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地理知识点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各具有什么性质 求帮忙 拜托!!
气压带:
1、2个极地高压带:
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2、2个副极地低压带:
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3、2个副热带高压带:
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4、1个赤道低压带:
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风带:
1、2个极地东风带:向低纬度源源不断地输送干冷空气。
2、2个西风带:温暖湿润、含水汽多。
3、2个信风带:干热、稳定、风力强劲、方向不变。
(1)地理六风是指什么扩展阅读:
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7个:两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是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两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
风带形成的原因: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
同时,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
B. 地理课结束语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这种方法是授完课时,对全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它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意在让学生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时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啰唆、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有地势高低和气温高低,一般它们呈反比。地势高气压低,气温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气温低气压高。2.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可简称为“六风”“七带”)其名称要求记住。
二、悬疑激思式结尾
地理教材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悬念,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为下一节课打下埋伏,使本节课的结尾变成了下一节课的开头,以便与下一节课有机地衔接起来。例如:讲完“地球公转轨道、周期、速度”后,我做了如下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椭圆轨道上有两个特殊的点:近日点和远日点。就我们所在的北半球而言,地球运行到近日点,反而是气温较低的1月;地球运行到远日点,反而是气温较高的7月。由此可看出,气温的高低主要不是日地距离造成的,那么它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等下一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学生们就很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急切等着下一节课,并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了准备。
三、绘图列表式结尾
地图是地理学一种特殊语言。我们要求学生一方面能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去获得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获得的知识记忆在地图上。运用图示或表格概括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提示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就简,可以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板书已为运用此法进行小结奠定了基础。
C. 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
D. 地理上怎样判断一个地区吹的风
1、要记住所在地区的气压带、大气环流状况以及大气环流在实际中遭到扰乱的几个因素。
2、要明确一年四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位置和移动情况;
3、地球偏向力对流动中的空气产生的偏转作用;
4、了解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
5、洋流主要是由大气(漂流)运动引起的(当然也有密度流、顺岸流,潮流)洋流的流向代表地球上风带的风向,同时洋流冷热循环又影响局部地区的风向;
引起风向的原因是一个综合因素,不过,风在世界各地区的流动在一年里的变化基本不变。掌握以上一些知识才能对风向进行判断。总之是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例如:白天与夜晚海洋与陆地的风向。因为陆地的比热容比水小,所以在太阳的照射下,白天陆地上方空气温度高密度小热空气上升,而海洋上方空气温度低密度大下沉流向温度高的地方,所以白天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而夜晚相反,陆地上方的空气温度低,而海洋上方空气温度高密度小上升,所以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E. 地理六风七带小论文
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
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F. 如何判断一个地区吹什么方向的风
其实,不需要怎么去判断,只要记住就行了.气候和大气运动都要考虑的.
首先,考虑大范围,地球上的七气(七个气压带,无明显风向)六风(六个风带).比如,南极地区为东南风(极地东风带),美国西海岸地区西南风(盛行西风带)等等.
再者,从气候考虑.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基本都和风向有联系的.比如,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南亚大部热带季风气候,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方.欧洲西部大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南风(也就是西风带)等等.
个人觉得从该地区的气候的成因比较好判断.比如,热带草原气候地区,信风带(东南、东北信风)和赤道低压带(无明显风向)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地区,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季风气候区受冬夏季风控制等等.
G. 地球的气压带如何分布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何分布受什么影响特点是什么
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在平滑、均匀的地球表面上,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
①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是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 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②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是因高空气流辐散、质量减少在低空形成的低压带.
③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 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 响最大的气压带.
④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 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
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分别为: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路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好好学地理,这么有意思的一门课不要荒废了!远离了高中你就基本上没有上地理课的机会了,好好珍惜!
H. 地理上怎样判断一个地区是受什么风或者什么风带控制
其实,不需要怎么去判断,只要记住就行了。气候和大气运动都要考虑的。
首先,考虑大范围,地球上的七气(七个气压带,无明显风向)六风(六个风带)。比如,南极地区为东南风(极地东风带),美国西海岸地区西南风(盛行西风带)等等。
再者,从气候考虑。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基本都和风向有联系的。比如,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南亚大部热带季风气候,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方。欧洲西部大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南风(也就是西风带)等等。
个人觉得从该地区的气候的成因比较好判断。比如,热带草原气候地区,信风带(东南、东北信风)和赤道低压带(无明显风向)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地区,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季风气候区受冬夏季风控制等等。
I. 地理中表示风的级别和方向的图标怎么看
级别:
1--2级:1竖杠1横
3--4级:1竖杠2横
5--6级:1竖杠3横
7--8级:1竖杠4横
8级以上:1竖杠1三角像个小旗子
风向:风向秆有表示的是风向。如①,表示该地吹7到8级的西南风,风从西南方吹来,吹向东北方向。②表示该地吹7到8级东北风,风从东北吹来,吹向西南。
J. 地理中的三种风是什么
城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