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地理说课稿中的教学过程怎么说
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❷ 七年级上地理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❸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 总结 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 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 、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高一学生,在经历之前三年的义务 教育 阶段的地理课程学习后,同时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渠道 对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学生对“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掌握并不是特别困难。第1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 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当今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 ? 探究活动
自学讨论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
提取信息 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承转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学生:有。 ?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读“图1.4 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到195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05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2005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1.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
2.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3.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4.亚非拉
5.发展中国家
6.增长较缓慢 培养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探究讨论
点评指导 阅读P4 “图1.5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政策”的资料及课本内容讨论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出现地区不平衡呢?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的,各国家〈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 措施 ?为什么?
通过课本P5“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重、劳动力不足;
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原因:政治、经济、医疗水平;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环境恶化、资源不足;
对策:计划生育。 学生在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应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还要能够探讨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 ? ?
第2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 《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学生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教材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承前启后
理清脉络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 探究活动
自学讨论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人口增长模式。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通过读“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老师板图)
学生阅读板图及课本图1.6分析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 重点让学生把握读图方法,从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把握各种增长模式的特点。
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
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问题导学
分析探究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1.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哪个指标的变化开始?原因是什么?
2.发达国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二
【教材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 热点 问题。在人类与资源环境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本节内容里,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一个地区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同时也要学生学会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怎长的差异,最后对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课表解读】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分布。
本“标准”没有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 教学方法 】
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
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认真分析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应对的对策。
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下,可以多进行调查,研究本地的人口增长模式,学以致用,深刻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 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当今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 ? 探究活动
自学讨论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三
教材分析: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沿着人类成长的足迹探究三大问题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学情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特别是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受型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同时,教学中有意设计了部分活动,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也使学生能够更乐于参与互动,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中心主线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互动一
老师:大家 春节 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略
老师小结: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在数量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寒假归来的第一节课,从春节和师生平常的对话导入新课,显得很自然亲切,能很快地把学生引入本节的课堂教学,并激发他们对该课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互动二
(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场?
学生:因为他们降临人世,意味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下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设计意图]: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互动三
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设计意图]: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
★ 互动四
(课本图片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判断依据。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是一条慢长而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所以我说:学习贵在坚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点击获取"初一上册知识点"↓↓↓
★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
★ 初一上册英语语法知识点
★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2
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3
天气与气候
二者差别: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4
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④-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各主要宗教建筑名称:-——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聚落发展: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 捕鱼 、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5
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
★ 初一地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最新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❺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点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学术科目。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图上距离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
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 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0123
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让学生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 10 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位于西半球。
五、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2、读经纬网图,能回答有关问题(举例说明)
⑴、A 点的经纬度:30°W 40°N
B 点的经纬度:10°W 10°N
⑵、从东西半球看:A 点位于西半球 B点位于东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A 点位于北半球 B点位于北半球。
⑶、从低、中、高纬度来看:A 点在中纬度地区
B 点在低纬度地区。
⑷、从地球五带来看:A 点在北温带 B 点在热带。
(A 地区有四季变化,B 地区有阳光直射。)
⑸、A 点位于B 点的西北方向。
六、世界的海陆分布
1、海洋与陆地: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
⑴、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和基本轮廓(世界地理P 23 的图)。
⑵、东半球的大洲:亚、欧、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洲。
南极洲位于南极圈内,地跨东、西半球。
⑶、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洲:亚洲、大洋洲;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南极洲、欧洲。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⑷、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3、四大洋:⑴、面积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最浅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七、世界的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山地海拔较高大于500米,坡度较陡,地面崎岖。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地面较崎岖。如:中国的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高原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
平原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低,小于200米。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东欧平原。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世界最大)。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记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
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缓。
八、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在永不停止的变化之中。如:地震、火山等(地中海面积的缩小,红海面积的扩大,东非大裂谷的扩张等都说明地球内部在运动)。
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共分为六大板块(见世界地理(上册)P 35 图)。
3、火山与地震: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⑴、环太平洋地震带;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第三章世界的人口
第一节、世界人口的增长
1、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正数——人口在增长;负数——人口在减少)。
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非洲和欧洲。
3、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和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美洲的东部等。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少。
4、世界人口问题:⑴、大气污染,环境恶化;⑵、水资源污染,淡水短缺;⑶、乱垦乱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⑷、建筑用地过大,导致耕地减少等。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世界居民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等。
2、黄色人种—亚洲东部(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属黄种人)。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大洋洲。
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国境内。
第三节、世界语言和宗教
1、语言:⑴、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⑵、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宗教:⑴、世界三大宗教:__(世界上教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圣经》为经典);伊斯兰教(《古兰经》为经典);佛教。
⑵、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四、世界的聚落
聚落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城市规模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的活动;乡村居民居住地较分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特点是多变。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如:炎热干燥,冬冷夏凉等。
3、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天气预报图。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温:⑴、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⑵、北半球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则相反。
2、降水:
⑴、降水的三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⑵、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气候资料的表示 方法 :
⑴、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表示。
⑵、举例说明。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地球的运动(见下表)。
运动方向转动中心方向转动周期产生的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
注:认真看世界地理(上册) P49 图。
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⑴、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
⑵、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
⑶、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
⑷、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
⑸、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
注: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4、海陆分布:纬度相同地方,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5、地形、地势的分布:
⑴、不同的地形区,气温不相同。如: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降水和气温则不相同。
⑵、随地势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6、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等。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
季雨林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5月)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全年高温,一年分干季(11—次年5月)和湿季(6月—10月)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大陆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全年炎热干燥西亚和北非、
澳大利亚中部
2、亚热带季风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暖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3、温带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和多雨,雨热同期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附近地区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冬暖夏凉,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草原、荒漠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多,夏季多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耐寒的针叶林冬长而严寒,夏短而暖和,降水较少俄罗斯和加拿大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着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①、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终年严寒。主要分布 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点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2.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3.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整理
4.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梳理
5.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6.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7.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8.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
9. 地理七年级上册主要知识点
❻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 思维导图 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一上学期地理必背知识点人教版》,仅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地理 上册知识点 总结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4.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封闭的等高线中心,①周围低,中间高,表示山顶;②周围高,中间低,表示盆地;③两山顶之间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⑤等高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地方是山脊;⑥中间低,两侧高的地方是山谷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中国、东南亚等
3.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 捕鱼 、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整理2020合集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2020合集
★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2020总结归纳
★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2020
★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❼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 方法 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 逻辑思维 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口的图片、数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课前搜集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问题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世界人口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一系列的人口变化数字及多种人口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对世界人口危机的重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投影图片,我们知道,世界人口于1999年10月12日就达到了60亿,而且世界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每年将新增人口7800万。据预测, 2028年将达到80亿,2054年将达到90亿。尽管“人口爆炸”趋势已经减缓,但人类仍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问题的警钟在不断地敲响。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什么样的人口状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2,思考课本“读图思考”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同学间相互讨论,尽可能形成统一完整的答案。
学生回答预设: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再给他们进一步思考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并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及时地鼓励、点拨、启发。
大屏幕呈现问题答案:
1.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使劳动力数量增多,再加上该时期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3.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教师:投影课本图片“图1.2”和地图册“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两张图有何异同?
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为什么?
学生:学生举手回答或自由发言,不断完善补充。
教师:再呈现课本图片“图1.3”。请同学们思考和交流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学生:学生举手回答或自由发言,不断完善补充。
教师 总结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不断增长。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促使了人口的增长。
多媒体投影: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设计意图: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正确表述问题的方法,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规范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承转:人口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同学们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如何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页活动,完成活动1、2题。
学生:自主或交流思考、计算活动题目。回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先让学生展示答题情况,然后点拨总结:
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200000×(1+2%) =243799 243799×1.7%=4145
(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即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多媒体投影: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教师:继续点拨: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 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还会上升。
多媒体投影图片:
多媒体投影: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2)人口基数。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概念充分理解。
承转:世界人口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是不是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4,思考以下问题:
大屏幕呈现:课本图1.4。
读图思考题:
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
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吗?
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
4.为什么近5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
学生:阅读课本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依据课本内容及所了解的有关世界人口的知识分析上述四个问题,先自主思考,然后按照学习小组开展讨论、交流。每个学习小组至少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学生回答预设:
1.人口增长较多的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不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达的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们老有所依,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了使子女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所以在前期 教育 中的投入比较多,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导致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生育率居高不下,而死亡率下降很快,人口增长很快。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小组讨论交流,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情况如何?(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增长较为缓慢)由此可见,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类国家当前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第五页的文字以及第五页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多媒体投影:
?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 ? ? ? ? 发展中国家 ? ? ? ? ? ?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预设:
?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填写表格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都趋于缓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减缓,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快得多。
同学们再进一步思考: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学生答:不是,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缓慢是不是就很好呢?(学生答:不是。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承转:既然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不好、过慢也不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的图1.5,以及课前网络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 措施 来控制人口的发展。
学生:开展活动,讨论交流,积极发言。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二
一、课标分析
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 文化 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把这三点放在一个“课标”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
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
二、教材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
三、学情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
人口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普遍被关注的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虽然在初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因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较大,且还不能形成知识结构,需合作学习,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 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 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 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六、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九、课时安排2课时
十、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导入 播放视频:世界人口的增长
给出问题:材料中说明了世界人口的什么特点? 带者问题看视频
初步概括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视频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兴趣,带者问题观看其目的性强,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 引导读图:
课文图1.2“10万年来人口增长”结合地图册“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
1、两张图有何异同?
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3、图1.3表示出第几次科技革命人口最迅猛增长?
4、对比农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加快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独立读图思考,并阅读课文相关内容,以四大组为单位竞争回答或补充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
2、人口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
过渡:近100年来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吗?
引导读图: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
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
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以欧洲为例)
4、为什么近50年来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以亚洲为例)
过渡: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不同,人口政策也有所差别,引导读图1.5及阅读部分并思考:
5、表中有几个发展中国家?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增长率。
6、假若把我国的人口政策与日本对调,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读图思考并计算说明
合作探究:分2大组各讨论一种地区,组内以4人为单位。
讨论分析,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两大洲人口增长的共同影响因素
阅读并分析图表
合作探究,表达交流 培养读图分析与挖掘信息的能力,明确人口基数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分摊任务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突显两大洲的可比性。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学会分析与归纳人口增长区域差异的原因,并能理解区域文化对人口的影
响
假设具极端性,易激发学生兴趣,能深刻理解不同地区人口问题,辨证地看待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3、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图1.1),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也亲临现场?
【讲述】这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提问】请同学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新课教学】结合P3的活动,讲授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学生自主计算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自主思考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中得到的启发。
【小结】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根据图1.2和图1.3和P2读图思考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结合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的原因;
【讲述】10万年以来的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数量增多;
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继续较快;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继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等,从而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对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点(在图1.2中找到图1.3的时段):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教学设计相关 文章 :
❽ 急求七年级上册地理辩论赛——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答得好悬赏!!!!!!!
正方代表陈述观点。:我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多,增长快好。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人多力量大”,由此看来,人口多,增长快好。正方代表话音刚落,反方代表迫不及待的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人口都不太多,这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人民的生产水平高,国家就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搞建设,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好。在正反两方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我宣布:希望接下来的自由辩论环节时间,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能大胆的发言,你可以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的方式阐明本组的观点,反驳对方,尽量的说服对方。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很出色的!刚说完,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说老师我来说,正方:人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这样一个国家人口越来越少,国家就会灭亡。
正方:我们人口多,可以建排污工程,可以循环使用各种资源。人口少,劳动力少,干活就辛苦。人口少不好。
反方:人口少,可以发展各种机械化生产,如美国农民人数不到全国总人数的3%,但他们可以生产既能满足本国人们的需要,还可大量的出口粮食。
正方:人口少,没有人来保卫祖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反方:人口多,房子要得多,占地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没地种粮食。
正方:那我们可以用高科技制造粮食,人口少,有地没人种,种出来没人吃。
反方:人多,死了都没地方葬(全班同学大笑)。
正方:现在实行火化不需占地。反方:人多,社会治安乱,打、诈、抢的人多。正方:难道人少的国家就没有社会治安问题吗,美国人口比我国少,他们的枪击事件随处可见,社会治安问题应与一个国家的制度密切相关,与人数的多少关系不大。
反方:人多,找工作困难,就业机会少。
反方:人口多,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都没处住,地球负担不起了。 边说边举起了一幅漫画“地球的母亲”,你们看,地球母亲能承受得了吗? 全班同学为之哗然,教师及时鼓励。
正方也不甘示弱,但由于时间的关系,
教师及时引入第三阶段:从刚才的辩论来看,同学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辩论是有理有据,老师非常高兴。下面我们进行第三轮,总结陈词,由正方两方各选一名代表,总结自己的观点,时间一分钟。正方: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孤单、寂寞,国家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多,我方认为人多,人口增长快好。(全班同学鼓掌)反方:我们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而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因为人口多、人口增长快会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慢好。教师:从刚才的辩论赛来说双方不相上下,说得都很有道理,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也认识了人口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不利之处,由此说明了人口数量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人口增长不要过慢,也不要过快。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授课多以“注入式”教学方式,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听说读写一系列实践活动,由于辩论教学强化了意见的分歧,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围绕着讨论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进行创造性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国的人口这一知识点时,学生质疑: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中国人口的资料。课堂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正反双方都找到许多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正方辩论也反驳了上节课有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现在的战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较量,而不是单纯的从数量上的较量”,同时也举例说明了城市中人口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反方也举例谈到了他们父母有好多亲戚,我们或下一代可能少了,也谈到了以后可能显得孤独。当时,我只觉得学生实在说得太好了,他们不仅动手查找资料,而且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从而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做了简单的点评,并对优秀辩手提出表扬。同时也对本课难点做了一个归纳:人多人少都有利弊,关键是使学生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而针对我国的国情而言,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虽然学生的辩论不象电视大赛那样精彩和专业,但学生的表现相当不错,通过这节辩论课后,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我国为什么要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基本国策。并使他们认识到人多和人少并不是单纯从数量上来说,而更应该从一个国家的国情来看,懂得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比教师自己通过简单的提问和给出资料得出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感,作一次辩论赛是不错的。从知识量来讲,初一学生都是来自各农场,信息量不足,知识量比较少,但有关中国的人口问题听得不算少,进行辩论赛时,深度不够,广度有限。 课前准备:1、将全班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多,增长快好,反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少,增长慢好。2、每一方都认真查找资料,准备辩论赛的材料。3、教师辅助,并指导他们辩论的方法。 辩论过程: 教师陈述:辩论过程共分三轮,第一轮正反两方各选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间为一分钟;第二轮自由辩论(时间不限);第三轮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 第一轮:陈述观点。 正方:我方辩论题目是人口多,增长快好。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人多力量大”,由此看来,人口多,增长快好。 反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人口都不太多,这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人民的生产水平高,国家就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搞建设,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好。 教师:正反两方都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说得都很有道理,下面进行第二轮自由辩论。正方:人口多,干活不累。反方:人口少,占地少。正方:人口多,劳动力多。反方:人口少,耗费的资源少,人口多,吃得多,拉得多,排放的废弃物多,环境污染严重。正方:我们人口多,可以建排污工程,可以循环使用各种资源。人口少,劳动力少,干活就辛苦。人口少不好。反方:人口少,可以发展各种机械化生产,如美国农民人数不到全国总人数的3%,但他们可以生产既能满足本国人们的需要,还可大量的出口粮食。正方:人口少,没有人来保卫祖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反方:人口多,房子要得多,占地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没地种粮食。正方:那我们可以用高科技制造粮食,人口少,有地没人种,种出来没人吃。反方:人多,死了都没地方葬(全班同学大笑)。正方:现在实行火化不需占地。反方:人多,社会治安乱,打、诈、抢的人多。正方:难道人少的国家就没有社会治安问题吗,美国人口比我国少,他们的枪击事件随处可见,社会治安问题应与一个国家的制度密切相关,与人数的多少关系不大。反方:人多,找工作困难,就业机会少。正方:人少,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这样一个国家人口越来越少,国家就会灭亡。反方:人口多,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都没处住,地球负担不起了。 边说边举起了一幅漫画“地球的母亲”,你们看,地球母亲能承受得了吗? 全班同学为之哗然,教师及时鼓励。正方也不甘示弱,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及时引入第三阶段:从刚才的辩论来看,同学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辩论是有理有据,老师非常高兴。下面我们进行第三轮,总结陈词,由正方两方各选一名代表,总结自己的观点,时间一分钟。正方:人口少,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国防兵源不足,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孤单、寂寞,国家用于养老的费用增多,我方认为人多,人口增长快好。(全班同学鼓掌)反方:我们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而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因为人口多、人口增长快会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我方认为,人口少,人口增长慢好。教师:从刚才的辩论赛来说双方不相上下,说得都很有道理,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也认识了人口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不利之处,由此说明了人口数量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人口增长不要过慢,也不要过快。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
❾ 关于地理课教学中如何渗透人口教育
在介绍人文地理时很容易植入人口问题,比如某地面积多少,但是由于地理条件如何如何,目前实际人口只有多少,不过由于国家的倾向性人口政策,导致怎样怎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