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怎么上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怎么上

发布时间:2022-09-23 01:52:58

1. 求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要点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 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着。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7.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②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③进行小流域治理。

◆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宣传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农业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

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

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

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

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总体认识:

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可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

农业投入

农业技术

经营方式

农产品商品率

农民收入

增收措施

农业生态

传统农业

中国农业大多为传统混合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多样而缺乏优势。

低。

劳动密集

手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

粗放





扩大生产规模(垦荒、扩大载畜量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灾害)

现代农业

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集中生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高。

资金技术密集

生物技术、机械化程度高

集约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良品种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能源消耗大(农业污染较重)

问题总结:

对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的评价通常要从上表所列诸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实际,选择最符合当地情况的项目展开分析或论述。生态恶化区的农业发展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有关理论分析阐述。

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历史、现状、特点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同。答题时应结合区域实际,从以下项目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条目作答。

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恢复生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种植业为主为多业并举,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2. 高中地理必修三该怎么学!

先看书,再做课后题,再做一套习题,再回过头来看书,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其实地理听简单,就那么点东西。

3. 高中地理必修三怎么学啊!!!!!!!!!!!

怎么说呢?其实高中地理挺简单的,地理必修部分,上课要投入全力听讲,如果你是地理强人那种类型的话可以不用怎么听。下面我将我学习地理的方法告诉你,希望对你有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地理时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这样学习既轻松效果又好,

1.关于区域地理的记忆 (关键:课本文字 定位)
①.对文字的记忆:翻开书,仔细浏览。仔细的看每一个细节,不过分纠缠于不是很重要的环节②.定位:多看地图,帮助定位。最好是多看地形图,潜意识形成大致的地形地势形态。
看图的方法(根据个人而异) 目的:把地球装进大脑
1.先看世界地图,熟悉大体形态,大致经纬度。(例:北美洲: 轮廓 大致经纬度西径60—西90—西120,北30—北66.5)
2.熟悉世界地图后再看局部地图,具体熟悉轮廓,如重要的海峡、半岛,岛屿及其大致经纬度(例:德国:轮廓 士兵的头盔 经纬度5E_10E_15E 50N 特别关注该国重要的地理事物 多瑙河流向,地形地势等。

2.关于必(选)修教材的记忆(看为主)
①引言 快速浏览,不必死记(重点内容除外)
②一章一章,一节一节的看 快速翻看每一节的课题,顺便浏览小标题,在潜意识中建立基本框架。
③细看每一课,勾画关键词并记忆(阐述性的文字是为了帮助理解不用花大量时间记忆但一定要浏览一遍 重要部分除外)
④看完每一节后在头脑里建立基本框架并将它写在本节的某个地方,方便第二天复习使用(可以不用太具体,如果你已理解只用将大意写下即可)

这就是我学习地理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4.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

学习不能只喊 口号 ,而应该付出实际行动。要在学习的几个实际环节中下功夫,要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预习、复习两个环节。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二地理 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1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2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变 文化 、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 措施 :

(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3

1、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三大经济地带、三大自然区、三级阶梯。

2、主要山脉与其他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

山脉走向:天山、阿尔泰山、大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昆仑山、阴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阿尔金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脉

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

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3、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因素。

4、河流的水文特征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 雨水 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试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河流水文特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支流多支流少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为主汛期长汛期短水位变化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有结冰期含沙量小含沙量大

5、气候的降水类型:

全年降水多的就是年雨型,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或者夏半年降水多的就是夏雨型,如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降水多的就是冬雨型,例如地中海气候。

终年降水少的就是少雨型,例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农业的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季风区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夏季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国有经营)混合农业: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商品率高)游牧业:四大草原(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大牧场放牧业:内蒙古草原(优质天然草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热带 种植 园农业:海南岛、云南南部(热量充足、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乳畜业:发达城市郊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的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二地理必修三主要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复习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5.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有质量的知识才是名校的真实力,每一所这样的大学,至少都有十种左右高质知识储备在教授门手中,储备在这些学校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中,正是这高质量知识的储备。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方法 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 种植 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 是最显着的自然特征。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 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 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盐渍化。我国 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 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3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 人类开发 。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着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

保护放在第一位。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 教育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4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3.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航运、 发电 、旅游 、供水、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5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神黄线、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6.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

不论你使用的什么版本的地理教材,总体系是一样的。
必修1 自然地理
2 人文地理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选修2 海洋地理
3 旅游地理
4 城乡规划
5 自然灾害与防治
6 环境保护
补充说明:选修1《宇宙与地球》高考中几乎不涉及,不用考虑它的!
我有各版本的书,抽空给你发,上班呢!

7.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 怎样学好重点是什么

其实关于必修三区域地理,我认为重要的就是关于国土防治的部分,毕竟现在考察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的很多,因此在章节上要重点关注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监察的段落.....

8. 高中地理必修三怎么学习

必修3的地理信息系统非常简单可自学

其余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即地理区域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理区域的影响必修1、2都学过了

然后有一些区域治理的案例需要你有初中区域地理基础,并抽象出模式

9.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是高考永恒的主题。那么你知道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有哪些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 其它 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 高一地理 的知识点具体的 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 种植 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高中地理最有效的 方法 和技巧

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 热点 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3.不同的地理内容, 学习方法 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 反思 。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怎么备考

复习要狠抓基础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 地理学习方法 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紧抓考纲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依据《考试说明》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备考的依据,可明确把握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认真学习钻研《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是搞好综合备考的重要一环。

紧扣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复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阅读全文

与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怎么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