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说说旅游目的地
旅游行业里有个概念,叫旅游目的地。这个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中心,也是最重要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如果我们来看这个词的话,可以拆分为“旅游”、“目的”、“地”。旅游是它的边界,是针对游客说的,“地”是它的属性,是以地理空间为主要呈现形式,而“目的”是它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游客的目的。
那么要打造一个出色的旅游目的地,首先就是要满足游客的目的,满足之前,就要分析游客的目的,然后才会针对这些目的来打造。
怎么打造,各有各的办法,但目的还是可以找到共性的。
单就目的来分,我觉得游客有如下几类。
到此一游
这类游客的典型特征,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撒尿",这类人群可不少,至少到目前为止,还在市场中占了绝大比例。这类游客的目的很明确,我就是要到那个地方去,到了就可以,然后找一个有水的地方丢几枚硬币,拍一张最好能清楚写着景点名字的照片,绑一个同心结,竹子上刻个字,排队买一些当地包装精美的疑似土特产,然后就可以跟着人流前往下一个地方了。
其实是有为这些游客量身定制的旅游目的地,比如各地的仿古一条街、影视城、微缩景观等等一系列人造景点,包括前两天烧掉的那座号称亚洲最高的木塔。这类目的地也可以成为很出色的旅游目的地,前提是真的要好好打造,满足这类游客的需求。比方说可以挖一个非常大的水池供大家集中投硬币,种一片可以用来刻字的竹子或放置一块电子签名板,土特产店要大,种类越少越好,省去挑选时间,然后可以直接快递到家。
再说拍照,仿古一条街的街口最好有一座大牌坊,上面用硕大的字把街名写上,拍照时方便同框。影视城多挂一些灯笼,红通通的,拍照好看。微缩景观最好不要太高,仿真度高一点,人拍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木塔烧了也就烧了,你说你盖那么高,给拍照带来了多大的困难你自己心里没数吗?
体验至上
旅游首先是一种精神需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借助旅游的过程,获得身心的体验,满足精神的空虚和能量的匮乏。这一类游客很重要的特征是,非常关注外界环境。
这个很好理解,一个精神世界异常充实的人,其实在生活的过程中就能够寻找到很多能量,恰恰是因为平时对于发现美这件事情有困难,才需要换一个地方依靠环境的变化满足自己的需求。换言之,对于生活在弄堂里的上海孩子来说,去西藏觉得美没什么,但是能在熟悉的弄堂里每天发现美就不容易了。
对于这样的游客来说,目的也是比较明确的,就是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感受,而且差异越大这种感受越明显。你让一个厦门的游客到三亚,肯定没有黑龙江的游客感觉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三亚市被划入黑龙江省的原因。
其实所有的自然景观都是这些游客的目的地,包括海滩、草原、沙漠、雪山、冰川、瀑布、戈壁、大河等等等等。当然,对于这类旅游目的地怎么打造也是有讲究的,就是要尽量放大这幅画面的特征和差异。
风浪大的海岸,需要有礁石拍打,渔船残骸,方可体会怒海惊涛;风平浪静的海滩,则需蓝天白云,无阻视线,方可体现天空海阔;草原上要有牛羊成群,最好能让游客放歌一曲,一边有马头琴伴奏,更可强化草原之苍茫;沙漠上最好有断壁残垣,胡杨屹立,可感岁月沧桑;高山绝顶天气好的时候要能极目远眺,有俯视众生的感觉,天气不好的时候要有云海翻滚,有腾云驾雾的感觉;冰川前面最好有陆地,才使人近前仰望体会其宏伟;雪山要有云雾缭绕,方显圣洁;瀑布要有蒸腾水汽,并且伴随巨大的咆哮声,反而能让人收获安宁;河流要有船只经过,才能看到不尽滚滚…
感觉绝不能错,不能在瀑布前放船只,海滩上走牛羊,沙漠里听咆哮,不不,绝对不行。
穿越时间
这一类游客对于体验的要求更高,往往差异化的自然景观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要在时间轴上向前后求索,希望能够在这个固定的地理空间里与过去和未来握手。这样的游客特征明显,平日里喜欢人文,涉猎广泛,知识面广,滔滔不绝,历史和未来是他们生活的养料。
古迹、遗址、石刻、博物馆类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为这类游客打造的。这样的目的地要成为出色的旅游目的地,一定要强化和突出时间轴,要让游客能更为轻松地穿越时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敦煌莫高窟做得是不错的,还未到景区,先欣赏一部《千年莫高》,然后由讲解员带领,有侧重地解说十个窟,一般来说都是不同年代的,同时再讲讲敦煌学和莫高窟的保护,使人能在不同的时光里穿梭,并愿意细细品味。
博物馆这类的目的地的陈列也是很重要的,陕西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就是以朝代和年代为序,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则是以展品分类,再辅以年代顺序,体会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我说,除非对某一类古物有特别的欣赏需求,我还是更倾向于陕博的做法。
人生太短暂,能够在一个瞬间,让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你中有我
这一类游客极其稀少,不仅希望获得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更期望借此影响自己的内心,获得人生的感悟,同时打破时空阻隔,将目的地带走,带进他们的人生中。这一类游客平日里也是愿意思考的,精神异常饱满,思维十分活跃,视野极其开阔,可以从生活中获得感悟,他们的旅游,与其说是一次旅行,不如说是一次修行。
什么样的目的地是为他们而造设的呢?在我看来,所有的目的地都可以成为他们的道场,他们不是在看目的地,而是在感慨宇宙之玄妙,生命之伟大。只要不是由人将世俗价值观强加于目的地之上,而是原生姿态,自然生长,并不刻意雕琢,都是可以的。这其实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并不轻松,我们有太多的GDP压力,以至于很容易就丢失了道法自然的平衡点,不过好在这类游客数量不多,还可以暂时不作为主要客户对待。
但这类游客是忠实的,他们在打破时空阻隔把目的地带进人生的时候,其实也成为了目的地的生命之延伸,一个旅游目的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游客,才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万古长青。
神游天外
这类游客,我觉得自古以来有一人可以代表,诗仙李白。天宝四年,李白离开排挤他的长安,返回家乡东鲁,然后开始了自己自吴越起漫游全国的旅程。在开始旅程之际,以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家乡的朋友作别,也与自己的前半生作别。在这之前,李白并没有去过他一直向往的天姥山,可这首诗却像一部气势恢弘的宣传片,让天姥山名扬天下千年。
这样的神仙级游客,是一个出色的旅游目的地最盼望却不可求的,怎么才能为这样的游客打造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呢?我觉得眼下最可能的方向,就是通过科学的不断进步,研究发展托梦技术,开辟一条新的旅游通道——梦游。
最后以谪仙的诗句结束这篇文章,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诸位,人生苦短,管它什么目的,即刻骑上早已为你准备好的白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以上为一家之戏言,让诸位看官见笑了。
‘贰’ 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己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发展全域旅游是大势之所趋。
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的“域”,直观理解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是旅游要素在一定地理空间的有序分布,类似于旅游目的地的范畴。“全域”两个字,“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也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在要素利用上要重视当地居民作为吸引力载体的作用。
怎么认识“全域旅游”?
如果从已有的山岳、度假、湖泊村落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中选择一个“相似体”,村民混居型景区无疑是最接近的,它有三个主体,一是居民、二是游客,三是旅游开发者。村民混居型景区面临的矛盾主要有:富民富县谁排第一的矛盾,投资方的投资回收与村民对利益期望不断变化的矛盾,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方在现场实施和动态监管的矛盾。如何统筹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是村民混居型景区给予全域旅游发展的问题式借鉴。全域旅游的功能,一是为游客提供短暂的旅居生活空间,二是为当地居民提供长久的生产生活空间,这两个空间都是政府的行使职能的领域,是政府发挥职能的空间。三个“空间”所对应的“时间域”、“要素域”、“职能域”各不相同,也就各有考量的轻重。
怎么做好“全域旅游”?
“多规合一”各种规划与旅游规划统筹推进
“多规合一”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它工作的核心是按照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整合各类规划的空间冲突。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要实现旅游产业主导下的多规合一,需要解决旅游规划的“衔接困境”,如土地指标不匹配、建设用地边界差异、用地属性不一致等。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多规合一”应该是规划编制组织执行的一种思路,而不是现实中常见的一个专业服务项目。
“多产融合”相关产业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多产融合”是全域度假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资源的无界性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在观光旅游时代,旅游资源仅限于那些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等少数资源单体上;而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不断泛化呈现无界性。由于旅游与众多行业关系密切,提高游客体验深度需求,并非某一个部门或行业可以实现的。需要多个行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多方发力”构建全域旅游时代
全域旅游不仅仅强调旅游业的发展,而是以旅游为发展基础,通过各部门协调支撑作用,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甚至建筑设计中考虑旅游需求,用大旅游的理念来建设和发展,最终满足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者对旅游区域空间的需求。
想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建设信息,欢迎专注北京中景合天,专业提供全域旅游解决方案。
‘叁’ 如何理解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内涵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2018-01-18 16:00阅读:3,576
阿布家de脐橙
一个爱旅游的文艺骚年!
关注
从旅游作为一个游憩及游憩接待的系统而言,目的地概念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仅仅有独特的景区是不够的,还要求具备一个完整的游憩构成(2至5天的游憩内容及游程),有足够且合格的接待实施,方便的交通进入条件,以及复合多种需求的配套服务。 因此,目的地是一个功能系统,必须进行系统整合,以便实现最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形成系统功能的有效性与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的系统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是市场的吸引核,也是系统的核心要素。围绕市场需求,形成完整游憩与接待的要素配置与配套,形成系统的功能构架。目的地系统,需要一个整合发展的过程,并且应该形成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自动修正,可以持续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挖掘各类旅游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完善的、广阔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整体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整合、互动,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
创建旅游目的地,对于塑造区域形象,提升区域品质,打造区域名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肆’ 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区别和联系
一、定义不同:
1.旅游景区:
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区域场所。
2.旅游目的地:
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
二、作用不同:
1.旅游景区:
能够满足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2.旅游目的地: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三、联系:旅游景区包含在旅游目的地中,两者均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4)如何理解旅游目的地是地理空间扩展阅读
有学者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中心”。他们认为,旅游目的地把旅游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供给和市场营销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可以被看作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中心。
目的地在Leiper的旅游体系中作为第三个要素,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却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目的地以及它的形象能吸引旅游者,驱使人们前来访问,进而激活了整个旅游体系。
他们为旅游目的地所下的定义为“目的地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旅游接待的载体,是建立旅游者所需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设施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