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地理位置分布图
地理位置的分布图主要是要看你要分析哪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是从地理位置上面看各个地方的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同样的一个要素在不同地点的不同特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等等。
B. 如何阅读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一种图形表达方法,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以及地理成因等。因此在地理学习中,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呢?一、地理分布图主要是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图。常用的类型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植被类型分布图等,这是地理学习中接触到的最多的一类地图。对这类地图,主要是知道、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而大多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阅读此类地图的时候,应先知道这幅图的名称是什么?接着阅读地图上的图例符号,然后根据要求结合相应的图例符号,用笔把所要找的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最后想方设法根据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分布规律,用合适的记忆方法识记必须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分布在哪些地区就行了。二、统计图统计图是用以表示自然地理和人为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的地图。主要形式有柱状统计图、曲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C. 怎样看图做地理
高考对图像知识的考查,有三种要求:
1、一般性读图 目视感知,获得直接信息。
(1)读图要求:识别符号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现象。
(2)读图步骤:一是先看图例注记:二是区分要素单项,说明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三是总览全图,先单项后综合,先左后右,最后加以整体记叙:该填写的填写,该计算的计算,该说明的说明,一一加以回答。
2、分析解释图像 目视分析,获取间接信息。
(1)目视分析要求:通过感觉、知觉、记忆力、思维力共同参与活动。
(2)目视分析程序:
第一步,凭视觉、感觉、知觉获取直接信息;
第二步,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与直接信息相关的一些知识;第三步,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进行知识加工整理。
(3)答题:按照题目要求,先答出图像中显示着哪些地理事项(直接信息),再答出分析解释后的结论,这就是获取的间接信息。
3、动手画图补绘散点图、绘制柱状图、补绘洋流与等温线、补绘等高线等等。
几种常考地理图像的复习方法
(一)、区域分布图的判读
普遍以政区图为基础的包括地形、河流、矿产、城市、铁路等要素的综合地图,其他还有气候类型分布图、水系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洋流分布图、工农业分布图、交通图等。地理分布图的判读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地理位置,初步提取有效信息
首先,通过经纬度位置确定国家、地区。掌握世界上主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区域,如赤道、南北回归线、0°经线、120°E经线穿过的国家、地区、大洲、大的地形区等。
其次,用知名的国家、岛屿、湖泊、河流及地形等地理事物确定相对地理位置。即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知名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明确它的位置。如果没有给出地理事物的名字,可以用其轮廓、形状去判定,因为每个大洲、国家和我国省区轮廓都有其特殊性,注意观察、比较和总结。如梯形状的埃及、昂首雄鸡状的中国、跪俑状的陕西省、肥鹅状的的黑龙江省等。
2、熟悉并充分利用图例和注记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3、整合信息,归位验证
归位验证就是把综合的信息再带到具体的区域,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回头看”,可确保准确无误。
各类型区域图考查要求
1、区域分布型图像题 该题型往往以重大热点问题为背景切入,侧重于中国与世界区域地理知识。
2、 区域路径型图像题 要求重点了解不同区域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地图空间概念、心理地图的构建、图文转化以及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3、区域分析说明型图像题 要求熟悉地理主干知识的基本概念,理解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并能将概念原理的含义在知识的运用中真正得到体现。这类题的形式较多,一般包括剖面图、原理(成因)示意图、景观图、系统联系图和统计图等。
区域常考知识链接
1.区域分布型的重点内容有:①重要的地理界线(如洲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外流区与内流区、三级阶梯分界、气候及人口界线等等);②重要区域的范围(如中西欧及北欧的主要国家、东亚的国家、西亚的非阿拉伯国家等);③重要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的范围及其变化(如欧佩克组织成员国、东盟、上海经合组织等)。
2.区域路径型的重点内容有:①移动路径(如台风移动路径、锋面移动路径、风向等);②交通线路选择与设计(如海运、铁路线、旅游线等);③物产运输路线(如世界石油、铁矿、煤炭、木材、小麦等的运输路线);④人口迁移;⑤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路线等(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输工程等);⑥科学考察路线等。
3.区域分析说明型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各类图表的绘制或判读:①剖面图;②气候资料统计图(降水、气温);③各种比例图及统计曲线;④区域差异比较图表(工业、农业等的分布)等。
(二)、地形图的判读(含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
②形态上的特性,
2、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详见等高线图) ,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3、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学会识别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新月型沙丘、火山、梯田等。
4、学会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详见等高线图)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判读方法和步骤是:
①看清楚剖面线是沿什么方向作的;
②根据图上曲线弯折状况和高度表(即垂直比例尺高度)读出沿线地形特征和地势起伏情况;
③判读沿线地形特征或判断地形区
2、绘制方法和步骤是:
①根据要求选剖面线,确定纵横坐标比例尺,画好坐标。
②寻找地图上剖面线与高线的交点,并逐一记录它们的高程和高差,
③将它们一一对应到剖面图的坐标上,
④将这些坐标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即完成剖面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曲线出现转势的时候,附近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形状,需要参考平面地形图的局部形状而定。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图是常见的专题地图,一般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太阳高度角线图、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潜水位线图、等震线图、等时线图等。近年来的试题又出现了几种等值线相结合的形式,如一图多用,更能考查能力。判读等值线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确定地理要素递变规律和方向。这一步最为关键,它会影响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2、看等值线的弯曲形状变化,确定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
3、看等值线的疏密程度,确定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和幅度大小。
4、看等值线的闭合曲线,确定地理要素的局部高值或低值中心。
【等温线图】
1、气温最高月与最低月的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的等温线,如最高月20°等温线、最低月0°等温线等,
2、等温线的疏密与温差。
3、等温线走向与纬线、海岸方向和地形的关系。
4、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的弯曲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诸多因素相关。
5、等温线的闭合。等温线成闭合曲线的地区,大多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暧热或寒冷中心。
【等压线图】
1、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2、风力大小及风向的判读。
3、天气变化。
①气团天气图的判读
②气旋、反气旋天气图的判读
③锋面天气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
1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
①海拔在 200 米以下一般为平原。
②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为丘陵。
③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在 100 米以上为山地。
④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
2 .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如图一中 A 处,凡外高内低的为洼地。
3 .凡等高线重合,并用锯齿状表示的为陡崖。悬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n-1)d≤H<(n+1)d(n为重合的等值线条数,d为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差)。
4 .两个山顶之间的两组等高线相对凸出部分表示的鞍部。
5 . 等高线从高出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最大弯曲处的连线是脊线,也叫分水岭。
6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的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就是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7 .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注意判断坡度时还要看比例尺、等值线的等距值等。
8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
(二)实际应用
1 .选建水库: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2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线附近。
3 .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
4 .建海滨浴场、码头: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码头选在岩岸港湾。
5 .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6 .交通线选择:利用有利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崖、滑坡,尽可能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
7.判读分析水文水系特征
【等盐度图】
高值区或低值区 副热带海区,形成高值区;世界盐度最高出现在红海,盐度最低出现在波罗的海
数值变化趋势及应用 从近岸向远洋,盐度变高;从赤道向副热带海区,盐度变高;从高纬度海区向副热带海区,盐度变高
疏密程度 河口处,盐度变化快,等盐度线较密
影响弯曲的因素 气候(降水量和蒸发量)、河川径流、寒暖流等
应用 判断河流径流变化、寒暖流等;判断船只吃水深浅、密度流流向等
【等太阳高度图】
等太阳高度图判读的基本方法
1.一般而言,在等太阳高度图中,圆圈代表等太阳高度线,圆心为太阳直射点,经过圆心的直线为经线(赤道除外),特别注意不一定是同一条经线,经过圆心的弧线为纬线。
2.如果没有特殊的数字标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均大于0°,因此也可以说图中所示半球全部为昼半球,一般来说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但有数字标注的图上例外。
3.示意图中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所以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根据该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和季节。
4.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就东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5.由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因此昼半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纬度跨度也是180°。
6.在判读时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区别,地方时、北京时间和世界时的区别。
【等降水量线】
①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集——差异大,稀疏——差异小。
②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③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四)、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叫做地理统计图。一般可绘制成柱状(或线状)、扇状(或饼状)、曲线(或折线)等。它直观而简洁地表现事物数量及其变化趋势。
【曲线图(一般基于直角坐标系)】
曲线图是用线条的升降(逐渐上升、波状上升)、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主要用于观察地理要素随时空变化的规律,是高考中出现较多的统计图类型。如气温曲线图和河流流量曲线图等。
1、直角坐标曲线图具有如下特征:
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坐标轴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事物;
②表示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状况;
③反映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其因果关系的显现。
2、判读的基本方法
①认清图名和图例
②读清坐标轴上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尺度等;
③读准坐标轴上的数据及含义;
④读取各条曲线最高值和最低值,读懂其总体变化趋势,归纳总体特征;
⑤理清各轴所代表的含义并加以区分;
⑥判读并推导相应的结果。
解读直角坐标曲线图,要注意避免出现下列错误:一是在代表两类或两类以上地理事物的曲线图上未能将各条曲线与相应的纵坐标一一对应,而是混淆不清,从而导致判断错误;二是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的不同,否则就无法总结出地理规律。
【柱状图】
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如“某地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中的降水柱就表示了各月降水量的数值大小。解读柱状图不能忽视图上定量信息而导致判断错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降水量的多少,不能仅看降水柱高度,就认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还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
(五)、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规律等地理原理,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教材中本已大量存在,还有根据教材中的示意图及相关文字内容泒生出来的各种变式图,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常客,值得关注。其解读的基本步骤是:
1、读图审题,了解题意
2、回忆联想,寻找已知
3、提取信息,分析推断,
4、依据设问,动手作题
(六)地理数据表格
在地理高考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对学生地理表格分析能力的考察方面,这也是文综三科中学生比较薄弱的部分,当然也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理科特点。然而学生在完成这类问题时,并不尽如人意,暴露出知识、方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诸多不足。其解读的几个层次是:
1、立足表格现有数据,注重语言阐述能力培养。
有些答案在表格中已明确显示,因此实质上只要求大家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阐述出来即可。在语言阐述中要力求既能从整体着眼,把握总的规律,又要能体现要素的关键变化或特殊性的差别;力求用地理术语,准确、全面反映要素的特征。切忌为简捷,而压缩文字,而使要素的阐述过于肤浅,甚至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现象。
2、扩展表格数据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有些表格数据,不同字段所提供的地理要素,即比较项目,他们本身并不是孤立的,除了能向我们展示要素本身上的特征(如大小、高低等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他们间的某种关系向我们揭示出更深层次的信息,为更好分析相关问题开辟了思维空间。题水资源开采深刻理解每个比较项目要素的含义,是挖掘表格数据深层的关系基础,寻找出更多有用解题信息的能力,是现在高考中考察的重要方面。
3、挖掘表格背后隐性数据,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前面的分析,是我们立足表格提供的数据本身在分析问题,那么把表格背后隐性的相关背景数据,纳入整体表格数据的分析过程,更是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显然在这一过程中,熟记各大洲、各大洋、重点国家的面积、人口,重要地理要素如世界着名河流的长度、流量等这些基本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考中的图像试题逐渐向多样化、综合化变化发展,出现了样式新颖,多种图像结合,注重考查能力的复杂图像。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常见图像试题判断的基本方法并灵活运用,就能应对各种变化,做到有备而战,战无不胜。
(七)、光照、晨昏线图
1、昼夜更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加上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形成的。
2、昼夜半球:被太阳照射的半球为昼半球,太阳照不到的半球为夜半球。处于昼夜半球交界处的带状区域为晨昏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为昏线。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
(八)、地理空间演变图
D. 什么是地理位置图
地理位置图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展示图。
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地理事物的定性玫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E. 那些地图属于地理分布图
凡是属于地理概念范畴的一般都有地理分布图,包括气候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信风、季风、大气环流、洋流、资源、能源、人文地理(种族、宗教、城市等)等等,包罗万象。
F. 地理地图有几种
(1)按其区域范围分为: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大海图、国家(地区)图、省区图、市县图等。
(2)按其专题学科分为:自然地图、人口图、经济图、政治图、文化图、历史图。
(3)按其具体应用分为:参考图、教学图、地形图、航空图、海图、海岸图、天文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4)按其使用形式分为:挂图、桌面图、地图集(册)等。
(5)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缩微地图、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
按照地图的内容,地图可分为普通地图、地形图和专题地图三种。普通地理图(General Map)是以同等详细程度来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水系、地形、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境界线以及主要的社会经济要素等。它和地形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地图投影、分幅、比例尺和表示方法等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表示的内容比同比例尺地形图概括,几何精度较地形图低。地形图(Topographic Map)是指国家几种基本比例尺(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的全要素地图。它是按照统一的规范和符号系统测(或编)制的,全面而详尽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有较高的几何精度,能满足多方面用图的需要,是国家各项建设的基础资料,也是编制其它地图的原始资料。专题地图(Thematic Map)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分布,或强调表示这些现象的某一方面特征的地图。专题地图的主题多种多样,服务对象也很广泛。可进一步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G. 中国地理位置的分布图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中国海陆总面积约1260万平方公里。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H. 什么是地理图像
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的,反映地理现象的图像。 地理图像的分类 一、区域图 二、等值线图 三、示意图 一、区域图 区域图是高考中最常用的地理图像。通常是以政区图为基础,包含了该区域的经纬网、海陆分布、山脉河湖、资源物产、交通城市等要素的综合地图。对区域图的解读,重点在于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地确定区域位置。
I. 地理地图知识
一.什么是地图 地图是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和综合法则,以形象-符号表达制图物体(现象)的地理分布、组合和相互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的空间模型,它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传递的通道。 二地图的特征 地图的特征包括:由于特殊的数学法则而产生的可量测性;由于使用符号表象事物而产生的直观性;由于制图综合而产生的一览性。 二.地图的分类 ◆.按区域范围分类:分为世界图、国家图、分区图、省图、市县图、乡镇图等;◆.按地图内容分类:分为两大类,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居民地、交通网、水系、地貌、境界、土质植被等)的地图。其中详细表示地面的各基本要素的叫地形图;内容比较概略,但主要目标很突出,以反映各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的地图称为地理图;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地形地理图。 专题地图是以普通地图作为底图基础的,重点反映某一种或几种专门的要素,依内容要素可分为:自然地理图、社会经济地图和工程技术图。◆按比例尺分类 大比例尺地形图:1:5千—1:2.5万比例尺地形图 中比例尺地形图:1:5万—1:25 万比例尺地形图 小比例尺地形图:1:50万-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 我国称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七种比例尺普通地图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按国家测绘局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制图(规范、图式)。 一.地图符号的意义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图形和文字的总称。它是地图内容体现的一种主要手段。是地图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地图符号的分类 按几何精确性分类,分为:依比例符号、不依比例符号、半依比例符号。 依比例符号是实地占有较大面积的物体,比例尺缩小后,仍能显示其轮廓,如大面积街区、大湖等。 通常以线划表示其外轮廓,并填绘符号或普染颜色。 不依比例符号实地上面积较小一般具有方位意义的物体,缩至图上只能显示一个点。这类符号仅以其定位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半依比例符号是实地上的狭长物体,其长度能依比例表示,而宽度则需夸大,如狭长街区、铁路、公路、土堤等符号,其宽度在图上均已扩大。在图上只能测其长度,不能测其宽度。 三.地图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则 符号的“比例”概念:地面物体与符号图形的缩小比率并非总是一致,同一物体在较大比例尺图上能依比例表示,而在较小比例尺图上则为半依比例号和非依比例符号。符号的比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符号的定位:不依比例符号都是扩大了的图形,一般在设计时就已规定了符号的哪一部分代 表地物的真实位置,这些规定的点和线,就叫定位点和定位线。 一.普通地图上的内容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图廓外要素 数学要素——坐标网、地图比例尺、地图定向等 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和其他标志 自然地理要素有水系、地貌和图质植被; 社会经济要素有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和行政中心; 其他标志为方位物、经济标志、科学文化标志等。 图廓外要素——图名、图号、接图表、图例、图廓、分度带、比例尺、坡度尺及坐标系统等 二.水系及其在图上表示 水系是指海洋、江河、湖泊、水库、水渠、井泉各种自然的人工的水文物体的总称。 关于河流及沟渠的表示:我国1971年《图式》中规定河流单双线的分界宽为0.4mm,即凡双线河就表示真实的河宽。 对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如1:5万)补充规定“实地宽100m以上的合理就扩大绘为双线”(从0.2扩大到0.4)实地河宽100米到200米这段成为符号性双线河(或称记号双线河),它不表示真宽,要注明河宽注记。 对小比例尺图上的河流有两种表示方法,其一,单线配合不依比例尺双线(又称过度性符号)和依比例双线的表示方法;其二,是单线配合单线真形符号表示。 所谓单线真形符号是将河流全部填满与水涯线相同的普染色。 三.居民地及其在图上表示 居民地是指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城市、集镇、农村或其他居住区的总称。 当居民地受比例尺限制不能用真形表示时,可用圈形符号来表示居民地的位置,符号的定位点表示居民地的中心区域,符号与地物的相对关系表示居民地中心区域与地物的相对关系。 四.交通及其在图上表示 交通网是各种运输的总称。它包括陆地交通、水陆交通和空中交通及管线运输几类。 道路符号是线状的,但在比例尺缩小后,它的宽度是夸大的,以我国地形图为例,铁路宽0.6mm,在1:10万图上等于实地60m,在1:50万图上为300m。 五.地貌及其在图上表示 晕渲法,假定光源在固定的方向上,用浓淡渐变的半色调(墨和颜色)在图上显示地貌主体形态,其实质是光彩立体感在地图上的应用。 等高线法,用一组有一定间隔(高差)的等高线的组合来反映地面的起伏形态。 首曲线,按相应比例尺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图上用细线表示。 计曲线,为方便查看等高线的高程,规定从零米起算,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加粗成粗实线。 间曲线,按等高距的二分之一测绘的等高线,用与首曲线等粗的虚线表示,补充显示局部形态 分层设色法,在不同高程带,普染不同色调的颜色来表示地貌起伏的方法。 五.境界及其在图上表示 境界是地区政治行政管辖的界线。普通地图上,可分为政区界和其他境界两大类。 地形图上境界的表示有以下的规定: 两级以上的境界重合时,只表示出高一级的境界。飞地的界线用其所属的行政单位的境界符号表示,并在其范围内加隶属注记。 境界沿河流、道路、山脊等线状地物延伸的,可以省略重合部的境界符号或在线状地物的中心,两侧或一测描绘其符号。以河流为例:当一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线为界时,境界符号在水域内或河流符号两侧不间断的交错绘出。以共有河流为界的,在河流两侧每3-4厘米交错绘出。以河流一侧为界的,在相应一侧不间断绘出。以山脊、山谷为界的不间断绘出,其通过的山头、山口、谷地等的中心位置不变,保持与地貌图形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