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联图的判读要点有哪些
地理关联图是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的要素等联结成图,从宏观角度来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间的联系,从内容看,可分学科内知识联系和学科间知识联系。从结构看,可分逻辑性(紧密型)知识联系和非逻辑性(松散型)知识联系。常见如下各种形式的关联结构图:
1、——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揭示地理事物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与人类的关系
2、——某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3、——某地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4、——某企业、公司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网络图等
5、——某地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治理措施
6、——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演变过程、治理措施
7、——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
如还有疑问,请补充
Ⅱ 地理信息系统 中 图形数据 几何信息等怎样关联
用软件,添加图形属性。自己直接用软件绘制的图形一般是有几何信息的,划线就是划线,连接点连接不同的线条,点就是点。三角点就是三角形,高程注记就是圆点。
Ⅲ 怎样学好地理呢地理书里的地图怎么记住呀
我把过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找来,供你参考,并且在后面地图的问题。
1、地理学习四要诀:
联系实际,用好地图,简繁互动,常问深入。
说明:
地理知识,不仅是书本的,更不是地理书本的,它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它在你我的交流中,它在语文的描述中,在历史和新闻的大事中;
地图可以帮助你简化知识,大段的课文描述,白纸上的圈圈点点辅助线加上几个关键的字词;
一个简单的地名,就是一个繁琐的地理区域,与它关联的山川河流,就是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它有关的人物历史,文化知识,生产建设都是区域的人文地理,加上其他地名,一个小区域就变成了大区域,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很少的时候,通过“《地理》”区域给你的印象可能是简单的“区域地理特征”,你应该去寻找更多的事实去支持你的认识【举个例子吧:▲和“三角形”是特征描述,有“三个角,三条边”就是特点,这两个特点却不是“三角形”的全部特点,由这两个特点构成的图形也不全是三角形】
任何关于地名的语言,可能都是区域地理的内涵外延,厚积薄发,常用常新。
一个地名你不仅要在地图上找到它,还要问一问自己:在语文历史和课外书上见到过没有,搜一搜记忆,就是做一做练习。
2、以《日本》为例,痴哥有“区域地理学习的四个招术”告诉你:
《日本》是“世界区域地理”的一部分,通过这个国家的学习,初步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一、认图,【可以运用地理填充图和自己画图】
1、通过世界地图或者亚洲地图认识
1)“日本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日本的领土组成【四大岛和琉球群岛】
2、通过日本地图认识日本的
1)主要城市有哪些,它们在哪里;
2)主要的山地和平原是什么,又在哪里;
3、通过日本的“经济地图”看看日本出产什么,需要什么。
二、提问讨论:
1、日本那样的地理位置对气候会产生哪些影响;
2、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去看看《板块示意图》认一认日本的位置就能够回答】
3、日本的城市为什么主要集中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4、在学习日本地理以前,自己通过什么途径,从哪些方面对这个国家有过一些认识。
三、阅读课文【包括课内的作业活动】
四、回头总结日本的地理特点【课本标题是老师可能总结的,你可以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问自己:
日本地狭人密,资源缺乏,怎么能够生产的那么多工业产品?
在做好上面的预习以后,你就有问题进入课堂,即使你没有机会向老师提问,你也会在老师的讲解中,获得你疑问的答案。
如果有机会提问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就要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连你的知道与不知道都表现出来。
------要知道:在课堂里,你的错误也是正确的:知错就有解。
3、怎么记住地理书里的地图:
必须记住的地图并不多,需要记住的地图主要是四幅【《地理序图》】-------世界地理两幅图:(政区图和地形图);中国两幅图:(政区和地形图)。
你在对“一楼网友”的追问中讲“细节”怎么办,痴哥告诉你:细节在于发现,经常发现经常补充,就会丰富细节,丰富知识。
“地理细节”是数不胜数的,世界上的各种地图都收集一幅,合起来可能会要装满几座大楼,所以,经常使用地图的人,还需要专门的“地图分幅编号知识”才能找到他要找的那一幅呢。所以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地理序图】相当于“地图的目录”,通过目录,你可以很快找到要找的文章和书籍。地理序图作为目录,【地理序图】的作用主要是告诉我们:世界的某个区域的地图,就是《世界地图》上“某个部分的放大”。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所认识过的区域都可以“打包压缩”成为一个【地名/地理名词】,或者由点和线组成的一幅【地图】,需要用到它的时候,我们就将这个包袱打开。痴哥要说地图的这个包袱,比布袋和尚的那个袋子还要神奇。
4、关于“地理细节”
你所说的“地理细节”在痴哥看来,其实是“地理粗节”:
先来看看“地图”的粗与细吧:“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中国北方地区(地图)”-“北京市地图”-“北京市市区地图”-“颐和园(导游)地图”,这是不是由粗到细的一长串?它们中,细的还可以更细,粗的也可以更粗呢!比如,游客在颐和园里的留影,是不是地理图片?是不是更加细节的地图?地理书上就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图片,往粗里说它们都是“地图”。
地图的细节,除了【分区划分(也叫地理区域)】的细节以外,还有“分层”划分的细节(痴哥这些地理老师经常称为“地理系统”):
读《世界地形图》或者《中国地形图》,你会发现,它的边缘有一组数字,这些就是“经度和纬度”,它们对应的是经线和纬线,合起来就是【经纬网】,把他们拆出来就是一层,可以称为《经纬网图》;绿色的区域是地势平坦,海拔不高的平原,红色和黄色的区域是海拔比较高的高原或者山区,带状的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就是山脉,黄色区域中间的绿色区域就是盆地,我们可以单独把它们拆出来制成《世界主要平原分布图》、《世界主要高原分布图》、《世界主要河流分布图》、《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等等这就是【地理系统的层次区分】,随着地理知识的增加,这些地图还可以分化出《人口分布图》《语言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城市交通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等等层次系统。所以地图的【细节】确实很多。
处理【地图细节】要学会“化简”:学完以后,经常“清点和收藏细节”。
如果你对细节做“颗粒归仓的精细收藏”方法是:坚持运用“绘图、填图和说图”不同的方法去“识图”------看起来很费工夫,其实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费工夫只是开始一段时间,那是因为不熟悉,还不能掌握诀窍的缘故。现在你即使是七年级学生,也可以在几个小时以内掌握诀窍。下面就用七年级的现阶段地理学习做说明。(如果是毕业会考的复习,目前应该也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了)
第一步:你去绘一绘【亚洲地图】(我们居住的大洲)。有三种线你必须分别画出来:一、海岸线和洲界;二、主要河流湖泊;三、主要山脉。
在绘制线条的时候,随着笔尖的移动,去思考:自己划的是什么线,线的两侧是什么,有什么,已经划到什么地方,接下来要划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等等问题。【画完以后你不要赶紧去填图】(大部分你已经能够填好了哇!--------有时间你可以做其他作业,可以去玩,还可以去读地理书,当然,也可以接着把其他大洲画出来。)
第二步:把自己画过的地图拿出来回忆一下,看看哪些记忆丢失了,赶紧去原图上找回来。接着你去读书认图思考问题。把你在读书过程中看到的地名地物,用笔在前面画好的地图上做一做记号(不一定要写文字注记,也不一定要一个不漏的做记号,【重要的是你没有见过的地名地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细节“】)。
作完以后,再把书本放下,用自己刚才做过记号的地图(自己画的图)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争取每一个记号都能够说清楚。把说不清楚的都找出来以后,当做问题记住,赶紧去求证那些存疑的。------你不难发现:在解决疑难的时候,可以顺势解决已经记住的问题哈!
第三步:你就该去《认识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了,先去《日本》看看,再去《东南亚》看看,然后去《印度》《俄罗斯》《中东》一路看过来,每到一处莫忘了回到亚洲,回到你画好的亚洲地图是留一个脚印!留下新脚印的时候-------千万记得看看踩过的旧脚印啊!
说不定就要期中考试了,你再看看自己画过的地图,或许你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或许已经是一塌糊涂了,你再也找不到你画过的来路与出路了。清楚地记得,那是好事,一塌糊涂也不是坏事:它就是地图,就是亚洲地图的本来面目,看不到文字注记,你就去地图册上找到有文字注记的地图来对比一下吧,说不定有意外的惊喜。
第四步:翻书,你会感觉到这里那里很多地方都提到“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物产/矿产资源”“气候”等等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词语,那好啊,为什么不把它们都弄到地图是看一看呢?于是,已经是布满了圈圈点点的地图还可以画下去,只是地图上有了新的说法:亚洲各地的工农业,亚洲各地的城市和交通,亚洲的经济,亚洲的气候等等。自己绘制的地图可以任意表达,当它已经用不下去了的时候,你也就记住了,熟悉了。
熟悉以后,还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世界地理知识,在第一个学期就已经见面了,只是照面不少,认识不多罢了。例如“气候”:日本的气候,东南亚的气候,印度/南亚的气候,中东的气候,俄罗斯的气候,亚洲的气候等等,不管是气候类型分布图,还是气候统计图,都在上个学期的《天气和气候》中有图可查的。。。仔细比较,还会发现:各国气候环境都与农业联系着,与环境资源联系着。
细节也叫【分形】,分形理论是专门研究细节的,它也因为地理学获得进步。学好地理,可以使你触类旁通,进步更快。
Ⅳ 如何制作项目地理位置图
用ps在地图上把省市突显出来,再把项目位置放准确就行
Ⅳ 天下国家关系图怎么画
天下国家国家关系图就关系好的国家标志,一个颜色就行了
Ⅵ 怎样绘画地理图
熟悉“大公鸡”的基本比例关系和几个基本转折点就行了。
大公鸡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大约为1:4。头上有5个转折点,身上有10多个转折点,基本上可以熟悉绘画两次。
1、等腰三角形。
(1) 画一条水平线AB,把AB分成三等分,通过第二等分的第三等分做一条铅垂线;
(2)在铅垂线上取C点,使AC=AB;3。连接电位完成等腰△ABC。
Ⅶ 文献中物质的地理分布图是怎么做出来的
其实历史书上都有相关图片。应该是根据地方志、地理书籍等文献资料大概的画出来的。
不过需要声明的是古代没有现代国界的概念,而且这些图有的是看占领的城池来描绘出来的,有时候会因为自然条件等因数,有的会主动放弃城池。就好像三国里面的蜀国,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是要占领陈仓城,当时撤退就会放弃这一座城池,哪怕之前费了很大力气去攻打,原因很简单,如果距离太远,而且补给困难的城,与其死守,牺牲掉可能上万士兵还不一定守得住,不如保存实力等下次再算账
还有因为地理因素,如罗布泊等地方,古代有非常繁华的古城,但是一些不解之谜,有的人说是沙尘暴等原因,这些城池会被人一夜抛弃。。。
所以历史地图指示描绘大概的轮廓,或者是当时的帝国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图,有的老师说可能维持只有几年。。。
Ⅷ 地理高考中有哪些图需要判读
地理高考中需要判读的图主要是区域地图、地理示意图和景观图。
1、区域地图
常见的区域地图有区域经纬网图、区域综合地图(各要素综合或某些要素综合图)、区域专题地图(区域地形图、区域水系图、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交通图)等。分析此类地图的一般步骤如下:
(1)摸背景(区域定位)。依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信息、海陆分布信息、相邻区域信息、大陆或国家(地区)轮廓信息、图例注记等,获取定位信息,以确定其所属半球、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邻区位置。近年的高考题中,有些直接给出某区域突出的地理事物,如着名城市、河流、山脉等,可以直接确定其区域;有些虽给出区域地图,但考查的不再是“这是什么地方”之类的问题,而是规律性的问题。所以定位时可以不知道“是哪儿”,但要追寻“这里符合什么规律”“有什么区域特征”等问题时就需要明确“在哪儿”,在什么背景环境之下,大背景大到全球、小背景小到山地的迎风坡、背风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甚至河流的左岸、右岸等。
(2)找规律。了解题目要求,明确解答题目需要什么信息,材料和区域地图中提供了什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区域相关要素的特征和规律。例如根据纬度位置分析其位于高纬度、中纬度还是低纬度,位于哪个热量带;根据海陆位置,地形分布,气压带、风带分布等,分析其位于哪个大陆(海洋)的什么方位,位于全球大地形区中的什么地形区,位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什么位置,受哪个气压带控制或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等,得出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方面的一般特征,进而得出一般性区域发展特征或应该存在什么普遍性的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等。
(3)寻个性。在全球大背景环境下,其区域各种地带性规律综合形成了本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个性特征。受该区域某非地带性地理要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影响区域人文特征,从而影响区域发展及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因此寻找个性特征主要是追寻区域受各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系水文特征,再由此追寻其他特征。
2、地理示意图是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显示地理事物的结构或相互之间联系的图形,其特点是主题突出,清晰易懂。地理示意图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2)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
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如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需要指出的是地理发展过程示意图中也有些以数据统计图的形式出现。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 )、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常见的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4)地理关联示意图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3、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
(1)自然景观图:常见的有地质地貌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示意图或照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
(2)人文景观图: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田和农业景观图(耕地、林地和水稻种植等)、工厂和工业景观图(采矿、生产车间等)、交通景观、人种外貌景观图(不同人种的图片)、民族风情景观图(民族特色图片)、建筑景观图(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景观图等。
Ⅸ 怎么画地理位置图
准备工具:电脑,WPS
1.打开电脑,在电脑桌面中找到需要修改的文档,点击打开该文档进入至文档主页面中。
Ⅹ 地理图表类型有哪些
通过地理图表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也是各类命题的大势所趋。这一要求在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甚至于到了无图不成题的地步。以下是对“高考地理图表类型”的归类 :
(一)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两项或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它一般用柱状、曲线、折线、点等来表示相关的地理信息。常见的坐标形式有:
1.两维坐标:即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它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如课本中比较多见的有:
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包括一日内的变化(如气温的日变化图、气压的日变化图)、一年内的变化(如全球气温年变化图、降水量柱状图)、多年内的变化(如郊区农作物产量变化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气温平均值的变化图)。
纵坐标表示空间的变化:包括水平方向的变化(如夏至日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海水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图、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如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有相互关联的地理事物,它们也可以用两维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资源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等。
2.三维坐标:这种图表尚未在课本中出现(新版初中地理教材里现已开始出现),它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3.多维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如土壤的成分组成、气候的气温降水资料、风频玫瑰图等。
解读坐标图时,首先要能正确判读并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明白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哪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获得坐标中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直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如曲(折、直)线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折、直)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此外,尤其要注意曲线或折线变化的起点、终点、转折点的特殊变化,从中发现规律性及根本特征。
在判读坐标图时,要注意三类问题:一是忽视坐标轴上数量信息而导致判读错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的降水量的多少,不能仅看表示降水的柱子高低,就认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而要认真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二是忽视图中的隐含信息。不少考生只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而不注意分析其蕴含的道理,只是从表面上读懂该图,比较肤浅,没有接触到本质。三是判读正三角坐标图时,要注意这种三角坐标图的三条边都是坐标轴,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也应是一致的,要看清楚各轴所代表的含义。
(二)等值线图
所谓等值线,就是在地图上将地理要素值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常见的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震线、等盐度线、pH等值线、等太阳高度线等。但不管哪类等值线图,它们是有一些共性的,如每幅等值线图的等间距相等,它的弯曲、疏密都表示一定的含义等。故无论是哪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等值线的极值、走向、弯曲形态、疏密状况等,并要对此现象作进一步的探究。下面以最常见的几种等值线图为例:
等高线图
等高线即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它一般具有下面几个特征:1.同线等高:即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故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同一个地点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高度,但陡崖处除外;2.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同,故只要知道一幅等高线图中任意两条线的海拔,就可推算出其余各线的海拔;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即无论等高线如何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如果图幅较小的话,不一定能显示出来;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在同一幅图中,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