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蒙古族的牧民为什么住在蒙古包里,有什么讲究
尽管我们没有去过蒙古,但是从影视作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知识,我们都知道蒙古的牧民住在蒙古包里。为什么他们要住在蒙古包里,不像汉族人一样建造房子定居呢?原因就是蒙古的社会生产方式跟中原的大有不同。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也就是说他们靠养一些畜牧作为生存和经济来源。而这些动物主要的食物来源就是草原,蒙古包的好处就是动物在这块草地上吃完了,那么它们就可以继续去下一个草地。
三、蒙古的社会意义蒙古人在历史的不断进展中逐渐养成了粗矿豪迈,正直踏实的品性。蒙古曾经也是清朝统治者的家乡,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历史某个阶段蒙古的实力是比较强悍的。所以蒙古在对外征战以及保护边境安全方面有突出的社会意义。
Ⅱ 牧民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大多住在蒙古包(哈萨克族称毡房)中。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蒙古包是用250根2米长的木杆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包内面积大约有15平方米左右。一般能住七八个人,大一些的可住十几个人。
蒙古包有一扇门、一扇窗,顶部可以打开,以便透光、透空气,遇雨、遇寒便遮盖起来。地上放有铁架板床,上面铺着一方方小地毯。左侧是衣柜,衣柜两边放着叠置整齐的被、褥和毛毯。
按照蒙古族的习惯,主人要请客人坐在面对门口的地方,这是招待贵客和长者的上座。
其他客人依次沿左侧落座。右方是主人的座位,这便于管理放在门右侧的火炉,也便于从食品架上取食品和餐具招待客人。手抓肉是牧民待客的名菜。肉煮的时间不长,鲜嫩肥美。吃时,左手抓肉,右手用小刀切着吃,还佐以草原上特有的腌野沙葱,真是别有风味。晚饭后,附近蒙古包里的牧民都自动聚集在待客的蒙古包里,拉起马头琴,唱起欢乐的民歌。
转场(搬家)是牧民生活的一大特点。根据草场和季节的情况,一年要转场四五次到十来次。一户牧民转场,邻居都来相助。转场时,通常有五辆胶轮大车。第一辆是篷车,装较贵重的东西;第二辆装行李;第三辆是水车;第四、五辆装蒙古包的木架和毡子。车队出发时,人、牛行进在车队的两旁,牧狗来回奔窜着。人们形容这浩浩荡荡的车队是“草原上的列车”。
Ⅲ 牧民住蒙古包的原因是什么
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大多住在蒙古包(哈萨克族称毡房)中。这是因为牧民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
蒙古包是用250根2米长的木杆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包内面积大约有15平方米。一般能住七八个人,大一些的可住十几个人。
蒙古包有一扇门、一扇窗,顶部可以打开,以便透光、透空气,遇雨、遇寒便遮盖起来。地上放有铁架板床,上面铺着一方方小地毯。左侧是衣柜,衣柜两边放着叠置整齐的被、褥和毛毯。
按照蒙古族的习惯,主人要请客人坐在面对门口的地方,这是招待贵客和长者的上座。其他客人依次沿左侧落座。右方是主人的座位,这便于管理放在门右侧的火炉,也便于从食品架上取食品和餐具招待客人。
手抓肉是牧民待客的名菜。肉煮的时间不长,鲜嫩肥美。吃时,左手抓肉,右手用小刀切着吃,还佐以草原上特有的腌野沙葱,真是别有风味。晚饭后,附近蒙古包里的牧民都自动聚集在待客的蒙古包里,拉起马头琴,唱起欢乐的民歌。
转场(搬家)是牧民生活的一大特点。根据草场和季节的情况,一年要转场四五次到十来次。一户牧民转场,邻居都来相助。转场时,通常有五辆胶轮大车。第一辆是篷车,装较贵重的东西;第二辆装行李;第三辆是水车;第四、五辆装蒙古包的木架和毡子。车队出发时,人、牛行进在车队的两旁,牧狗来回奔窜着。人们形容这浩浩荡荡的车队是“草原上的列车”。
Ⅳ 蒙古人为什么住在蒙古包里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西伯利亚埃文基(鄂温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欧萨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属这一类型。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而帐内的中央部位,安放着高约二尺的火炉。火炉的东侧放着堆放炊具的碗橱,火炉上方的帐顶开有一个天窗。火炉西边铺着地毡,地毡上摆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门的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猎枪以及嚼辔之类的用具。帐内的西侧摆放着红漆彩绘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着佛龛和佛像,佛像前供放着香炉及祭品。
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至十五尺之间。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通称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包顶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绑在包的顶部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包顶和侧壁都覆以羊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
包内右侧为家中主要成员座位和宿处,左侧一般为次要成员座位和宿处(蒙古族住房也以西为大,长者居右)。解放前,信奉喇嘛教的人们,在蒙古包的西侧或住房的西间,设置佛龛,供奉佛像。蒙古包的中央设有供饮炊和取暖的火炉,烟筒从包顶的天窗出去(古时没有火炉和烟筒,一般都是在帐幕中央生火,烟从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铺羊毛毡。包门口和火炉旁铺以牛皮。现代卧榻有的铺设木床,有的设有矮床。
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妇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眷属多的,一家有几个蒙古包。但凡有两个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长者居最西侧的蒙古包。
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名民间手工艺人制作了一顶直径21米、面积346平方米、能容纳1000人的传统蒙古包,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无柱蒙古包。2004年12月,正蓝旗将6顶蒙古包搭建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洲。具有50年历史的正蓝旗蒙古包厂所生产的22个规格的蒙古包,不仅畅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旅游景点,而且还出口到韩国、日本、法国、蒙古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Ⅳ 蒙古人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适应游牧生涯
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装载搬迁轻便: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
维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无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不过在心理和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有“与其缩小毡房,不如缩小肚子”之说
Ⅵ 草原上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这种居住方式
牧民是游牧生活,蒙古包是简单而且轻便的“帐篷”,但是很保暖,他们随水草而行,牛羊的饮水和草料一旦在这一区域消耗完,当让要走下一个地方,这样牧民们就会搬家,到水草更加丰美的地方,这是很古老的传统,不过现在大都是圈地放羊,都定居了,不在住蒙古包。课他们依旧保留着蒙古包,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Ⅶ 蒙古人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谁说内蒙古人只住蒙古包?
1、古代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左翼住的都是可以搬迁的帐篷式住宅,因为蒙古人的帐篷比较特殊,所以就叫蒙古包。
2、蒙古包是柳树条做架子,盖的毡子,别说雨淋了,连败风雪都不怕,这是材料的优势。
3、古代也有固定的房子,城堡,宫殿,现代更不用说了,内蒙古的城市发展虽赶不上沿海地区,也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