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其次,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师应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
②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首先取决于老师对其所教授内容的选择和改造程度。 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独立地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是老师上好课的必要保证,也是对老师专业化能力的一项重要要求。我认为教师处理教材应注意以下几种主要方法和策略: 一、简化通俗—让学生易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二、调整重组—贴近学生的生活。通常,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越近,其作用发挥越好,反之,教学内容距学生生活越远,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乃至不易被学生感悟和理解。如我在汉语拼音的声母教学中,利用表音表形图,联系生活实际,编出23个声母的顺口溜,如帆板冲浪bbb;小猴推车ppp;时装模特ttt等等,学生学起来轻松,很快就把声母的音和形记住了。 三、设疑激趣—让学生探究体验。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教材呈现给学生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变无疑处须教有疑,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如我在教学《一去二三里》一课时,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口的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在教学挂图中发现烟村、亭台、桃花,了解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里的数字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路途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枝桃花。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四、化静为动—让学生乐学。怎样去活化教材呢?首先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1、用对话呈现。2、画图片呈现。3做成课件呈现。其次要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实践创新。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这课中,故事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课后续写,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 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处理,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学难度,让教材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③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1、把握意图,读懂教材
深人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才因此,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2、目标合理,备课充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例如在教学用方程法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这个知识点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但教材出示的例题信息繁多,学生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在分析、列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做了比较大的调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数的乘法应用题,学生复习以后,我改变了本题的条件与问题,在同样的数量关系式中,所求问题发生了改变,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学生用方程法解答。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巩固、对比等一系列练习以后把例题作为了拓展练习。由于安排合理,取的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教师在调整和改换教材时,首先要充分“吃透”、“利用”好教材。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2、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要使教学活动丰富并富有童趣,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性。教学中,我们还注重把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④ 如何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础上,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努力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成为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实到实处。下面就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点滴做法。
一、突破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的学习不少还是感性认知的比较多,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感兴趣,而数学恰恰与现实联系紧密,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比比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激发起学习的欲望,才会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合作、交流。因此突破教材,对教材安排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生活化拓展和生成无疑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了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以后,我曾经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数据,来切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自然联系。具体点说,就是让学生记录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开支情况,然后把统计结果跟老师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并且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在教学中,我还常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练习,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在知识和能力的互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我教会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家庭的开销,我在带领学生春游的途中出一些拓展教材的算术题,我可以用多媒体设置一种情境,然后用对话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总之,这些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让学生强化课本知识的做法我是经常努力去做好的。
当然,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内容生活化去生活化,我们更要注重的是旧知与将要学的新知的紧密相连,前后衔接,只有将生活内容与教材有内在联系的结合才是对教材创造性地运用。
二、合作探究,让教学内容动态化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的知识是静止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只能看到它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来展示这一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让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信息。由于数学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为解决某些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真正地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中,分享付出智力代价后数学发现的欢乐,去欣赏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美。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使得学习长方体这一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师生一起给长方体“裁衣服”、“穿衣服”。“裁衣”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由此,学生理解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其中每两个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相等。“裁衣”完成后,把这些“衣服”拿下来,量一量,算一算,就得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这种动态化的“裁”“穿”“脱”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兴致盎然,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三、灵活运用,让教学内容弹性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科书是统一的,但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灵活运用,让教学内容弹性化就显得相当重要。当教材素材、内容相对于所教班级学生来讲不够充分、不利于学生学习时,教师就应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新内容;当教材内容与当地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激发学习的欲望;当教材内容的安排与本班实际的教学进度有前后的时间差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和教学实际作适当地调整和变动。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在不减少教材内容前提下的弹性化教学。
总之,教材是课程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要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和教学模式,树立现代的教材观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教材观过渡到课改后的全新教材观。因此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实、用新、用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
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教学主要材料,也是为学生提供所用的学习材料,它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媒体。我们知道,每所学校、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照搬教材进行教学,无疑会给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不利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使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在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二、让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是:复习铺垫→讲授新知→巩固练习,课型单一,形式单调。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形式多样,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类型变化和形式的多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动静交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一单元中,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操作、实践,充分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名称,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在这一单元结束后,还设置了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这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发展余地,从课外的情况反应来看,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将知识过程化
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所学知识过程化,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中,如果是以往的教学,只需要让学生熟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何须费时40分钟去解释呢?但如果是这样,那要在练习中巩固多少遍才能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运用熟练呢?所以说,在现代教学中,更加注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为什么会有这个面积公式?长即一排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宽即可以摆这样的几排,所以才会产生长乘宽的面积公式,并且在全过程中,都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摆一摆,进一步思考得出,这使得学生体验更加深刻,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四、把过程网络化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学生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情景,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变教师以教为主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五、令结尾悬念化
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以后的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被3整除的数时,提出疑问:能被9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什么特征呢?又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提出哥德巴赫猜想,让学生感觉其中的奥秘无穷。再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17.2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17.25÷15→17.2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⑥ 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选用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新教材的编写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但在学生的眼里,书本中有些素材还是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须有意识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学生需喜闻乐见、特别好奇、特别关注、特别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满足学生喜好,以充实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巧设场景,以“神州七号发射升空”引入,诱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又通过播放视频——“新闻联播前的最后5秒报时”“交叉路口信号灯”等学生熟悉的素材,拉近抽象的数学知识“秒”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间,让学习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和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建议和过程中的问题提示,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对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一课,教材通过对话呈现了三种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操作方法“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而对“具体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及其他转化方法”,教材并没有提示,这样,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间。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先把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观察并找出转化后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再次设疑:“如果只有一个梯形,你们有什么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呢?”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由于学生刚刚用“剪拼法”研究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知识的迁移,有些学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转化方法。有的学生用一个等腰梯形沿对角线剪开翻转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一个等腰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长方形,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以上操作,学生不但亲自经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其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能圆满地完成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调整教材的编排,使教学更有效
教材的内容结构虽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编排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所以,在教学时,教师有时不必严格按照教材所编排的次序逐章逐节地进行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优化组合。如:人教版第七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单元编排共配置了8个例题,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数的认识与大小比较”,例4、例5是“两位小数的认识”,例6是“认识小数的数位表”,例7、例8是“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若教师严格按教材编排次序进行教学,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尤其是学生“对小数的读写法”这知识点掌握得很不顺,究其原因,是教材中把“认识小数数位表”编排在例6,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以致于教师前5个例子的教学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学小数这单元时,我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用实际例子引出小数后,再出示例6,学习小数数位表,让学生辨清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通过“小数数位表”再来学习例1、例2、例3、例4、例5,认识一位、两位小数。这样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来教,把小数数位表作为一根线,将8个例题连接起来,教师教得如意,学生学得也轻松。
总之,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数学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深度加工”。通过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使教材更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而构筑有效的数学课堂。
⑦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1、把握意图,读懂教材 深人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才因此,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2、目标合理,备课充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例如在教学用方程法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这个知识点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但教材出示的例题信息繁多,学生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在分析、列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做了比较大的调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数的乘法应用题,学生复习以后,我改变了本题的条件与问题,在同样的数量关系式中,所求问题发生了改变,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学生用方程法解答。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巩固、对比等一系列练习以后把例题作为了拓展练习。由于安排合理,取的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教师在调整和改换教材时,首先要充分“吃透”、“利用”好教材。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2、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要使教学活动丰富并富有童趣,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性。教学中,我们还注重把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⑧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江苏邳州市铁富高级中学 陆永德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摒弃“教教材”的理念,充分研究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大胆取舍 一堂有内涵的语文课,应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对文本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不能做“尸体解剖式”分析,对文本要有见地地大胆取舍,灵活处理。 1. 可以采取点面结合的处理方式 教学中只选择精彩段落作深度挖掘剖析,然后再对全文做面上的分析。这样对文本既有深刻的理解,又有整体的认识。如教《江南的冬景》一文时,先问学生喜欢江南冬景的哪一幅图景,然后从学生喜欢的部分入手,作深度分析,最后作整体性的分析概括。这样就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可以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处理方式 它主要是精心设计课文中一个或几个关键性的教学问题,既要能带动对全文的阅读理解,又要能带动学生主动地阅读思考探究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处理艺术的关键是要准确确定“一发”能牵动全文的问题。一般来说,这“一发”在以下方面确定:(1)抓住文章的“文眼”来设计问题;(2)抓住文章的线索来设计问题;(3)抓住主要人物设计问题;(4)抓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问题。 3. 采取片段式教学 高中教材中有些文本篇幅较长,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不妨对文本大胆裁剪,删繁就简,将课文中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引导学生潜心体会,深入研读,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如笔者教学《听听那冷雨》一文时,以“品味余光中先生的诗化散文语言魅力”为教学目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大胆截取第九、第十自然段设计教学。余先生在第九段简短的文字中密集了“霏霏、黏黏、沸沸、哗哗、滂滂沛沛、忐忐忑忑、腾腾、斜斜”等十多个叠词,极具诗人气质地将“冷雨”意象的形、声、质呈现入微,同时也写尽了雨水的缠绵,把言语上的音乐感和情感上的心理暗示巧妙地融为一体。第十段则又是余先生诗化语言艺术的一个典型,以绵延不绝的长句表现雨水的连绵不断,传达对故土连绵不断的情思。细细品味这些语言才能发现余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重新编排 一本教材在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上一定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但这样的既定顺序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史记>选读》共有7个专题18篇文章。依据新课标的规定,不仅课时远远不够,而且由于过分强调史传文学知识的体系,学习时易钝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利于经典育人的课程价值的实现。为此,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精选,从中选出9篇,分列3个学习专题:悲剧性人物传、非悲剧性人物传、司马迁《史记》。这样就充分体现了“选修”这一特点,又不失其作为一门完整课程的体系。 三、有效整合 1.同一本教材中,可以对文本进行整合 教材中有些文本内容简短,或是略读篇目,我们可以找出文本间的联系,创造性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往往更有时效性。如苏教版必修三“底层的光辉”这一板块有两篇课文《品质》和《老王》,涉及的人物一个是鞋匠格拉斯和车夫老王。两个人物都是属于社会底层人物,本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都体现了底层劳动者高尚的人格。两篇文章内容比较浅显,以“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形成原因为研习中心”组合在一起教学,共同关注两个人物的各自独特的个性与命运,共同关注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共同关注两文章的写作方法。 2.对多本教材文本进行整合教学 苏教版教材既有必修教材,又有选修教材,还有读本。它们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应注意寻找连结点,把一些文本整合在一起教学。如苏教版必修四中,有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选修教材中又有李煜的两首诗《乌夜啼》、《浪淘沙令》,不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综合设计,一定更能加深对李煜诗词的理解。 四、适度开发 每本教材中,都有许多助读信息,如注释、插图、附页等往往被忽视,我们如能适时利用并开发,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材中的注释,一般只当做理解课文的辅助。有位教师在教《项羽本纪》时,对文后补充的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等人的诗,让学生分析归纳这几首诗的主旨,并分析这几首诗分别是从项羽的哪种性格角度展开论述的,然后回归文本,这样学生对项羽的性格认识是深刻的,多了自己的价值评判。
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中有一题“你是如何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怎样回答
要想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首先必须熟悉教材,然后借助某些资料、习题,对具体课文、知识点有全面理解,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样,知识就成为自己的了,在提到任意问题时,你都可组织适当的语言回答。
⑩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理解和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用字母表示数》课的理解
一、从使用教材的角度看,这是一节好课:
1、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简化教学环节,让学生直奔主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和掌握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让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经历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初步的代数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建立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二、不足之处:
没有渗透函数概念。
三、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理解和把握教材的:
在二年级学习估算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我出了8道加减法的题目(用小纸片写的):59+11 48+22 17+29 82-61 96-11 78-33 23+12+56 100-10-51,发给每个小组,要求小组合作把得数大于60的找出来,看谁的方法最快最准确。一声令下,同学们有的在笔算,有的在估算,结果用估算的同学最快,我就让他们说说估算的方法,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最后得出:在计算不用那么准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估算”,这样比较方便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估算的方法及用途(解决例题的实际问题)。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估算,让学生学就先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这样学生才会有目的、有兴趣、有动力去学好它。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也是用于生活,只有把估算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算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作用,掌握估算的方法。通过这个前提活动,把学生的“胃口”给吊起来了,总比死板地按照书本一板一眼地去解决例题的实际问题灵活多了,容易多了,所以说,我们不但要把教材用好,而且要“活用”。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或重组等,新时期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