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什么比较稳定的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景观特征

什么比较稳定的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景观特征

发布时间:2022-08-20 04:02:13

㈠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域差异是指全球陆地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的不同地区,表现出极为显着的地域性。
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受地球球体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它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但是,不同的热量条件也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海洋水汽对陆地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它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在中纬度地区经度地带性表现较为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形成原因: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非地带性

形成原因: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㈡ 良好的区域环境具备哪些的特点

1环境最基本的特征 环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 3、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1、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着 。 2、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着,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着,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及荒漠区。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再如,在地质史上存在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大量地表水以冰层的形式被固结在陆地上,由此引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露出海面,结果使陆地面积扩大,轮廓发生变化,陆上动植物分布也发生变化。同时,海平面下降还引起流入海洋的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谷下切更深,陆地地形分割剧烈;间冰期,固结在大陆上的冰层消融返回海洋,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陆架,陆地面积缩校同时,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陆地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力减弱,陆地地形分割也不厉害。
以上表明大陆部分冰川的伸展与退缩,影响范围扩及全球。在这里,显然冰川的扩大与收缩是原因,其影响是结果,但另一方面,冰川的伸缩又是许多原因造成的。这里,同样也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以上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其中部分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体,反之,整体也制约着部分要素的发展变化。

㈣ 举例说明那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那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缓慢

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发展比较缓慢,变化比较显着。因为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受气候,生物和人为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干燥,炎热的气候,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推草造田都会影响森林景观和森林景观;而森林和草原发展,恢复是非常缓慢的。

荒漠景观,湿地景观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

简介:

多风沙与尘暴。土壤中营养物质贫乏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只有为数不多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地分布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攒盖度低。

有些地面完全裸露由于食物资源比较单调和贫乏,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有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

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大气的整体性表现: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2)水的整体性表现: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着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3)地形的整体性表现: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地壳运动、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4)植被的整体性表现: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5)土壤的整体性表现: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㈥ 自然环境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别

自然环境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有3点不同:

一、两者的气候不同:

1、自然环境的气候:低纬度地区每年接受的太阳能比高纬度地区多,形成热带环境,高纬度地区形成寒带环境。

2、自然地理的气候: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着。

二、两者的地势不同:

1、自然环境的地势:在广阔的大平原上,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则形成垂直的景观带。

2、自然地理的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

三、两者的组成不同:

1、自然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是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其他物种、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2、自然地理的组成: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㈦ 东北地区的旅游地理环境特征

1.三环水绕、沃野千里,火山岩熔地貌典型
在富饶美丽的东北大地上,有山有水,平原广布,其地貌类型的分布很有规律。东北地区的中心区域是东北平原,它是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的大平原。这里的土地油黑色暗(俗称黑土地),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平原的外围被向南敞开的半环状低山与丘陵环抱,山地与丘陵的面积大体相当,海拔高度大多在千米以下。如西部的大兴安岭、北部的小兴安岭、东部的长白山地等,它们略呈弧形框架,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本区外围的北、东、南边缘地带被一连串江河湖海所环绕。主要有黑龙江与其支流乌苏里江、兴凯湖、以及流入日本海和黄海的图们江和鸭绿江、黄海和渤海及辽河等。在规则的环状地貌背景上,最具特色的旅游地貌景观当属火山熔岩地貌。
东北地区位于世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边缘,其火山形成与板块的运动有关。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欧大陆的俯冲、挤压作用,造成本区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并且地壳发生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深达断裂,为地球内部岩浆喷出打开了通道。因此,本区火山排列多是东北—西南走向。
本区共有火山230多座,组成约30个火山群,占全国总数的30%。这些火山有的丘陵状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山麓附近,有的挺立在山地之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是我国火山熔岩地貌类型最丰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
本区的火山熔岩景观既有集中分布的火山群,如长白山区集中了一百多座火山,其中辉南、靖宇县境内的龙岗火山群是东北区最大的火山群,火山锥共一百多座,又有由于火山作用形成的天池瀑布、湖泊、地下森林等,如长白山天池和瀑布、阿尔山火口湖、五大连池、镜泊湖、牡丹江地下森林等。

2.冬长严寒、夏短温湿,冰雪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本区占据我国最北与最东两端点,位于中纬度大陆东岸,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其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暖湿而短促。由于本区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蒙古高压),而山体高度不大,不足以阻挡冷空气入侵,一月均温在-12~-30℃之间,是世界上同纬度陆地气温最低的地区。素有“中国寒极”之称的漠河,曾记录了-52℃的全国气温最低值。冬长严寒是东北气候的主要特征,冬季长达半年以上,积雪期长,积雪可厚达50cm左右。夏季全区气温不高,七月平均气温,大兴安岭北部低于18℃,基本无夏天,平原南部为24℃,平原北部的哈尔滨仅22.5℃。夏季风于7、8月到来,形成雨热同期。东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降水量虽然不十分丰富,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湿度仍然较高,比邻近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湿润得多,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是本区发展气候旅游的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山水兼备,山区山体高度一般不大,外形也比较浑圆,尤其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坡度和缓且有变化,又有大量优质积雪覆盖,雪期较长。积雪厚度平原一般为20cm,山地厚度达40~50cm。哈尔滨平均全年降雪日32.9天,积雪期长达122.5天。适宜的地形条件与积雪条件的结合,使本区成为我国低海拔地区中最有条件开展各种滑雪运动的地区。2003年仅黑龙江省开设的滑雪场有60多家。随着滑雪旅游热的到来,往日寂静的林海雪原将成为游人赏雪、戏雪、滑雪的乐园。此外,喜欢冬猎的朋友也可以到这里一显身手。

本区河湖在冬季普遍封冻断流,黑龙江封冻期最长,可达6个月,冰厚1.5m左右。哈尔滨附近的松花江封冻期5个月,冰厚将近1m。自然封冻的河、湖冰面上开展各种冰上活动的天然场所,有滑冰、冰球、冰帆、冰橇、冰陀螺、狗拉爬犁及露天冬泳等体育、游乐、健身活动。另外,冰层较厚,坚实如石,一些大型交通工具,如载重汽车可以行驶,往来运输。

本区除了上述可供游人进行参与性活动的冰雪旅游资源外,冰雪艺术作品和雾凇是本区独具魅力的奇景。冰雪艺术主要有冰灯、冰雕、雪雕等。在冰雪天地中,有一枝奇葩独秀,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雾凇天气现象在东北各地时有发生,仅吉林雾凇以其发生频率高、观赏价值大等优势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3.避暑胜地众多,消夏生态旅游地域广阔
全区夏季温度不高,白天时间长而温暖,夜晚时间短而凉爽,是本区消夏避暑的基本条件。本区避暑胜地遍布,具有代表性及地域特色的主要有:漠河“北极”特色游、温带海滨风光游、森林湿地生态游。

我国北至点所处的行政区是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由于夏至前后这里没有真正的黑夜,又常有北极光的出现,因此,它成为我国独具北极特色的避暑胜地。

本区南部濒临海洋,夏季海滨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观光、度假的胜地,其中以大连最为着名,此外还有兴城海滨风景区、庄河冰峪沟风景区等。

本区山环水绕、平原中开的地表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气候的冷湿性。山地形成了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山地的内侧、东北中部平原,湿度减低,形成了温带森林草原与草甸草原景观。由于气候冷湿,适宜林木生产,使森林成为本区主要的自然景观。其中具有很强观赏性的森林旅游资源有:大兴安岭明亮针叶林,小兴安岭挺拔红松、冷杉,长白山针叶及针阔混交林区,以及别具北国情调的次生白桦林等。在茫茫林海中,蕴藏着不少野生动植物资源,有东北虎、紫貂、熊、梅花鹿、猞猁、狐等,人参、貂皮、鹿茸被称为“东北三宝”。

此外,广泛分布的湿地景观也是本区一个重要景观特征。湿地是一种独特的景观,是冷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我国约70%的湿地分布在本区,其中黑龙江省为沼泽湿地分布最广、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沼泽湿地为鸟类生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些湿地还栖息着丹顶鹤、野天鹅等珍贵美丽的禽类,因而为发展观鸟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总之,本区林密物丰,生态旅游地域广阔,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
目前东北已建成的着名自然保护区有长白山、扎龙、蛇岛、三江湿地等十余处。在提倡生态旅游的今天,这些地方必将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

5.1.2旅游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本区历史上的土着民族是长期以游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其中满族的前身也是游牧狩猎部族,满族于明末在此建立大清,随后入关迁都北京。在民族和文化发展的演变进程中,直至明清以前本区始终以少数民族土着文化占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满族农耕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鄂伦春、达斡尔的狩猎文化和赫哲族的渔猎文化等。随着土着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口大量流入东北,中原文化才融入东北当地民族文化,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关东农业文化,并成为本区文化的主体。近代由于沙俄、日本入侵及欧美移民的涌入,给关东文化留下了殖民色彩的痕迹,表现在城市建设、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总之,由于特殊的地域开发历史,决定了本区无论在民族成份还是在生产方式、文化景观方面,都体现出典型的多元化特性,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1.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农耕与渔猎文化相复合,透射出具有关东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最能代表关东农耕文化的民俗,当属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由东北农村民间歌舞“大秧歌”演变而成的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这种民间艺术深深地植根于黑土地,所以最能充分表现关东农民直率、豪爽的性格与气质特征。其机动灵活、活泼风趣的表演常常出现在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火热场面,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当地农民欢迎。而独具特色的游猎和渔猎民族风情则更能人们的好奇和竞相体验。长期生活在大森林中的鄂伦春、鄂温克民族,吃兽肉、穿兽皮、乘驯鹿拉的雪橇,住宅是用树木杆搭成的圆锥形架子,上面冬天盖狍皮,夏天覆盖桦树皮,生活充满了洪荒时代的山野气息。他们判断野兽行踪的能力和捕猎技巧令人称奇。世世代代依江而居,渔猎为生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惟一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吃“杀生鱼”,穿鱼皮衣,乘桦皮舟,男女老少都是捕鱼高手,叉鱼技术举世罕见。冬季或狩猎野兽,或于江上凿冰洞下铃铛网捕鱼,方法颇具奇趣。

冰雪艺术活动和冰雪娱乐活动是既传统又时尚的独具北国特色的关东风情。寒冷漫长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冬景,吸引着无数未曾领略过冰天雪地的南方朋友。洁白的冰雪是大地的棉被,游人的地毯,到了这里的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玩耍起来。热爱生活的东北人民对大自然给予的丰厚恩赐,并没有熟视无睹,他们积极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借助冰雪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游乐活动,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出一个个冰晶宫般的奇妙世界。哈尔滨自清代起就有人制作冰灯、冰雕,在1964年举办的第二届冰灯游园会上,开始创作展出冰雕作品,现在每年定期展出壮观绚丽的大型冰雕艺术群。冰雪艺术不断丰富发展,继冰雕后,雪雕成为哈尔滨人为冰雪赋予艺术生命的又一杰作。自1983年起,在举办冰灯游园活动期间,哈尔滨又创办了冰雪节。经过20年的运作,特别是近几年的精心打造,已与日本的冰雪节、加拿大的冬令节、挪威的滑雪节并称世界四大冰雪节。

2.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
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及中原文化对本区的影响,在各地特色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其中明清以前的建筑文化遗址主要体现了游牧民族风格,但也可发现其中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如吉林省集安市汉魏时期高句丽古建筑、古墓群和壁画,黑龙江宁安市上京龙泉府遗址及留下来的八宝琉璃井和南大庙等古迹,辽宁省境内现存的多处近代佛塔,黑龙江阿城市金代时期的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等。
从明代起,河北、山东农民开始“闯关东”,随着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使得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进一步融合。满族人所建的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的清室皇宫,独具满族生活色彩与艺术风格,是融合满、汉两族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近代历史上,由于沙俄和日本以城市为据点对本区进行殖民统治,使本区城市建筑风貌出现与关内截然不同的风格,留下了大量欧式及日本式或多种文化融合式的建筑,其中最典型的是哈尔滨。1896年沙俄占据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当时俄国在文化上只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可以说,沙俄将“东方莫斯科”作为城市的形象目标,将“东方巴黎”作为建筑上的艺术楷模。这一时期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是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市现今保存下来多达500多座的代表性建筑中,绝大部分为欧式建筑,其中不乏俄罗斯式圣索非亚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及典型的哥特式基督教堂那样的优秀作品。众多的欧式建筑,构成了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风格基调,而日本式近代建筑的出现,为哈尔滨近代建筑风貌注入了微弱的现代气息,给和谐统一的建筑风姿增添了多元色彩。可见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多元独特,西洋式、东洋式、中国古典式及现代大厦交织,是本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3.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
本地区地形和缓,便于修筑铁路,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将东北的大量物资运往各地支援建设,所以目前东北有全国最发达的铁路运输网,共有铁路70余条,总长1.4万km,形成以滨洲、滨绥、哈大线为主干,以沈阳、四平、长春、哈尔滨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系统。现在由于铁路全面提速,大部分中心城市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给观光旅游带来极大方便。特别是满洲里、绥芬河两端还与俄罗斯铁路接轨,沈阳、丹东线又是中朝两国的国际线,为开辟本区对俄罗斯、朝鲜的国际旅游线路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近几年为满足本地区的交通需要,又修建了很多高等级公路,在弥补铁路网不足之处的同时,又为人们设计旅游线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本区有大连、沈阳、哈尔滨三个国际机场,另有长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四个特定机场。在水运方面,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的内河航运。海上运输有全国着名的大连良港,其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可以说本地区已形成了全国最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 主要旅游地

5.2.1黑龙江主要旅游地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以边境大河黑龙江而得名,其境内物产丰富,山环水绕,平原中开。拥有巍峨连绵的大小兴安岭,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逶迤茫茫的林海雪原,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和冬寒夏凉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黑龙江省在冰雪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和消夏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黑龙江省还有3000多公里的中俄边境线,其得天独厚的对俄边境旅游资源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黑龙江省境内还居住着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49个民族。其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风情,又为民俗旅游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哈尔滨
哈尔滨位于美丽的松花江畔。是黑龙江省的省会,以她美丽的城市风光和独特的冰雪旅游活动闻名于世,被誉为天鹅颈下的一颗明珠。她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主要景点有太阳岛、斯大林公园、兆麟公园、博物馆、极乐寺、圣索非亚教堂等。

哈尔滨以消夏旅游和冰雪旅游为其旅游特色。盛夏时节,位于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和江北的太阳岛上,绿树成荫,微风习习,亭台相望,碧草茵茵。是不可多得的避暑疗养胜地。开始于1985年的“哈尔滨冰雪节”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冰雪活动发展为集文化、体育、商贸、旅游、科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在冰雪节上既有晶莹剔透的冰灯、壮观绚丽的冰雕、洁白如玉的雪雕可供游人观赏,又有新奇刺激、热闹非凡的滑雪、滑冰、泼雪、滑雪橇等各种冰上雪上运动娱乐项目供游人的参与。那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场面使人流连忘返。

哈尔滨市内那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正教堂,圣索非亚教堂、天主教堂等欧式建筑及具有浓郁的欧洲特色的中央大街,在为它赢得“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同时,也为它吸引来大批游客。

2.五大连池
五大连池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内,是我国火山地貌及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风景区由五大连池火山群、五大连池(湖)、矿泉和熔岩组成,具有池、石、泉“三绝”,湖泊、冰洞、石海“三奇”的风景特色。这里不但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而且还是研究火山地貌的科研基地。

五大连池火山群由14座形态各异的火山锥组成。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形成于1719~1720年的火山喷发。由于形成年代较短,火山地貌完整,其形成的状如海浪、蟠龙、瀑布等的岩流体和藏有大量形态各异熔岩钟乳的溶洞,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五大连池(湖)是因为火山喷发阻塞河道而形成的五个碧波荡漾的熔岩堰塞湖。它与宁静悠远的14座火山共同组成一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山水画卷。
由于火山活动的原因,五大连池地下水富含各种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和二氧化碳。因其奇特的理疗作用,被誉为“药泉”、“圣水”。

3.亚布力滑雪场
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境内,总面积达220km2。这里山高林立,雪域广阔,平均积雪厚度达40cm左右。积雪期可达半年,且雪质好,硬度适中,是非常理想的滑雪场地。由于1996年2月第三届东亚会的滑雪比赛项目曾在此举行,目前它已成为我国第一家按国际标准设计并为国内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的最大旅游滑雪场地。滑雪场设施齐全,除拥有总长度达30km的初、中、高级滑雪道15条外,还拥有1条长5000m的雪地摩托和气垫船轨道,1条2680m的世界超级旱地雪橇滑道。

4.镜泊湖
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是8000年前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熔岩堰塞湖。该湖四面环山,湖形狭长。面积达90多平方公里。沿湖两岸山峦叠嶂、林木苍翠、景色宜人。景区中的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城墙砬子、老鹤山、白石砬子峭壁、珍珠门双峰、道士山九龙探水被誉为湖中八景。其中的吊水楼瀑布景致最好。瀑布宽40余米,落差20余米,在丰水的夏季,瀑布下浪花翻滚、水珠飞溅、水声轰鸣、气势磅礴。

在镜泊湖西面约45km处的张广才岭山区,设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分布着十余处火山口,最大的直径约500m,深约200m。其内生长着树龄多在四五百年的古树,形成罕见的“地下森林”景观。

5.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距齐齐哈尔市区约27km处,总面积约420km2。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水草丛生,各种鱼类嬉戏水底,是水禽最理想的栖息地。这里生活着260种禽鸟,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5种,最着名的是丹顶鹤,因其体态优美、鸣声洪亮、数量较多而最有观赏价值。故扎龙自然保护区还有“丹顶鹤之乡”的美称。

6.漠河
漠河是我国最北部的一个边陲小镇。冬季长达8个月,最低温度为-52.3℃,称为“中国寒极”。漠河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白天很长,尤其在夏至前后出现白夜现象,是真正的“不夜城”。来此观光的游客,可以欣赏白夜,并能看到晚霞与朝晖在北方的天空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运气好时还可以见到神奇的北极光。因此,白夜、极光、夏季凉爽、冬季严寒是这里的旅游特色。

㈧ 什么叫 地理环境特征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最突出的是:

1)季风影响显着,范围广阔。季风环流使东亚大气运行发生明显改变,也大大改变了气候要素的组合形式与分布规律。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风的控制。我国亚热带有着广阔的面积,从南到北跨纬度12°之多,我国的亚热带植物在世界同类植物中所占面积也最大。广大亚热带地区不像世界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或草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在高温季节降水丰沛,气候温暖湿润,成为世界上着名的农业发达地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高原上耸立着许多着名的高大山系,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我国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其间也散布着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异中,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犬牙交错。不同水平地带内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带结构,从而加深了我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我国自然地域分异具有世界罕见的独特性。特别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1/4。它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通常的水平地带结构。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而类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远比同纬度的山地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纬度的山地强烈。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古代红色风化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甚至在大兴安岭还可见到。在现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特征。对历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自然痕迹,必须和现代自然过程比较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在祖国大地上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绝迹。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㈨ 哪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哪些比较缓慢

1、森林景观(发展与变化显着)

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森林受气候,生物和人为的影响比较大。

2、草原景观(发展与变化显着)

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草原植物景观结构简单,季相显着,植物分布较均匀,层次不明显。草原受气候,生物和人为的影响比较大

3、荒漠景观(发展与变化缓慢)

因为绿洲变荒漠只要将植物全都杀死,无法保持土壤就很容易变荒漠,而荒漠变绿洲就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让植物生长,重新让植物的根抓紧土壤。

(9)什么比较稳定的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景观特征扩展阅读

1、森林景观

其主要特点是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2、草原景观

主要有旱生的窄叶丛生禾草,如隐子草、针茅、羽茅等属,以及菊科、豆科、莎草科和部分根茎禾草等,缺乏高大植物。

3、荒漠景观

中国沙漠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和青海等地。总面积达128.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4%。

㈩ 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观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什么

提问理dili.chazidian中国课堂教普遍种师交流式教师使用师互手段更重要提问能够激发积极思维提高习兴趣能使受启发领知识间内联系规律既根据所知识结合所解情况进行提问由作答进教师相应评价促进思考进步必要环节获知识效途径 课堂提问其主要目启发思考问题发挥主观能性通主性析与讨论找问题确解决办教师根据教内容提问题并问题所暗示启发思考使习情绪处于佳状态便理事物、特征、规律原理进行析、比较、归纳与总结促进知识自主建构、能力提升、智力获发展 课堂提问门艺术问问巧巧往往影响堂课败理课堂教必须要注意效教提问艺术 、效课堂提问要明确与具体 课堂效提问能启发思考引导探究向与求知广度与深度问题提含糊笼统使难于进行积极思维确答案影响教进行故提问要紧扣教材,要握明确、具体原则使更理解理知识要点握探寻关系度 节教针领土组先提问:领土由几部组其位置关系何;教师利用课件、图引导自主读图再通合作讨论、析结论:领土由欧洲西部陆部科西嘉岛组科西嘉岛陆部南边海;其再提:比与英、德面积欧洲西部面积第几;引导利用已经习知识进行比使明确欧洲西部面积第结论加深于领土认知甚至教师利用直接提示通轮廓特点、领土四至等问题深化于领土认识 理课堂问题提越明确越具体教流程进行越流畅既稳定情绪增强习信教师实施课堂效教奠定良基础 二、效课堂提问要适度 根据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要求提问要紧扣情恰其问题提太简单需要答、或者、类答案能培养积极思维良习惯反产随声附脑筋现象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反问题提太难于超越情使失思考基础利于课堂教进行 要课堂教实现效教教师必须明白课堂提问适度原则即:提问题既需要自主思考力所能及断进行提问——思考——答——鼓励模式才能激发求知欲调积极性激发思维让体课堂习乐趣 根据同情教师教程要注意由易难、由简繁、浅深、层层递进才能促使进入角色寻求知识真谛难度太问题设计些步铺垫性设问设计语言要既具科性艺术性;答案内涵外延要清楚 讲南极教师先展示景观图片南极冰原与企鹅 提问:请说图物图反映景观理环境特点答:图物南极象征——企鹅图片反映南极陆气候寒冷、冰雪覆盖自景观接着进行简单跳跃式提问:哪位同知道我使用重要矿产——煤由形快答:古代片森林教师再进步联系南极进行提问:家想想南极陆目前自条件能否形片森林自答:南极陆现冰雪覆盖气候寒冷能形片森林 接教教师根据南极陆煤碳资源布图提新疑问:科家南极陆已经发现量煤炭资源证明情况呢种现象形几种能性教师经层层诱导直容易思考问题引导思考问题新疑问同表现非兴趣同说:种现象说明南极陆曾经非丰富森林资源同站起说:南极陆理位置气候特点析根本能形片森林 教师氛围自灵采用启发式提问促使思考量煤炭资源何形呢同记七级第册《海陆变迁》节我已经世界海陆布固定变今海陆布陆断漂移结于明确观点:南极陆能曾经位于温暖区现煤由期森林资源形 纵观查字典理课堂教师课堂提问张弛体疏密致起伏节奏合理安排师交流互配合较课堂气氛跃才能更调习积极性 提高于理习兴趣 三、效课堂提问要用倾听 教师提问缺乏基本放性教师提问仅能给教带机反课堂教带满堂问干扰没根本变革接受传统教模式用于琐碎意义问题牵着鼻走用惟答案问题领着朝同向迈进没自没自向种满堂问、串讲串问教淹没教重点挤占读书、思考、练习间限制思维 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定放性答问题教师要倾听答案真效提问原用倾听旦主习教师责任由讲授、提问转换倾听、引导善于倾听教师总能够声音转化效教资源用倾听要求教师提问给留足够等待间答提供及反馈其关键策略课堂教程要让觉教师等待乐于倾听见解 四、效课堂提问应关注三段针性 课堂提问按其所起作用提问间,课前提问课间提问课提问三类作课堂效教组课前提问课间提问两种提问形式些应注意事项 1、课前提问应起承前启导入新课作用 课前提问用于复习节课所知识并检查掌握情况起承启引入新课作用课前提问应注意几点:1)突重点设计问题应节课所内容重点知识 2)避免让死记硬背虽些知识能避免需要记忆需要教师引导记忆3)承前启导入新课设计提问复习完旧知识应让其自转移新知识要求提问设计巧妙让起承前启导入新课作用 2、课间提问应起突重点、解决难点作用 课间提问目于放慢习程让进行消化吸收并检查习情况同起突重点、解决难点作用课间提问设计应注意几点:1)问题既能太难能太简单设计类提问要注意于知识水平要让师所提问题与已知识内联系能自记忆信息直接取答案需要番苦思索才能发现隐蔽着结论经思索确答案兴奋、激师教知识用进提高习兴趣跃课堂气氛萌听激情2)问题应知识深化延伸能简单重复讲完问首都首都职能习念念课本没意思反浪费间设计面形式效些:首都巴黎称艺术都需要真理解艺术都细阅读图才能确答案既刚知识进行复习知识进行深化、延伸培养应用知识能力受习兴趣 课堂教实践表明效提问调习积极性使理解问题效教效习课堂教程要教师能够掌握明确、具体提问原则握课堂提问适度原则用倾听态度与进行交流能够堂理课真实现效

阅读全文

与什么比较稳定的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景观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2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