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地理位置是什么呢
安徽地理位置是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
安徽的气候特征。
安徽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2. 安徽的地理环境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平原面积占安徽省面积的45%以上。丘陵区占全省总面积55%。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安徽水文既带有强烈的季风气候特征,又受地貌形态的严格制约。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5%~70%以上,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量的比值差达14~22倍。径流量的地区差异与降水量地区差异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区平均年径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仅200毫米左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公里,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余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主要有龙感湖、黄湖、泊湖、陈瑶湖、菜子湖、白荡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积390平方公里,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为丰沛,占全省地下水总储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26.6%,而地下水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55%,即73.89亿吨/年。而皖西、皖南两个丘陵山区和江淮之间台地丘陵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但地下水储量仅占22%。
3. 安徽省地形
安徽省的地形分布特征:(自北往南)
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南部)
江淮丘陵和大别山区
苏皖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皖南山地(黄山和齐云山都属于该山地)
由于安徽地处北纬34度附近,即秦岭淮河一线,导致省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地域类型有显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
淮河一线与1月平均气温0度线大致重合,使淮河以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更为显着,以南则受丘陵和山地阻挡,冬季风势力削弱。冬季风的强弱导致南北地区积温差异,从而导致安徽省北部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南部为“一年两熟”;(我们一般认为积温大于4500小于3400的地区为暖温带,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积温大于4500小于8000为亚热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两到三熟);
2.
淮河一线与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重合,使安徽省南北干湿差异显着,淮河以北为半湿润区,以南为湿润区,从而导致淮河以北耕作类型为“旱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经济作物为“花生”“枣”“玉米”,淮河以南耕作类型为“水田”,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经济作物为“油菜”“甘蔗”“柑橘”;(我们一般认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为半湿润区,800毫米以上为湿润区);
3.
从地形分布上讲,安徽北部多平原和矮小丘陵,地势起伏较小,有利于旱作农业的大面积、机械化经营,而南部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农业多种经营;
4.
从区域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上看,皖北地区要注意防范洪涝、次生沙化和盐碱,作物类型应以较为耐旱、耐盐,并要注意种植农田防护林,指定适宜的措施调节“水盐运动”,完善水利技术,提高灌溉水平,在积极面对区域资源性缺水的同时,做足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皖中、皖南地区要注意防范洪涝、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要种植护坡植物,保持好坡面水土,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淮北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仿效“鱼塘-台田模式“,发展混合农业,促进产业多样化,推进区域脱贫致富。
淮南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仿效“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发展立体农业,利用好水土条件,从山麓到山顶多种经营。
4. 安徽是什么地形
是台地地形,是一种介于丘陵和平原的地形,和合肥的地形相似。
台地【terrace】
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但一般而言,海拔较低大片平地称为平原,海拔较高的大片平地称为高原。台地则介于两者之间,海拔在一百至几百米之间。
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的地貌。由于构造的间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于山地边缘或山间【大别山】。有人认为台地是高原的一种。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台地、剥蚀台地、冻融台地等。根据物质组成又可分为基岩台地、黄土台地、红土台地等。
台地是由平原向丘陵、低山过渡的一种地貌形态。
5. 描述安徽省的地形特征
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峰奇岭俊,以山地丘陵为主。
6. 安徽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什么
一、 地理位置
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 54′--119°37′、北纬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
面积的1.45%。
二、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长江
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
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6)安徽有什么地理特征扩展阅读:
安徽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7. 安徽的地理特征
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全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8. 安徽的地理地貌
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介于东经114°45’—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面积13.9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居省区面积第22位。
安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与平原南北相间排列,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主的省份。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40米,平原面积占95%。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是大别山脉向东北延伸的丘陵,面积3.64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为40—100米。
皖西大别山区蜿蜒于鄂豫皖边境,核心部位以中山为主,四周多低山、丘陵。面积1.19万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的组成部分,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以黄山、九华山脉为主,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河湖星罗棋布。面积2.61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10—20米。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淮河干流自洪河口进入我省、经淮南、蚌端口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北岸支流长,流势缓,南岸支流河短流急,在皖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长期干流自江西湖口进入我省,经安庆、铜陵、芜湖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境内,长416公里,在皖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源于休宁、祁门境内的率水、横江,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9. 安徽省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着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气 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资源: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安徽属东亚显着季风气候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候年际变动较大;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多种多样.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安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等特点.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秋旱等。 中文名称:安徽外文名称:Anhui Province别名:皖行政区类别:省所属地区:中国下辖地区: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政府驻地:合肥地理位置:华东腹地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人口:6740.8万(2008年末)方言:北方官话、吴语、徽语气候条件: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着名景点: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凤阳明皇陵,太极洞省树:黄山松(迎客松)省花:黄山杜鹃省鸟:灰喜鹊着名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安徽省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地理位置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安徽位于低海拔地区,平均海拔119.3米。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0千米,淮河流经省内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瓦端口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个湖泊,长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华阳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升金湖、黄陂湖、石臼湖等10个湖泊。其中巢湖面积770平方千米,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