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
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
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
Ⅱ 我国地理背景对旅游资源特征有哪些影响
中国旅游资源具有四大特征:
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多种功能。以地貌景观而论,从海平面以下155米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米,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以旅游气候资源为例,中国不仅有纬向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南北既有四时如春的繁花似锦的美景,又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和高纬地区的避暑胜地,还有银装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趋暖的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绚丽多姿。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业绩,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汇融的结晶,又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而宗教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丰厚性
中国旅游资源雄厚,开发利用保证程度高,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劈天摩地而着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组分特性而导致的球状风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至于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古代建筑,园林艺术,民风习俗,更是不可胜数,多采多姿,其资源之丰度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
古老性
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许多旅游资源以其历史悠久、文化古老而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29省、市、自治区。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见开远市),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禄丰腊玛古猿头骨化石在世界上乃属首次发现(见禄丰县)。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猿人化石有元谋人(见元谋县)、蓝田人(见蓝田猿人遗址)、北京人(见周口店古人类遗址)、丁村人(见丁村文化遗址)、长阳人、大荔人、桐梓人、柳江人、峙峪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安徽和县龙潭洞和营口金牛山(见营口市)的古人类遗址。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其他如仰韶文化(见仰韶村文化遗址)、半坡遗址(见西安市)、阳城故都(夏都)、安阳殷墟、岐山周原、丰镐周京、咸阳秦城(见咸阳市)、京杭运河、万里长城(见长城)、秦陵兵马俑坑(见临潼县)、银雀山汉墓(见临沂市)等,无不以古称绝。旅游资源的古老性是发展中国旅游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所在。
奇特性
从万里长城到大熊猫的故乡皆中国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以喀斯特地貌风景为例,千形万状、千嶂叠瘁、怪石嶙峋的路南石林,奇幻无比的兴文石林洞乡和具有奇山、碧水、异洞三绝的桂林山水(见桂林市)皆着称于世。1980年贵州发现织金打鸡洞,全长13公里,最大跨度1750米,洞内有各种类型的喀斯特构造,还有举世罕见的特异景象——发育在钟乳石上的卷曲石,其中心为密封储水的空心管道所贯通,管壁极薄,通体透明,在周围的障碍中曲屈四旋,自由伸展。这种奇异的喀斯特构造,引起了旅游者、世界洞穴家们的兴趣和关注。 中国的自然奇观不可胜数,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见大理市),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随节令变化不断更换羽色的大兴安岭的柳雷鸟,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见钱塘江),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等(见查布间歇泉、玛旁雍热田)。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加丰富多姿,如周原一带出土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西周着名的青铜重器和1976年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发现的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其中《史墙盘》铭文284字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土铜器中铭文最长者,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业绩,后段历叙家世,是研究西周历史极珍贵的资料。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见临潼县)。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 (见长沙市)、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见江陵县)、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见满城县)及监沂银雀山汉墓的大量竹简文献等出土令中外考古界神往,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见敦煌石窟)。“柱脚悬空永不落,三层木阁无钉铁,绝招结构圣人作”的广西真武阁也是建筑史上的一绝。雄踞凌云山,俯视三江的乐山大佛,坐像高71米,体宽28米,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石佛(见乐山市)
Ⅲ 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旅游业发展的。
你好!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有它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在因素来说主要表现在当地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如何了,比如它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是否齐全,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是否具有它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景点的规模和集聚性,而吸引力是主要的。2、外在因素来说就有1、旅游交通条件是否便利;2、人口因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旅游欲望;3、自然环境、气候水文是否适合大众的需求,(比如那种危险的地方只有少数冒险的人才敢去)4、旅游对外宣传、民族文化、政府支持对旅游业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以上这些因素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旅游资源以及服务配套设施就不能方便游客来玩,没有一定的生活水平游客就没有经济承受能力,没有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做背景,旅游的意义就不大也不能吸引人。
我大概就是这么想的,谢谢!
Ⅳ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我国南北 东西跨度都比较大,气候差异很大,水文条件也不一样,这样各地就形成了独特的风光,比如东北的黑土地 沼泽地,内蒙的草原 西北的荒漠,云南贵州等地的自然山水美景 及喀斯特地貌 石林能,形成了各地的独特代名词 西北荒凉空旷 ,东部婉约温柔, 西南的秀丽与多彩,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人文地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不同的生存条件和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西北地区人口少 交通不便,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没有太多的汉化色彩。草原的开阔赋予草原人的豁达热情,民族服饰和饮食的独特。西南地区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地方几乎与世隔绝,这也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保持了比较多的自己的特色的一个很大原因,比如贵州的苗族 云南的傣族等。另外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依靠当地的自然环境生存发展的 ,形成了很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节日,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信仰。现在很多人想去更多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比如挑花刺绣之类的都回去贵州和云南。还有东南地区天气潮湿多雨 ,多季雨,他们的住房和饮食都与这有关。
Ⅳ 我国的旅游资源形成于怎样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背景下
美丽、壮观、独特
Ⅵ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中国的旅游资源创造了哪些条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陆地面积960×104km²,疆域辽阔,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大国。最东端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相汇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东西相距约5000km;最南端为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南北相距约5500km。中国陆地疆界长2.28×104km,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相邻。大陆海岸线长达1.8×104km以上,岛屿6300多个,总海岸线长达3.2×104km。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东岸太平洋海域等5个海区及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环列于大陆海岸线外侧。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望。我国现行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由于历史因素,香港、澳门曾长期分别被英国、葡萄牙占领,现已先后回归祖国,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袤的地域空间,孕育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各种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载体。广阔的沃野良田,众多的江河湖泽,丰富的自然资源,复杂的天象气候以及悠久的历史,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Ⅶ 地理环境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许多旅游资源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类型齐全;气候变化类型较多,即有湿润的季风气候,又有干旱的大陆气候,还有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呈现多种气温、降水、风的组合状态;水文特征变化多端,即有常见水文特征,也具备多种特殊水文现象,形成瀑布、冰汛等多种景观;土壤种类繁多,变化多样;生物种类多,具有多种特有动植物资源,如熊猫、扬子鳄等。
总之,我国各个自然要素变化多端,不同自然要素会形成不同独特组合,加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非凡性等特点,使我国具有多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考虑到我国独特的人文底蕴,那么旅游资源的这些特性将更加明显。
有用请采纳~~
Ⅷ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类型
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由地质营力引起的,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营力作用和内营力作用。
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它是地球以外的能,其中主要是太阳辐射热能所引起的。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淀作用和成岩作用。
内营力作用,也称内力作用,是由来自地球内部能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主要是由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旋转能和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所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二、地貌的形成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也称地形。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干旱风沙区地貌、冰川冰缘地貌、湖成地貌、熔岩地貌等;按其基本形态可分为平原、太低、丘陵和山地。按其规模可分为星体地貌、巨地貌、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微地貌。
一般认为,地貌是在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一)地质地貌影响旅游环境。
地质地貌是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影响到自然环境,进而提供了不同的旅游环境。
(二)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除部分气象气候景观外,自然景观总是孕育、诞生于特定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并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质地貌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地质地貌对一个自然风景区的构成起着骨架作用。另一方面,地质地貌作用及形态,又是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地质地貌可以单独够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
(四)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五)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一定的旅游资源实体特征为旅游者所感受,使旅游者能获得一定的寓意和情趣,这就是意境。不同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能反映出不同景区的意境。这些意境的形成,主题旅游资源的特征固然很重要,但也需要一定的背景做为基础。而地质地貌在许多情况下能够提供这样的作用。
地貌之所以能起到增加意境的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立体形象感染力。地貌形态不同,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明晰的感受。
四、旅游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
(一)具有形态美,可以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
1、雄伟美。可以使人产生仰慕、自豪之情,增加人们的豪情壮志,鼓励人们奋勇前进
2、奇特美。可以给人以特殊的愉快、高兴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3、险峻美。可以激励人们奋勇进取,全力拼搏,去争取胜利,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不畏艰险,顽强不屈。
4、幽静美。可以使人有超然世外之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幽境有利于养情怡性,是静养的好地方。
5、畅旷美。能给人以阔大无边、奔腾豪放的美感,置身于旷景之中,能使人心旷神怡,促进心胸开阔。
(二)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
(三)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看站休闲、游乐、体育活动
五、地质旅游资源
1、岩石景观
2、化石
3、典型地层
4、构造形迹
5、地震
六、地貌旅游资源
1、山地 2、峡谷 3、岩溶地貌 4、干旱风沙 5、黄土风景 6、火山与熔岩风景
7、冰川地貌 8、丹霞地貌 9、海岸岛屿
七、山地的美学特征及其旅游意义
山地是对许多山的统称,它由山岭和山谷组成。其特点是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山地美可以概括为:雄、奇、险、秀、幽、旷、野等。
意义:山地具有较高的高度,尤其是名山,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给游人以雄、奇、险、秀、幽、野等多种美感,又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是旅游观光、登山活动的场所,又是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科普活动的阵地。利用名山可以看站观光游览、科学研究、体育活动、求知等多种旅游活动。
八、峡谷的美学特征及其旅游意义
峡谷是指谷地深狭,两坡陡峭的河谷地貌景观。
峡谷风光以气势磅礴为总体特征,以“险、雄、幽、隐”为其主要美学特征。
意义:峡谷虽然可以其体量、形象吸引游人,但其内在的造型景观意义也很大。峡谷的文化景观也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九、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主要的形态有哪些?
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化学作用过程(溶蚀和沉淀)和机械作用过程中(流水的侵蚀、沉积、重力崩塌、坍陷和堆积等)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
它是以溶蚀为主形成的地貌。岩溶地貌常见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地标形态有石芽与溶沟、落水洞、竖井、漏斗、天生桥、峰林、峰丛、孤峰等,地下岩溶形态有溶洞、地下河、地下廊道、洞穴堆积等。
十、干旱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
沙漠景观、戈壁景观、雅丹地貌
十一、黄土风景类型
黄土梁峁,水土流失形成的千沟万壑,形态各异的黄土桥、黄土柱、黄土塔、黄土墙、黄土洞、黄土林一级层层梯田、黄土窑洞
十二、火山与熔岩风景的类型
火山锥、火山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熔岩台地
十三、冰川地貌类型
围椅状冰斗、平直的U型谷、尖峭的角峰、单薄的刃脊、匍匐状的羊背石及波光粼粼的冰斗湖。鼓丘、蛇丘、冰积丘陵。
十四、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海岸、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滩。岛屿、珊瑚礁
Ⅸ 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内容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2.旅游者行为规律
3.旅游流预测
4.旅游通道
5.旅游资源评价
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
7.旅游环境容量
8.旅游区划
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0.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