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课程资源包括旨在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和深度。
按照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而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应当占据主要地位。但从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来说校外课程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观、环境观和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太地关系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地理学习和创造性的地理活动。
2.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某一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多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某一旅游点或旅游地的开发。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交通条件的通畅和便利程度。
(二)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指主要为当地居民使用,旅游者也需要依赖的旅游设施。如供水、电、气系统;道路交通、车站、码头、机场等;医院、银行等。
(三)建设旅游上层设施(或服务设施):主要供外来旅游者使用的服务设施。如饭店、问讯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娱乐场所等。
(四)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包括新景区、景点的开辟,也包括对原有景区、景点的改造和更新。
(五)培训服务人员
(2)资源开发在地理上指什么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的功能指的是它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效用和价值。
旅游资源的效用和价值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观赏消闲、娱乐健身和增知益神三个方面,其中观赏消闲是旅游资源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及其旅游经营者来说,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地理为什么赞同大力开发资源
开发矿产资源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促进区域工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提供了我国所需要的 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和 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为支持经济高速发展、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了广泛的资源保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但是高耗费、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源消耗速度明显加快,需求迅速增长,资源供需形势日趋严峻,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矿产资源长期粗放式的过度开发,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的乱采乱挖,使得生态环境脆弱,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短缺与严重浪费并存,人口、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人口承担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的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够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 什么是地理资源 它包括什么类型的资源
研究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的地域组合、分布规律以及评价、利用和保护的领域。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资源地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前者除研究自然资源外,还研究非自然资源,诸如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等。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资源地理,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它们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或是社会生产力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
资源分类 按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 6个方面。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能源资源,鉴于其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已纳入能源地理的研究领域。
①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物质生产资料来源之一。由于矿产资源的储量、产量和质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区域性,对于经济区划的制定和生产布局的规模、投资、时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矿产资源往往被视为资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内容。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按其特点和用途又可分为铁、锰、铬、钨等黑色金属,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铝、镁等轻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铀、镭等放射性元素和锂、铍、铌、钽等稀有、稀土金属。非金属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原料,磷、盐、硫等化工原料,金刚石、石棉、云母等工业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建筑材料。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对各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经济评价包括:矿床的工业类型、储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矿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后者又包括矿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的地域组成、运输条件、工农业生产水平、城镇人口劳动力状况等。
② 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按土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大致分为农业用地、工业交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类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泽、海涂、沙漠等)。地球上各类土地资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异,各国各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③ 水资源。自然界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泽)、地下水和大气水 3种类型。地球上的水资源共约1386×107亿立方米。其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水,陆地水约占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内的含水层,便于人类利用,其余的分布在极地和山岳冰川、永久雪盖、永久冻土中。由于陆地淡水资源在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工业、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世界陆地的很大一部分已出现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的现象,并出现了水资源被污染的问题。目前,海水淡化和极地冰川利用问题,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从一国一地区来说,查清水资源情况,防止水污染,制订合理利用方案,乃是确定工业、城市发展规模、保护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 气候资源。由光照、热量(温度)、降水、风力等要素组成的各种气候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光、热、水、风等气候要素与相应的土地、生物、水资源的地域组成,往往对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和旅游业提供一定的条件。因此,了解一国一地区气候资源的地域差异、历年和季节变化的特点,以及与其他资源的组合特点,是进行农业区划,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和进行旅游业布局的先导因素之一。
⑤ 生物资源。地球上生物物种浩繁,按其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可分为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两类。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后者包括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工工业的部分原料来源。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已为世界各国普通重视。
⑥ 海洋资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开发已成为当今世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资源包括海水资源(可提取各种化学元素和制取淡水)、海底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和锰结核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仓库、人工岛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因此,调查研究各种海洋资源的数量、质量、区域分布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已被许多国家列为重大新课题。
研究概况 自然资源,就其地域组合和分布规律来说,有其自然属性;就其开发利用和与生产布局的关系来说,又有其社会属性。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种类和范围)和深度(使用价值)也日益增加,自然资源研究要把自然基础、社会需要、技术可能和经济合理结合起来。
资料地理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战后基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和开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厂址选择和设计规模等的需求,均对自然资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资源地理的形成和发展。欧美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有资源地理的研究,并在大学设置有关资源地理的课程。苏联于1960年建立了这门学科。中国到70年代后期开展对资源地理的研究。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是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问题。资源地理研究不仅同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而且要充分运用生物学、地质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钻采技术、遥感遥测、工艺学、农艺学等技术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等的成果。资源地理的研究方法,陆上主要是实地踏勘、航空遥测,海上还要借助于船只、潜水器等探测。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将航天遥测与传统的实地勘察结合起来,效果更为显着。
(张绍飞)
5.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
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
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
6. 高考地理中“大力开发某种资源或产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答题
首先是资源的储备量(或发展某产业的条件)具不具备;
其次是市场前景如何;
然后是交通条件如何配置;
最好还要协调人地关系。
7.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
1.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
提倡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并不是要摒弃作为地理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范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但是地理教科书的开发必需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生活、社会紧密融合、沟通,发挥其“地理教学基本工具”的功能.现在,新版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过分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现代课程媒体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地理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地理教育网站、地理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天文馆、气象台、地震台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图文并茂地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使抽象、深奥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地理科学发展迅猛,网络媒体中关于地理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对于这些信息,教科书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时地反映,这就需要师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3.激活体验,挖掘学生内生性地理课程资源
内生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学信息.这些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课程资源,使地理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强化学习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也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体验和经验,能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求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采 无处不在,只有充分发挥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8. 初中地理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联系实际,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
提倡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并不是要摒弃作为地理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活动的范本,仍然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但是地理教科书的开发必需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生活、社会紧密融合、沟通,发挥其“地理教学基本工具”的功能。现在,新版的几套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更加注重凸显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过分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地理教学内容的融合。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的活力。
2.信息整合,拓展现代课程媒体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地理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地理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地理教育网站、地理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天文馆、气象台、地震台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图文并茂地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使抽象、深奥的地理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地理科学发展迅猛,网络媒体中关于地理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对于这些信息,教科书不能非常全面而及时地反映,这就需要师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3.激活体验,挖掘学生内生性地理课程资源
内生性资源,主要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地理科学信息。这些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无形课程资源,使地理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强化学习动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也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资源。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体验和经验,能使学生较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的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中寻求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采 无处不在,只有充分发挥地理课程资源的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9. 矿产资源开发的条件 详细 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高中地理
(1)东部:流水作用 中西部:风力作用。(2分)(2)甲:夏多冬少。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3分)乙:夏少冬多。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3分)(3)东南沿海较东北沿海更发达(规模和运量更大)。(2分)原因:东南沿海海水较深,适宜港口建设和海上航运,东北沿海有大面积珊瑚礁分布,海水较浅,不利于海上航运;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对海运需求量大,东北沿海人口和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航运需求量较东南沿海小。(4分)(4)气候干旱,草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地下水丰富,适宜用作牲畜饮水;无大型肉食动物。(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5)应该(1分)。缓解当地气候干旱度(改善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气候);风力侵蚀作用减弱;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净化水体能力增强。(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不应该(1分)。大型工程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逆性;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下水的含盐量增加;沿途土壤盐渍化加重等。(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试题分析:(1)东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为主;中西部地区为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风力作用为主要外力形式。(2)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特点夏多冬少;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特点夏少冬多。(3)从自然条件看东南沿海海水较深,适宜港口建设和海上航运,而东北沿海有大面积珊瑚礁分布,海水较浅,不利于海上航运;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对海运需求量大,而东北沿海人口和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航运需求量小,所以东南沿海较东北沿海规模和运量更大,更发达。(4)此题要求考生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当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应该注意的是次提要求分析的有利条件。澳大利亚中西部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草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较低,地下水丰富,含盐量较高,适宜用作牲畜饮水,而且该地无大型肉食动物,有利于放牧的牲畜生存。(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既可以从需要方面分析应该开凿,也可以从不利影响方面阐述不应该,只要围绕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充分即可得分。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可以缓解当地气候干旱度,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增加,水体净化能力增强,风力侵蚀作用有所减弱,所以应该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而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这项大型工程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下水的含盐量增加,沿途土壤盐渍化加重等,且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逆性,所以不应该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