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么辨别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如图中MN处)。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凸,就是山谷(如图中HI处).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如图中D处)。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如图中C处)。等高线越密集处,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缓。
Ⅱ 地理山脊的判断方法地理山脊的判断方法是什么
1、高低高。即等高线数值高的向数值低的方向凸起,这是山脊。沿凸起方向画一条线,为山脊线,一般为分水岭。
2、高低。即等高线数值低的向数值高的方向凸起,这是山谷。沿凸起方向画一条线,为山谷线,一般是河流。
Ⅲ 如何判断山脊,山谷,鞍部,盆地等
①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如图中MN处)。
②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凸,就是山谷(如图中HI处).;
③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如图中D处);
④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图中B处)。
Ⅳ 如何辨别地理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思路分析]
地貌的一般特点是:山地高,平地低;山顶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脚低。识别出地貌的各种基本形态,结合具体运动路线,地形起伏则一目了然。
[解题过程]
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顶。山顶依其形状可分为尖顶、圆顶和平顶。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环圈外通常绘有示坡线。
山顶与凹地
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积的低地称盆地,小面积的低地称凹(洼)地。图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线是用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并在环圈内绘有示坡线。
②山背、山谷
山背,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图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线以山顶为准,等高线向外凸出,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分水线。
山背和山谷
山谷,是相邻山背、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以山顶或鞍部为准,等高线向里凹入(或向高处凸出),各等高线凹入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合水线。
③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连两山顶间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马鞍状,故称鞍部。图上是用一对表示山背的等高线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显示的。
山脊,是由数个山顶、山背、鞍部相连所形成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
④斜面
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面叫斜面,也叫斜坡或山坡。在地图上明确斜面的具体形状,对定向越野有一定价值。斜面按其形状可分为:
1)等齐斜面。实地坡度基本一致的斜面叫等齐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基本相等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等齐斜面。
(2)凸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缓下陡的斜面叫凸形斜面,部分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稀、下面密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凸形斜面。
(3)凹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陡下缓的斜面叫凹形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密、下面稀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凹形斜面。
(4)波状斜面。实地坡度交*变换、陡缓不一、成波状形的不规则斜面叫波状斜面,若干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表示该状斜面的等高线间隔稀密不均,没有规律。
3、图上起伏的判定
判定起伏就是在地图上判定哪是上坡,哪是下坡,哪是平地。判定起伏时,首先要对判定区域进行总的地势分析,在该区域内,找出明显的山顶,分析山顶间的联系,找出山脊以及主要分水线、合水线的走向,然后结合河流、溪沟的具体位置,判定出总的升降方向。总的地势分析之后,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基本一点,即在地图上,凡属运动路线与某条等高线近似平行是平路外,其它现象(与某条等高线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或相交)则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具体分析时,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②根据示坡线判定
示坡线与等高线连接的一端为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③根据河流符号判定
当一组等高线在河流一侧,*近河流的等高线低,远离河流的等高线高,即当离开河流一侧作横方向运动或成一定角度运动时,就是上坡,相反方向运动时则是下坡。当一组等高线横穿河流,上游等高线高,下游等高线低。
Ⅳ 地理中怎样分辨山脊(谷)和陡坡(缓坡)那是
1.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2.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3.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均匀坡;
4.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渐缓,是凸形坡;
5.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是凹形坡.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Ⅵ 地图上山谷和山脊怎么区分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谷和山脊是中学地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要点,而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没有身临其境看过山,对山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相对比较差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谷和山脊无疑又是中学地理中的一个难点。面对这个重要的知识难点,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别。
山谷和山脊的判断:
方法一:纵向比较法
Ⅶ 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谷和山脊
使用等高线区分山谷和山脊可以按照以下知识点去判断:
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
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
等高线交会处——陡崖。
举个例子: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位于小山顶上,依次经过了一个山谷的上游、一个山脊和一个低地,低地中又出现了一个高于300米的高地,然后在一个山脊的坡上到达乙地,全程最低处海拔200米。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可以判断a处为山谷,是集水区域,水源最为充足。
等高线除了可以判断地形地貌,还可以判断坡度的大小:
①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②根据等高距大小判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③根据比例尺判断:在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反之,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Ⅷ 地理中怎样分辨山脊(谷)和陡坡(缓坡) 那是不是山脊或山谷不是闭合的,而陡坡缓坡是
1.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2.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
3.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均匀坡;
4.自下而上,等高线由密而疏,表示山下部坡较陡,山上部坡渐缓,是凸形坡;
5.自下而上,等高线由疏而密,表示山下部坡较缓,山上部坡较陡,是凹形坡.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Ⅸ 怎么分辨山脊山谷,平原丘陵,山地,高原
1、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2、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3、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4、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5、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6、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7、一般2m一根细等高线,10m一根粗等高线,便于你的查找.没跟等高线上都有高程值.
8、某些丘陵山地段的等高线,并不能称其为等高线,而是为了更形象地显示出田地的划分,所以一块田就是一圈“等高线”,在这条“等高线”上没有高程,它的高程是注在田地中间的某点高程.
Ⅹ 怎样区分山脊和山谷最好有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为山谷;向低的地方凸出的为山脊。插图下排右边的两小图体会。
区别:
1、海拔不同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的是山脊,因此“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2、方向不同
等高线像高处突出的是山谷,向低处突出的是山脊.山脊向上凸,山谷向下凹。
3、深浅不同
手右边凹下去的是山谷;手凸出来的是山脊。
1、山谷与山脊:等高线向一个方向突出的部位是山谷或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突出的的山脊;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突出的的山谷,只有山谷出才会有小河生成。
2、山地与盆地:等高线成闭合状态。等高线内高外低处的的山地,山地有山顶,山顶用黑色三角形表示;等高线内低外高的是盆地,只有盆地才适合修水库,水库大坝建在峡谷处。
3、陡坡与缓坡: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坡度越陡上山、开地越难;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坡度越缓上山、开地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