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二地理的手抄报版面设计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地理差异
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西藏自治区。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高于0°
年降水量少多
主要地形平原与高原为主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小大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
传统交通工具马车船
传统体育项目滑雪、溜冰赛龙舟、游泳
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着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着名的畜种。
7、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⑵ 以地理为主题的手抄报参考设计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地理事物的标志。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网确定方向。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表现形式:a.数字式b.文字式c.线段式。性质: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反之则相反。
二、地形图的判读
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山地五种不同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5、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应用学过的知识,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⑶ 如何利用SUPERMAP软件制作一幅完整地图
SuperMap GIS 桌面产品作为一个通用的桌面地理信息处理平台,借助扫描仪和绘图仪等外部设备,可以完成从数据输入到地图输出的工作,可以制作出完整的一幅地图。在GIS工程中,地图数字化是目前获取空间数据的主要途径。一般有两种作业方式:一种是使用数字化仪来进行手扶跟踪数字化,另外一种则是将纸图用扫描仪扫描成栅格图像后,进行矢量化。目前SuperMap GIS 桌面产品暂时不支持数字化仪,因此我们将着重介绍地图扫描数字化的工作流程。
http://wenku..com/link?url=3yD5QyG6_Y0nIIeI4GQ_DyDBfo2Vym-P0iCRlbQshKLVYhe-H3_-37evhDwZxWcgWTA04qEia
⑷ 建筑设计中的地理位置图怎么做
先做总平面图,从总平面图入手,再做体块,平面图。
区位分析图是对总平面图的一种有力补充,主要反映设计者在考虑总平设计时,对于项目地理位置可从项目所在省/区,城市范围,项目周边等,从大到小,城市环境,人文环境等等方面资料的理解,可采用地理图片的引出,标注,配以文字。
⑸ 如何设计有效的地理作业
近年来,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初中地理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因此,提高地理作业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地理老师都在思考和探讨如何依据大纲,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设计有效的地理作业,才能符合学生的需求。
地理作业初中有效性一、什么样的地理作业才是有效和高效的
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地理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但是,种种原因导致有些教师对作业认识产生偏差,认为作业做的越多就越能应付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大多数教师搞“题海战术”,无味的重复,偏题、怪题层出不穷,甚至有个别教师把“罚抄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叫苦叫累,教师叫烦叫重。于是,作业成了“令人头疼却必须做的辛苦差事”。因而,我在长期的地理教学中对“什么样的作业才有效、高效”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1.作业,只有在适当、适量和适时的时候才会有效。那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切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知识建构原理的练习、作业,那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取性、创造性的练习和作业,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巩固、强化和拓展的练习价值,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学习要求,对作业进行预设,分重点内容摘抄(课本为主)、图表分析(填充图册为主)拓展提高(地理配套练习册为主)三个部分,紧跟教学进度,精练试题,由易到难,分步完成,学生感到作业量适中,易完成,准确率高,有成就感。
2.作业内容要有趣味性、开放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效性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作业也一样,只有学生在付出劳动的时候有了收获、有了提高、有了进步,才能激发作业的兴趣。学生喜欢贴近生活、形式新颖、开放性的作业,教师要把地理作业融入生活,同时把题型设计得符合中学生兴趣特点,以增添学生做作业的情趣,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与解答,提高他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学习《西亚和北非》时,我抓住学生对热点问题易关注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组阿拉伯人的生活图片或媒体视频,然后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图片中人物的人种、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吗?
(2)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什么地区?其服饰与所在地区的环境有何关系?
(3)你知道西亚、北非地区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备受世人关注的原因吗?
问题很贴近生活,教学中,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轻松愉快的获取新知识。
3.把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过去,我们让学生完成作业的时候,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所以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作业不能做,也不喜欢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拿到作业以后,自己不能做,就干脆不做,去抄。有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看到作业太简单了,就没有兴趣做,为了应付老师,干脆还是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这就说明,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智力特点,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我在作业的设计中作了大胆的尝试,按7∶2∶1的比例。所谓的7∶2∶1是这样分配的:“7”是基础题大家都要完成;“2”是针对重点、难点拓展拔高让地理成绩较好的同学,“1”是尝试链接中考题让激进的同学。通过地理作业选择权的变化,激发了学生作业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不用每天忙于抄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做一些有难度、挑战性比较大的题目,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做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二、如何设计有效、高效的地理作业
作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目标明确、方向准确、切中要害,难点问题要有变式训练,组题要有梯度。错误率高要有纠错练习。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1.发挥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设计学生易感悟的预习型作业
传统的地理作业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和提高。其实,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留预习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培养学生以教材、地图册、网络等为主要资料来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类作业应选取立意较新、情景新且紧扣重点的基础题,让学生在预习课本,了解考点知识结构及体系的过程中尝试训练,找出自己疑惑的问题所在。例如,在学习《非洲》一课时,让学生提前观看《人与自然》,初步了解热带、稀树草原、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雨季旱季等知识点的链接。
2.课堂和课后,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基础型作业
在课堂上和课堂后,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些与上课内容基本一致的作业,作为巩固和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基础型的作业,即是主要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本身掌握程度而设计,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全体学生都应达标。
3.课后,针对“吃不饱”的学生设计拓展训练型作业
在课堂教学后适当地给学生留一些提升题,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这主要是针对优等生“吃不饱”而设计的,它可以成为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定,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和掌握。但教师要适当的进行讲解,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为今后的学习开阔思路。
4.课堂和课后,针对中考为学生设计的链接最新的中考综合型作业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走向社会,多渠道、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针对考后的反思纠错设计变式训练作业
平时的测试卷,无论试题怎样好,其考查的知识点都是非常有限的。若在讲评试卷时变换题支或题干,不仅可以融合更多的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明白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讲评试卷教师再根据失分统计表中共性问题设计针对性的变式训练作业,作为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作业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复习。此训练层次可浅可深,可根据学生状况和时间适当选择深度、广度。在进行变式训练时要更强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三、有效、高效作业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作业的量
学生学习时,所有的学科都要学,每个学科都要布置作业,但地理作业量一定要适中,不宜用“题海”来压得学生透不过气,应将作业的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一般在时间上不宜超过半个小时;数量上限定为两页。如果作业量过大,学生花费时间多,很容易疲劳,就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所以教师就需要去先做题,哪些题目值得做,哪些题目学生做了有收获,然后进行选择,大胆取舍。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经历、体验中,获得收获,获得成长。
2.注意作业反馈的及时性
作业反馈能使师生双方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密度以及查漏补缺,将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纳入有序轨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讲评作业,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适度增加面批,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
⑹ DEM及数字地理底图制作
(一)1:5万调查区的DEM
调查区的DEM是由17幅1:5万图幅的分幅DEM数据拼接而成的。将该17幅地形图进行扫描,在ENVI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校正、配准和拼接,形成整幅1:5万调查区地形图,而后进行地形线矢量化,再结合日本卫星ASTER立体像对生成的15m栅格的DEM及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境内部分地区的DEM共三部分数据,在MAPGIS软件平台生成1:5万调查区的DEM。
(二)1:5万调查区的数字地理底图
首先,在矢量化地形等高线时,也将河流、道路、山峰、高程点、居民地等要素矢量化;将已完成的1:5万调查区DEM转换成Surfer格式的网格数据,再根据需要在MAP⁃GIS中绘制出高程间隔为100m、50m或20m的高程等值线图;最终编辑形成调查区数字地理底图。本图的投影方式为高斯投影,中央经线为东经81°,采用以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为基准的北京54坐标系。
(三)1:1万调查区的DEM
1.技术难点
高精度DEM是1:1万灾害与地质环境定量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的基础,在山岭起伏地区制作高精度DEM是当今国内外的技术难点。其主要技术难点有两方面:一是当今只有很少的建立高精度立体模型的卫星数据;二是缺少在高差起伏较大地区生成高精度DEM的技术方法。
2.技术难点攻关及作业过程
(1)寻求高分辨率卫星立体像对
本项目要求建立1~5m栅格DEM,目前广泛使用的SPOT-5卫星的2.5m立体像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经过调研,除了SAR以外,目前只有美国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可能制作这样高精度的DEM。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直到2006年11月份才获得该卫星数据。OrbView-3卫星是世界上最早提供高分辨率影像的商业卫星之一。卫星轨道高度470km,回访周期<3天,全色波段的波谱范围为450-900nm,空间分辨率1m。本项目采用了12幅共6个像对的1m分辨率的OrbView卫星影像数据建立立体模型,生成DEM。
(2)软件平台
开始试采用VirtuoZo作业,但普通的VirtuoZo全数字测图系统软件不支持OrbView卫星影像,经向VirtuoZo供应商要求提供技术援助后,获得了为西部测图新开发的可以支持OrbView卫星影像的VirtuoZoSeri软件的有限使用权。
该项工作还使用了ERDAS、ENVI和PHOTOSHOP等辅助。
(3)三种作业流程方案及对比
高精度DEM是在调查区1:5万工作DEM和数字地理底图完成后进行的。由于制作大起伏山区的高精度DEM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所以我们设计了三套方案的工作流程:①从1:5万地形图上选择平面控制点及从1:5万DEM上确定的高程来校正用RSAT模块定向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形成的DEM;②通过自由网平差来校正用RSAT模块定向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建立的DEM,而后再用地形图上的控制点校正;③无控制点,根据卫星轨道参数,通过自由网平差用RSAT模块定向OrbView卫星立体像对建立DEM,如图1⁃2所示。
图1⁃2 建立1:1万DEM工作流程的三种方案
在执行“方案一”的作业过程中,定向中误差非常大,最大定向中误差达17.852m。究其原因是控制点本身误差太大,所以在参与定向时也不能控制住。分析影响控制点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①栅格地形图误差,控制点是在纠正后的1:5万栅格地图上读取的,1:5万栅格图的一个像素尺度为约4m,现要制作1m栅格的DEM,所以其精度相对较低;尽管已经对1:5万地图采取逐格网纠正,也会有较大误差;作为地理控制的地图资料与影像资料的时间间隔超过20年,在该强风化地区,地形地貌会有一定变化,不容易选择同名点。②地形变化误差,调查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形,难以找到比较固定的参考地形,基本上都是通过河流来选择控制点,由于水面季节性变动及强烈冲刷等原因,20年来河流的边线或形状发生了较大变化。③两种坐标系统转换误差及DEM误差,虽然每幅都有自己的转换参数,但仍存在不同椭球系统之间的转换差,从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DEM读取控制点高程,该DEM格网间隔为25m,相对1:1万工作,误差太大。
后执行方案二,先用立体像对,通过数字摄影测量的自由网平差方法,制作一套正射影像(DOM),利用影像本身的经纬度,通过坐标转换和移位,使地形图和生成的DOM的位置相关,并参照该地区的ASTER影像图寻找栅格图和影像的同名点,读取所选控制点的54平面坐标。再将控制点的54坐标转换为80坐标,把80坐标的控制点与已制作完成的1:5万80坐标的DEM进行套合,读取控制点的高程数据。这样虽然确定了控制点,但由于上述地形图与影像资料时间差太大和特殊地形,获取的成果精度仍不合格。对控制点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点参与定向后,残差比没有控制点参与的要大得多,引入控制点作业会加大作业区的内部误差。
因此,最终采用方案3-主要使用卫星的轨道参数来控制。
(4)提高DEM精度的方法
本项目采取以下解决办法:①在纠正地形图时采取逐点(每个格网点都参与)二次多项式纠正法,尽量减少纠正误差;②该高山峡谷地区在地形图和影像图上选取控制点,难度均很大,后来以该地区的ASTER彩色影像辅助参照选点,并在控制点套合DEM读取控制点高程信息时,尽量将所有控制点对应的DEM处放到最大,以减少人为选择平面控制点误差;③创建完立体模型后在显示立体工具栏下可以看见生成的立体影像,但由于地形高差太大,在测图模块下不能显示立体;此外,创建的立体模型不能编辑DEM,但可以自动匹配DEM,也可以生成正射影像。对这些问题,均与协作方联合攻关,最后所有软、硬件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
(5)图像处理
ETM、SPOT、ASTER、CBERS-2各类卫星数据的图像处理,包括多光谱合成、数据融合、镶嵌、几何校正与图像配准工作,主要在ENVI、PCI和PHOTOSHOP平台上进行。
在获取高精度DEM以前,地面分辨率≤1m的高分辨率图像的校正是基于1:5万DEM的,所以其绝对精度只有1:5万。1:1万高精度正射影像及各时相影像之间的精确配准是滑坡及地质环境定量解译与监测的基础与保证。在建立合格的1:1万DEM后,将已获取的2004-2007年度QUICKBIRD、ALOS共8个时相的多光谱数据重新进行3、4、2波段合成及与全色波段融合,并全部与OrbView DOM(1个时相)进行图像对图像校正、配准,并统一重采样成1m分辨率的图像,至此完成调查区1:1万9个时相的多光谱正射图像制作。
(6)人机交互解译及验证
人机交互遥感解译,就是基于滑坡地学原理,在处理合格的解译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方法进行解译,获取滑坡及地质环境基本信息。解译主要在MAPGIS、ENVI和PHOTO⁃SHOP平台上进行。
1:5万灾害与地质环境解译以5m分辨率的SPOT-5多光谱正射影像为基础,同时参照ASTER、ETM及ALOS影像。本区的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区内唯一详细的资料是1:25万扎达幅和斯诺乌山幅区域地质图。但据访问,由于地形复杂及气候恶劣等原因,填图工作未能到达帕里河流域。本项目遥感解译,首先参照该图及文字说明,结合影像特征建立解译标志,然后据解译标志逐片解译。初步解译完成后曾去西藏现场验证,虽已是6月,但由扎达通往帕里河调查区需翻越的多座5000m高程以上的垭口,积雪覆盖太厚,虽雇了当地民工及马匹,还是未能到达帕里河流域。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东西两端气候虽有较大差别,但地形是基本对称相似的,所以我们便辗转到了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山脉,考察了那里的冰川与泥石流地形与环境。此外又通过访问当地曾去过帕里河的水利及地质环境监测站人员了解实地情况,收集了帕里河的野外照片,并通过附近卫星影像对比解译来验证调查区的灾害与地质环境情况。野外验证返回后,再次对全区灾害与地质环境进一步解译分析。
(7)GIS和空间分析
将以上解译获取的基本信息在GIS系统中进行空间分析及计算,包括重点调查区的灾害类型、性质及环境分析,灾害体位置、形态及规模估算;1:5万调查区重力侵蚀类型与位置确定、规模计算、危险性评价及与环境关系分析。该项工作主要在MAPGIS、ARC⁃VIEW和ENVI平台上进行。
(8)成果精度
1)1:1万遥感调查。本项目调查区总体地形困难程度应属最高的三级高山地,但对于局部滑坡而言也有相对较平缓的地形,对多时相滑坡监测,要求有更严格的几何校正及各时相图像的配准,所以要求中误差达到1m以内。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重点区范围内部的相对精度,如表1⁃2所示。
表1-2 本项目重点区内部1:1万DEM精度
另需说明的是,项目工作的前一阶段,由于未能获得建立用于1:1万调查的高精度DEM的数据源,所以只能先建立1:5万DEM,相应的重点工作区虽然购买了0.6m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但校正及配准精度还是1:5万的,解译基础(正射影像、DEM和数字地形图)也只能是1:5万精度的。直至2006年12月才重新建立了重点区的高精度DEM及解译基础。
2)1:5万遥感调查。本项目采用的1:5万DEM由前述三部分组成,境内部分满足国家测绘标准,境外部分精度难以统计。
1:5万灾害与地质环境解译以5m分辨率的SPOT-5多光谱正射影像为基础,同时参照ASTER、ETM及ALOS影像。就地面分辨率而言,足以满足1:5万调查的要求。
在图像处理过程中,主要用满足国家测绘标准的境内DEM作校正及与地理坐标配准,调查区的SPOT图像各景季节不同,PAN数据与多光谱时相也不同,加之在高山峡谷地区,故校正及融合难度都很大。经多种方法比较,最终采用了有限元计算处理,最终融合数据校正误差不超过10个像元。ASTER、ETM及ALOS则与已融合校正的SPOT图像采用图像对图像校正,误差控制在2个像元内。
⑺ 地理老师要求我们做一个中国立体地形图 求解答如何做 以及准备些什么材料
粘土,最便宜又容易得到,容易捏造。
⑻ 高中地理巩固环节怎么设计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再难的科目也会学好。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内容丰富,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二、怎样学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是相对最难的部分,有很多计算,对于文科生来说绝对是个难点。 对于自然地理,首先掌握书上的相关概念是前提,平时要养成多看书的习惯。但也不是说要花很多时间去看,而是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比如说课间、睡觉前、起床后。看过后也要经常温习,经常回顾。然后,就是要做题目,做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做的题量不用太多,但也不能不做,要培养做题目的感觉。做题要仔细阅读题目,抓住每个信息点来解题。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就要认真听老师的分析,要理解老师讲的东西。我不喜欢用错题集,因为错题实在是太多了,收集起来有点烦的,而且每道题目中总不会一点都不懂的,把你每道题目中不懂的地方所谓的盲点,或者是新的知识点集中起来,复习时可以多看这本的。
三、怎样学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的关键是看地图,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重要的经纬线一定要背得出来。平时要多看地图,基本上要在脑中形成地图的大致轮廓。同学之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拿着地图册互相问问题,大家一起看地图比较有味道。此外,要善于联想,比方说看到赤道,就会联想到赤道穿过哪些国家,赤道附近的气候等,再联想到穿过赤道的国家的有什么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经济,综合国力,等等。看到某样事物就会树枝状般联想开去,那这样掌握的知识点就多了,面也广了。
四、怎样学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相对比较简单,没啥技巧可言的,关键是背诵。但是背诵也有技 巧,要善于把要背诵的知识点与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背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且最大的好处是这样背不太容易忘记。此外,背诵过的内容要经常回味,可以在吃饭时或走路时或躺在床上时在心里默背;也可以在背过之后把每章的内容都列个框架,再罗列出每个重要的知识点,学习能到这种程度也是超有成就感的。
五、用好地图
地图是地理科的最大特色,“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我们提倡 “左书右图”,但同学们没有养成应用地图的好习惯。
没有哪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是离开地图学习地理的,地图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它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等,它使书本的文字更具体化,更直观,叫人一目了然。我一方面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教同学们如何去读图。下面以必修2为例,必修2人文地理 人口统计图很多,有折线图、曲线图、金字塔图、柱状图、分布图、三维图等,“如何读人口统计图”呢?
1.看图名(了解图表表示的内容);
2.看坐标(明确横轴、纵轴的变化,注意单位);
3.看变化趋势(了解数值的变化特征,注意“拐点”);
4.必要时要画辅助线和加以计算。
除了学会读图外,还应学会变图(图图转换,图文转换),用图和画图,当你达到这种境界时,地理无图考图的试题,对你来讲,已不成问题,因为你已构建了一幅“脑图”。
⑼ 怎样制作地理模型
1、实验方法简介
以木板为海平面,以5厘米为级差进行测量,先在山边木块上垂直地竖一根绿色标杆。
(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
a.将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
b.用手擦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自然。
c.将直尺垂直摆放在山体旁,按照相同的高度间隔,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d.用细线小心地沿着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e.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
f.在山体上表面用水粉涂上不同的颜色。
g.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a.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度,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b.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在图的左下角把各种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2、活动素材
(1)实验器材:橡皮泥,刻度尺,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水粉颜料。
(2)每个小组一张活动任务表:描述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和陡崖等部位特征及判断方法的表格;小练习一题。
(3)课外资料一份,进一步了解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步骤。
3、细节把握
活动设计好了并不等于活动可以成功实施。一堂课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把握。
(1)绘图活动之前的“友情提示”
教师在多媒体投影仪上播放三维动画演示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过程。
(2)每个班的小组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的山体模型(示例)是一致的,如此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更具有可比性。
总之,此模型教具以其科学性、简易性、实用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件经过实践检验的自制教具就这样诞生了。自制模型教具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又是一件长期而平凡的工作。自制模型教具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实践,丰富经验,提高技能,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教材与学生,磨练意志,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大有裨益。
⑽ 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过去,我们称之为“备课”,而如今叫“教学设计”。它们之间不仅是名称的变换,而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何为初中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 (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