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三 政治历史地理学习问题
你好,我是山东考生,文科,刚参加了2010高考,裸分658,全省排名200左右,就读于全国第九位的中山大学。首先摆出家底,是希望你权衡考虑,至少我认为我得经验比较有价值
学好文科,我觉得最好具备一种学文科的思路,政史地都非常受用。
1,背书是不用说的,课文很好背,无非就那点东西不多不少。政治:不仅小题目要背过,大标题也要背,这样有助于形成网络,否则知识很散,都背了也无用。建议先照着题目表反复自查,然后自己想着题目把书从头背到尾,做到这一点你的网络就形成了。高考试题从来是跨度很大的,基本不会局限某个小点。
2,理解。文科毕竟很感性,不理解肯定不好办。想想理解其实也是很容易的,知识都是应运而生的,设身处地的想,就发现课本讲的那些话即精辟又有道理。政治:在我看来就是一门统治者禁锢人民思想的学科。理解了这一点,其他的那些条条框框根本不难理解。*注意,只有熟背n遍才能渐渐理解,这个可以慢慢来。
3,做题不断。强调,一定要做高考题。如果练过高考题你就知道,平时那些所谓的练习70%以上忽悠人,高考会考那种题么。但是高考题要找空闲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完成,因为那些题虽然死但对你巩固基础很有利。政治:基本同上,在高考题里找经济生活的做,从2010年的开始做,课改省份和非课改的无明显区别。政治有一些东西是和你本来的想法相悖的(要是都顺了你这社会就乱了),所以做了题对答案后即使你觉得答案牵强,也要通过对自己说理,强迫自己接受,否则下次这样的题你还错。
好了,就这些了,语言可能太通俗,但绝对是我真实的经验。希望不仅政治,各科受用~~~
② 几个历史和地理的问题~
康有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发起领导人 发动参于了班车什么 维新变法 护国运动等等 是温和排革命运动分子 期望通过和平手段进行中国近代化及资本主义改革 可惜依靠一个无力的皇帝无实权 最终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嘛 国父的头衔区绝对受得起 区为中国的进步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创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创建中国同盟会 黄捕军校 发动辛亥革命等多次革命运动 促进国共合作 建立了广州-南京国民政府 推翻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实现了中国国体上的资金主义。 可惜区所培养的两个接班人都成为千古罪人 其一为卖过贼汪精卫其二为蒋继石 相信这两个人你都很清楚了~
陕西应该位于内蒙古和黄土高原附近 土地利用发面的问题应该是控制水土流失和保护草原等方面须改进
③ 历史地理具体怎么学
注意以下几点。
1、重新温习课本,巩固课本基础知识,升学考试历史历来都遵循“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学生捧着历史教材,以机械、盲目的诵读是不可取的学习方法,没有多大的效果,因为在短短的复习时间,面对很多本历史书,读一本时间也是很紧张的,何谈记忆,学生应该在第一轮复习中给自己整理一个复习框架,从宏观上把握书本知识、即先从总体上浏览知识框架,在闭上眼睛在心理回味一遍,中间遇到想不起来的要根根据思路尽量去回忆实在想不起来再去看框架图,加深印象,知识框架图是为最后考试复习准备的。
2、选做最近的高考真题,掌握高考真题出题老师的风格及做题答题方式,出题的专家一般
都由专业的机构往年出题的专家出题,命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导向性和选拔性。
建议考生选择近年高考真题及最近区域高考真题锻炼自己的做题能力摸透高考出题的方式及答题的技巧。
3、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做错的题归纳出来把正确答案写上,抽时间翻阅防止下次再考到时做错,准备一个易混题本,把容易混的题写到笔记本上经常查看,这样可以为升学考试选择题做好储备。
4、注意书写是否规范等非智力影响得分,考试时要做好书写工整化、答案要点化、要点段
落化、段落序号化、语言科学化、注意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避免扣分。
地理是一门千奇万幻的学科,
学地理学生要有一个会思考的到脑,
去发现与解决问题,
以下给学生介绍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抓三点即重点、难点、热点。
1、 地理中的重点内容,亦是地理的主干知识,例如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则:地球运动定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核
心问题包括:天体运动一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生物活动,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
2、地理的难点内容,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读光照图、等值线判断、局部区域图判
读,难点不要挖掘太深、太广,关键是用专业的术语去解答,社会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是考试题的切入点。
3、热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学生要做到把热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具体的有建筑中房屋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贵州干旱渤海海域溢油事件等.
④ 历史地理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怎样开题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选的题目不要太偏,否则资料很难找。
2、开题的内容可以列出几个,请你的导师定夺。
3、找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⑤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性质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或历史地理是研究在历史发展中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基本上历史地理是把地理学加上时间影晌的因素,所以它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与沿革地理研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曾长期局限于研究历史人文地理。三大体系: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例如:历史气候研究。
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
区域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地图
⑥ 历史地理学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例如:历史气候研究。
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
区域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地图
⑦ 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一、研究历史地理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根本论点,就是人类生活环境的诸因素是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今天的一切地理现象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植根于过去的地理之中,凭空而生或静止不变的地理现象从来就不存在。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地理现象,只有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它的现在,那就首先要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并把已经复原了的地理现象,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寻找其发展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从而阐明当前地理现象的形成和特点,这正是地理学的研究必须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地方。
历史地理学各个部门地理发展情况及规律的探讨,对于当前地理科学相关部门的发展和研究,都很有关系。例如在现代经济地理领域中,对于任何经济区域的研究,必须了解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正确地估计自然条件在经济区域的形成和个别经济部门的分布中的作用,这就必须利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历史的材料,去探索这些经济现象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一般规律或特殊规律,使地理学获得充分的历史根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内容。
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末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对象上互有渗透,在研究时间上也互有交错。历史地理学虽从其相关的学科脱胎而出,独立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还要借助于相关学科的辅助,但反过来,它还能促进或帮助相关学科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历史时期的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谓“空间”,也就是指特定的地理环境。它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依存基础。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各有其不同的地理环境,因为时间与空间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离开了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在研究不同时代社会发展所处的具体地理条件,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它阐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所处的地理场所赋予历史过程以具体的空间位置,以明确这些历史事件底某些地理特征。因为只有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许多地域的特性中,才能做到对历史多方面观念的具体化和深刻化。
我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学,长期以来一直隶属于史学的范围,成为史学的重要辅助学科。对于许多重要历史事实的研究,如古今都邑的兴废,人口的迁徙,交通路线的变迁,工农业生产的分布等,都要借助于历史地理学,但象沿革地理那样,单纯停留在对今昔情况差异的陈述上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特定的空间进行地理学的分析,这就属于历史经济地理的任务,正如同今天的经济地理学包括城市、人口,交通、物产各部门一样。
历史时期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论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内力、外力循着固有的客观规律所起的作用而发生的变化,它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说明史学研究必须探讨人和自然(也就是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掌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历史科学必须依赖历史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也就成为历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的,历史地理学也要在与其相关学科历史学的相互渗透中,发挥其互相帮助与促进的作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也是改造自然和生产斗争的需要
历史地理对当前地理条件的历史基础的调查研究,也直接有助于生产斗争的顺利进行。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要改造、利用自然,就要认识自然本身分布、变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利用过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这两方面都包括很多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作为分析、评价和规划的参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根据。
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对于古代河道、灌渠、井泉及湖泊分布的复原工作,有助于寻找地下水源,对现在河流、湖泊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某些大城市给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研究,可为堤防、海塘及海港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依据,历史上水文资料的研究,可以解决某些堤坝设计工程中的最高洪峰问题;研究历史时期水、旱灾发生的周期规律和历史上治水的丰富经验,有助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规划;对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及区域气候变迁的研究,对于基本建设和经济开发也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关古代沙漠的分布、变迁和劳动人民与风沙斗争的经验,同样可为改造沙漠的宏伟计划做出有益的贡献。
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有关历史上各地区农作物的分布,边区屯垦的兴废变迁,森林的破坏更新,山区的开发和农牧界线推移的研究,对于发展当前农业及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区域开发的研究,对于一个地区的开发经过,开发程度和过去经济发展中的特点,给予必要的了解,对区域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古代交通网分布的复原,可为现代交通上的选线提供一定的依据;城市历史地理资料,可为城市改建、扩建或重建作规划时提供各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至于历史地理查矿法,实践证明在为矿源勘探提供线索方面也有其一定的应用价值。
⑧ 谁能解释一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什么的是侧重历史还是侧重地理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它究竟讲些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历史加地理,这当然不正确。实际上,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变迁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现代地理学没什么两样,只是个别要素因材料短缺而无法研究。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时间不同,现代地理学是研究现在的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
那么,历史时期怎样划分?我们认为,历史学是讲人类活动的,历史地理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历史上人类对地理环境有所影响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发生最大影响是从人类有了农业开始,过于原始的人对地理环境几乎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关于农业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少争论,但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遗存,据考证是人种的而非野生,这显然已不是原始农业,因此,历史时期的上限基本是在一万年前。下限很难定,大致是以地理环境变化到与现在现状完全相同为止,之后,便是现代地理学的任务而非历史地理学范畴。
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一样,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经济、城市、风俗、文化等,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中国传统历史上有沿革地理学,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
⑨ 谈谈你对历史地理学的认识和看法
这两门学科有相通之处,但那是及其深奥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历史和地理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历史是讲各国的史实,地理则是讲各国的风土人情。总之,这两门学科都带我们走出中国,了解世界。学得好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
⑩ 历史地理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对历史地理学科理论的探索已不限于学科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深入到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各个分支领域。 编绘历史地图是历史地理学领域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讨论(26),《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分别是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大历史地理学术单位的代表作,因此历史地图编绘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中国历史地图集》除了内容丰富、收罗宏博的特点外,还在科学性、思想性和精确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其他同类地图集。黄盛璋《编制历史地图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上初探》对历代疆域、政区、交通、产业分布地图的绘制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做法(27)。韩光辉、尹钧科、俞美尔在全面总结《北京历史地图集》方面连续发表三篇论文(28),就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内容、性质、理论基础、历史地图(集)与读史地图(集)的本质区别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历史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和技术处理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这对促进我国城市和区域历史地图(集)的研究编制将有所裨益。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历史地图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提供宏观趋势图幅的设想(29)。不过,总体上对这方面的理论性研究还相当缺乏,对已有历史地图的评论也很不够。 若说在编绘的方法上有所新的突破,则要数20世纪末开始的CHGIS项目。 葛剑雄认为:理想的数字化历史地图集不仅将基本解决《中国历史地图集》这类印刷地图所难以解决的矛盾,而且汇时间、空间、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于一体,成为一套具备各种不同层次的检索手段和链接、完全开放的、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类历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间平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筹备,“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缩写为CHGIS)项目已于2000年启动(30)。 关于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过去主要局限在有文字记载的近三、四千年的时期以内,极少涉及到“史前”时代。侯仁之指出最近研究的趋势已开始上溯到地质时代最后阶段的全新世,从而与古地理学的研究直接衔接起来,即从未经人类干预的原始地理景观的形成开始,去逐步复原在历史时期内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的整个过程。这必将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如何一步又一步改变了大地的自然面貌,并为进一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31)。张修桂认为:作为全新世环境研究的中坚力量的历史自然地理工作者,除了继续发挥本学科在晚全新世研究的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之外,应当努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如侯仁之所倡导的拓宽自己的时空研究领域,更好地研究历史自然地理演变的全过程,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32),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为繁荣的一个分支学科”(33)。毛曦从人地关系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历史文化发展连续性等方面论证了旧石器时代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4)。朱士光曾预言:“历史自然地理学将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生机、最富社会价值的分支之一。历史自然地理学家应更加积极努力,把握当前的大好时机,大力进取,使历史自然地理学得以屹立于当今现代科学之林,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35)。 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历史自然地理学逐渐与某些分支学科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派生出新的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历史地貌学”。曾昭璇《我国某些历史地貌学问题的刍议》(36),指出历史地貌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貌的变迁,不但复原过去时代地貌情况,并且要寻找地貌变化规律性,说明目前地貌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他从理论高度提出独立框架,创建了历史地貌学这一历史自然地理的分支学科,填补了学科的理论空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曾昭璇、曾宪姗合着《历史地貌学浅论》(37) 是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第一部专着, 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地貌学是研究历史时代地貌的变迁即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有两个具体任务:第一个是古代地貌的复原,第二个任务是地貌年代的确定。正是由于历史地貌学可对地貌发育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人们便可根据其规律提出对生产实践的意见,这就反映了历史地貌学为生产建设服务的重要价值,展示了这个新兴学科发展的光辉前景。张修桂则提出了中国历史地貌学性质、对象、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构想(38)。历史地貌学的创立,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沙漠化是全球中纬度地带受到的共同威胁,中国的沙漠地貌面积广阔,沙漠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侯仁之开创了历史沙漠地理研究领域,成就斐然。李并成以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沙漠化研究为例,探讨了历史沙漠地理的有关理论问题,总结了沙漠化的四种途径(沙漠化发生的地域、沙漠化作用的途径,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沙漠化土地的逆转),认为因绿洲水资源的移动和重新分布而导致绿洲的转移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绿洲的缩小或消失,沙漠化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39)。后来,李并成又探讨了人口因素在沙漠化历史过程中的作用(40)。这是对历史地貌学理论的深化。 沿革地理研究中,历代疆域与政区的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方法最为完善,但还没发展到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程度。为此,周振鹤在《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41) 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观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学可以从思想家对于理想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阐述、历史学家或地理学家将地理要素作为政治体制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政治家的利用地理因素解决政治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三方面着眼,指出政治地理学“对国家尺度而言,则有疆域的伸缩、与邻国的地缘关系,有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有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等等。对地方尺度而言,重点则是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所以在他眼里,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在行政区划方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应该仍以复原疆域政区历史变迁的全过程为目的。第二,应该是就疆域政区本身的要素来进行分解式的以及政治学角度的研究。第三,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政治过程对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作者因此倡议,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从丰富的历史文献中去研究,“从而在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方面以至政治地理理论建构方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不远的将来,“历史政治地理学”有望取代传统的历代疆域与政区研究。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马正林阐述了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认为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活跃分支的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所谓地理实体就是指整个城市的地理基础、地理特征和地理价值;其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地理条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性,为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服务(42)。李孝聪认为,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不能总局限于单一城市的描述,应从历代区域中心城市入手,阐明区域城市体系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加强历史城市地域结构和文化分异的对比研究,将是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和开展中、外城市比较研究的一条途径(43)。严艳等探讨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内容(44)。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先民的主要生产部门,所以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应该是所有历史地理研究中最为主要的领域,可惜目前重视程度不够。最近20年来,在史念海倡导之下,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着十余部。王社教探讨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认为它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可划分为区域性历史农业地理、专题性历史农业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等多种类型和层次(45)。王社教《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46) 分析了现有的巨大成绩和在内容、理论、水平三方面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应加强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整体研究、积极开展对西部内陆地区的研究等四个努力方向。同样,李令福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规律,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时代发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47)。萧正洪系史念海高足,其专着《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历史文化地理是新兴领域,近年的成果很多,但对于其理论探讨稍显不足。雍际春《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任务》一文(49),论述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指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文化的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域、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并同时提出了六大研究任务。毛曦对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学科界定、学科属性、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50)。“历史宗教地理学”是介永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历史宗教地理学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历史时期宗教形成、传播和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分布变迁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包括理论、部门、区域三大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历史时期宗教源地的形成、宗教传播的途径、宗教景观的分布、宗教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宗教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除历史学、地理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借鉴民族学、文化学、考古学等成果和方法。 中国的古典文学发达,胡阿祥提出了“文学地理”新观念,并对于如何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历史时期文学现象的地理分布、组合及变迁,揭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构想(5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故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十分活跃。黄盛璋、孙进己、刘锡畴曾就历史民族地理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53)。李并成在《西北民族历史地理研究刍议》(54) 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体的起源、发展、迁徙、演变的历史过程及这一过程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倡议展开西北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包括民族分布地域、活动范围的进一步研究、民族迁徙路线的研究、民族城邑聚落的研究、民族古地名研究、民族农牧业土地开发及其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研究等五个方面。提出这些认识,必将促进从地理角度研究有关民族问题。 龚胜生提出了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设想(55)。他认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他还对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疾病地理思想和健康地理思想作了深入探讨(56)。 历史社会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王振忠倡议最早,他的《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阐述了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变迁,研究地理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社会风尚的区域特征等,力图汲取社会史、文化史及人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各地人群、社会现象及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作地理的透视。主要内容包括:1、 历史时期社区的地理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经过历史传承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及其在异地的扩散和传播。2、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地理研究,它包括“区域人群”、风俗地理和社会变迁,以及从事历史社会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的发掘和利用等(57)。吴宏岐等撰文《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58) 认为,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即是历史地理学一个带有部门性的综合性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地理学一个带时序性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时空演变系统,研究内容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关于历史科技地理,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59) 在深入分析我国辉煌科技史基础上,阐明了进行历史科技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初步构建了历史科技地理学科的轮廓。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学也莫能外。1998年在沈阳召开的历史地理学术会议,主题就是历史区域地理。在历史区域地理学理论上,韩光辉、朱士光、邓辉、侯甬坚、鲁西奇均有建树(60)。侯甬坚探讨了华夏民族在先秦等时代业已形成的划分不同地带的区域观点,以及一整套原则(61)。鲁西奇继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后,又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62),深入阐述了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学者呼吁建立其他的学科分支如历史边疆地理、历史灾害地理等(63),因无公开论文发表,在此姑妄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