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浙江是世界丝绸的主要产区和地理有什么关系
浙江大部为江南水乡,杭嘉湖地区气候、地形、土壤条件都比较优越,很适合蚕的生长发育。更兼桑树种植广泛,为其提供了充足食物有利于蚕的养殖。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另外自古此地就有养蚕缫丝的传统,所以是我国最主要的丝绸产地之一。
⑵ 丝绸之路路线是什么
丝绸之路分为沙漠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分东、中、西3段。东段由长安至敦煌,中段由敦煌至葱岭或怛罗斯,西段由葱岭至罗马。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
1、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2、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3、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丝绸路线和地理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沟通东西方交往极其困难。
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而这个地区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所在地。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点。
对于草原丝绸之路来说,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起源于原始社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中原旱作农业地区以农业为主,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
这种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因而草原丝绸之路则因其特点还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⑶ 古代西北丝绸之路为何会衰落啊,能从气候,植被,水源,沙漠化等地理方面分析一下么谢谢啦
LZ您好
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和你说的地理因素其实关系不大,当地自汉朝(为抵御匈奴寻找盟军)开通起,就始终处于土壤荒漠化的威胁之下。类似罗布泊的消失,楼兰古城成为废墟,即是环境恶化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丝绸之路的衰退主要矛盾根本就不是地理环境使然,而是政治军事以及政治经济因素!
萨珊波斯被大食灭亡之后,大食成为丝绸之路第一受益国。虽唐朝在怛罗斯之战败给大食,势力退出中亚,然而两国关系并未因此转差,大食依旧期待保持丝绸之路畅通。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抽调西北军区兵力平叛,西北空虚,西藏吐藩兴起,河西走廊陷落,安西督护府成为飞地并在40年后被吞并,通途变天堑,丝绸之路第一次衰落。(失去贸易优势的大食亦趋于分裂)
之后五代到北宋,西域始终处于断开的状态,并先后有半独立国家存续于葱岭以东。宋徽宗时,河西走廊收复,丝绸之路恢复一度看到了曙光,但不幸,靖康之难爆发,辽和北宋灭亡,偏安半壁江山的南宋无力探讨开通西域,而西迁并在新疆建国的西辽,与统治中原的金朝是世仇,丝绸之路依旧时断时续
蒙古一统,西征西域,丝绸之路重新打通,但明朝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开始在丝绸之路贸易上受益后,盲目征税。而几乎同期,欧洲开辟新航路,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国家开始绕过土耳其与东亚贸易(以及殖民),至此,丝绸之路就丧失了其历史价值,第二次发生严重衰落
之后直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才回到台面
故而丝绸之路的衰落,和地理因素无关——当地沿途本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内流河变迁,居民点,部落搬迁实属正常。真正给予古丝绸之路致命伤害的,第一次是唐朝国力下滑,是政治军事因素;第二次是欧洲新航路开辟,对丝绸之路形成竞争,是政治经济因素!
⑷ 从地理角度分析古丝绸之路路线选择的优势与劣势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丝绸之路的命名、走向,从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分析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可以认识到丝绸之路在古老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⑸ 我国杭州苏州的丝绸与地理什么关系
杭嘉湖平原雨水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桑养蚕。近代商品经济发展,沿海又是延长江,交通水运发达,有利于商品的流通。还有江南自古富庶,有购买的能力。
苏州丝绸是中国传统丝织业中的珍品,丝绸是中国古文明之一,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1958年,在太湖之滨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发掘得到家养桑蚕丝织成的古绢残片、丝绳等。
证实在4700年前,太湖流域已有被誉为“世界上原始农业时期最伟大创造”的养蚕、取丝、织红。反映了长江下游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蚕桑丝绸的发源地。
杭州丝绸,质轻.柔软,色彩美丽,在中国传统丝织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5)丝绸路线和地理有什么关系扩展阅读:
苏州是丝绸的故乡,太湖流域留存有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见证着丝绸历史的悠久。园区唯亭镇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纺织品实物残片;吴兴钱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品实物;吴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纺轮和骨针 ,以及带有丝绞纹和蚕纹的陶,这都说明了苏州古代先辈很早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
苏州在上古时期属九州中的扬州,夏禹时就有丝织品土贡“织贝”一类的彩色锦帛。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到中原各国观礼时,曾将吴国所产的缟带赠给郑相国子产。据《史记》载: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吴楚两国因争夺边界桑田,曾发生大规模的“争桑之战”,说明蚕桑之利在当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吴国都城就在苏州,至今还保存着与丝绸遗址有关的织里、锦帆泾等地名。
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 南北朝时,有日本使者求吴织、缝织女工归,《日本书纪》亦有相应的史实记载。
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遂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造的整个过程。
《杭州历史丛编》记载,“1936年以来,考古学家对杭州北郊良渚等地陆续发掘出的大批黑陶、石器、玉器及麻丝绸品等进行考证,确定是距今4700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史学家称之为‘良渚文化’”。丝绸,灿若烟霞,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大贡献。杭州,作为历史上闻名中外的“丝绸之府”。
⑹ 丝绸之路的地理。
自然条件:河西走廊处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为两山夹峙,地势相对平坦。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
⑺ 我国丝绸之路有什么地理意义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⑻ 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就陆上丝绸之路而言,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是制约丝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正是陆上交通不便和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得丝绸之路不得不转向海上发展。
我觉得你的问题还是没问清楚,如果这是一道试题,请直接原题,看我能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