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如何形成地理概念

如何形成地理概念

发布时间:2022-08-12 05:52:25

㈠ 中国地理的学习方法(高中文科)

小议“地理学习方法”

作者:张廷芳 文章来源:山东省邹平县月河中学256200 点击数:2639 更新时间:2006-3-3

1、字头记忆法 :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例1、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
两湖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云”是字头,指明长江流经的十省市名称,“六千三”(百公里)是长江全长,“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流域面积,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点,“各拉段”与“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联想到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

例2、记忆世界煤炭储量丰富的七个国家,可以这样记忆:俄巴中澳印加美。中亚五国,哈吉塔土乌。
2、综合法 :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图可知,纬度、西风和地形的特点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3、用地图学地理法 :大家都知道,学地理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许多地理属性、特征、特点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涵规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来。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西岸。这样,我们就容易一下子推断出:它是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没有长久的冰冻,生长着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览等等。
上述是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谈谈地图运用的效能。地图对学好地理的作用当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说:离开地图,便不是地理课。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运用好地图的另一个做法是要把《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自己学习上得心应手的辅助工具。“两图”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与教材紧密配合的。而且色调鲜艳悦目,内容生动活泼。如《中国地图册》中《地球》一图,只要看一眼,便会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结论,而且会掌握大陆分布的基本形势。《地球五带》一图,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颜色显示地带温差,配合以动植物画面,十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地带的特点。运用好地图的最后一个做法是不要忽视地理作业填充图的作用,一定要按教师的要求和布置认真做好填充图作业。
4、谐音记忆法 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例3、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点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2)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例4、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5、识图记忆法 :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例4、我国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这一特征在地图上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储色:由此往北往东就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属第二段;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相同的地区,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过识图,即可记得一清二楚。其次,要养成看图用图习惯,日积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6、简化地图法 :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例5、长江水系简图: 长江干流犹如“L”和“w”两个英文字母连接而成。从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为上游,谷深水急,虎跃峡(A)、三峡地段,长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峡东端处。“w”河道则为长江中下游。“w”两端分别是宜昌(B)和南水北调东线的江都(F)水利枢纽,中点武汉市(D)则有长江最大支流双江汇人。“w”下方两处转折点是我国两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阳湖(E)、BE河段为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
7、归类记忆法 :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例6、以半岛为例,主要半岛我国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亚洲有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非洲有索马里半岛;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岛。
8、串珠成线法 :在一定范畴内,许多地理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此,当思考某一地理概念时,应该放到与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上去认识。联系的方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串珠成线法是联系法的一种,是根据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将零星的地理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分散的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认识地理事象的广度与深度。
例7、用铁路、河流把铁路枢纽和城市连接记忆。
9、比较法 :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地理课的特点所决定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一地理事物和另一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尤其是充分利用各地的乡土地理事物同其他地理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现在,比较法不仅在教学、总复习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各级各类命题考试中也常出现。
在地理学习中,以选择同类地理事物的相似特征作比较最为常见,目的是有利于减少头绪,减轻学生负担。如常常把亚马孙河与刚果河(扎伊尔河),喜马拉雅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海河治理与淮河治理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已知的,不能选择那些尚未学过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
作为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两种地理事物或现象。还应该具有典型性,即对比各点,无论异同,都要个性鲜明,特征突出。此外,选定比较对象时,还要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不要舍近求远。
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来的。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的多样化。杭州十一中张爱珍老师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比较方式的不同,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方法:
1.图表直观法
即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直接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理特征。
例8、比较长江、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农业差异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温度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一月均温
大于00C
小于00C

干湿状况
湿润地区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
大于800㎜
小于800㎜

结冰状况
冬季河流不结冰
冬季河流结冰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高粱

经济作物
甘蔗、油菜、棉花
甜菜、大豆、棉花

例10、如通过对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四个大城市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可以得出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
(1)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哈尔滨一月平均气温-20℃,广州一月均温约15℃,南北温差达35℃。
(2)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哈尔滨、北京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此线以南的武汉、广州1月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3)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图中四城市7月平均温度都在22℃以上,南北温差不大——哈尔滨22℃,广州28℃,南北温差仅6℃左右。
为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个气温分布特点,教科书上安排了两张冬季景观图:一张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大地披上银装,地面积雪很厚,冰天雪地,人们穿棉衣戴皮帽,扬鞭催马,在冰雪上行驶扒犁,说明冬季严寒;另一张是我国南方的海南岛,浓绿阔叶的椰子树呈现出热带风光,广阔的田野上,插秧机正在忙于插秧,说明这里的冬季温暖如春。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能强化形象理解。
2.类比法
即学习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同类同型比较,就是同类地理事物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
如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相比较;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同类异型比较,即是同类地理事物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
3.借比法
就是把难以想象,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季风的成因,是教学中常常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可借助露天游泳池和池边水泥地来说明陆地、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而形成季风的道理。夏天,我们去露天游泳池游泳,赤脚站在水泥地上觉得脚下发烫,跳到水里觉得很凉快,这主要是固体、液体的热容量大小不同造成的。夏天,大陆增温快—→气温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反之,大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空气同流水一样,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我国夏季常出现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这就是夏季风。同样道理,冬季常出现由亚洲内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叫冬季风。
4.演变法
即同一地理事物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法或自身比较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推断其未来,明了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
利用演变比较法,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经济主要指标、科技、国防等逐项进行比较,就能清楚地看出我国的“昨天”和“今天”。随着一大串大小数字的比较,在学生思想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随之增强。
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

10、 形象记忆法: 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同某种具体的事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江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头,甘肃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佣,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

㈡ 地理是怎样形成的

地理学是有原来的文学传记中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等内容,慢慢发展而成的!

㈢ 为什么说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按照孔颖达的解释,“地理”的概念不仅要弄清地表的形态,而且还需进一步了解这些形态的分布关系,探索其隐藏在事实后面的原因和道理,也即“知幽明之故”。地理概念的形成,利于有关知识的集中和条理化。所以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㈣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


(4)如何形成地理概念扩展阅读

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学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贡献:首先可以根据地学所研究的成果去发掘各种资源,从而为人类提供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资源;

并且,由于地学研究的发展,海洋变化的预测、天气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预报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地震预报也在研究之中,从而减轻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这是第二个应用;第三个应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统。

㈤ 周代的地理知识

周代包括了西周(前1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前722-前481)的漫长历史时期。

周人本是西羌,并非农业民族;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到歧山下,就定居下来。岐山是夏民族的根据地,有较高的农业文化,二者融合产生了新的周文化。周人的月令源于《夏小正》在豳风《七月》里,夏历与周历并用。同时,周人也接受了东方的殷文化。武王灭纣,统二东西。这样,就创造了自己面目全新的文化。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周文化的精神是农本文化的社会,建立了封建社会。农本社会,接近自然,多看植物,少看动物,人们的胸怀易与自然融合,遂渲变为“同天”的人生哲学。歌颂自然、安天乐命,形成了“温柔敦厚”的诗教。此期是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广泛使用的时期。同时,农业生产大发展,城市经济繁荣,使得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少数重要青铜器铸有较多铭文,甲骨文继续使用并兴起竹简记事。由于竹简的出现,文字得以广泛应用,系统的学术着作出现,有的并辗转得予保存下来。种种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都促进了地理知识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时期已出现并保存至今的有《禹贡》和《山海经》等着作,另外《管子》、《周礼》和《诗经》中也有一些篇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将在后面介绍。

我国最早的“地理”概念就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周易·系辞》中提出“……故能弥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什么叫做“天文”、“地理”呢?唐代孔颖达作疏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者,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谓事也。”按照孔颖达的解释,“地理”的概念不仅要弄清地表的形态,而且还需进一步了解这些形态的分布关系,探索其隐藏在事实后面的原因和道理,也即“知幽明之故”。地理概念的形成,利于有关知识的集中和条理化。所以地理概念的形成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周代由于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已经注意到发展生产与保护和协调环境的关系。认为自然环境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进而认为:“天其有五材,而将用之,力尽而敝之,是以无拯”,“能协于天地之胜,是以长久”。认识到生产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性质相协调,社会才能安定发展。基于保护各种动植物的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的认识。相传周文王曾在镐召见太子发(后来的周武王),谆谆告诫说:“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龟鳖之长;不卵不躜,以成鸟兽之长。畋猎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驰,使天下不失其时。润湿不谷,树之竹苇莞蒲,砾石不可谷,树之葛木,以为𫄨绤,以为材用。”这遗嘱当中,包含了保护草木、鸟兽、鱼鳖等自然生物繁衍的远见卓识,把毕生对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认识归结为反对掠夺式开发,反对开发性破坏的明智思想。提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使之“不失其宜”、“不失其性”。“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分别种植树木、藤本、竹子、芦苇、水草等。”这些思想作为先王之法,要求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图取之不尽,达到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这些思想,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㈥ 地理的含义,由来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6)如何形成地理概念扩展阅读:

学科分支

1、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

2、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等。

㈦ 地理是什么

学科概念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cartographers)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与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前者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与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后者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气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环境地理学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学及观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地球是人类的家,人类一直都十分关心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的状况,从而萌生出各种地理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地理学
geography一词源自希腊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词来表示研究地球的学问。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区域和国家进行描述。传统上,地理学在描述不同地区及居民间的情形时,就和历史学密切联系(如希罗多德);在确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区的位置时,就和天文学及哲学有联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国博物学者及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兴起现代地理学的一位关键人物,因为他作出了精确的测量、细心的观察记录以及对人文与自然特征的重要区域类型的制图。
地理学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地球表面各种现象的任何空间变化类型都受到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地理学家必须熟悉生物学、社会学及地学等学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经常归咎于干旱,但研究表明,是因过度放牧、农业过度扩展和毁林烧柴而加剧的。许多现象是由其他学科的专家研究的,但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调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联结各组成部分的网络,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㈧ 怎样才能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

老师用的,借鉴一下吧。

  1. 注重知识体系的运用,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许多知识难以运用,所以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巴西高原、德干高原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如光合作用,就要请教生物老师,有关太阳高度的问题,就要请教数学老师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系统的建立,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以便熟练运用。
    2、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例如: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对比别区或别图的地理事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掌握乡土地理的情况下再比较学习黄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又如,在学完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比较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异同点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在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中,学生则能更好地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不仅学到的知识得到迁移,而且还发展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3、学会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各方面地理思维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地图要素,归纳区域地图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


阅读全文

与如何形成地理概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