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举例说明那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那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缓慢
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发展比较缓慢,变化比较显着.因为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受气候,生物和人为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干燥,炎热的气候,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推草造田都会影响森林景观和森林景观;而森林和草原发展,恢复是非常缓慢的.
荒漠景观,湿地景观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
⑵ 举例说明哪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哪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缓慢。
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变化比较显着。.因为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受气候,生物和人为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干燥。炎热的气候。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推草造田都会影响森林景观和森林景观;而森林和草原发展。恢复是非常缓慢的、荒漠景观发展与变化比较缓慢。
一是自然物质是基础。
二是人类有自己的创造行为。
三是它表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形态。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它们都是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物质,在原始地表上创造出来的。
在研究景观、森林景观资源以及评价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黄岗梁林场境内的黄岗峰、大峡谷和狩猎场三个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外运用成熟的风景质量评价方法——心理物理学法,并采用心理物理学派的美景度评判法进行评判并对得分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景区景观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并对不同专业水平评判者的评判结果差异显着性进行分析。从不同专业水平评判者对选取样本的评判结果对比中得知,专家和大学生对于景观美景度的评判差异不显着。
⑶ 请问关于喀斯特的经济发展
我国是喀斯特资源富集区,雄奇秀丽的喀斯特景观大多生长在边远贫困地区,随着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不断加快。认真研究喀斯特地区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资源转化规律,是该地区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喀斯特资源特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包括区域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和土地、生物及矿藏资源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喀斯特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景观资源,所谓“喀斯特”,是指水和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物质地质作用。水在可溶性岩体表面及岩体内不同方向的裂隙中进行循环时,产生溶蚀及一定程度的机械冲刷作用,使岩体表面及内部形成一种独特的溶蚀地貌景观。喀斯特资源主要有如下三个特性:
不可再生性 上亿年形成的喀斯特景观资源不仅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喀斯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观赏性 这是喀斯特资源最独特的性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山峰,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林、石钟乳构成一幅幅令人惊叹、使人赏心悦目的壮丽画卷。充分认识和把握喀斯特资源的独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是喀斯特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
区域性 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着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喀斯特资源更是如此。兴文喀斯特与云南、贵州喀斯特分布是不同的,这种分布和组合上的差异,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整体性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区域内喀斯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这种整体性特征要求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坚持合理研究,综合开发,扬长避短的原则。
喀斯特资源是非常有限而且十分宝贵的景观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这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喀斯特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规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可能越大。当喀斯特景观在一个区域分布越大,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潜力在这个区域就可能越大。桂林、云南等地的旅游开发,是以喀斯特资源的拥有量为基础的。
2、喀斯特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也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差异。例如,国家级风景区与世界遗产同样是风景名胜区,但由于资源的品味和质量不同,开发的层次与方式不同,其产生的效益也就不同。一般说来,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的条件越好,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越大。
3、喀斯特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喀斯特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以旅游为主导的地区经济结构。例如兴文地区,过去第三产业不发达,宾馆饭店甚少,随着近年来喀斯特景区的开发,逐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餐饮娱乐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生产的区域分布与资源的地域分布有很大的吻合性。
二、 兴文喀斯特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系乌蒙山北端山脉。北与江安、纳溪两县相邻,东连叙永县,南与云南威信县接壤,西靠珙县、长宁两县。全县幅员面积136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22个村,42.84万人,其中5个苗族乡,3.6 万苗族人口,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兴文属边远贫困山区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7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76元。
兴文是我国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典型地区之一,广泛分布的喀斯特资源,形成了如天泉洞和大、小岩溶漏斗,岩溶峡谷以及众多的地表石芽、峰丛、峰林等许多珍贵的岩溶地质地貌奇观,着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曾对兴文石林这样评述:“世界级规模的漏斗,大量的流入型洞穴,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优良的喀斯特发育条件,漫长的喀斯特演化历史,古今不同阶段喀斯特发育的叠置、继承和新生,构成了‘兴文式’ 喀斯特发育的基本特色。”许多考察过兴文喀斯特景观的专家也一致认为,如此完整的喀斯特景观,实属国内第一,世界罕见,可称喀斯特博物馆,是一部罕见的岩溶教科书。
大自然赋予兴文人民如此美丽的喀斯特景观,为兴文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条件。然而在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兴文利用喀斯特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起步早、发展慢,早在1980年5月1日,石海洞乡风景区就对外开放。1986年,“石海洞乡”风景区成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宋任穷、张爱萍等先后观光视察。省、市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景区指导工作。史学家、地学家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纷纷前往景区考察,进行直观教学。“石海洞乡”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与日俱增,1980—1985年,游客由3万多人次增加到9万多人次,5年间共接待中外游客39万多人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迅速崛起,而且景区的开发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就连离石海洞乡仅40公里的蜀南竹海也加快了开发步伐,走在了前头。而石海洞乡由于种种原因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远远落在了全国众多景区的后面,游客逐年下降,2001年仅2万人,出现了潇条冷落、员工思走、事业衰败的惨状。由于喀斯特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从战略上讲也尚未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和根本性变化。
回顾兴文喀斯特资源开发的历史,可以看出,有了丰富的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够培育出好的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并不一定有新的突破。怎样变喀斯特资源优势为旅游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的确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
1、在一个既边远贫困,而喀斯特旅游资源又富集的地区,如何加速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调整结构,突破重点,以最快的速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喀斯特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常规,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县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自身的经济特色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位置,找准战略突破口,只有在突破口上真正突破,在优势和特色上做文章,资源的转化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如能乘势而上,不断开拓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就能如期实施和实现。
3、喀斯特景区的开发,体制、人才、资本是三大关键性要素。而体制又是关键之关键。石海洞乡开发从1980年至2001年20年间投入仅300万元,关键是体制障碍。不消除体制障碍,不突破旧的框框,不改革创新,就抓不住关键,就很难解决景区开发的投入问题。
4、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带动和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培育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如果主导产业选得不准确,或主导产业过多,必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导致区域经济停滞不前。比如,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地下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是开发旅游资源为主,还是开发煤、硫资源为主,从战略上讲,从经济全球化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趋势讲,主导产业的选择是无疑的,喀斯特地区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为主导,这是兴文22年开发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 兴文喀斯特资源开发与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又一次冲击着喀斯特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喀斯特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得不重新选择和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确定的是发展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发展。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很重要的任务是从战略上研究和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怎样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
所谓主导产业,即带头产业,即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并体现出某一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主导产业确定的方法一般应从定量、定性及综合分析三方面着手。本文主要以兴文为例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进行论述,并从区域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比较中来看兴文选择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从区位优势看。兴文远离大市场,距省会成都480公里,离中等城市宜宾108公里、泸州86公里,区位几乎无优势可言,是典型的边远贫困山区县。由于区位边远,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较为薄弱。
其次,从资源优势看。如前所述,兴文喀斯特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闻名的喀斯特旅游景区之一,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僰王山,更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文石海。同时该地区矿产资源也极丰富,其中煤炭储量11亿吨,硫铁矿135 亿吨,盐矿48亿吨。由于煤矿开采已近30年,尽管目前该产业还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开采煤矿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负面影响,其资源优势逐渐向资源劣势转化。
第三,从技术优势看。兴文长期以采矿业为支柱产业,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力技术素养不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从战略上看兴文以矿山开采业为主导产业是缺乏比较优势和持续的市场竞争力的。
第四,从产业优势上看。兴文县的一产业和二产业都比较落后,比较传统,规模小,现代组织化程度低,比较优势不明显。而旅游产业特色明显,规模宏大,档次很高,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兴文旅游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产业优势,如开发培育得好,完全有可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由此可见,虽然兴文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都很丰富,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目前都是不可缺少的产业支柱,但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还是从产业自身的综合条件分析,以采矿业为主导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将县域经济的重心转移到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上来,在旅游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走出一条新路子,从而全面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战略突破口的确立与资源的保护
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喀斯特地区尤其应该紧密结合自己的具体实际,分清轻重缓急,选准战略突破口,坚持不懈地求突破,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最终促进县域经济的繁荣和良性循环。兴文县的特色和优势集中在兴文石海,旅游业的潜力和希望也在兴文石海。兴文石海的开发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打好兴文石海这张牌,建好兴文石海这个龙头,带动全县喀斯特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旅游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有了点上的突破,才有面上的跨越式发展。
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关键。从1996年开始,兴文县委、县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重新启动兴文石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申报,之后相继启动了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倾全县之力进行广泛争取,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2002年5月,兴文石海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2004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2月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从而为兴文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关闭景区周围硫磺厂是重要举措。川堰厂和兴堰厂是当时兴文石海周围最大的硫磺厂,就业人数达到2000余人,曾经是兴文有名的支柱企业。由于川、兴两矿的过度开采,兴文石海不仅沦为重要的矿渣堆积地,同时由于严重的大气污染,整个兴文石海景区几乎寸草不生。因此,1996年,在经过关矿与不关矿的艰难抉择后,痛下决心,对川、兴两矿实行关闭破产,彻底根除了这颗生长在兴文石海风景名胜区上的毒瘤,为兴文石海景区资源的有效保护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旅游环线公路建设是基础。行是旅游产业六大要素中的重要一环。旅游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公路建设对于旅游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0年代末期,兴文县把公路建设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县先后投资近一个亿,修建了晏仙路、兴石路、古高路、晏博路等100公里旅游环线高等级水泥路,沟通了与区外大环境的联系,缩短了与大市场的距离,为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关键环节上的创新与高起点建设
喀斯特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因此在抓发展、抓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在关键环节上创新和突破。兴文是一个贫困山区县,财源支柱缺乏,财政十分困难,但在旅游开发上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品牌。首先是体制改革。针对旅游业起步早、资源转化慢和投入不足的现状,大胆推进石海洞乡原国有公司的改制,组建了国有控股的新的股份制公司。其次是高起点规划。全县投入100多万元聘请资深专家对全县旅游总规和详规进行修编和完善,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是高规格建设。聘请了全国知名的总风景师、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专家亲临兴文石海实地勘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投入近8000万元快速推进山门、游人中心、苗族文化广场、人工湖、栈道、停车场、星级厕所等65个主体工程建设,对洞内景观进行灯光全面改造,对景区居民进行迁移,对180余座坟山进行搬迁,让景区更自然、更美丽、更人性、更具吸引力。第四是开发环境的营造。一方面在全县上下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共建旅游大县的共识。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对旅游环线和景区可视范围实行退耕还林。再一方面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宾馆饭店、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业的开发,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建成了三星级宾馆“洞乡大酒店”,二星级的“银峰宾馆”、“兴文大酒店”、“温水溪度假村”。“石海旅游商品公司”、“敬师酒业”、“搏旺笋业”、“石海泡菜”等一系列旅游食品、旅游纪念品开发公司相继组建并投入运行。
(四)旅游大县框架的建立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兴文的县情、兴文的资源和区位特点决定了必须按照建设旅游大县的要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县不仅要求加大对旅游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提高旅游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主产业链和主带动作用,实现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跨越。这就要求当地党委政府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把握本地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结构。兴文县在总结多年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县的基本框架,即以石海—博望为龙头,以僰苗文化为依托,以特色城镇为支撑,以优质服务为配套,并按照这个框架的总体要求,通过3—5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旅游大县。
在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上,全面完成兴文石海和僰王山开发建设工程,打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与此同时完成对九丝王城、仙峰山、太安石林及其它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大景区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发建设,真正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开发的最大合力,构建大旅游管理体制。
在僰苗文化底蕴的挖掘上,充分利用相关专业人才,追溯僰苗文化历史,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和文化商品,形成更加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和民族特色。
在特色城镇的建设上,坚持以建设山水园林旅游县城为目标,积极实施好宋江河以及纺花溪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工程,搞好沿河沿溪休闲地带绿化的设计和实施,推进县城净化、亮化、绿化和美化的进程。同时以建设特色小城镇为原则,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城镇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突出川南民居和旅游特色,搞好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努力做到旅游环线乡镇实现“一镇一景”。既为旅游开发增加新亮点,又为广大农民增收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配套服务的完善上,加强旅游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拓宽旅游和旅游商品的销售渠道;农业和工业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来推进,发挥兴文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在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精巧、新颖上下工夫,为培育壮大旅游产品开发经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休闲等相关产业,改造并提升宾馆档次,快速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网络。
旅游大县框架的提出和建立,不仅为旅游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而且对当年和以后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效避免了旅游开发的盲目性、短期性和无序性,保证了旅游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⑷ 举例说明那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那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缓慢
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发展比较缓慢,变化比较显着。因为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受气候,生物和人为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干燥,炎热的气候,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推草造田都会影响森林景观和森林景观;而森林和草原发展,恢复是非常缓慢的。
荒漠景观,湿地景观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
简介:
多风沙与尘暴。土壤中营养物质贫乏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只有为数不多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稀疏地分布群落的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攒盖度低。
有些地面完全裸露由于食物资源比较单调和贫乏,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有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
⑸ 哪些地方的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 要具体的
1自然地理:华山的大断层 东非大裂谷 石林 云贵高原 每一厘米的上升 张裂 溶蚀 都是岁月的沉淀
2人文地理:天山北麓地区随着农业人口的迁入,土地开发的不断拓展,使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理景观。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清的努力经营下,农业绿洲迅速扩展,农业聚落迅速增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战争的影响下,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衰废;19世纪80年代以后,天山北麓重新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逐步恢复。到1949年之前,天山北麓形成了与天山平行的东西向断续分布的绿洲带,成为此后农业绿洲发展的基础。
⑹ 六年级地理练习册
差异: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自然形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指:人类自己创造的景观。
发展缓慢:森林和草原发展,恢复是非常缓慢的。比如喜马拉雅山。
发展显着:比如盖房子之类的。
练习册:1。自然 2。人文 3。人文 4。人文 5。自然 6。人文 7。自然 8。 人文 9。自然
希望能帮助你!!!!
⑺ 广西是沿海省区,为什么发展比内地省市还要慢
广西是沿海省区,发展比内地省市还要慢的原因首先,广西位于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越南北部相对落后很多。所以广西守着一个穷邻居,人家还指望着广西呢,对广西的提升就小的多。
其次、广西所处的位置远离世界主要航线。这也就限制了广西沿海地区港口城市的发展。
然后、广西的工业基础薄弱,因为越南这个国家曾长时间处于战争状态或不稳定状态,从国防方面考虑,并不会把太多的工厂建在广西,历史因素对广西发展的制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最后,广西大量人才,劳动力外流,人才主要的流入广东。
不过,国家最近一些年来也开始关注广西的发展,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⑻ 十大地理着名景观
NO.1 美国大峡谷
美国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两侧深深的峡谷是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该峡谷长277英里,宽度在4-18英里之间,深1英里。科学家们认为这个峡谷是在六百万年前是由科罗拉多河冲刷而成。
在欧洲移民到美洲之前,美国原住民已在峡谷的洞穴里居住。该峡谷被普韦布洛民族奉为一处朝圣之地。根据记录,欧洲人首次来到这个地方时间是在1869年。尽管这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因其极为恢弘的规模及错综复杂色而享有盛誉。大峡谷国家公园据说是美国第一个的国家公园,每年吸引了超过五百万的游客。尽管,在地势较高被森林覆盖的边缘,冬天白雪皑皑。而峡谷内部因为地势较低则是一片荒漠。
NO.2 澳大利亚 大堡礁
世界上自然奇迹之一,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的东海岸,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及国家遗产名录。
大堡礁有超过600个岛屿与珊瑚礁岩。该礁覆盖的面积达300000平方公里,由几个礁石与礁岩组成,这给礁石下的带来了多姿多彩海洋生物。物种包括海龟、不同种类的鲨鱼与海豚、懦艮,还有四百多种的软体动物、1500多种鱼类,还有超过两百多中的色彩艳丽海鸟。大堡礁海洋公园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景点,每年吸引超过几百万的游客。在这里,可进行的体育活动包括:礁石航行、潜水、浮潜。
NO.3 南非 开普敦
南非 开普敦也称为“人间天堂”这是非洲最南端美丽的小镇。四面环山的小路让人觉得自身的渺小,让你感到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威严。
开普荷兰式建筑是这一带建筑遗产的特色。乌云沉沉带来的美感像是对桌山敬意。开普点、信号小山、查普曼顶端、维多利亚阿尔弗雷德码头广场、罗本岛、罗德纪念碑及海滩都是着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桌湾海边的开普敦以其自然的花卉王国及海湾而闻名。这里是南非最吸引的景点,其活动还有葡萄酒品尝之旅、赏鲨、观豚等。
NO.4 印度 泰姬陵
印度的泰姬陵是世界奇迹之一也是最美丽的陵墓。该陵墓是由沙贾汗印度蒙兀儿时期帝国皇帝沙·贾汉建造的,以纪念其最宠爱的王妃--穆姆塔兹·玛哈尔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部的阿格拉,选择白色的大理石建造是爱的象征。这座建筑被公认为蒙兀儿时期水平的最高峰。
相传,沙·贾汉由于其第三个最宠爱的妻子--穆姆塔兹·玛哈尔的逝去而十分悲伤。该建筑总共需要数以千记的工匠、技工、用时两年才得以完成。这包括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伊朗、中亚的石匠、石工、雕刻工、镶嵌者、书法家、画家及其他的人才。准宝石的石头用来做镶嵌装饰。后来,这也成为了沙·贾汉的陵寝。这个着名的景点每年吸引一到两百万游客。
NO.5 加拿大 落基山脉
脉雄伟壮丽的落基山脉是北美落基山的加拿大部分。这里是旅游者的仙境并成为加拿大西部的游乐场。这里的山脉形成比美国那边的落基山脉时间更早,其原因是由于板块的冲撞。
加拿大的落基山脉包括五个国家公园,其中四个与其他的省级公园联合成为了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这个文化遗产地由美丽的山川景色、湖泊、峡谷、瀑布、冰川、峰顶、石灰石岩洞及化石组成。罗布森山是加拿大国境内的落基山脉的顶峰,攀登其顶峰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些美丽的山对于喜欢远足者及步行者来说简直就个天堂!
NO.6 秘鲁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在秘鲁是“古老的顶峰”的意思。这是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的古老建筑。据传说,马丘比丘在很久以前就被认为是一座神圣的城市。人们把这座非凡城市的建设功劳算在印加人民头上。印加人们在这里竖立了许多的石头建筑并且把它们建成一种艺术形式。
马丘比丘位于乌鲁班巴河两千英尺之上,由银盘、神庙、宫殿及150多间的房子组成,这些都保存的十分完整。这些花岗岩的建筑,其中有些每个都重达超过50吨。这些花岗岩都是精雕细琢的,简直就是出自于建筑天才之手。这些建筑在1911年被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重新发现,建筑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的美感、其建筑的手工及历史使其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客。
NO.7 埃及 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巨大的历史遗迹,这是以正方形的为基底、四面成三角形不断上升直到汇聚到一点。关于其构造,一直有引起人民的好奇,甚至怀疑是自然之作。
但事实是,埃及人在公元前2700之后就开始建造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寝。最着名与最大的埃及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据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吉萨的金字塔花了23年、动用30000人才完成。大约有118个金字塔以被确认,这些金字塔受到全世界人民中非常受欢迎。
NO.8 约旦 佩特拉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文化财产”。佩特拉是在何珥山的斜坡上被考古学家发现的。这是世界上新的一个奇迹,并以其岩石掘进的建筑而称着。
该遗址一直被掩埋,一直到1812年才被一名瑞士的探险者发现。据说,这座建筑是上帝为犹太人建造的。佩特拉在罗马帝国时代盛极一时,但由于阿拉伯的贸易中心的转移到别处而迅速衰落。然后地震又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旅游者蜂拥而至以一睹这座美丽城市的废墟。
NO.9 中国 长城
作为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中国的长城是人造的建筑,建于2000年以前,耗时100多年才竣工。这一工程规模的巨大让人相信人类力量的伟大。该建筑始于公元前五世纪。实际上,长城是由许多的墙组成的一个整体,延绵4000多余里。建造长城是为了防止北方匈奴对帝国的骚扰。开始时,城墙是由石头、牧草、泥土、木头建造的,而砖块是从一开始就用上了。人们相信,大约两到三百万人建造这一工程中死去。
NO.10 阿根廷--巴西边境的伊瓜苏瀑布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瀑布,伊瓜苏瀑布的确是自然的奇迹。瀑布位于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三国的边境。瀑布位于阿根廷的那边允许游客绕着水流走或者去探索国家公园。而巴西的那边则以其全景式的视野及其壮观闻名于世。
美国的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在见到这一瀑布之后,惊呼道:“尼亚加拉河太渺小了!”瀑布周围的地区给攀岩及水上运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与世界上其他瀑布相比,伊瓜苏瀑布还有一卓尔不群的优势,那就是它的年径流是最大的。
⑼ 举例说明:哪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显着,哪些地理景观的发展与变化比较缓慢.急急急~
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变化比较显着。因为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受气候,生物和人为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干燥,炎热的气候,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推草造田都会影响森林景观和森林景观;而森林和草原发展,恢复是非常缓慢的。
荒漠景观发展与变化比较缓慢。
⑽ 地理问题 (举例题)
1 喜 马 拉 雅 山变化比较显着
2 五 大 洲 的 移 动变化比较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