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兴趣课能教点什么
1.带领学生看有关地理的视频
2.巩固课内知识
3.成立小组举行活动
一、成立地理兴趣小组的目的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地体现地理这一学科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特点,同时也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高一年级地理组成立了地理兴趣小组。地理兴趣小组是以地理课外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动脑、动手为主要特征的课内外学习和实践活动。
小组将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认识环境,培养他们关爱地球家园、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间凝聚力,增大教师向心力,进一步融洽师生感情,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
二、地理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1、动手参与:利用所学知识测出三中的经纬度。
2、搜集极地地图、景观、考察图片,培养探险、吃苦、爱国精神。
3、知识竞赛:举行班级之间“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学校”的比赛。
4、编写调查报告:即针对某一典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图片、文字、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报告。如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等方面。
5、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比赛。
6、观看有关我国区域地理景观特色的录像或电影。
7、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8、制作地理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各大洲、各国、各省市的轮廓模型,生态环境模型等。
9、创编地理小报、地理板报:以环保、地理小常识、地理科普知识为主。
这个可能要多费点心了……
2. 初中地理可以搞哪些年级活动
包括: 身边的河流、山脉、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民族风俗、动植物资源、天气与气候状况等与人类相关的一切自然、人文条件都可以为构建室外地理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并且不需要成本。
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次兴趣激发式教学,更直观,印象深刻,更直接的体现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通过身边的自然资源、社会发展对所要研究的地理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3. 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新生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4. 怎样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初中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有些学生自小喜爱地理,并具有一定的地理才能,他们不满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而需要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地理课外活动可满足这些学生渴望获得地理知识的需要,促进他们地理才能的发展。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及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拓展有限的课本知识,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需要,地理课外活动可分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地理科普活动、地理群众活动、地理参观活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等。
5. 地理老师能组织什么课外活动
一、地理课外读阅活动
地理教师(或实习学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向爱好地理的学生推荐并指导他们阅读地理书籍、杂志、报纸等。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天文、气象、地学分册,《地球十讲》,《科学知识宫·地球科学》〔美〕等国内外出版的大量地学科普书籍;与地理有关的科普杂志和报纸,如《地理知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文摘》、《天文爱好者》、《环境保护》、《中学地理报》等。
为克服目前中学图书资料短缺的困难,可以组织“地理书刊借阅交流小组”,将学生中持有的这类书籍、杂志制成简明目录卡片(标明书刊名称、持有者班级姓名),集中到借阅交流小组,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由学生查阅卡片自行联系借阅。如果可能,最好把这些书刊集中交学校图书室代管,或者集中于年级(或班)组成的“小小图书箱”,直接向学生借阅。
二、地理音像活动
是指组织学生观看地理幻灯、电影、录像、电视节目和听地理广播节目。现已公开发行的地理音像资料很多,如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都有系列幻灯片,并配有解说词磁带;天文知识、火山、地震、动物世界、各地风光之类的影片和录像;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等电视节目;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地理味浓厚的电影故事片。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地理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三、地理参观活动
根据当地条件,可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气象台(站)、自然博物馆、经济建设成就展览、民族风情展览;参观工厂、矿山,参观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组织地理郊游,观赏山川湖海自然风光和各类人文地理景观。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直观感受。
四、地理专题报告会
请从事地学工作的专门人员作通俗地理专题报告,也可由地理教师自己收集整理资料作专题报告。如天文知识、气象知识、地震知识,神秘的南极、沙漠奇观、珠峰考察,都江堰、葛洲坝水利枢纽、黄河的梯级开发、淮河流域的整治……等等。组织这类专题报告,要特别强调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突出趣味性。为此,报告内容要通俗易懂,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还应配以地图、图片、幻灯、录像或电影,尽量使报告会生动活泼,切忌长篇大论、枯燥无味的讲述。
五、地理“三动”活动
所谓“三动”是指每个参加活动的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收集整理资料、口头表达、空间想象、板面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极为有利,从中着重培养学生从事独立工作的才干。这类活动包括:
(一)制作活动
如制作小地球仪、区时计算盘、等高线模型、学校模型、当地地形模型、简易经纬仪(或分别制作水平测角器和倾斜测角器)、日晷和缩放地图等。
(二)竞赛活动
即地理知识竞赛。有关地理知识的竞赛内容很广泛,每次活动要围绕一定的主题,涉及的面不宜太广,尤其是初期开展更要注意紧扣主题,并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配合。如拼图、填图竞赛,天文、气象、地震知识竞赛,各地理要素单项知识竞赛,中国或各洲地理知识竞赛等。主题一经确定,在教师指导下,发动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准备,成立命题小组负责编写竞赛题和答案,最后由学生主持开展活动。
(三)展览活动
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收集图片、照片、实物等资料,举办小型展览。如“世界风光展览”、“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展览”、“家乡美展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就展览”等。
(四)编辑活动
由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自己消化处理,编写成各种专题的地理宣传专刊。如地理墙报、黑板报、油印小报,时事政治地图,地理剪报等。
(五)地理讲座和会演活动
由平时爱好地理的学生,根据各自在某些方面的钻研心得,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宣讲和会演。如“祖国颂”、“我爱长江”、“黄河自述”、“家乡赞”等。其具体形式可采用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相声、快板、对口词、迷语、游戏等。这类活动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多,不宜多搞,通常可插入班级的节日庆祝活动。准备充分,条件成熟时也可专门举办。
(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
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进行的实地考察活动。比地理郊游的参观活动要求高,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观察、分析、测量、研究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到野外进行验证并灵活运用的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例如,对天象、地形与地质、气象与气候、水文、植被与土壤等的观察、观测、分析、研究。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更加真实准确,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形成敏锐的地理眼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类活动的特点是知识的运用、智力的训练综合多样,技能的培养全面,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统一充分,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十分有效。所以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
六、地理调查活动
这是学生直接接触了解社会、认识人文地理环境的一种方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访问活动。通过调查访问能使学生认识各种人文地理要素,掌握收集人文地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调查前要拟定好详细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这类活动主要是配合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来开展。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居民点调查
就是调查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绘制出居民分布图),人口的增长状况,居民的构成状况:民族、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人口发展计划。
(二)工厂调查
调查工厂的类型、位置、规模、产值、利税,原料来源,产品销售途径,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发展规划等。
(三)农村调查
调查农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居民构成,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耕作制度,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土地利用状况,机械化水平,乡镇企业构成,交通运输状况,农村发展规划等。
(四)环境调查
了解被调查地区的环境条件,环境污染状况及污染源,当前治理状况,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环境治理保护的建议等。
写出的调查报告应充分体现地理特色,多用图表反映。
6. 急求一份地理课外活动计划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创造性构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造毅力,能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l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 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 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 生提供了进行多端性、伸缩性思维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坚韧的创造毅力,才能敏锐地发现和思考地理事物的细节问题,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克服困难,最终解决地理问题。否则,创造往往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往往要爬山涉水,走街串巷,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动机和毅力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践活动要出成绩是很难的。创造意识和毅力是创造的保证。
思维动机有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起作用,提高地理思维的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教师首先要明确,并非只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才是创造,只要是运用自己的才智所产生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就是创造,地理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创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发现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同样是创造。在乡土地理课外活动中,只要是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后所提出的,以分析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较新颖而有价值的思路、方法、见解,都是创造,它是一个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其次,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培养坚韧毅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长期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意识的自我激发和创造毅力的自我培养。例如,我校在组织地理夏令营时,选择了地处乌山山区的革命老区水晶坪作为营地,并把学生分散到村民家里,和村民同吃同住,在考察活动中安排了参观革命斗争遗址,拜访革命老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乌山革命前辈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为了胜利前赴后继、奋战不息的斗争精神,并亲身体验到老区人民还不富裕的生活状况,从而产生改变老区落后经济的强烈愿望,自我激发创造意识,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夏令营地理考察活动中.自觉克服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创造毅力去探索改变老区经济面貌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然而意义却不寻常的事物或事物细节,才能获得更多更具体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研究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观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对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笔者的实践体会是:
1、做好观察前的组织准备工作。观察工作开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学生一些野外考察技能(野外作图、摄影等);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的顺序,指导观察的方法。观察程序应由整体到部分,又由部分到整体。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种种方法,使观察对象从背景中突出,以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教师讲,学生看;教师讲解与学生独立观察相结合;学生独立观察等形式。
3、做好观察后的总结。这是巩固观察收获的有效方法,要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记录材料、地图、照片;写野外观察心得报告或专题小论文;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出现的问题,肯定好的经验,提出新的要求。
五、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力的关键
1、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增强创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在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一切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或解决地理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类比、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产品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检验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但就创造思维产生的过程来说,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形象思 维,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地理形象积累。由于地理教学的对象是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的青少年,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教师除应尽可能利用直观教具外,还应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郊游、参观等机会让学生接触家乡的地理环境,感知大量的感性形象,让学生储存尽量多的地理表象,以启迪他们的智慧,在地理思维中发挥出创造才能。比如,我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我县峰头水库的野外考察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在库区水域发展沿海常见的网箱养殖的大胆构想,在得到教师肯定后,他又进行了可行性探索,并拜访了水产技术人员,最后经过积极思考,写出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小论文,这与他平常善观察,注意积累,善于进行类比联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
2、重视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这就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教师应善于捕捉与构想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提高学生变通求异能力,在活动中可采用逆向、横向、多向等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比如.我县地形结构呈三面环山,开口向东南的“马蹄形”特点,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这使得我县在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下,降水丰沛,而且冬季由于西北山地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冷空气南侵,有利于农业生产。在野外考察活动中,教师提出,如果我县地形“马蹄形”开口向西北,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那么我县水系分布、气候特点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这种结合乡土实际的逆向思维问题,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心理,进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集思广益,综合提高
集中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去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通过发散性思维,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知识圈,然而,如果只满足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人们思路就可能是“天马行空”,没有实际价值。对于创造来说,一团乱麻式的答案是无济于事的,因而.要有所创造,必须有集中性思维的参与。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集中讨论式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校乌山地理夏令营,教师以如何发展老区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中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而后,召开小组讨论会,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新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选择出较满意的答案:要想富,先修路,要先解决交通问题;利用乌山地区独特的花岗岩地貌,发展旅游业;利用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和村民传统的编织手艺,发展草编手工业;重视茶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老区科技教育事业等。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会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7. 地理实践活动有哪些种类
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分为六类。
(1)观察。有气象观测、天象观察、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等。
(2)阅读。有时事地图、地理墙报、地理课外阅读等。
(3)集会。有地理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地理晚会、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戏等。
(4)制作。有地图、图表、模型及教具的制作。
(5)参观。有天文台、气象台、博物馆、展览会及工厂、农场、市场的参观和调查。
(6)研究。有乡土研究等。可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爱好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全体或部分学生参加一种或几种。
地理课外活动是指学生从事的与地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进行;也可在教室内或其他场所进行。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扩大和加深地理知识领域,锻炼实际技能,激发对地理的爱好以及培养优良的品德等。
(7)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设计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地理实习,地理教学活动形式之一。旨在巩固地理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应用地理知识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包括气象观测、天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及地理调查等。气象观测包括将当地每天的气温、气压、降水、风向风力、云量、湿度及其他天气特殊现象记录下来,结合气象台(站)的天气广播进行分析,作出当地每天的补充天气预报。
天象观测包括记录北极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变化,月相的变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测报包括对地下水变化、动植物异象及其他自然界异象(如气温及降水的异常、地声、地光等)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试作地震预报。环境监测包括对水、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农药等污染环境程度的监视、测算、分析和采取的对策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理实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理课外活动
8. 课外活动有哪些项目
1、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动手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综合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增长学生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学科活动
课外活动中的各种专门学习小组,为学生们提供机会进一步钻研自己感兴趣、也更适合自己能力的学科知识。这些小组的活动,不是对课堂教学中相关学科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大,并强调实际应用,具有自己的侧重点。
3、文体活动
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包括文学,艺术,娱乐,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等内容。
4、课外阅读活动
学校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不限于与所学科目相关的范围,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新知识、新见解的敏感性。
5、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有机会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也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制定游戏规则,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6、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相互关系,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搞社会活动一般以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如上街进行环保宣传,交通安全宣传,拥军小组活动、义农义务活动等。
但这仅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学校社会活动的范围应是十分广泛的,各种专题性社会调查,水水热点问题的讨论等等,都对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就某一特定专题而开展的短期或长期的专门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有特定的具体目标,活动内容和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活动既能增加学生与活动目的有关的知识,也能培养相关的情感和态度,长期活动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情有始有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质。
9. 如果组织一次地理课外活动该怎么安排
先确定你想通过活动达到什么目的,使学生学会什么。再根据目的来确定行动方案。比如你想组织一次气象观测(前提是你学校有百叶箱等气象观测设备),那么你就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在一天不同时段观测百叶箱里的温度和湿度,用风向仪观测风向,记录不同深度的低温。并将数据收集整合,对比得出结论。也可以顺便记录下当时天空云的状况,最后再汇总,探讨。
希望能帮到你
10. 地理课外活动内容
地理调查活动
这是学生直接接触了解社会、认识人文地理环境的一种方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访问活动。通过调查访问能使学生认识各种人文地理要素,掌握收集人文地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调查前要拟定好详细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这类活动主要是配合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来开展。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居民点调查
就是调查居民点的分布状况(绘制出居民分布图),人口的增长状况,居民的构成状况:民族、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人口发展计划。
(二)工厂调查
调查工厂的类型、位置、规模、产值、利税,原料来源,产品销售途径,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发展规划等。
(三)农村调查
调查农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居民构成,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耕作制度,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土地利用状况,机械化水平,乡镇企业构成,交通运输状况,农村发展规划等。
(四)环境调查
了解被调查地区的环境条件,环境污染状况及污染源,当前治理状况,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环境治理保护的建议等。
写出的调查报告应充分体现地理特色,多用图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