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人类地理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地理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2-02-13 04:55:19

1. 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生存

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以下简称“综合决策机制”),保障
在重大立法、政策和计划等宏观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就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具有以往各种类型的决策机制所无法比拟的优
势。
综合决策机制是人U、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这一基本
原则在决策层次上的具体化和制度化。通过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
领导的决策内容、程序和方式提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明确要求,可以确
保在决策的“源头”(即拟订阶段)将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纳入到有关的
发展政策、规划和计划中去,实现发展与环保的一体化。
综合决策机制要求环保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执行有关决策
时进行广泛的合作,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在贯彻执行有关的政策与
计划时,各部门通过相互协调、积极配合,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可
以有效防止各部门之间“争权夺利、推诿责任”,堵塞执法漏洞,不致再
出现“有权的无力管、该管的没有权”的现象。
综合决策机制高度重视公众参L的作用,公众可以通过亲身参与,
及时了解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并对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政府作出
正确决策:公众参与能使政府的决策反映实际情况并符合民心民意,加
强公众与执法部门之间的了解与支持,减少消除相互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它既有利于公众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提高,也有利于政府行政目标的
实现。
综合决策机制要求有一个完备的决策监督体制与之相适应。将各部
门及其领导的决策行为置于环境法的监督之下,可以有效防止他们滥用
职权、超越职权,或规避法律、逃避责任,并在决策者违反法律或构成
犯罪时依法及时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借以敦促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
依法行政,增强环境法的权威性,维护环境法的统一与尊严。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结合我国环境管理的实际
情况,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我国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
策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部门合作与协商制度。淘通决策各部f J和决策涉及的
各利益群体是综合决策顺利、成功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部门
合作与协商制度,作为综合决策体制和组织上的保障。这就要求:①由
各部门合作制定保障综合决策顺利实施的法规,作为综合决策机制的法
律基础。②由各部门共同确立执行综合决策的职能分工,确定人员组成、
职权范围及活动程序。③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利益群体参与者
参与综合决策提供培训。④进一步健全各级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统一监瞀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⑤
在决策中充分重视各方面专家,包括环境科学专家的意见。
二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保障科学民主决
策的重要制度,是综合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环
境影响评价法》,开展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重
大经济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丰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
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增加包括申请方案在内的一切台理的可供选择的替代
方案和对突发性环境风险的分析,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提升
环境保护在各项决策特别是经济发展决策中的作用,实行“环保一票否
决制”。
三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健全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重点

在于:①制定相关立法,明确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权利与义务、
主要途径和形式及国家机关的相关职责等内容。②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
途径,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环境信箱和热线电话等形式保证公众及
时获得环境信息,并能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四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
与完善我国的综合决策姣督检查机制应当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多加努力:
①加强、完善各级人大对行政决策部门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监督检查
制度。②加强、完善上级国家机关对下级部门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制度。
③加强、完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通过视察、访问、调查研究等形式对
行政决策部门的监督。④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公众团体和广大群众的力
量,发挥他们对行政决策部门的监督作用。

2. 论述题: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发展区域经济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形、气候、资源、交通、人口、经济状况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放眼未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整 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 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 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 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 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 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到2000年,使环境 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资源、环 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到2000年的具体目 标如下:
(a)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吨 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率达到20%左右;
(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 23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 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
(c)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45%-50%,控制有毒有害废物污染;
(d)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维持1990 年水平,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比1990年提高15~20个百 分点;
(e)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大力植 树造林,1991~2000年净增有林地面积1900万公顷左右,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左右;
(f)预防和控制荒漠化扩展;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今后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 平方公里;
(g)保护耕地资源,控制建设占用 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2亿公顷,扩大耕地 面积,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积330万公顷;
(h)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同时注意保护所有自 然生态系统。
2.4 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 应包括: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 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特 别是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的建设,以及资 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 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以及发展教育 事业,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在内 的能力建设;
(c)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d)因地制宜,有步骤地推广可持 续农业技术;
(e)重点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 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f)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资 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产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压力;
(g)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努力实现废物产出最小量化和再资源化,节约资源 、能源,提高效率;
(h)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
(i)组织开发、推广重大环境污染 控制技术与装备;
(j)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处 理,保护、扩大植被资源,以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支 持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提高土 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

4. 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怎样才能做到人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概要:我国于80年代就明确提出,环境保护危险矮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保证条件和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指出,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把保护和全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正式列入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之内。同时,实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识,如何能更好,更有力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呢?这其中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人。人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最大,行之有效的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正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人、自然、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环境生态、结构调整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他
也可能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们的祖先始终活动在环境的极限承载力之内。所以留给我们一个相对稳定的,适宜人居的环境。而近代技术生产力的进步,能源消耗量无限增大,使环境自身再也无法完成自我修复,变得千疮百孔。动植物的灭绝,人类自身遭受的环境破坏的恶果,已让我们提出这一个时髦的名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最早为人们所醒悟到,可上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在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研究学家们由环境和生态问题出发,进而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关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两年后,联合国环境署第十五届理事会期间发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声明说:“可持续发展系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的需求能力的发展。”随后又通过了《里约环境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也成为20世纪末最热门的社会性话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环境自我完成的发展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适应性改造过程,联合国人类会议(1972)《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条就明确了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人类即使他的环境的创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人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如何能够兼顾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又由于环境破坏后产生的恶果往往并不作用与破坏环境者本身,使得保护环境意识相对下降,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保护并不与其自身利益挂钩,故这将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管理方面增加了难度。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想来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太大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只能导致自身利益的受损。中国古代“风水”观中讲究:山清水秀出才俊;险山恶水出贼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人们对环境有一种期望的铲除,希望那悬在半空中的利益会降临本身,这无疑保护了环境,使得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相对稳固的延续了上千年历史。当然,与环境略都市的开发亦时有发生,这其中大抵是受了人为影响或环境自身的影响,如西部的沙漠化,使原来的良田覆盖与黄沙之下,让后人尝尽了风沙的恶果。不过,这种情况的出现时许有迫不得已成分的存在,而现代的对环境破坏的人们则就是为利是从了,前些年来大批关停的小造纸厂们,就视环境污染于不顾,超标污水未经治理情况下的排放,使原本的河水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水生动植物的绝灭丝毫底部的厂主们对利益的追求欲望。同时,污水下渗有影响地下水质量使周围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失衡,造成一方水土的长久性破坏。虽然污染的后果是可怕的,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造纸厂的监管及民众的觉悟以及环境意识是确实有待加强的。人类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该重视如何解决自身矛盾了,不管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使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是道德所为还是法律所致。

二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中心,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已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激越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它是一个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生态学角度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的载体物所,是一类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它不仅包含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也包括人类及其社会经济的要素,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的、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从传统生态学观点看,城市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按现代生态学观点,城市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具有某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故又将城市生态系统归结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定结果,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规划工作就是探索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得的空间构形,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城市是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场所,人类的生存已对资源和环境产品的消费为基础。提高资源与环境利用的持续性也就是保持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内在保障。
城市生态规则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可持续发展的统观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观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观
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包括自然和谐、经济效益、社会文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与人类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环境隐患的控制,使环境能有进一步改观,当然了这并不等于说治理好了污染就是可持续发展了。可持续发展也是动态的,随着人的认识水平提高逐渐有所改变的过程。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何,我想应是一个全民性的自觉行动,而不只仅仅制定一个治理方案,不过何时与否还得优先瞻性的人们多费心力了。

杨士弘在《城市生态环境学》中提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不妨取来一读:
1. 预防和保护为主的原则
2. 发展的量与质相统一的原则
3. 尊重自然的原则
4. 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但这些原则是不能解决千差万别的城市问题的,人们对于城市研究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故现在的观点正确并不代表以后的成立,城市是一个需要外部环境支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在规划中也应该将其还原到整个生态环境中,通盘考虑,以减少其失之偏颇之处。

三 生态环境中的人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之子。海明威说得好:“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但我们还要谨记的事,自然可以被践踏,但不会被征服。环境孕育着我们人类的未来,我们人类也应该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应特别重视人对环境的态度或人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有它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对环境的态度在历史的上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环境崇拜或图腾崇拜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第三阶段:强调人定胜天

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我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全人类必须共同走可持续发展这一条康庄大道,必须使广大群众心里牢固地树立起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而正确的生态意识不可自发的产生,必须有效的加以引导,才能使生态意识指导社会行动。就要花大力气倡导生态道德伦理,开展全民的终身生态环境教育与宣传。

四 结语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标志着人们对于人类发展的历程必须作全方位思考,从而寻求一种发展模式:一种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一种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得新模式,一种不仅为本代人的繁荣而且为世世代代的长期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人类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贯彻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城市神态可持续发展规划》 杨志峰等着 科学出版社2004
2 《城市生态环境学》 杨士弘等着 科学出版社2003
3 《可持续发展论》 张坤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 《人·自然·可持续发展》 王维着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城市的迷惑与醒悟》 周纪纶等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 《环境与人》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7 《城市环境生态学》 戴天兴着
8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程》潭仁杰 金其镛着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根据地理环境的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在现代化建设中怎样坚持可持续性发展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其二,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再次,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后,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其三,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相似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可以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可以相同。另外,从历史上看,地理环境的显着变化往往需要几百万、几千万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而人类社会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发生巨大的变化。显然,地理环境缓慢的变化是无法说明人类社会变化之迅速的。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其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在不同状况的生产力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下,同样的或大致一样的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才可持续性发展

6. 针对近地环境,人类如何保持地球可持续发展

针对环境问题,人类应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绿化,节约资源和能源,控制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7.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1.C 2.C

8. 全球地理环境恶化,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制定和采取的战略措施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水平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造成的。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

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既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阅读全文

与人类地理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