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植物的输导组织有什么作用
植物的输导组织:输导组织是植物体中输送水分、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的组织。其共同特点是细胞长形,常上下相连,形成适于输导的管道。
机械组织是在植物体内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和稳固作用的一种组织。机械组织细胞的特点是其细胞壁均匀或不均匀加厚。根据其细胞的形态、细胞壁加厚程度与加厚方式,可将其分为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2. 植物的输出茎和作用
植物的茎对于植物体有如下作用:
(1)输导作用。由根毛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沿茎主要自下而上输导(但有垂枝的植株中,也有向下流动的情况),其途径是木质部的导管或管泡;由植物叶子在光合作用下制造的有机养料,经过茎自上而下运输,其途径是韧皮部的筛管
更详细的看连接
3. 防沙工程的输导作用是什么意思
人工戈壁防沙工程的输导作用。
就是用颗粒大点的沙砾覆盖颗粒小的沙面,先洒水,再碾压,让风刮不起来,提高防沙工程的疏导作用。
4. 什么是吸收作用和输导作用
植物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是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及疏导组织组成而叶片上的表皮组织中有大量表皮细胞,气孔是表皮细胞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组织并按一定的规律分布于时表面上;气孔的数目依作物种类而异,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及蒸腾水分。叶面施肥的效果主要决定于叶面的吸收作用,叶面施肥时养分吸收可有三个途径:(1)当肥液喷在叶面上,角质层湿润而膨胀,这使得其中的蜡质层间距离增加。养分得以扩散,通过角质层进入细胞壁进而达到表皮细胞间隙和细胞膜以及通过外质连丝进入叶片而被吸收,称作“外质连丝”的调控。(2)养分进一步沿表皮细胞壁到达叶片深部,被棚栏细胞吸收,养分又可通过细胞问的胞质连丝进入其他细胞。(3)在肥液中加入湿润剂后,养分还可以通过气孔空腔被吸收
5. 断层输导作用
(一)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的作用机制
在构造活动期,易于产生垂向或高角度断层,并伴生大量垂向或高角度裂隙、微裂隙。如果断裂期烃源岩压力封存箱已经形成,则构造运动导致封存箱盖层破裂,实现压力封存箱与外界储层的沟通。这种沟通一旦实现,地下的岩层像一个泵把油气由较深的部位抽出来,然后将其向浅处或上方压力较小的地层中排驱,迅速完成烃源岩的排烃和聚集成藏过程。构造活动期后,随着流体的排出和压力的降低,裂隙将会逐渐封闭,而开始新的能量积累、压力释放和排烃过程。
相对挤压性断层,张性断层更有利于排烃作用的进行,典型例子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拉张性的断层导致烃源岩大量向上排出烃类。断层的规模越大,断距越大,断开的层位越多,则供油范围越大,排烃量也越彻底。对于大型的一、二级断层,由于断层带和断裂破碎带较宽,烃源岩复合体的上部或顶部封盖层很容易被破坏,烃源岩中的超压将会迅速得以释放,烃类的排出应以上排为主。
对于张性特征不明显或小型的断层,垂向输导能力可能较为有限,排烃的过程则存在差别。在洼陷中心,几套烃源岩上部的封盖层很厚,断层两侧泥岩与泥岩接触,通透能力有限,可能只有偏上层段生成的部分烃类突破盖层向上排出,而另一部分则发生侧向运移。在侧向缺少输导体的情况下,烃类还可向下排放,再侧向运移。
断层的排烃能力,即断层的通透性或封堵性主要受断层性质、规模、落差大小、断面形态及断层两盘储层接触关系、断面能否形成较大排驱压力的低渗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东营凹陷中浅层主要发育有铲形、上凹下凸形、上凸下凹形断层及它们的复合断层。根据地质条件设计实验模型,试图通过模拟实验探讨断面形态对中浅层的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及中浅层的石油运移和聚集特征。实验结果如图3-1、图3-2、图3-3和表3-1所示。
图3-1 凹形断层油的运移过程示意图
1—非渗透层;2—断层;3—砂层;4~6—不同含油饱和度的油层(其中从4→5→6含油饱和度逐渐变大)
图3-2 凸形断层油的运移过程示意图
1—非渗透层;2—断层;3—砂层;4~6 —不同含油饱和度的油层(其中从4→5→6含油饱和度逐渐变大)
图3-3 “S”形断层油的运移过程示意图
1—非渗透层;2—断层;3—砂层;4~6—不同含油饱和度的油层(其中从4→5→6含油饱和度逐渐变大)
1.断层面形态对断层上、下盘砂层油运移的影响
在幕式充注条件下,由于充注压力较大,导致断层面形态对断层上、下盘砂层油运移的影响不如充注压力较小的连续稳态充注那么明显,但是模拟实验结果仍然反映了这种影响。从实验图表可知,S形断层面最有利于断层上、下盘砂层油的充注,这时油在砂层中的运移速率较大,而凹形断层面则有利于断层下盘砂层油的充注,凸形断层面有利于断层上盘砂层油的充注。
表3-1 凹形、凸形、S形断层面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
2.断层面形态对断层上、下盘砂层输导油的能力的影响
各砂层出口排油量/注油量的比值,反映了砂层输导油的能力。对断层下盘砂层来说,S形断层面砂层输导油的能力最强,凹形断层面次之,凸形断层面最小;而对断层上盘砂层来说,凹形断层面砂层输导油的能力最强,凸形断层面次之,S形断层面最小。另外,凹形断层面和凸形断层面上、下盘砂层输导油的能力相近,而S形断层面下盘砂层输导油的能力远大于上盘砂层输导油的能力。
3.断面形态与油运移的影响因素
由表3-1中的数据和各个断层面与砂层的接触关系,得出断面形态与油运移的影响因素如下。
(1)断面的陡缓对油运移的影响
油在进入断层以后,主要靠浮力向上运移。因此,如果存在通道的话,油要优先向正上方运移,即越陡的、弯度越少的断层面越有利于油的运移,说明凸形断面对油气的发散作用。
(2)断面正上方砂层的体积对油运移的影响
油在断层中向上方运移,如果断层面较缓,砂层在与断层面正上方的体积就越大,那么油就更有利于进入砂层之中。凹形断层面中的左砂层就是这种情况,说明凹形断面有汇集油气的作用。
实验证明和钻井都证实,断层平缓段最有利于油气聚集,陡峭段最有利于油气的输导。断面沿倾向和走向的凸凹变化对成藏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无论是上盘还是下盘,相对凹的一侧对成藏有利,因为其上部的变缓断面对油气的进一步向上运移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也就是说起到了变相的封堵作用。而走向凹侧在平面上则有利于形成圈闭。
(二)断裂输导作用的实例分析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为一个古近纪同生构造带,也是一个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富集高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该背斜带始新世发育一系列的塑性拱张构造和扭张断裂,渐新世的块断活动使构造面貌进一步复杂,发育各级次断层399条(图3-4)。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4×108t,其中,构造油气藏占总探明储量的80%以上。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该区浅部油气均源自下部的烃源岩,足以说明断层在油气垂向输导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张德元等(1991)汇集和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1970~1980年)渤海湾地区各油田的油井动态资料。结果表明,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对油井动态有所影响。唐山地震前的油井动态异常主要表现为油产量和井压的大幅度升降,唐山地震前后井口压力实测曲线与水力压裂法测量地应力时的岩石破裂前后的曲线很相似。这说明地应力的变化,也就是构造应力场变动,可导致流体的大规模运移。另据华保钦等(1994)对海城、宁河、唐山、官屯地震前后渤海湾盆地部分油井的统计表明,其产液量普遍上升或先下降后再大幅上升,单井最高增幅达95t/d。这些井绝大多数位于断层附近,说明地震对地下油气运移具有重大影响,而地震就是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图3-4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南北向油气藏模式图
6. 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
1、支持作用:植物的茎能够支撑着叶子、果实和花朵。2、输导作用:植物的茎可以将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传递给地上部分。3、贮藏作用:植物的茎能够储藏糖类等营养物质。4、繁殖作用:植物的茎可以通过扦插、压条等方法进行繁殖。
1、支持作用
植物的茎有支持作用,它能够支撑着叶片,使叶片规律地分布在茎枝上,有利于其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植物的茎能够支撑着花朵和果实,使其更易传粉和播种,并且植物的茎多为绿色,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输导作用
植物的茎有输导作用,它能够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输运给地面上的叶片、花朵、果实等部位,同时能将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根系和其它部位,能使植株生长的更为旺盛。
3、贮藏作用
植物的茎具有贮藏作用,茎枝可以储藏糖类等营养物质,例如甘蔗等植物,而且美人蕉、才业余、唐菖蒲、 郁金香 等球根类植物的茎,能够发育形成根状茎、块茎、鳞茎等地下变态茎,变成繁殖器官。
4、繁殖作用
植物的茎具有繁殖作用,大多数植物的茎会出现不定根和不定芽,可以采用扦插、压条和嫁接等方法进行繁殖,需要从母株上剪取长势良好的茎枝,再将其插入到土壤中或者砧木里,维持植株正常生长。
7. 输导组织和 蒸腾作用有什么不一样
输导组织是植物体中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主要组织,是植物体中最复杂的系统。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由输导组织运送到地上部分。叶的光合作用的产物,由输导组织运送到根、茎、花、果实中去。
蒸腾作用 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8. 植物茎的输导作用是怎样的
茎的输导作用是和它的结构紧密联系的。茎的维管组织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就担任着这种输导作用。被子植物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和管胞,把根尖上由幼嫩的表皮和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根的木质部,特别是茎的木质部运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而大多数的裸子植物中,管胞是唯一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茎的韧皮部的筛管或筛胞(裸子植物),将叶的光合作用产物也运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参考《植物学》上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