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怎么分析土壤肥力

地理怎么分析土壤肥力

发布时间:2022-08-17 05:12:29

㈠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一下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土壤具备的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份、养分、空气、热量等生活条件和调节这些生活条件的能力。这说明:土壤肥力是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矿质含量、腐殖质含量、酸碱度等诸多因素的一个综合概念,而不是指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
在土壤学上,“糯米黄泥”并非黄壤,而属于山地红壤。因富含铁离子,土壤颜色呈红色,土壤PH值呈酸性。这种土壤,腐殖质含量少,土壤呈粘性,极易板结,不透水,不透气。所以,根据它的理化特性,不难看出,就大多数花木而言,“糯米黄泥”并不肥沃,不值得偏爱。可见,绿化种植过程中,“追赶潮流”的做法有很大的盲目性。
当然,这种习惯沿用至今是有其根源的。城市绿化在技术上借鉴和承袭了林业上造林绿化的一些经验。松类植物在造林上运用很普遍。松类植物有个特点,其根系能与土壤中的真菌以共生的形式形成菌根。菌根扩大了根系吸收和传递营养的能力。松类在移栽过程中,通常人工接种菌根菌,即客土,也就是选择老林地土壤移到种植穴中,接种后以迅速形成菌根,提高造林成活率。而客换的土壤就是山地红壤。所以对耐贫瘠的松类植物来说,“糯米黄泥”当然是最佳选择了。也许,这便是人们偏爱“糯米黄泥”的来龙去脉。
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土壤肥力的相对性含义。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物学特性,要求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植物也要求一定的土壤生态条件。所以,一种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从理论上讲,只能针对具体植物而言才有意义。所以,把“糯米黄泥”当成“万能土”来处理实际问题确实不可取。
那么,什么样的土壤才是合适的种植用土呢?我认为含腐殖质较丰富的壤土较为理想。比如:潮土、冲积土、林地面层土、耕作土(田土、菜土)等。城市绿化场地的土壤条件一般比较复杂,完全适合花木生长的土壤不多见。换土,是绿化种植施工的一个不可省略环节。

土壤的概念

什么是土壤?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土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是真正给土壤定一个确切的概念,是不容易的。历史上在土壤学中存在着不同的土壤概念,这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研究土壤,概括土壤概念的角度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土壤概念。

我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前对土壤就有了朴素的认识。公元121年前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记载着:“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古代土同吐,壤同月襄,月襄——肥肉也,即肥沃的土称之为壤。

地质学家从岩石风化的地质学观点来认识土壤,认为土壤就是破碎了的陈旧岩石。或认为土壤是坚实地壳最表面的风化层。将土壤仅作为岩石的变态来认识。

植物营养学家认为土壤是植物养料的贮存库。认为土壤是能生长植物的那一部分地壳。或认为土壤仅是陆地植物生长的自然介质。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土壤发生学派创始人道库卡耶夫(B·B·Докучаеь)把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认为土壤是五大成土因素——生物、母质、气候、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的产物。这是从土壤发生学观点来认识土壤,在土壤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同。

近代美国和西欧对土壤下的定义反映在一些有代表性的着作中如美国学者N.C.Brady认为:“含有风化破碎的矿物和腐解的有机质的不同的混合物构成剖面形式的自然体的集合,它在陆地上呈薄层覆盖,并在含有适量空气和水分时能为植物提机械支撑和营养。”美国《土壤学名词解释》对土壤的定义是:⑴地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质和生物所组成的能生长植物的一个动态自然体。⑵占据部分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体的集合,它能支撑植物并具有由一定地形、气候和生物,通过不同时间对母质所起的综合作用而发生的性状。或以看出他们很注意把土壤与其它自然因素联系起来,强调土壤能够长植物,进行植物生产这一根本特性。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8年公布的土壤定义为: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条件下发育的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相对于其它土壤有其特殊性。关于森林土壤将在后面用一章专门讲述。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土壤矿物质约占固体部分的95%以上,有机物质的质量百分数一般不到5%。有机质常包被在矿物质土粒外面。固体部分含有植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并构成支持植物的骨架。土壤液体和气体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液体是土壤水分,因溶解着多种养分物质,实际上是稀薄的土壤溶液。气体是土壤空气。土壤三相物质的体积比因环境条件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土壤固体占50%;液体和气体占50%,气体和液体不稳定,其比例为气体占15%~35%。

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关于肥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时代对土壤肥力有不同的解释: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活的全部过程中,同时而且不间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养分及水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其它自然体所没有的。但现在看来威廉斯理论已不够全面和完整,其原因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水分和养分,还包括温度、通气状况等。

沈阳《农业土壤学》:土壤肥力是诸因素综合性状的具体表现。

南京土壤所: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侯光炯先生:土壤肥力就是土壤的体质和生命。

我国目前较公认的土壤肥力的概念为: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1.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 如森林土壤、草原土壤等,自然肥力的高低决定于成土过程中诸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生物的作用。我国广大林区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壤的自然肥力,来达到林木速生和丰产。

2.人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耕作土壤、果园土壤等已开发的土壤既有自然肥力又有人为肥力,两者的关系是自然肥力为基础,人为肥力为主导。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

3.经济肥力,由于受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现出来,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即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亦称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的总和。在林业生产中,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壤,主要是苗圃地、母树林地、种籽园地、经济林木园地和必须进行改良才能营造森林的土壤。尤其是苗圃地、种子园地和经济林木园地的土壤,其面积虽然有限,但在国民经济中以及在扩大人工林面积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4.潜在肥力,另一部分肥力则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称“潜在肥力”,指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不能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第四节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与林业生产的关系

一、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无论是全球生态圈或较小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土壤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它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分界面,生物与非生物体进行物质与能量移动和转化的重要介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多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土壤进行的。这些影响有的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例如,沙漠通过综合治理变为绿洲;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通过排水洗盐,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改造为良田。但有些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开垦耕地、过度放牧等,使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可见人类的生产措施不能仅着眼于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效果。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土壤的开发利用,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而应有利于维护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根据土壤与其它自然因素的特点,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既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收益,又要防止生态系统失调和得天独厚环境的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土壤生产植物产量(生物产量)的高低是由土壤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除土壤外,大气、温度、降水、日照、污染等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外,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植物对土壤提供的条件吸收利用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同一肥力的土壤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有效肥力水平。对于生态上适宜某种土壤的植物表现出有效肥力高,对于不适宜的植物,则表现出有效肥力低。例如能使侧柏生长良好的石灰性土壤,如栽种松树则会发生生长不良的现象。这就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再如,在一些水湿的甚至是积水的泥炭沼泽土上,赤杨生长良好,而其他树种则不能良好地生长。所以只有把树种的生态要求和土壤的生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土壤的肥力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生产实践中强调的“适地适树”。

在我国造林工作中,有时因树种选择不当,造成林木生长不良或死亡,其原因不是由于土壤中不存在或为林木吸收利用的物质或能量,而是土壤中不具有该树种所必需的物质或能量。因此在造林工作中进行树种选择时,土壤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㈡ 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测定某区域的土壤肥力状况么

首先需要带上GPS实地采样和记录土壤肥力的其他指标,然后在实验室分析样本的养分及其他肥力指标,最后把采样点位置和分析数据输入GIS,如果是ESRI的ArcGIS的话,可以利用克里格插值,将不完全采样的数据插值成整个需要分析的区域的养分,利用栅格计算或者叠加等工具以及土壤肥力的计算公示来评价区域的土壤肥力状况。GIS本身不能测土壤肥力的,呵呵,这只是一个空间数据分析的平台。o(∩_∩)o

高中地理:请问北极圈附近生长苔原的地方和高山高原上生长高寒草甸的地方,土壤肥力怎么样为什么,谢谢

土壤肥力差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苔原带和高寒草甸属于最低等的植物链条,这里没有森林树木等大型的木本科植物就已经明确说明这两个地区土壤肥力很差,水分,养分和热量都不足,高寒地区的空气含量也就是土壤的含氧量也不高,所以肥力很差……

㈣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的肥力如何关系着农作物生长、关系着农民收成。那么影响土壤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今天小编来给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根据多年的经验,并结合相关资料,总结有如下6种情况:

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直接决定土壤好坏,有机质多的土壤即肥沃,反之则贫瘠。一般健康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30%之间。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不仅营养成分全面,还透气含水分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产量自然就高。有经验的农民,在使用化肥一段时间后,会施用农家肥,即有机肥来缓解土壤结构,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土壤盐分。当化肥过度使用,土壤盐分会增大,土壤结构盐渍化,土壤中的盐离子,如铁、钠就会与酸离子结合,使土壤颗粒固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六、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农药大量使用,使用后的土壤农药残留物大量聚集形成了有害物质,如砷、钴等重金属元素与蛋白酶结合,使作物烂根、枯叶,而我们食用经常打农药的农作物会影响身体健康。

㈤ 如何检测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有关土壤肥力的概念,世界各国目前仍无统一的认识。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温度和空气是环境因素,水既是环境因素又是营养因素。各种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因此,归纳起来可以将土壤肥力定义为: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的综合目映,是土壤的主要功能和本质属性土壤肥力是土壤内在的物质、结构和理化性质与外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肥力是一种属性,并非土壤的物质组成。肥力没有结构和尺寸大小,就像人的素质和能力一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有具体的表现影响耕地土壤肥力的因素很多,如土壤质地、结构、水分状况、温度状况、生物状况、有机质含量、pH等,凡是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因素,都会对土壤肥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行业相关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1》(2019年 1月 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16年 11 月 7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 1月 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8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 12月 29日修订);

6.《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土壤肥力测试项目包括:

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Ca、Mg)和机械组成等。分析方法参照有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哪里可以做土壤肥力检测?

中科检测

开展土壤土壤肥力检测,土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工作量大、任务重、难度高,因此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成本都比较高,对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有较高的要求。

土壤肥力检测方案

首先依据现场调查与勘察结果,对该农用地土壤破坏程度进行定性评价;然后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按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有关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评价,并运用内梅罗(Nemoro)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违法占用耕地土壤受破坏程度做出分析鉴定结论。

土壤肥力检测技术标准

1.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2.GB/T 18834-2002 土壤质量 词汇

3.NY/T 52 土壤水分测定法

4.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

5.NY/T 86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6.NY/T 87 土壤全钾测定法

7.NY/T 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8.NY/T 2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9.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10.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11.NY/T 890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12.NY/T 1119-2012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13.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14.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15.NY/T 1121.3 土壤检测 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16.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17.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18.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9.NY/T 1121.8 土壤检测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20.NY/T 1121.9 土壤检测 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21.NY/T 1121.13 土壤检测 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22.NY/T 1121.14 土壤检测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23.NY/T 1121.15 土壤检测 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24.LY/T 122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25.LY/T 1233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㈥ 土壤肥力是什么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有哪些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应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土壤中N、P、K、Si、S、Mo等养分的背景含量,尤其它们的有效态含量对植物至关重要,养分全量只是一个参考。此外,还有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原因。

1、养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2、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3、化学因素 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4、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阅读全文

与地理怎么分析土壤肥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