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描写了哪些物候现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山脉的走向是导致各地气候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季风区的范围就是以多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为分界,所以春风不越过玉门关。
⑵ 凉州词所包含的地理现象和原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这首吗?
甘肃河西走廊的玉门关一带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以东属于季风气候,以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原理,远离海洋,在大陆的内陆地区,水汽很难到达,降雨少,大陆性明显
⑶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难题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苗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就是今走甘肃省境内的武威市,“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市以西。
请你分析这首诗所包含的地理现象和原理。
答:
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北部地区属于非季风区,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全年降水稀少,地面植被多以荒漠为主,显得十分荒凉。“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市以西,正位于非季风区内,因此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这里的“春风”从地理角度来看就是指的夏季风。
问: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的一、二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答: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险峻高山的环抱下,一座孤城巍然矗立。
问:
“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远上”和“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两词为人所称道,请任选其一试做分析。
答:
“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滔滔流向天际的雄伟景象,意境辽阔;
“孤”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孤独寂寞的情怀。
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首诗写戍边士卒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广阔胸怀。
⑷ 《凉州词》在地理中描述的是什么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着《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⑸ 王翰的凉州词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凉州词(王翰)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后两句刻画了戍守者的心理。
⑹ 古诗词中含有地理现象
有,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西北地区是非季风区,夏季风吹不到,就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区就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
⑺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含有什么物候现象
一、回答:这句诗所含有的是我国北部边境纬度高,所以冬长夏短,春季来的比我国其它地区都晚的物候现象。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作品简介: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3、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⑻ 王之涣的《凉州词》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唐代开元中后期,诗人王之涣进入凉州城,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凉州词》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凉州词》又名《出塞》,诗中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羌笛”是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而广大戍守玉门关的战士,见不到自己的亲人,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关外。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山西永济鹳雀楼上王之涣铜像
⑼ 《凉州词》意思解释
《凉州词》意思:即《凉州曲》,内容多描写西北边陲的风光及战争情景,其中以 王翰 和 王之涣 所作最为着名。
全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全文赏析: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