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高一地理天体系统层次图怎么画

高一地理天体系统层次图怎么画

发布时间:2022-09-11 15:06:38

❶ 天体系统层次如何看(高一地理)

天体系统的层次: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1、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

2、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1)高一地理天体系统层次图怎么画扩展阅读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外部条件:安全的运行轨道;稳定的太阳光照。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第一章内容的思维导图(知识树框架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指导(含图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

❸ 高一地理结构图

高一地理必修一图解析

图1.1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这是一幅说明宇宙由物质组成的示意图,由四幅小图组成。由上而下依次是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和哈彗星。图片形象直观,增加了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示意图,应注意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依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向学生一一揭示,如什么是宇宙、天体、行星、流星体、星云和彗星等等,让“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示意图由单一认识组成宇宙的几种物质而变得丰满、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示意图步骤如下:
①说明读图目的
读图的目的是认识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图中所示内容是组成宇宙的一部分物质,这部分物质通称天体。图中仅表示了各天体的形状,没有涉及它们在空间的高度和相互位置,是各自独立的天体形状示意图。
②解释图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
宇宙:我国古代学者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意思是宇指无限的空间,宙指无限的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按客观规律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多样性是指宇宙间物质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如各种天体形态的多样性;统一性则表现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宇宙的各种物质都有它发生、发展、演变以及消亡的过程,是有限的;而作为总体的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在物质运动形态转化上则上无限的。所以,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运动的。
天体:宇宙间各种星辰的总称。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两类。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和星云等为自然天体。人造卫星为人造天体。
蟹状星云:是银河系内一个着名的气体星云,有相当强的射电源、红外源、X射线源和γ射线源。它位于金牛座ξ星(我国称“天关”星)的西北1°处。猎户座、人马座、天琴座和狐狸座是天空中几个较亮的星云,其中猎户座的弥漫星云肉眼可以看见。
土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它为第六颗星,有23个天然卫星。它的大气层很厚,主要是甲烷和少量的氨,表面的云雾带比木星更为规则,但没有木星那么显着。在它的赤道平面上围绕着一个平而宽的美丽光环,光环由无数的质点组成,这些质点都围绕土星旋转,光环的直径有27万多千米,宽约9.4万千米,厚度很薄,不足20千米。光环并不完整,它被若干暗缝所分开,成为好几个环。土星的第六颗卫星,体积比水星还大,表面也有大气层,这在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众多卫星中,是仅有的。我国古代称土星为“填星”、“镇星”。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内,小而暗的尘粒和固体物质。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发生剧烈磨擦而发光,产生短暂而明亮的光迹,称之为流星。流星分偶发流星和流星群两类。偶发流星是单个的、零星的、彼此无关的,出现时间和方向没有规律,一般下半夜流星多于上半夜,而且亮一些。流星群是指集会在同一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的流星特点群,它们可能是彗星瓦解后的破碎物,在轨道上分布不均匀。当地球与这些流星群的密集部分相遇时,流星从天空的某一点向四周放射而出,好像下雨一般,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流星雨”。英仙座、狮子座与其他星座相比,“流星雨”较多,是着名的流星群星座。流星是发生在离地面80千米~120千米大气中的一种现象。流星现象既同流星本身有关,也同大气层的情况有关,通过对流星的观测,可以了解大气层的物理状况。
哈雷彗星: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绒太阳运行、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为纪念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首次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推算一颗彗星的轨道,并预言它将以76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面命名这颗彗星为哈雷彗星。彗星由彗头和彗尾构成,如图。彗头包括彗核、彗发和彗云,彗核由比较密集的固体块和质点组成,其周围的云雾状光辉叫彗发,氢原子云分布在彗头的外围。彗尾的物质,受太阳风的辐射压力,朝着背向太阳的方向延伸,形状像扫帚,因此,彗星俗称扫帚星,我国古代称它为“妖星”。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三种。轨道是抛物线和双曲线的彗星是非周期彗星,它们绕太阳转一个弯就一去不复返了,只能看到一次。而轨道是椭圆的彗星,总是周期性地绕太阳运转,称为周期彗星,可以多次看到,如哈雷彗星。绝大多数彗星绕太阳运转的方向和行星相同,为顺行。但也有例外的,如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转的方向和行星不同,是逆行,被称为逆行彗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哈雷彗星和记录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公元前613年第一次记录哈雷彗星,而欧洲在公元前11年才有了观测哈雷彗星的记录。
■图1.2 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这幅图不仅说明了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还进一步揭示了各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的存在,又决定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着的物质,相互吸引,分别组成各自的集团,小集团隶属于大集团,大集团隶属于更大的集团,由许许多多更大的集团组成了广阔的宇宙。
图中用箭头表示了宇宙中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的隶属关系。图中下方是由地球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是它的中心天体。由于地球质量同月球质量相差悬殊,达81:1之比,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在两物体之间,由于物质具有质量而产生相互的吸引力,质量大的物体对质量小的物体吸引力大,月球以及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地球和月球质量相差悬殊,地月系的质量中心距地球中心只有4728千米,即位于地面下约1650千米处。通常说的月球绕地球公转,实际上是地球和月球相当于它们的共同质心的公转。
图中地月系图的箭头直指太阳系,停留在地球处于的位置及两者隶属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万有引力把该系统的所有天体联结起来。太阳系大体上是一个球体,其半径在100 000天文单位距离以上(一个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1.4960×108千米)。太阳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太阳系包括太阳和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958颗正式编号的小行星、48个卫星、许多彗星和流星体等。地球化学的年代测定表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是在47亿年以前从银河系某个部分分离出来的。
图中太阳系的箭头直指银河系,停留在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位置上,明确地告诉我们,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以及两者的隶属关系。银河系是地球和太阳所在的天体系统,这个天体系统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我们在夜晚看到的银河。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由两个旋臂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银河系包括2000多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云、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其中5%~10%为气体和尘埃。大多数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空间范围的形状好似铁饼;还有一部分恒星稀疏地分布在一个圆球状的空间范围内,这个空间范围叫做“银晕”。银河系的 中心厚约1.2万光年,在人马座方向。太阳离该中心约3.3万光年。整个银河系在转动着,其各部分的旋转速度和周期,因距银河系中心远近的不同而不同。太阳处的转动速度为250千米/秒。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一周约需2.5亿年。
图中银河系图箭头直指总星系,停留在银河系处于总星系位置上,明确地告诉我们,银河系在宇宙的位置和银河系与总星系的从属关系。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尘埃等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叫星系,银河系就是一个普通的星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叫河外星系。目前,能观测的河外星系约10亿个,按照它们的形态可以分为椭圆星系、透镜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五大星系,肉眼可以看到的有仙女座星系和小麦哲伦星系。仙女座星系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巨型旋涡星系,在我国南沙群岛上空可看到大小麦哲伦星系,它们是两片云雾状的天体。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总星系。总星系就是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图1.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这是一幅太阳系特写图,是地理书籍中最常见和使用频率较高的图像;是地理学科各种考试中出现较多、给分较高的图像;也是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的重点图像,表述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更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图像,与图1.1、1.2一起,由远及近地表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准确位置,完成了知识教育的层次要求。在三幅图像中,该图为重点知识的着落处,承上起下作用十分重要。
阅读这幅图时要紧扣书中的文字叙述和表1.1数据说明,其层次如下:①“日心说”的正确性。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后来,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托勒密,在他的主要着作“大综合论”中提出了地心体系,他主张地球居中央位置,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绕地球运行,即“地心说”。这一理论为基督教神学所利用,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才推翻了“地心说”。给神权以沉重打击,引起了宇宙观的革命。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他最大的成就是以科学“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上页图形象地反映了哥白尼“日心说”的宇宙体系。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它行星和恒星以“完美的”圆形轨道绕日运行。实际上,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日心说才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上。②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首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地球,说出地球的左邻右舍,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其次查阅表1.1将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等一一与其它行星比较,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突出其普通性。③地球是太阳系中一个特殊的行星。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各行星公转轨道的形状,得出它们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近圆性)。其次阅读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它们绕日公转方向同向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讲出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共面性。由于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的特征,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 的宇宙环境之中。最后从日地距离、地球体积和质量、地球内部变化等几个方面说明地球具有生命的原因。突出其特殊性。
■图1.4 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
这幅图从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和日地距离等几个概念入手,说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阅读“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图的步骤如下:
①说明图幅的结构。
②解释图中的有关概念。
太阳:太阳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的视星等为- 26.78等(根据地球上收到恒星光的多少划分的星等叫做“视星等”,亮度随星等数字的增加而降低,零等星较一等星亮,负等星较零等星亮),比月球亮50万倍(月亮视星等为- 12.8等)。太阳的直径为139万千米,为地球的109倍,是月球的400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平均密度是1.4克/厘米3太阳的重量是月球重量的270倍,太阳与月球相比,就像大象和蚂蚁相比。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这个距离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从表面向中心,温度越来越高,中心区约有1600万℃,3000亿个大气压。在高温高压的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区,它的成分是氢与氦,在氢转化为氦时,可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太阳辐射。50亿年前,自太阳形成之日起,它就不间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估计这种状态还能持续50亿年。肉眼看到的太阳表层为“光球”,“光球”外围为“色球”,最外层为“日冕”,这几层组成了太阳的大气。太阳也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周期在日赤道带约为25天,在两机区约为35天;公转周期(环绕银心运行的周期)约为2.5亿年(假定轨道偏心率为零)。
图中的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该物理量的含义是,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处(日地距离),在没有大气削弱的情况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每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获得的辐射能量,常用单位为卡/厘米2·分或焦耳/厘米2·分。太阳常数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常数,它会因日地距离的变化可出现±3.5%的变化,或太阳物理状况的日际变化和太阳的周期活动也导致±1.5%的变化。当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层时,因吸收、散射和反射等削弱作用的影响,到达地球表面的直接太阳辐射则大大地减弱了,对于地球上大多数地区来说,不会超过1.5卡/厘米2·分。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量只相当于太阳辐射能的1/22亿。地球在一年中从太阳获得的能量,相当于人类现有各种能源在同期内所提供的能量的上万倍。地球上的一些天然能源可能有枯竭的那一天,而太阳能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地球也从月球等其它天体获取能量,但数量是微不足道的,如地球从月球和其它天体获得的能量,仅为太阳辐射能的亿分之一;来自宇宙空间的辐射能也仅为太阳辐射的20亿分之一;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能量,也只有太阳辐射能的万分之一。所以,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引起大气中各种现象和演变过程的最根本的动力,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极重要的因素,太阳辐射是太阳对地球最重要的影响,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
■图1.5 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太阳能利用具有巨大潜力。为便于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根据以下指标对我国太阳能资源利用进行分区:首先是太阳年辐射总量,其次是月均温≥10℃期间日照时≥6小时的天数。按此标准,将我国划分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见图)。
①资源丰富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700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上,月均温≥10℃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天数在300天以上。主要分布在南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内蒙古高原西部。其中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
②资源较丰富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500~1700千瓦时每平方米,月均温≥10℃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的天数在200天~300天。主要分布在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大部、黄土高原大部、甘肃南、川西及川南滇北的一部分。
③资源可利用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200~1500千瓦时每平方米,月均温≥10℃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的天数在125天~200天。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东南部丘陵地区、汉水流域、广西大部、川西黔西一部分、云南东南、湖南东部。
④资源贫乏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200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下,月均温≥10℃期间日照时数≥6小时的天数在125天以下。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以成都平原最少。
读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完成:A、找出我国太阳能的四个分布地区。B分析太阳能丰富区资源丰富的原因(地势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小,晴天多,降水少,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C、找出家乡在哪一分布区,分析家乡利用太阳能的前景。
■1.6 太阳大气结构
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但是对地球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恒星,它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都同太阳息息相关。由于日地距离的邻近,太阳是地球上唯一能看到其表面细节的恒星。太阳的外部,即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可分为三层:光球、色球和日冕。光球层是太阳大气的最里层,平时用肉眼可观察到的光亮夺目的圆面就是光球层,到达地球的太阳光来自这一层,厚度约500千米,温度约6000K。色球层是太阳大气的中层,位于光球层之上,为太阳圆面上玫瑰色的圆,只有在日全时肉眼可见,厚度约2000千米,温度从底部的5000℃到顶部约几万度。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位于色球层之上,其所含质点密度极为稀薄,是太阳大气和行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仅在日全食时肉眼可见,厚度约达几个太阳直径,温度约100万到200万℃。
■图1.7 太阳黑子、图1.8 一次大耀斑的变化过程、图1.9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
这三幅图说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阅读步骤如下:
①讲解图中的有关知识。
②归纳三幅图,得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一切活动的总称,表现在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太阳活动有强有弱、有周期性变化。地球上天气与气候的反常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强弱及周期性变化有关系,地球上的极光、磁层及电离层扰动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太阳黑子的多少反映着太阳活动的强弱,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由于明亮光球的反衬,太阳黑子看起来是黑暗的,其实仍在发光,一 个大的黑子能发出像满月那么明亮的光。黑子有大有小,小的黑子直径约有1000千米,大黑子的直径可达20万千米。黑子的形状像一个浅碟,中间凹陷约500千米。发育完全的黑子分本影和半影,如图1.7所示。黑子在日面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如任何时候观察黑子,总是东半边比西半边的多,又如黑子基本分布日面纬度±8度~±40度的范围内。太阳黑子大都成群出现,每个黑子群由几个至几十个黑子组成,最多可达100多个。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当大的黑子群出现时,会在地球上产生磁暴、极光和电离层扰动。
耀斑是指太阳色球层的一个地区突然变亮的现象。耀斑大多出现在太阳黑子附近的上空,寿命有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如图1.8“一次耀斑的变化过程”也只有约2小时。太阳黑子多时,耀斑出现的机会也多。耀斑出现时抛射出大量的高能电子和质子,发射出很强的紫外线和X射线并有一系列射电现象,紫外线和X射线到达地球大气高层,使电离层的正常状态受到破坏,影响短波无线电通讯。粒子辐射到达地球,会引起地磁扰动、极光等现象。耀斑产生的高能粒子和短波辐射对载人宇宙飞船有很大危害。因此,世界各国天文台经常发布耀斑预报,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了解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极光等的影响后,要指导学生阅读图1.9,即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太阳活动对气候也有影响。
图1.9中三幅小图表示的测站地点均在北半球,由中纬度到高纬度。图中左侧的纵坐标为年平均降水量,右侧纵坐标为黑子相对数,底边的横坐标为被观察点的时间跨度,共计80年。图中红色曲线为黑子在80年间的变化曲线,蓝色为同时期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
图中两重色彩曲线的相关性可以这样描述:①在中纬地区的36测站中,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30年间,每当太阳黑子数相对多的年份,也就是太阳活动增强的年份,地球上的年降水量处于最低值,即比往常少3~4成,天气少雨,气候干旱,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多少成反比例关系。从1910年开始,太阳黑子数相对多的年份,该测点的年降水量也多,两者之间成正比例关系。②图中22测站的两条曲线的相关性表现为太阳黑子数相对多的年份,则该测点的降水量反而增加,气候较为湿润。两条曲线的相关性成反比状态。③图中高纬度地区的12测站,从有观察资料开始,两条色彩曲线的谷与峰的变化基本吻合,即太阳黑子数相对多的年份,测点的降水量也相应增加;太阳黑子数相对少的年份,测点的降水量也少。两条曲线的相关性成正比例状态。④从三幅图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太阳黑子数变化的周期与年平均降水量多少的变化周期基本吻合,大约为11年。这说明了太阳黑子数的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即太阳活动确实影响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为什么会在不同纬度有不同的相关性,还需要科学家进一步论证。作为学生只要定性的知道这些相关性就可以了。
■图1.10 月相成因示意图、图1.11 月相的变化
这两幅图说明日、月、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月相变化的规律。在引导学生读图时其步骤如下:①说明图幅结构;②讲解有关知识;③指导学生实地观察月相。图1.10表示太阳光从右边射来的,内圈表示月亮在公转轨道上的8个不同的位置(它总是一面是亮的,另一面是暗的,从宇宙空间看月球,并无圆缺盈亏变化)。外圈表示在各个位置上从地球上看的圆缺盈亏的月相变化。
图1.10中月球从A经B、C、D,又回到A,完成了围绕地球一周的公转运动,随着月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不同,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图上平均每隔约3.7日出现一种月相。在农历一个月内,共出现了8种月相。当月球处于A点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它的暗面正对着地球,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就是农历初一的时候,亦称朔。当月球处于B点时,月球位于太阳东90°、地球的一侧,这时它的暗面与亮面各有一半对着地球,我们看到亮面朝西的半个月亮,这就是上弦月,一般出现在农历的初七或初八。当月球处于C点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月球位于太阳的对面,这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看到一个圆圆的满月,这时的月相叫做望,相当于农历的十五或十六。当月球处于D点时,月球位于太阳西90°、地球的一侧,这时我们看到亮面朝东的半个月亮,这就是下弦月,与上弦月正好相反,一般出现在农历的廿二或廿三。随后月球继续向东运行,越来越靠近太阳,又回归到A点位置,月相由下弦逐渐变为朔。月球从A点经B点、C点、D点,回到A点,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由于日、地、月三者位置的变化,月球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叫做朔望月,朔望月也就是月相变化的周期。
图1.11是说明月相的形状在不同的时刻和它在天空中位置的对应关系。农历上半月,月亮从朔到望(即由亏到盈、由缺到圆),位于太阳的东边,在日落以前已从地平线升起,出现的天空,故有“日未落,月已出”的说法。新生蛾眉月,常在太阳升起后不久就升起,黄昏后已出现在西方天空,月牙的弓弧朝西,但不久即消失在西方的天空。上弦月时,月亮在正午升起,18点左右出现在南方天空,半夜落下,弓弧朝西,上半夜可见。满月时,太阳从西方地平线上落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整夜可见。
农历下半月,月亮由望到朔,即由盈到亏的月相称为残月,残月位于太阳的西边,在日出以后月亮才从地平线上落下,故有“日已出,月未落”的说法。下弦月时,月亮在半夜24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正午落下,弓弧朝东。蛾眉月(残月)出现在黎明前的东方天空,月牙弓弧朝东,不久消失在东方天空中。由图下所裂表格中“月出”一栏可看出,月亮升起一天比一天晚,平均每天比前一天推迟约50分钟左右的时间。
教材中P.10“活动”的表格是用来观测月相使用的,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月底为止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并检查他们的观测记录。从月初到满月这段时间里,观测月相可以在太阳刚下落的时候进行,每天把月相和位置记录下来。从满月到月底这段时间,观测月相可以在太阳升起之前进行,同样把月相和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组织观测者开一个月球专题班会,达到将地理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目的。

❹ 天体系统层次如何看(高一地理)

天体系统的层次: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1、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

2、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高一地理天体系统层次图怎么画扩展阅读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外部条件:安全的运行轨道;稳定的太阳光照。

❺ 高一地理知识结构图

结构图啊,我临时想想吧。——
1.天体系统
2.地球的运动
3.大气的运动
4.洋流等等
5.火山岩这块还有板块

高一的也就是这么几点而已了。

❻ 宇宙天体层次图怎么画

最高层次是总星系。其其次一层河外星系,银河系。再次一层是太阳系。再次一层是地月系。

❼ 宇宙天体层次图怎么画

宇宙中,天体的层次和天体等级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如下:陨石(陨星)→月球(卫星)→地月系(行星)→太阳系(恒星)→猎户座(星云)→银河系(星系)→室女座超星系团(星域)→内宇宙→外宇宙……

❽ 如何画天体系统的层次图

❾ 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

宇宙(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球 )
地月系 ---(其它行星系)
太阳系 ---(其它恒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

阅读全文

与高一地理天体系统层次图怎么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9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4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40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9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94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7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5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5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5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8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10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53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6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1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9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8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72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7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53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