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地理考察着作的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着作。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着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这本书一共只有1193个字,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却根据当时的自然地理山脉、河流为主要的标志,将国家分为了不同的9个区,并且对于这9个区中的每一个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简要的记录。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有传说是禹所做,但是实际的作者却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在该书中对于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区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脉记录是比较详细的,而其他河流的记录比较粗略。
这是撰着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
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着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述。
②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尚书禹贡》,这是一篇区域地理着作,全书以自然地理实体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并对每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
第二部分是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
第三部分是叙述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
第四部分是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臃yong)塞溃决之患;第五部分是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
(2)国最早出现的地理现象是什么扩展阅读:
《禹贡》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巫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撰写的。它突破了早期着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比较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各种地理现象,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成为《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着作痒引的对象。
也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着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贡锥指》和近人顾颉刚的《〈禹贡〉注释》最为重要。
③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
是《尚书·禹贡》,这是一篇区域地理着作,全书以自然地理实体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并对每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着,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
史念海在《论〈禹贡〉的着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禹贡》根据土壤的颜色和性状,将九州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坟、涂泥、青黎、黄壤、白坟、坟垆等类别,这是有一定分类价值的。
《禹贡》中专论山岳和河流的"导山"与"导水"两部分内容,是纯粹地理的内容,它们开创了中国关于区域地形的分部门研究的范例。"导"字被认为是"治理"的意思,以与禹治水的史迹相联系。
④ 九月初中国出现的地理现象谢谢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 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东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 按地形分三大块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⑤ 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
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尚书·禹贡》。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着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着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着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5)国最早出现的地理现象是什么扩展阅读:
《禹贡》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巫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撰写的。它突破了早期着作中传播的许多神秘观念,比较朴实地记录了全国范围内各种地理现象,是中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成为《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唐、宋以来许多地理着作痒引的对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历代注释、考证《禹贡》的着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贡锥指》和近人顾颉刚的《〈禹贡〉注释》最为重要。
⑥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
我想你的意思是最早出现“地理”这个词语的地方吧?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最早的地理着述有《山经》《禹贡》等,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我国的山川、水系等地理要素。
⑦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
网页
知识
问问
新闻
更多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
搜索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_约226个回答_搜狗知识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
[最佳答案] 我想你的意思是最早出现“地理”这个词语的地方吧?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最早的地理着述...
搜狗问问
2015-09-18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
中国在亚洲板块.亚洲板块按照板块漂移理论是在赤道附近.中国所在地最早出现地理位置在赤道附近.
网络知道
2015-09-17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
搜狗问问
2017-01-17
搜狗知识
查看更多
谁知道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文献是什么?-作业帮
回答:1提问时间:2017-10-10
[最佳答案]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 是《禹贡》传统的记载,《禹贡》是大禹治水时所积累地理知识的总结,因此它成书于夏代.《尚书·禹贡》说大禹分九州,根据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贡物和赋税,称之为“禹贡”.《史记·夏本纪》更详细记载...
作业帮
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着作是什么?-作业帮
回答:1提问时间:2017-11-03
[最佳答案] 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着《地理学》.
作业帮
87%的人还搜了
中国最早的地理中国最早出现地理考察着作
最早的地理学着作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
中国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地理中国最早的地理考察
最早的地理学着作是最早的自然地理学着作是
我国最早的地理着作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自然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着作禹贡中国第一区域地理学着作
最早的地理学着作山海经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最早的地理学着作记录了
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着作最早自然地理考察
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着作黄河的人文历史地理
广西最早的大学关于地理上阴阳的解释
贾思勰的着作是什么近代中国四大米市
被李约瑟称为地理着作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邮展
郭守敬的着作是哪一部最早的农业科学着作
孙思邈的着作是什么名着有哪些
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是什么?_中国国情_中国网
[图文] 现已发现的十几万块甲骨卜辞材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系统文字材料,所记录的内容十分可观,其... 具体说就是“中央”管控大量“地方”的办法,地理的政治内容因此出现. 商代所谓的“地方”是...
中国网
中国最早出现地理是在什么地方?_视频
03:34
看鉴地理 第105集:中国最早的城市长这样?
爱奇艺
2017-09-18
01:48
山西历史地理——临汾 “中国最早在这里”
青莲读书
2020-01-20
02:16
中国最早被撤销的直辖市,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如今发展追上北上广
探秘历史
2020-02-13
01:15
公务员考试题: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是?很多人都答错了
腾讯视频
2020-06-04
03:41
中国最远古的一部神圣怪异宝典,更是世界最早的地理志
阿木时间
2018-04-24
00:20
山西人文地理魅丽山西·太原晋祠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皇家园林建筑...
山西人文地理
2020-04-01
03:13
[地理·中国]一株小草 使天一阁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
CCTV
2019-11-10
01:12
[地理中国]中国最早的北回归线标志塔
CCTV
2019-05-22
查看更多
搜狗视频
查看更多
揭秘中国出现最早的地图是在什么时...
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表示地貌的科学方法,它虽然还不是18世纪出现的等高线,但已具备了高度... 但是在驻军图上已绘制出相当于现代东经111度至112度30分,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1度30分经差...
趣历史网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史上最早的地图介绍_...
浏览:2270更新时间:2019-10-17
1.
禹贡地域图
2.
1700多年前,西晋人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地图集.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着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3.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着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搜狗指南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着作,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
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的是____。,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答案 学习强国题库 的相关资源如下: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着作,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
m.3gmfw.cn
智慧树2018《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_3G免费网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答案 的相关资源如下: 智慧树2018《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 ...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3【单选题】(2分) 早期关于“中国”...
m.3gmfw.cn
中国地理_搜狗网络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辽阔广大,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约等于欧洲整体面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面积广大,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有省级行政单位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
⑧ 中国最早出现的地理考察着作是哪一个
您好:
中国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尚书·夏书·禹贡》;作为《尚书》中的一篇,《禹贡》全文以“禹”的名字作为篇名,描述了他“奠高山大川,任土作贡”的功绩。文中不仅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区,并对每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描述,是历代学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⑨ 中国历史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自然地理考察着作是:《尚书·禹贡》。
这是一篇区域地理着作,全书以自然地理实体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并对每区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⑩ 中国最早的出现的一片陆地是哪
是河南嵩山。
在地球演变的编年史上 , 地球的年龄约在 46 亿 年左右 , 而嵩山距今已有 36 亿年的历史。当整个世界 还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时 , 嵩山便横空出世。
可以说嵩山见证了整个地球演变的全过程。
在嵩山不到 4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系统、良好地出露着全球绝无仅有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地层序列 , 地学界称之为 " 五代同堂 " 。
在距今36-25亿年的太古宙时期 , 由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作用和酸性岩浆侵入作用共同构成登封群的花岗绿岩建造 , 铸就了嵩山的结晶基底。
在距今 25~5.43 亿年间的元古宙 , 沉积了滨一浅海相的碎屑岩、粘土岩和碳盐岩 , 即古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马鞍山群和新元古界五佛山群。
在距今 5.43~2.5 亿年间的古生代 , 发育着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滨海相的碳酸岩 ( 底部碎屑岩 ), 以及石炭系、二叠系的海陆交替沉积的灰岩、碎屑岩、粘土岩。其中广泛贮存着煤、铁、铝、建材等沉积矿产。古生代是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 这些古生物化石成为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的见证。
在距今 2.5~0.65 亿年间的中生代 , 发育着三叠系湖相碎屑岩、粘土岩夹煤线。在陆相盆地一一河流环境沉积的中生代红色泥岩一一碎屑地层 , 其中含 有丰富的陆生动、植物化石。
在距今 0.65 亿年 ~ 现代 , 沉积了新生界古近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 , 以及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园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保罗系、 白歪系和新近系。其 中含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及古人类、古文化遗址。
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 , 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 , 岩层近东西向展布 , 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着 ,接触关系一目了然。在嵩山地区不足 20 平方公里范围元 , 清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 25 亿年、18.7亿年、5.43 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 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这三次 " 翻天覆地 " 的全球构造运动分别被地质学家称为 " 嵩阳运动 " 中岳运动 " 、 " 少林运动 " 。
根据嵩山地区内 " 五代同堂 " 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运动遗迹的基本特征, 按照地质科学的原理 , 可以追溯出嵩山形成的过程和发展、演化的景象 : 地球发展 的早期阶段 , 表面被水包裹着。大约从 36 亿年前开始 , 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来自地。幔的基性熔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 , 共同堆积了以基性火山岩和酸性侵入岩为主的被称作登封群的花岗绿岩系。在距今 25 亿年前 后 , 嵩山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 , 地质学家称它 为 " 富阳运动 " 。富阳运动的结果 , 使海底沉积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应而发生褶皱隆起 , 慢慢露出峥嵘。后来经过长期风化剥蚀, 富 山渐渐被夷平了, 加上地壳不断下降 , 夷平的嵩山又 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 形成海滨和浅海环境 , 于是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泥质及钙、镇等物质的 沉积。到了距今 18 亿年前后 , 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 " 中岳运动 " 的全球性地壳运动 , 来自东西方向的应力 作用和温、压效应使海底的碎屑岩一碱酸盐地层慢慢隆起成山 , 露出海面 , 嵩山第二次屹立于中州大地。 " 中岳运动 " 后 , 嵩山再次被慢慢的风化、剥蚀、夷平、 下降 , 逐渐被海水吞噬 , 形成滨海、浅海、山间盆地 等环境 , 先后沉积了被称作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罗圈冰碛层的地层层序。到了距今 5.43 亿年前后, 嵩山地区又发生了被称为 " 少林运动 " 的地壳运动 , 使 嵩山一带大范围地升出海面 , 形成嵩山系 , 结束了地球生命大爆发前的元古宙演化历史。后来虽然发生了古生代广泛的海浸, 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始终未被海水淹没。嵩山从此扬眉吐气。在距今 2~0.65 亿 年的中生代晚期 , 强烈的 " 燕山运动 " 使地区产生了 巨大的剪应力, 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唐窑一中岳庙断裂和五指岭断裂带拦腰将嵩山山系截为三截 , 并使峻极峰及五指岭依次向北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 0.65 亿年后的 " 喜马拉雅运动 " 使嵩山进一步隆升并遭受风化剥蚀 , 历经沧桑的嵩山终于显现出当今的面貌。
嵩山复杂的地质地理条件 , 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 , 形成独特的气候条件, 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典型的地层层型剖面, 绝灭的动植物化石 , 重岩叠峰的断块山体, 千尺飞泻的悬崖瀑布、清流晶莹 , 素湍绿潭 , 幽静宜人的湖光山色 , 巧夺天工的地学景观 , 给人以精神陶冶, 给人以科学的启迪和深思, 给人以文化的源泉。
嵩山岩石类型齐全 , 既有各种类型的片麻岩及片岩等变质岩, 又有砾岩、砂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等系列沉积岩, 还有基性一酸性的辉长岩一花岗岩等侵入岩及其喷发岩。
嵩山发现有煤、铁、铝土矿、铜、铌钽、磷、石英岩、脉石英、水晶、钾长石、石棉、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天然油石与玉石、麦饭石、建筑用砂和石材等 18 种矿产 , 其中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是石英岩 , 主矿层产于言山群罗汉洞组 , 其规模达大型一一特大型
嵩山如同是一部最直观表现地球发展、地层演变的 " 奇书 ", 又恰似一部记录地球几十亿年沧桑巨变的《史记》 , 有人称它是 " 地球演变的稀世绝版 , 五世同堂的旷世奇观 ", 也有人称它是一部完整的 " 地学网络全书 ",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天然地质博物馆 " 。
嵩山集典型、稀有、系统完整性于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遗迹 , 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 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
对嵩山地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 中次七经》记载 :" 少室之山其下多铁 " 。《山海经 -五藏小经》记录了当时产铁之山有34 处 , 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有六处, 少室山即是其中之一。
嵩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 开始于20世纪初。嵩山地区经历的 36 亿年漫长的地质历史 ," 三 大构造运动 " 的不整合面 , 错综复杂纷繁多姿的构造型态 ," 五代同堂 " 的地层序列 , 以及蕴藏着的丰富矿产资源 ,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包罗万象的地学知识 , 其 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保护性等 , 吸引了众多的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到此进行 调查和研究 , 逐步揭开了嵩山地质遗迹神奇的面纱。
1950年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士、河南籍地质学家张伯声教授在登封富岳寺塔西南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确立了 "嵩阳运动 " 。1954 年 , 西北大学张尔道教授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一套轻微变质或不变质的岩层称为 " 五佛山系 ", 指出五 佛山系与嵩山石英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 最先认识并确立了 " 中岳运动 " 。 1958 年至 1959 年, 中国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王日伦等对嵩山进行路线地质调查。 1960 年, 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 , 进 一步证实并肯定了 " 嵩阳运动 " 和 " 中岳运动 " 。命名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为 " 少林运动 " 。 1958 年以来 ,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马杏垣11次登临嵩山 , 对嵩山的构造变形史和五佛山群的地层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 , 在五佛山群葡萄岭组页岩与骆驼畔组砂岩之间发现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 , 创立了重力滑动构 造理论。马教授对嵩山情有独钟 , 甚至为嵩山地质研究倾注了毕生精力。半个世纪里, 他走遍了嵩山的山山水水 , 沟沟坎坎 , 说起嵩山现象 , 如数家珍。 l990年, 国家准备将 " 嵩山地质遗址 " 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提出申请 , 马杏垣教授致信极力推荐。信中说 " 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 , 这是世界上最宏伟 , 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前寒武纪重力构造 , 虽然在西南非 ( 纳米比亚 ) 也有 , 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从古构造观念讲 , 它 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 , 琳琅满目。 " 字里行间, 透射出一个老地质学家对嵩山的深切关爱之情。 l973年 , 王鸿祯、刘鸿允等对嵩山前寒武纪地层, 特别是罗圈组冰碛层进行了考察研究。这些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奠 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
20 世纪60年代以来 , 河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 ( 区调队 ) 、北京 ( 武汉 ) 地质学院和西北大学等相继开展了包括嵩山地区的 l :20 万和 1:5 万区域地 质矿产调查和专题科研工作。 1965 年和 1977 年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分别开展 l :20 万临汝幅和许昌幅区 调工作。对区内地层、岩石、构造和矿产进行了系统 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 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矿产地质研究所、北 京 ( 武汉 ) 地质学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 质学院、郑州地质学校以及省内各有关科研、教学和 生产单位, 均对嵩山地区的地质矿产调研投入了大量工作。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 , 他们不辞辛苦 , 对嵩山地质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是 : 嵩山地质构造运动命名者 : 张伯声、冯景兰、张尔道、王日伦。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杏垣、王鸿祯、董申课、张文佑、徐 克勤、郭令智、郭文魁、孙丰区、叶连俊、叶大年、任 纪舜、孙大中、李廷栋、张国伟 ; 国内着名地质学家 刘鸿允、赵宗溥、丛柏林、李继亮、李荫槐、胡受美、 钱祥麟、王泽久、王乃文、游振东、索书田、刘如琦、 王清晨等几十位在嵩山工作过的专家。国外着名地质学家一德国美因茨大学地质系、 OGS 构造委员会秘书 长 A. 科纳尔教授 ; 瑞士苏黎世工学院地质研究所、世界着名小构造专家 J.G. 莱姆塞教授 : 美国威斯康星大 学地质系 C. 古拉多克教授 ;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局长 R.W.R 鲁特兰德教授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 W- M. 施沃特教授 : 加拿大地质调查所 A. 戴维森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杰拉尔德、舒伯特教授等 13 国 20 多位学者都先后来嵩山考察过。
凡到嵩山考察过的地质科学家和地质工作者 , 大都有着→种共同的感受 : 嵩山 , 对于人类来说真是太奥秘、太神奇 , 它的每一座奇峰异景都是力的展示、力的杰作 , 大自然以宏伟的气魄和神奇的雕刀为人类凿 辈出嵩山这块瑰宝 : 嵩山真是太古老、太悠远 , 它的诞生和演化就是中州沧桑变迁的见证。它告诉人们一 条真理 : 世界上如有永恒 , 那便是运动和更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嵩山地质遗迹为世界地质公园所瞩目。 1980 年 ,13个国家 60 多个地质专家集聚嵩山 , 召开了 " 嵩山前寒武纪构造地质讨论会 " 。很多外国专家发表了许多嵩山地质构造研究论文 , 尤 其他们实地看到了嵩山丰富的地质构造型迹时 , 惊喜地大喊大叫 , 欢呼雀跃。 1996 年, 第30届国际地质 大会在北京召开 , 筹委会将嵩山列为地质旅游路线之一。作为大会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 闽南地矿厅区调队 提前两年在嵩山开展了前寒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研究 , 撰写了会上宣讲的论文《嵩山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嵩山地区伴随着历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 形成了丰富的内外生矿产资源。经地质勘探 , 已发现有煤、 铁、铝土矿、磷矿、白云岩、石英岩、水品、油田、粘土矿等。
嵩山不仅是地质学家的舞台 , 更是众多地质工作者的摇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 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华北地质研究 所、南京建材古生物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西安地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几十所科研院所 , 地质、煤田、冶金、建材、化工、石油、核工业等部委所属 的地质队 , 省内各系统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 大批专家学者、地质工作人员和学生 , 都对嵩山投入 了大量的工作 , 出版和发表了数以千计的研究专着和 论文 , 为发展嵩山的地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