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的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怎么写
地球自转出现的现象:
(1)地球自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自转的规律:
极移
地轴在地面上的运动,叫做极移。
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轴对于惯性轴偏离的结果,周期大约为14个月。另一种是大气季节性运行导致,其周期为一年。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原因,极移的振幅一般不超过15米。
极移的结果使地球上的纬度和经度发生变化。
进动
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的变化称为进动。
规律性:地轴的进动是一种圆锥形的运动,其规律性如下:
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指向黄道两极。
圆锥的半径是黄赤交角。
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即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运动的速度是每年50秒点29,周期是25800年。
表现:
表现为天极的周期性运动。
造成北极星的变迁。
地球赤道面和天赤道发生系统性的变化。
二分二至点每年在黄道上以50秒点29的速度西移。(岁差)
使回归年小于恒星年
原因
第一,地球形状
因为地球是一个明显的扁球体,所以隆起的部位所受的附加引力
地球自转总是稍大于另一侧。二者之间的差值,总是存在于接近日月的一侧。
第二,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日月经常在赤道面以外对赤道隆起施加引力。这样上述引力差就成为一个力矩,使得地轴趋近黄轴,天极趋近黄极。
第三,地球自转
因为上述的引力差,给地球的自转的角动量增加了一个增量,使得地球的自转方向发生偏转。这就是地轴的进动,也就是岁差。
B. 地理: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考试时应该怎么写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按发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简单说:地质体大多是较易溶解扥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化学活动性流体沿其节理溶蚀岩石,矿物和岩石被带走后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C. 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华北平原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流水沉积,黄河、淮河、海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华北平原,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下来。
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
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高,成为分水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1]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频繁迁徙,北至天津、南及苏北的广大平原遍受黄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
D. 地理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理形成学说,即地理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指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而发生的。群体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彼此不能相遇。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阻碍了生物的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最后就形成为独立的种。
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并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不同,逐渐向不同方向进化。这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它影响物种进化的方式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进化方向不同——产生差异——生殖隔离——新物种
E. 高一地理地球的演化过程笔记怎么写
具体如下: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地球的演化历史:约46亿年。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
二、地质年代表
1、地层和化石。
2、地质年代表。
三、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
相关信息: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过多种学说。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
F. 地质形成过程怎么答
答题思路建模:
1、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①某地貌不同时刻的环境特征——海洋或陆地环境;内力或外力环境等
②物质——岩浆、岩层、沉积物等
③地壳的运动形式——隆起或凹陷
④地质作用形式——内力作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
2、地质作用的发生顺序规律:
①侵蚀之前先抬升,沉积之前先下沉。
②沉积岩是分层的,越往上的岩层越年轻。③被侵入者早于侵入者。
④一般是先褶皱后断层
G. 地理学中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水进水退的过程,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在长期的地质风化作用下,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但对坚硬的泥岩层却作用有限。
紧致的泥岩层并不是坚不可摧的,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所产生的胀缩效应能够让坚硬的泥岩层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水和风带走,逐渐演变为凹槽状。
再加上雨雪水的冲刷作用使得崩裂的裂隙加宽扩大,大风对裂隙不断进行剥蚀,沙土层慢慢形成风蚀沟谷和洼地,被留下来的坚硬的岩石则形成孤岛状的、大小不一的长条形土墩。
所以,要形成雅丹地貌需要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发育雅丹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袤戈壁中的沙层逐渐被搬运走,留下一片片土堆,就慢慢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地貌。
(7)地理中的形成过程怎么写扩展阅读
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
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邻近山地的地区,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是这一类型雅丹的典型代表。
H. 论述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
“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 [张兰生 主编] 2012年版 《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起源、演化和形成过程。全书分总论和分区专论两部分内容。总论部分(章至第四章),以时间为主线,“厚今薄古”地阐述了对现代中国自然环境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或...”
I. 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华北平原形成过程
地壳下降,流水沉积,黄河、淮河、海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华北平原,地势变得平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沉积下来。
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
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高,成为分水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1]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频繁迁徙,北至天津、南及苏北的广大平原遍受黄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