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大师请进
亚洲地形基本特征
第一,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3/4;第二,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第三,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辽阔的平原。
非洲地形基本特征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位于东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断层陷落带——东非大裂谷带,长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连串狭长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中部是广大的刚果盆地,原为广阔的内陆湖,后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欧洲地形基本特征
第一,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3,主要平原有东欧平原、中欧平原(波德平原)、西欧平原;第二,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第三,冰川地形广布,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广大地区影响显着,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地区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第四,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
北美洲地形基本特征
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西部高大的山系属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及落基山脉等几列平行山脉组成,山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中部广阔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湾,是一片纵贯北美大陆中部的广阔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东部低缓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构成,因久经侵蚀成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地。
南美洲地形基本特征
南美洲地势西高东低,也可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为高大山系,东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波状起伏的高原(呈相间交错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9000多千米,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东部有三大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万平方千米)。这些高原由于久经侵蚀,起伏和缓。
东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大洋洲地形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大陆也可分为三个地形区:第一,东部山地。大分水岭纵贯南北,海拔约800~1000米,东坡较陡,西坡平缓;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广阔的高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积很大;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处是埃尔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形成世界着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南极洲地形基本特征
第一,南极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层下面有各种不同地形,在罗斯海与威德尔海之间有一条低地,把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
总的是
1. 地势和地形特征
地势: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例如,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一个地方的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
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说明。
2. 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欧洲: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起伏较小。称为“高原大陆”。
南极洲:覆盖着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过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区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广阔的平原,东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区组成,西部是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亚洲:亚洲的地形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陆的周围地区。
2. 纵贯南北美洲的高大山系是急急急!!!!!!!
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000公里。属中新生代褶皱带。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组成,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对南美洲大陆气候、水文网分布、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和交通线布局等带来巨大影响。有铜、铅、锌、锡、金、银、石油、煤、硫磺、硝石等多种矿产资源
希望能够帮助你
3. 全球的两条巨大山系是什么
分别是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Cordillera——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万千米。属中新生代褶皱带。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 断层组成 。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纪,褶皱断层构造复杂,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 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海拔较低,约800~1600千米,海拔1500~3000米。地形结构包括东西两列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盆地带。自墨西哥向南,山系变窄,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中美地峡伸入南美大陆,大部分为火山林立、地形崎岖的山地;另一支向东经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伸入南美大陆,各岛多为山地盘踞。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宽度较窄(300~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尤其是介于南纬4°~28°的中段,山势雄伟,海拔平均在4500米以上,许多高峰达五六千米,西半球和南美最高峰汉科乌马山 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第一高峰。山系自然环境复杂,分布有自寒带到热带多种气候——生物带,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带谱。高山有现代冰川。是河流的重要发源地,富水力资源。高大的山系构成南北美大陆重要气候分界线。山区森林茂密,富藏铜、铝、锌、银、金、锡、石油、煤、硫黄及硝石等多种矿产。科迪勒拉山系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造成,并伴有地震火山现象。高山冰川普遍。北美西北沿海、南美赤道附近以及智利南部西海岸一带,森林茂密,水力丰富。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容多种气候类型和自然带于一山体,并有若干种垂直带景观。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对南美洲大陆气候、水文网分布、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和交通线布局等带来巨大影响。墨西哥、中美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发祥地。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Alpine-Himalayan Belt)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主要为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横跨于欧亚大陆中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包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亚洲的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条山系向东经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至巽他群岛与环太平洋山带相接。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峻的山脉。它耸立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西起帕米尔、东到雅鲁藏布江的转弯处,全长2500公里。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10座在这里,地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的冰雪地貌十分典型,仅珠峰地区我国境内的冰川就有217条,其中绒布冰川长22公里,含冰雪量近100亿立方米。这些冰川储有丰富的淡水,是宝贵的“固体水库”。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候会不同,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这就是高山地区特有的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由于山体特别高耸,垂直自然带表现得异常明显。如2000米以下温暖湿润、郁郁葱葱,属常绿阔叶林带;升到3000米时,耐寒的针叶树增加,并逐渐成为针叶林带;4000米处因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灌木丛代替森林,成为灌丛带;更高处则变成高山草甸、地衣等自然带;5000米以上便是终年积雪不融的积雪带了。
位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也是一条巨大的山脉,它像一条巨龙把中欧和南欧分隔开来,好在阿尔卑斯山脉有许多山口,否则它对中南欧的障碍就会更加严重。阿尔卑斯山是现代冰川最为发达的地区,全欧洲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冰川有半数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因此,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湖泊数不胜数,仅瑞士境内就有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美丽的湖光山色使这里成为旅游胜地。阿尔卑斯山脉呈弧形,长1200公里,宽120至200公里,最宽处30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主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
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从东到西由三条南北走向的山带组成,其中东带的落基山脉最为雄伟,海拔2000至3000米,南北长5000公里。落基山脉是美国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着名的黄石公园就在落基山脉,这里为山间盆地,海拔2500米左右,地表覆盖熔岩,温泉广布,有数百个间歇泉,水温可达85度。东带与中带之间有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山原及大盆地。
4. 纵观南、北美洲西部的高大山系是
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000公里。
5.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什么,它位于什么洲,纵贯南北美洲的高大山系是什么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全长2400公里。主峰珠穆朗玛海拔高度8844.43米。
亚洲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00米(24,000英尺)、)。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藏语Qomolangma,西方通称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萨加玛塔峰),高达8844.43米(29,017.16英尺)。这些山的伟岸峰颠耸立在永久雪线之上。数千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对于南亚民族产生了人格化的深刻影响,其文学、政治、经济、神话和宗教都反映了这一点。冰川覆盖的浩茫高峰早就吸引了古代印度朝圣者们的瞩目,他们据梵语词hima(雪)和alaya(域)为这一雄伟的山系创造了喜马拉雅山这一梵语名字。如今喜马拉雅山脉为全世界登山者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同时也向他们提出最大的挑战。
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000公里。属中新生代褶皱带。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断层组成,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对南美洲大陆气候、水文网分布、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景观和交通线布局等带来巨大影响。有铜、铅、锌、锡、金、银、石油、煤、硫磺、硝石等多种矿产资源。
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万千米。属中新生代褶皱带。构造复杂,由一系列褶皱 断层组成 。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下半期和第三纪,褶皱断层构造复杂,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多火山地震,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重要组成部分。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海拔较低,约800~1600千米,海拔1500~3000米。地形结构包括东西两列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盆地带。自墨西哥向南,山系变窄,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中美地峡伸入南美大陆,大部分为火山林立、地形崎岖的山地;另一支向东经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伸入南美大陆,各岛多为山地盘踞。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脉为主体。宽度较窄(300~800千米),但海拔很高,多在3000米以上。尤其是介于南纬4°~28°的中段,山势雄伟,海拔平均在4500米以上,许多高峰达五六千米,西半球和南美最高峰汉科乌马山 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第一高峰。
6. 谁有高中地理的知识总结
0°附近至回归线附近为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均属热带,为热带季风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为印度尼西亚群岛,因位于赤道而形成,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除印尼群岛外的东亚和南亚,形成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时,海洋上温度比陆地高,形成低压,陆地温度比海洋低,形成高压,因此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北季风,为旱季;夏季海洋上温度比陆地低,形成高压;陆地温度比海洋高,形成底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西南季风,为雨季。特征:干湿季明显,夏季降水集中,冬季干旱少雨。欧洲并未位于此纬度,因而无此气候。
北回归线至北纬30°附近,此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季节分配比较调匀。 形成原因: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低温少雨,夏季受海洋气团的控制高温多雨。此区(约30°至40°)欧洲为地中海气候,地理位置: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形成原因:夏季,副热带高压北移,使其位于副高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冬季,气压带南移,使其位于西风控制之下,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了热量和降水。
40°至60°的亚洲大陆东岸 为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 气候特点: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形成原因: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此纬度的欧洲西岸均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理位置:欧洲西部。 气候特点:东部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在700~1000mm之间。 形成原因: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位于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北极圈以北均为极地气候。气候特点:严寒低温,降水较少。 形成原因:受极地高压控制,地表接受太阳辐射较少。
其余地区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严寒带针叶林气候): 地理位置: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部。 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暖热,年降水较少。 形成原因: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
第二节 世界气候类型
一、气候类型的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二、主要气候类型
(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型。全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我国云南大部、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着。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而长的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
(四)热带沙漠(干燥)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高压带控制下的大陆内部和西岸,以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为典型。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全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只有数十毫米或更少,日照丰富,气温很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30℃左右。热量与水分矛盾突出。世界大沙漠的分布与形成,与热带干燥气候密切相关。自然植被是荒漠。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东南部,南美大陆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典型。盛行风向季节变化显着。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气温偏低,降水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水分季节分配不均。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以地中海沿岸分布面积最广、最典型。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为高压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天气晴朗干燥、炎热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西风带(地中海锋带)影响,温暖多雨。自然植被是常绿硬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
(七)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洲大陆东部,
如我国华北、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冬夏盛行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较差大,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分配不均,相对集中在夏季,具有大陆性特征。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八)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西岸狭长地带,以西欧为典型。这里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洋气流吹向大陆,海洋调节作用显着。气候特征是:夏季温度不高,冬季温度不低,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分配比较均匀。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九)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这里距海洋远,或有高山屏障,水分循环不活跃,主要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冬季相当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自然植被是荒漠或荒漠草原或草原。
(十)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冬季还受到冰洋气团影响。冬季漫长严寒,暖季温凉短促;降水量少,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弱,为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十一)极地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常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终年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少,蒸发弱,云量较高。自然植被主要是苔原(苔藓、地衣类)。
(十二)极地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内部。全年非常严寒,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球气温最低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9℃—35℃,北极地区-22℃以下,全年多暴风雪。
(十三)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南美洲安第斯山等。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着,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
专题:世界气候类型的分析判定 2004-11-22
新海高级中学 程玉霞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能够熟练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定方法、步骤,提高气候资料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定方法、步骤及运用。
[课时安排] 综合课 1课时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演绎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依据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说明,气候知识是每个考生的“杀手锏”。气候内容不仅是考试中的重点,而且是考试中的难点。不少考生对这部分“重头戏”不知所措,其实不然,只要掌握了这部分的要点,就能做到胸有成竹。我们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全面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点、成因及熟练运用,让我们先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谈起。
[知识依托]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
气候带 气 候 类 型 分 布 规 律 成 因 气 候 特 征
热 带 热带雨林 气候 南北纬10°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回归线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气候 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 热 带 亚热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 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气温日、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夏季
亚 寒 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60°~70°间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 冬寒长 夏暖短
寒 带 苔原气候 北纬70°~80°间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承转] 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全面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点、成因及熟练运用,让我们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谈起。世界各地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难点,在考试中往往失分较多。归纳总结方法如下。
一、资料定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定半球 气温曲线 6、7、8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 南半球
判定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 最低月气温与最高月气温 最冷月均温大于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 0—15℃ 最热月均温大于25℃ 亚热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 0℃以下 最热月均温20℃以上 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气候
最热月均温10—2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最热月均温0—10℃ 苔原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最热月均温0℃以下 冰原气候
确定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降水季节分配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夏雨型 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根据所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其方法和步骤如下表:
气候类型的判定方法及步骤
例1:热带气候,各月均温>15℃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年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例2:亚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 冬雨型
例3:温带气候最冷月均温<0℃,但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强调:在上述三步判断后,一般气候类型都可以判断出,但有三组容易混淆,应注意辨析。
第一组: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异同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不同点 雨季降水量少 雨季降水量多
第二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
异同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点 最冷月均温 0℃以上 0℃以下
降水 雨季长 降水量多 雨季短 降水量少些
第三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不同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 0℃以上 0℃以下
降水及季节分配 较多 分配均匀 较少 集中夏季
从降水总量来看,温带季风气候一般要比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更集中于夏季。
[案例探究]
例1:根据“某地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判断该地气候类型。
读图分析可得该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出该地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地点 月份 1 4 7 10 全年
A 气温 6.9 13.7 24.7 16.5 15.5
降水 79 72 18 132 882
B 气温 -13.4 4.4 17.7 9.4 4.3
降水 10.5 47 135 57 739
C 气温 24 28 27 27 26
降水 3 3 617 56 1793
D 气温 3.1 10.3 19.0 11.1 10.9
降水 54 38 55 49 585
例2:分析下表的气候资料,判定气候类型。(气温单位℃,降水单位mm)
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例3: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各点表示月份)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地中海气候。
(2)、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副热带高
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在各国首都中,气候状况与该图
接近的着名城市有 罗马、雅典 。
说明:
根据气温与降水的数据判定气候类型时,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各本书的划分也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对于一些难于判定的气候类型应综合气温、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综合考虑。
[巩固检测]
1. 分析下列气候资料判断:( C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5 23 24 21 16 11 8 7 8 10 14 18
降水/mm 44 18 25 65 132 122 107 79 80 77 72 61
A.该地是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B.该地是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C.该地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该地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2.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月分配图,回答:
(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亚热带季风气候 。该气候类型一般分布在大陆的 东岸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
成 亚洲高 气压中心。夏季受来自海洋 东南 季风影响,降水 丰沛 。
(2)、乙地的气候类型是 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读左图(各点表示月份)
判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高温少雨,
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4.读右图(各点表示月份):
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5.右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
的关系,读图回答
图种①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A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二、空间定型
(根据所给的位置判定气候类型):
⒈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所在的半球和温度带
⒉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
⒊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例1:读“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分析四个区域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
例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 D )
A.非洲、北美洲、大洋州、南美洲 B.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
C.欧洲、南美洲、大洋州、非洲 D.欧洲、大洋州、北美洲、南美洲
例3:除南极洲外,其余各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C )
A. 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巩固检测]师生指图分析各地气候类型:
希望能适合你!
7. 在地理学中,“山”与“峰”的区别
“山”,在学术上是这样定义的,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自上而下分为山顶 山坡和山麓三部分。按高度可分为高山 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山 侵蚀山和堆积山。
“山系”,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相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山脉”,指沿一定方向的若干相邻山岭并有规律分布的山体总称。由于外观很像血脉,因而得名为“山脉”。
“山结”,指多条山脉的交汇地,如我国的帕米尔地区的“山结”,就是由昆仑山 天山 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而成。从太空上往下看,一条山脉就像一条“飘带”,由这样的“飘带”结成的“扣”,就叫山结。
“山原”,构造复杂,海拔高度较大的辽阔高地,常为心脉、心系、高原和盆地交错的综合体,例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为世界最大的山原。
“山嘴”,山区曲折的V形谷地向河流凸出并同山岭相连的坡带称为“山嘴”。山嘴分为“交错山嘴”、“曲流山嘴”和“削平山嘴”。
“山峰”,一般指尖状山顶并有一定高度,多为岩石构成。也有断层,褶皱或铲状、垂直节理控制的结果,也有的是火山锥。
“山口”,又称垭口,指高大山岭或山脊的鞍状坳口,常由侵蚀造成。
“山谷”,指山地中较大的条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构造作用、流水或冰川侵蚀的结,经常被用做通过高山的道路,按结构可分为:断层谷、向斜谷、背斜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