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北方文化差异有哪些
南矮北高: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为1.647 米。
南瘦北胖: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食物两个因素的影响,一 般说来,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纬度、气候寒冷地区的并以麦面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岛屿和滨海平原地区,从事农耕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身材则较矮小。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我国饮食和口味的突出表现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三千多公里,两地语音虽有区别,而通话交流思想没有多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相距不过300公里,粤语与潮汕语之间却无法交谈.
南老北孔: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
南柔北刚:南柔北刚是反映在地理景观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差异: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南北景观差异;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南北戏曲差异。
南细北爽:南北两方人生活习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南方人的精致、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南细北爽是指,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指的是武术的南北差异,南方的拳术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强烈对比。
南骗北抢:南骗北抢是犯罪分子行为地理分布特点的真实写照,即南方多发生智力型的案件,北方多发生暴力型的犯罪活动。
南船北马:在交通方式上,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南船北马的区域差异——南方水上交通发达,北方主要靠陆上交通。
南敞北封:由于气候、地貌等条件的差异,南北方园林和建筑风格不同。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一带出现平顶民居。
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渗漏,二可隔太阳暴晒。北方坡缓,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凉晒作物场地。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受到资源和区位的影响,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认为南北园林建筑的区别是南敞北封——南方建筑多敞口,北方建筑多封闭, 陈从周教授对此作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
南轻北重:我国的工业部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南方经济文化活跃,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北方政治活跃,多国营商业。 南下北上:北方政治军事力量八次统一大陆,南方意识形态七次挺进中原。历史上我国经历多次分裂,主要是南北分裂,最后从战略上统一全国的力量大都来自北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八次北方军事力量的南下。最近的一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传入东南沿海,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领先地位不断加强。
南风北渐是我国近现代文化流动的基本趋向。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
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Ⅱ 中国文化南北差异是什么
1.中国文化区划原则
严格地讲,文化区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而且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演替、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空间单位。因此,在划分中国文化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各地的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背景,还要考虑各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般来讲,在区划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具有相似性;
1.2现状基本特征具有一致性;
1.3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国现代文化区及其特点
实际区划时,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所以,大部分学者的划分都主要依据中国文化地理分布的现状,尽可能考虑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遵循以上三个原则来划分的。
这里,我们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根据王会昌等《中国文化地理》,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为其主体的农业文化,又包括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笼统地划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大部分①,即两个独立的一级文化区(图一1)。显而易见,一级文化区的划分与中国地理的大势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中国地理学界的传统习惯,常常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将我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为主,盛行季风气候,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农业区;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性气候,是我国主要的游牧区。正是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与这种差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农耕和游牧———导致了生活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文化风格的迥然相殊,这正是我们划分中国一级文化地理区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东、西两大文化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东部农业文化区中,例如在我国东北与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从事狩猎和游牧的
民族,表现出游牧文化的浓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区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某些少数民族也有从事农业(多半是灌溉农业)或半农半牧者,他们的文化色彩倾向于东部的汉民族。这种两种文化类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错分布的现象,只有在更次一级的文化区域的划分中才能显示得更清晰、更准确。
. 二级文化区(即文化亚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民族集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征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基础当然与地理环境的进一步分异有很大关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区内部,从地理环境的宏观角度来看,南北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两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区横亘于祖国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间盆地为主。由于地处内陆,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因此,干旱成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东向西依次减少,因而从大兴安岭到天山地区,在我国北部呈现出典型的温带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观的有规律的递变。这里分布着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曾以其强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冲击力,向亚欧大陆南部的农耕世界和农业文明发起了凌厉的进攻。
同样是在游牧文化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却别有风韵。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人情自然有别于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于毗邻南亚次大陆,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渐次传播到这个高原游牧世界中来,使得这里的游牧文化又弥漫着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据此,我们将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两个游牧文化地区分别划分为西部游牧文化区的两个文化亚区。
在东部农业文化区,根据同样的原则,我们划分出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两大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的文化特征尽管与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别,属于农业文化的范畴,但其文化风格又与汉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单独列为一个农业文化亚区。应当说明的是,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虽然也分布着很多狩猎和游牧的民族,他们的文化特征也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同,然而就整个东北地区来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尽管这里农业文化的历史并不太悠久),所以,没有将东北边缘山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地区单列为一个文化亚区。
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比较复杂。在中国两大文化区的四个文化亚区中,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由于众多的民族交错分布,只能从民族文化的类型上而无法从其地域分布上划分开来,故该亚区未再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尽管地域十分辽阔,除藏族外也分布着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但藏族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也与藏族大致趋同,况且由于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现纵横数百里的很多无人区,因此该文化亚区也未再作进一步的区域划分。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进行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水分和热量都比较充裕,而且地形比较坦荡,土壤比较肥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地带。然而该文化亚区南北纵长数千千米,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亚寒带等几个气候带,农业耕作的制度和类型南北相异,地理景观的风貌各地不同;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艺术风格、欣赏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因此,必须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才能在了解中国文化整体特征的同时,认识其内部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亚区东西横亘数千千米,地域辽个,民族众多,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以蒙古族居主导地位;在西部地区,大体上以天山山脉为界,其北部为哈萨克等族集中分布区,南部则以维吾尔族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风格也各有特色。相对而言,南疆地区绿洲农业比较发达,因而其文化风格比较倾向于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该文化亚区内,又根据主体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风格的不同,划分出了内蒙古、北疆和南疆三个文化副区。
文化副区界线的确定实际上关系到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风格的认识和分类问题。我们将文化风格相近的地域理解为一个文化副区。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内,我们大体上遵循主体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围和界线,他们和今日行政区划的界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内,我们考虑的重点是文化风格的是否相近,并没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区界线去确定文化副区的界线。就目前来看,我们划出的文化副区有时只包括一个省区(如中原文化副区之于河南省,有时包含两个省市(如荆湘文化副区含湖北、湖南两省,巴蜀文化副区包含四川省和重庆市等),有时甚至包含三个省(如关东文化副区即含有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数省做基础,也没有绝对遵从现行的省区界线,例如荆湘文化副区是以湖北与湖南省为基础的,但与湖北省相邻的陕西省安康地区,无论在文化风格上还是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上,它都因汉水与江汉盆地的密切联系而表现出荆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区,却应当划归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吴越文化副区与淮河流域文化副区的确定,则基本上打破了现行的行政区划界线。问题的关键在于江苏与安徽两省虽然沿袭了清朝以来的行政区划范围,但由于长江从两省的中南部横穿而过,作为隔断南北的天堑,使得江南、江北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速度与风格出现了很大差别,即使自然地理景观也迥然相异。这就形成了苏北与苏南不同而与皖北相近、皖北与皖南不同而与苏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机械地沿用行政区划界线以图保持江苏和安徽两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显然违背了文化地理区划的宗旨。因此,我们暂且将苏北与皖北合并为‘—个独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区,而将苏南与皖南划归吴越文化副区。当然,这种划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尝试,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区的设计和区域界线的确定,都会越来越接近客观现实的。
Ⅲ 什么是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也可说是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 第二,道德观念因素。道德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第三,语言、文字、艺术因素。不同的民族,因为语言文字的差异,常常使沟通出现误差,造成误解。
第四,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因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一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人们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第五,国民教育和国民性情因素。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方式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方式方法上不同,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第六,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因素。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的状况,既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历史的沿革和特定的习惯,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凝结和体现。
Ⅳ 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什么
中国的地理差异: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四大地理区域里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非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地理差异的影响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Ⅳ 中国地理与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与地理有明显的东、西之分,东部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西部受西亚文化影响较大。
Ⅵ 怎样看待地域文化差异
承认地域的人文差异是很正常的,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有的仅仅是生活习惯、文化表现的不同。正是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才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Ⅶ 国内区域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
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秦岭
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京师(江苏 + 安徽),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
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2、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美国可是鲜活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 –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
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干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
“关东”是所谓的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山东,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都是山东人。
南京在太平天国灭亡时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口,后来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谓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丢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
1900年 人口100万
1949年 人口600万
上海人的来源
(1)当地农民
(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
(3)外国人 –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
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
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
(4)犹太人 –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
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河北为主,山东次之)
·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为江淮一代来的人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现在的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
文化离不开人。
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伟人的作用。
3、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
(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现在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
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
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Ⅷ 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及造成其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淮河是中国结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条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么明清以来以长江为界大概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进行一次深度的观照及巡礼。
历史名人与文化地理一则幽默说: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以大象为论题写一篇文章,德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国人写的则是《大象的伦理道德》。另一则幽默说:一幢杂居着各种民族的大楼在失火后,犹太人首先背出了钱袋,法人立即抢救情人,中国人则奋不顾身地到处寻找老母。这两则幽默形象地把隐藏在心灵世界中那种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渲染出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树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后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涂满油彩的标志性个体,历史名人从来就不外在于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鱼,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奢谈历史名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历史名人恰恰是区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标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也进一步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19世纪末年,泰纳·勃兰克斯等风头强劲的文化历史学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种族因素,他们断言种族因素中的天赋、情欲、本能、直观是决定民族文化特征的“永恒冲动”。
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一生都在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巨大影响力。在他看来,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背后一只无形大手的控制,这支大手就是长期以来积淀在传统中具有文化同构特征的综合价值观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Ⅸ 中国各地域文化差异是什么呢
中国北方在古代有蝗灾,所以经常有蝗灾的地方崇拜刘猛将军并有刘猛将军庙,据说刘猛将军是专门灭蝗虫的。在没有蝗灾的地方是没有这种庙的,所以研究中国古代蝗灾就可以查地方志,哪里有刘猛将军庙就说明这里是蝗灾区。
古代水灾多就崇拜河神,所以只要是有闹灾的河都有河神庙。有些河神是有名有姓,如四川一带有水灾的地方有二郎神庙,传说李冰的儿子二郎神善于治水,所以百姓希望二郎神来保祐他们。福建人祭妈祖,据说妈祖是宋朝一位姓灵的总兵的女儿,她在海上淹死过了几天后显灵,以后就成为妈祖娘娘。由于福建一带不是打鱼就是航海,所以一般沿海都崇拜妈祖,福建人把妈祖带到台湾后非常盛行。当福建人把妈祖带到上海,但上海人并不懂妈祖是什么,所以把妈祖庙改成天妃宫,到了天津改成天后宫,到了越南叫灵姆或叫天姆。
Ⅹ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背景和文化地理背景的三级差异。
自然地理背景三级差异
1. 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
2. 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
文化地理环境的三级差异
1.一级差异:文化圈: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同质文化圈、异质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欧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非洲文化圈、土着人文化圈
2.二级差异:文化区:世界文化区P15(十二个)
3.三级差异:民族小区:同一民族生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