点、交通网的分布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均有显着的影响。从制图角度考虑,水系是仅次于地图坐标和控制点的地图控制骨架。

D. 自然地理的五要素:

地理要素基本构成:这是中学地理学习的知识骨架,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1、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2、社会经济要素: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商业贸易、旅游、人口、民族、城市、市场、科技等。

E. 地理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要素包括:

1、图的注记和颜色:地形图上的文字、数字统称为地形图的注记。它将地理要素中的名称、数量、意义等表示出来。

2、地物要素:地形图上的居民地、工矿企业建筑物、公共设施、独立地物、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管线和垣栅、水系及其附属设施等均属于地物要素。

3、地貌要素:地貌要素是地形图最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在地形图上主要用等高线表示。等高线能精确地表示地面的高程和坡度,正确地反映出山顶、山背、山脊、山谷、鞍部等地貌形态。

地理要素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以及它们的分布、联系和时间变化等,是地图的主体内容。地理要素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两大类。

(5)如何了解自然地理要素扩展阅读:

地理要素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即空间特征,就是地理要素肯定存在于地理空间的某个位置,具有一定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从地理要素的定义上不难发现,空间位置特征、属性特征、空间关系特征和时间特征是地理要素的四个基本特征。

地理要素总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某个位置,并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和几何分布,这些特征称为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特征,通常把地球表面抽象成一定的坐标系,在其中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即是其位于坐标系中的位置。

由地球表面抽象出来的坐标系可以是地理坐标的经纬度、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等。空间位置特征有时候也称为地理要素的几何图形特征,包括地理要素的位置、形状、大小和空间分布状况等。

F.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哪几要素

五个要素:地形(地质 地貌)
气候(气候类型及特征)
土壤 (土壤类型,肥沃或贫瘠)
植被(自然带,植被覆盖率)
水文(河流径流量,径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春夏汛,是否有冰期和凌汛,冰期时间长短 )

G. 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

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在现行人教社大纲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以下简称人教大纲版)和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新编的四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1册(必修)》(以下简称《地理1》)中,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却各不相同,简直是众说纷纭,甚至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研讨。为了研讨的方便,先把各家的表述作简要的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人教课标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1]这里列出了五大要素。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鲁教版)认为,“地理环境(geographic environment)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2]如果把这五大要素中的“地貌”与上述人教课标版五大要素中的“岩石”替换,则两种版本所列举的五大要素即完全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鲁教版中还给出了一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其中所列的五大要素与其课文大有出入,五大要素中竟然有三大要素不同,即在插图中将课文中的“生物”易为“植被”,“大气”易为“气候”,“水”易为“水文”。这种课文与其插图相互抵牾的表述,可能是一时疏忽的结果,也恐怕是不自觉地反映了目前对这一问题探讨过程中的分歧。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中图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在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中,所标示的亦是气候、水文等这五大要素[3]。图文表述相互一致,没有鲁教版那种图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的毛病。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该书即讲“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彼此渗透,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或系统)。”这里的“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称为组成要素。就是中图版自己,既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物质,又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这种概念使用的错综,在上述各版教材中并没有给予说明,更谈不上梳理清楚。以上三种版本在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上还是有共同点,即都列举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湘教版)在这一问题上与以上三种版本大异其趣。在课文和相应的插图中并列了14种“自然地理要素”。我们先来看课文的叙述: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4] 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话说,“自然地理环境是……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层包括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六大圈层。联系接下来的第二、三两句话可知,教材编撰者认为这六大圈层都是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要素。这种认识和表述,与上述三种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该书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4]在大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种“自然地理要素”。总之,在湘教版论述这一问题的图、文之中出现了“岩石圈”~“地形”、“大气圈”~“大气”、“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对10个,外加“人类圈”、“地下水”、“风化壳”、“地质”4个,总共14个专业术语,平等并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纲版,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与以上四种课标版存在差异,而且该版自己的课文与其插图亦不相匹配,课文列举出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插图中,“岩石”不见了,只有“大气、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课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变成了插图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难道生物等于植被?从以上的介绍可知,对于这一论题,不但五种版本互异,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图版之外,其他各种版本的插图与相应课文列举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为了对此有个一目了然的总体把握,特将这纷纭抵牾的表述归纳为表1。表1 五种版本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表述的比较 要素版本1234567人教课标版[1]课文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鲁教版[2]课文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 插图3-2-2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 中图版[3]课文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插图3-2-3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湘教版[4]课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 插图3-3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地下水风化壳插图3-4大气水文地形生物土壤地质 人教大纲版[5]课文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岩石 插图3.53大气水地貌生物(植被)土壤 二、分析与讨论归纳以上不同版本对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不同表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有六大要素,以至平等并列了总计14种要素之多,基本采取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这种单独概念的命名方式,以湘教版为代表;另一种以其他各种版本为代表,认为有五大或六大要素,采取了以“土壤、生物、……”等普遍概念命名的方式。下面对这两种表述分别予以讨论。湘教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4]而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对高中“地理1”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而成的。”[6]请注意,自然环境,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四大圈层交*而成的”。交*意指四者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具有新质的地球表层系统或说自然地理环境。它绝不是全部四大圈层或者六大圈层组成的。四者交*所形成的地球表层系统与四者全部组合,其内涵相差很大。中科院地理所集体编撰的《现代地理学词典》解释“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7]这个特殊的圈层即自然地理环境。该词典在“自然地理环境”词条下,甚至说“一般认为,狭义的自然环境其上界从地表起到其上50-100米的高度,下界在陆地上深约25-30米,海洋中深约100-200米。”[7]这个空间范围,与湘教版把整个大气圈(其上界可达距地面以上1200km,以至2000~3000km)、岩石圈(其下界可达地面以下60-200km)等视为自然地理要素,并把它们全部包括在自然地理环境之内,差别是很大的。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六大要素组成,除了湘教版的上述意见之外,还有人教大纲版,不过它不认为六大要素是岩石圈、大气圈等六大圈层,而是“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5]对此在人教课标版中,已改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1]在这里删除了大纲版的“地貌”一项,变成了五大要素。因此,本文即不再讨论人教大纲版中的六大要素说,而径直讨论三种课标版教材中的五大要素论。归纳三家出版社在课标版高中《地理1》中对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表述,在取舍和命名上,对“生物”、“土壤”两个要素没有分歧,对另外三个要素的认识则有不同。在课标人教版和鲁教版中有“大气”要素,中图版中没有“大气”要素,而讲“气候”,有趣的是鲁教版的插图也包括“气候”,而没有其课文中所说的“大气”。在中图版中有“水文”要素,而人教版和鲁教版中则径直称为“水”。此外,鲁教版和中图版中有“地貌”要素,人教课标版中则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岩石”(见表1)。总之,对这有分歧的三大要素,表现在取舍或命名上,就是“气候”与“大气”、“水文”与“水”、“地貌”与“岩石”的不同。作为自然地理要素的专业术语,在“气候”与“大气”、“水文”与“水”、“地貌”与“岩石”之间进行抉择,应当尊重长期以来在地理学上形成的传统,取“气候”、“水文”、“地貌”更为确当。这是因为,“气候”、“水文”、“地貌”这些概念,在地理学的内涵上比“大气”、“水”、“岩石”丰富。仔细回味、分析长期以来在地理学中这些概念的使用情况,可以说“气候”、“水文”、“地貌”这些概念,即包括“大气”、“水”、“岩石”等物质性方面的含义,亦有其运动状态、功能和效果等方面的含义。不必用含义较窄的“大气”、“水”、“岩石”这些概念来取代它们。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人教版把自己长期以来在“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综合的地理环境”[8]的表述中,所坚持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说,改变成了以“岩石”取代“地形”,以“大气”取代“气候”,以“水”取代“水文”,再加上“生物”、“土壤”,这种五大要素论[1]。郑度院士在为马建华教授等编着的《现代自然地理学》所作的序中指出,“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五大要素”,构成了自然地理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这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亦采用了这种传统的五大要素说[9]。中图版也坚持了这种五大要素说的传统。 三、结论在地理学上,对于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整体进行划分时,通常分解为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这样的分解符合“划分的各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而且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即符合“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的逻辑规则。[10]自然地理环境这样分解为五大组成要素,简单、明了、准确、科学。在这个论题上,中学生能够合乎逻辑地掌握到这种程度,也就可以了。不必节外生枝,不合逻辑地一下子罗列出14项或六、七项之多。当然,在其他场合,根据需要对这五大要素继续进行二级以至三级的逐级划分,并予以讲授和研究,未尝不可。此外,在五大要素的取舍和命名上,无须标新立异地以“大气”或“大气圈”取代“气候”,以“水”或“水圈”取代“水文”,以及以“岩石”或“岩石圈”取代“地貌”。结论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五个,即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

H. 常说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原因一般也说分析时的地理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具体来说就是
(1)地: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相对位置)、地形地势;
(2)气:气候,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
(3)水:水文条件,或者水源条件;
(4)土:土壤;
(5)生: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资源
2.人文地理要素: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市场等等.

I.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哪些,个要素之间怎样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土壤、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资源、灾害等.

J.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哪些

地理要素是地图的地理内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态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网、通讯设备、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和行政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阅读全文

与如何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