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即使呈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如果信息中涉及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为了一定的能力考核目的而提供的。
2.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试题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3.情境化的信息。不仅教学、教材编写在创设情境,高考地理试题中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以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4.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对学生解题形成障碍或干扰。
5.提供组合信息。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中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⑵ 如何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1、标准的地图,可以看经纬度、图例,比例尺和陆高海深表,来了解图上不同颜色区域的地形、海拔高度、城市等级、人口总量、交通分布等信息。
2、非标准的地图,可以看图例和题目信息来分析,相应的要素。
⑶ 如何提高地理做题能力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1.审清题干的习惯
①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①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怎样提升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无效的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如果忽视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一般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如: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时间段和空间范围;明确设问的分值,预设答题的要点数及深广度。
3、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图表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方面的信息,如经纬度、海陆轮廓、等值线、特殊地名与特殊景观、交通线等。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4、从试题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在设问时各题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一题的答案往往为解答后一题提供信息。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后一题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
⑷ 地理怎么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一、研读高考试题,了解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
1.试题信息出自教材之外,具有新颖性。地理试题或出自实际热点问题,或基于合理的假设和推理,或源于高校地理课题研究。试题往往使用崭新的材料和情境,将地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当试题信息涉及的新概念学生没有学过时,材料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阐释,这就需要学生会解读信息:甚至有时试题提供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常规认知产生“冲突”,就更需要学生基于新的问题情境下调用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破除解题中的困惑。
2.信息载体多样化、组合化。地理科试题中信息载体形式多样化,有文字材料、地理图像和表格等。有时可能在综合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否有效、全面地获取和解读信息直接关系到解题效率的高低。
3.显性和隐性信息相结合。一般来说,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题目不会将所有地理信息都直接说明,而会在材料中隐含,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答题。
二、从不同的信息载体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在作答过程中,有的学生对题目没有仔细阅读和分析,就凭经验作答,或答非所问,或遗漏重要信息。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地理信息的载体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应“因信息制宜”。分析如下:
1.文字性信息。文字性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方式,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材料,还包含图、表格的名称、引文或者说明,题干的设问等。地理文字信息给出了解题的基本材料,还包含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其获取来源主要有:
(1)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往往经过了精心推敲,与中心无关或干扰性强的信息基本舍弃,而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则相对完整,因此解题时一定要对信息材料由表及里地精细化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
(2)题目的设问: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设问中的核心问题及其属性,属于哪一类问题、明确设问的逻辑性、前置条件、问题指向,才能依据设问从背景材料中快速提取相应的有效信息,调用相关原理、规律进行解答。
(3)试题的答案:围绕同一背景材料设置的组合式命题,试题各设问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为解答后一题提供了相关信息。
2.图像信息。图像信息包括区域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地理图像信息可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常见的显性信息包括
⑸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地理信息
可以通过网上信息指导。
⑹ 地理图表题
第九题: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A、B两个选项上。
关于B选项,就一般情况而言,水田的平均海拔是应该要低于旱地的;并且从题目所给信息中可以看出河谷中水田在所有水田中所占的比重要大于河谷中旱地在所有旱地中所占比重,于是有老师认为此题选B应该是没有错的。但是如四方城所言,不能排除水田主要集中于上游河谷而旱地主要集中下游河谷的可能。如果是出现这种可能,那么完全有可能水田的平均海拔高于旱地。也就是说,从题目所给信息是不能得出“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这一结论的。当然,四方城所言只是从理论上来说的,我们完全找不到实际存在此种可能的理由。我猜测,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水田的平均海拔低于旱地,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那么此题为什么不选B呢?我想命题人可能是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他们的本意很可能是想说:“从题目所给信息可知,该水源地内……”。所以虽然事实可能是“平均海拔水田低于旱地”,但从题目所给信息并不能得出此结论,也不能选B。
况且我们在此处说“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水田的平均海拔低于旱地”,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实际情况究竟是不是这样即使生活在汉江谷地的考生也不一定很清楚。不过“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却是事实,所以参考答案选A也是情理之中。我们先不在此题题目信息中做过多的纠缠,我们先依据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做一合理推理:汉江谷地的阴坡应该是大巴山北坡,属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山上的流水侵蚀作用和山上的流水堆积作用都相对较弱,所以很可能坡度较陡。汉江谷地的阳坡当是秦岭的南坡,属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山水的流水侵蚀作用和山下的流水堆积作用都相对更强,所以很可能坡度较缓。如果我们从地图上来看,也可以看出汉江谷地阴坡河流更短小,而阳坡河流流程更长,这证明我们的推理是正确的。
但如果在考场上要考生做如此分析,可能非多数考生能力所能及。我们揣摸命题人的意图(揣摸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纲说明》明确要求考生具备的能力之一),肯定不是要求考生在考场上做如此推理,也不是要求考生达到头脑中已储备“汉江谷地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这一地理事实的程度。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也可以得出结论:命题人是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了,有的老师认为既然参考答案是选A,那么推理过程一定是这样的:从图中可以得出“阴坡的面积小于阳坡的面积”这一信息;因为阴坡面积小于阳坡面积,所以“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但实际上要得出此结论还得有一个条件:阴坡和阳坡的相对高度必须相等。另有一些老师是注意到了这一条件的,所以他们认为是不能根据“阴坡的面积小于阳坡的面积”这一信息直接得出“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这一结论的。事实上也是这样,秦岭的海拔是要高于大巴山的海拔的,阳坡的相对高度是要大于阴坡的。从由此可能推知,即使在阴坡的坡度与阳坡的坡度相等(或者是阴坡坡度略小)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阳坡的面积大于阴坡的面积”的现象——不管此题中的面积是按实际地形表面积计算的还是如一位老师所说是按坡面在水平面的投影大小来计算的。所以,如果仅依据题目信息来思考此题,无疑是不能得出参考答案所选A示结论(阴坡坡度大于阳坡坡度)的。
综上所述,导致师生们对此题争论颇大的原因很可能是:命题人在命制此题时是以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的,但他们在题干中又没有直接、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本意(“依据题目信息,该水源地……”);同时,他们在设置答案时又忽略了汉江谷地阴坡和阳坡相对高度的差异。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命题人同时在题干表述和答案设置上出现了疏忽,这让谁(当然包括我)都难以相信。难道这题目另有玄机?但愿如此!
关于11题:
题意要求调水的水源地是谷地。
且该地为亚热带(排除青藏高原);
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江都,不合题意;
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位于汉江谷地,符合题意;
西线工程将通天河(长江上游)、雅砻江(长江支流)、大渡河的水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西北地区),此源头也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能选c。
⑺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收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途径:网络、报纸、图书、杂志、广播、电视、专家 方法:上网、看报纸、看书、看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咨询专家
⑻ 获得地理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获得地理信息的途径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实地测绘、调查访谈等获得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最重要、最客观的地理信息来源。第二类是借助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地理空间的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并适时适地识别、转换、存储、传输、显示并应用这些信息。第三类是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获取人文经济要素信息,如各行业部门的综合信息、地图、图表、统计年鉴等。
⑼ 如何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
提高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乃至文科综合成绩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日积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考生每天拿出一定时间投入到地图上,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这些都是高中地理提高读图能力的方法。
一下是笔者总结的一些读图方法,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1.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⑽ 浅谈如何从地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首先,你要根据经纬网或是轮廓图进行定位,知道这个地图显示的是哪些地方,根据图例弄清楚这个图是地形图、行政图、交通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