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研究过程怎么写

地理研究过程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10-11 15:16:15

❶ 实习六 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是一项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地质工作。它是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沉积作用的研究,重塑沉积环境,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总结不同地史时期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景观特征,为阐明地球表面的环境变迁和大地构造演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依据,为查明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沉积相古地理编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编制不同类型和不同比例尺的沉积古地理图,把丰富的实际资料和通过研究所取得的科学认识直观地反映出来。沉积古地理研究中的编图通常是指基础图件和综合图件的编制。基础图件是描述性的,以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因素的客观实际材料为主,是编制综合图件的基础。常见的有沉积相柱状图、沉积相联合剖面图、地层等厚图、古生物相图或生物古地理分区图、重矿物分布图,以及各种岩性图、等值线图或分区图等。综合图件是根据基础图件以及其他参数经过综合分析后所得的最终成果,是解释性的图件。它所表现的是某一时期的自然地理面貌、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沉积条件和沉积物的分布规律等,包括沉积古地理图、构造古地理图、古构造图等。

一、沉积古地理编图方法

沉积古地理研究的关键是编制沉积古地理图,但如何编制沉积古地理图,要收集和整理哪些资料,先编哪些基础图件,如何进行分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的研究目的,也不尽相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编图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定量沉积古地理编图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定量”,即以各剖面的定量单因素资料为基础,从各单因素图(属基础图件)的分析入手,再通过各单因素图的叠加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做出定量的沉积古地理图。

“单因素”指的是能独立地反映某一地区、某一地质时期、某一沉积层段沉积环境某些特征的因素,它的有无或含量的多少均可独立地反映该地区、该层段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如沉积环境水体的深浅、能量大小、性质等。选定沉积层段的厚度、岩石类型、结构组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化石及其生态组合等,均可作单因素图件。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方法可分三步:

第一,对各剖面尤其是各基干剖面进行认真的地层学和定量岩石学研究,取得各种第一手的定性和定量资料,尤其是定量资料,了解各剖面各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特征。

第二,在已取得的各剖面的定量资料中,按要求的作图单位,选择出那些能独立地反映其沉积环境特征的因素,即单因素;并把全区各剖面各作图单位的各种单因素的百分含量都统计出来,做出各种相应的单因素图,主要是等值线图。这些单因素图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定量地反映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即为单因素分析。

第三,把这些定量的单因素图叠加起来,并结合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定量沉积古地理图。

在这种沉积古地理图中,各古地理单元的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单因素图为依据,使得沉积古地理图成为一种定量化的图件。

二、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步骤

沉积古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基础图件的编制阶段和沉积古地理图编制及综合分析阶段。

(一)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

基础资料是进行沉积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基础资料的丰富程度和精度决定了沉积古地理编图的精度与可靠性。基础资料收集实际上也是沉积相标志的收集,对于沉积盆地来说,可以分为地质露头剖面资料和盆地覆盖区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现成的,只要到有关单位收集即可,有的资料需要到野外进行观察、描述,或进行取样分析获得。

基础资料的整理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过程,须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归类、整理,有的还需进行计算和进行相关分析。

(二)基础图件的编制

在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确定编图单元和比例尺的基础上,须编制一系列基础图件,以反映沉积盆地的沉积条件、沉积特征。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编制图件的类型、数量,须根据研究目的以及基础资料的丰富程度而定。一般在沉积古地理研究中,多采用点一线一面分析的思路方法进行研究,代表性图件为剖面沉积学分析图、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图、平面沉积相或沉积体系分布图。

1.剖面沉积学分析

剖面沉积学分析实际上是对单个地层剖面(或单井岩心)资料进行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析,是沉积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具体剖面沉积学分析的方法可参见教材和实习三的有关内容。剖面沉积学分析的主要成果在剖面沉积学(柱状)分析图上表示。

2.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

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是在单个地层剖面(或单井)沉积学分析基础上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沉积相纵横向展布特征。但进行剖面沉积相分析之前,等时性对比是关键,即建立等时性地层格架。这也是决定区域性沉积古地理研究成功的关键。

在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中,一定要注意“同期异相”和“异期同相”问题。同期异相指同一沉积时期,但沉积相类型不同,这主要由于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沉积条件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也就决定了沉积相的差异性。通过剖面沉积相分析,确定相变界线。异期同相指不同的沉积期,但沉积环境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岩相,这需要在进行沉积相对比分析之前,确定等时性地层界线,而不能以岩相划分界线。

联合剖面相分析的成果是编制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图(或称为沉积相联合剖面图)。在编图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进行剖面相分析图时,尽量选用已进行详细单剖面(或单井)沉积学分析的地层剖面(即主干剖面或单井)。

(2)编图剖面方向往往根据研究区的沉积和构造特征及研究目的而定,对于区域性研究往往遵循跨构造带、跨沉积相带的原则;对于单一沉积体系来说,往往选择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的剖面。

(3)为了清晰地反映沉积演化和相带展布,对比剖面图中所用的单剖面(或单井或单孔)的比例尺(纵向比例尺)要统一,同时,井(孔)间距离也须按统一的比例(横向比例),但纵向比例与横向比例可不相同。

(4)为了更好地确定横向变化,在编制沉积相联合剖面图时,如有可能,应结合地震资料、区域性地质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3.沉积特征平面分布图件(单因素图)的编制

包括在平面图上表示的各种沉积特征(或要素)的各种单因素基础图件。以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因素的客观实际材料为主,是编制综合图件的基础。常见的有地层等厚图、各种岩性等值线图或岩性分区图、古生物相图或生物分区图、重矿物分布图等。具体分析和做图的方法可参见教材和实习四的有关内容。

(三)沉积古地理图编制及综合分析

沉积古地理图编制及综合分析实际上是对沉积古地理研究的总结和归纳,通过单剖面(单井或单孔)及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在编制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度图、泥岩等厚度图等有关平面基础图件(单因素图)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地质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编制出平面沉积相分布图和古地理图(沉积古地理图)。它是沉积古地理研究的最终成果,沉积古地理图表示的主要内容有:

(1)海陆分布及其特点;

(2)不同级别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间的界线;

(3)岩石组合与古生物组合;

(4)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沉积物来源方向;

(5)厚度变化,利用厚度与岩相结合分析盆地中心、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的位置;

(6)不同古地理单元及沉积相区的名称。

三、实习内容

在对所给研究区的相关资料进行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沉积相古地理研究,并编制有关基础图件和综合图件。

四、实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沉积古地理研究中有关基础图件和综合图件的编图的方法及步骤。

(2)初步了解沉积古地理研究报告的编写方法。

五、实习资料和作业

(一)实习资料——××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和沉积资料

1.主干剖面资料

(1)P3主干剖面由下向上分层描述

1层:灰色中-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互层,发育砂泥互层水平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较完整。生物扰动强烈,潜穴发育。8m

2层: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互层,中、粗粒砂岩中以大型楔状或板状交错层理为主,细砂岩中发育小型浪成交错层理。发育水流波痕及浪成波痕。26m

3层: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分选和磨圆极好,发育平行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多向波痕和干涉波痕发育。有腕足化石碎片,生物潜穴和扰动构造发育,一般为垂直潜穴和U形潜穴。20m

4层:浅灰色中-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互层,发育砂泥互层水平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较完整。生物扰动强烈,潜穴发育。6.3m

5层: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互层,构成多个向上变厚变粗的小旋回,单个小旋回厚度为1.5~3.5m。小旋回下部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较完整。生物扰动强烈,小旋回上部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分选和磨圆极好,发育平行层理、冲洗交错层理、大型楔状和板状交错层理,多向波痕和干涉波痕发育。310m

有腕足化石碎片。

(2)P9主干剖面由下向上分层描述

1层:暗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主要为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发育有生物扰动构造,含四射珊瑚、腕足类及介形虫、双壳类化石,化石保存完整。6m

2层:灰色中-厚层细砂、粉砂岩,分选较好,发育有小型楔状交错层理或浪成交错层理,偶见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层面构造。主要为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化石保存较完整。12m

3层:灰色中-厚层中-细砂岩,常构成向上逐渐变细的序列特征。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冲刷侵蚀接触,单个小旋回厚度为0.5m左右。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15m

4层:灰色中-厚层砂岩,单个旋回向上逐渐变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冲刷侵蚀接触,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岩,常含泥砾、植物茎干等残留沉积物。向上变为细砂岩、粉砂岩等。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单个小旋回厚度为1m左右。常为多个旋回叠置,有时夹有黑色、灰黑色碳质泥岩或褐煤沉积。120m

5层:暗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主要为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发育有生物扰动构造,含四射珊瑚、腕足类及介形虫、双壳类化石,化石保存完整。6m

6层:灰色中-厚层中、细粒砂、粉砂岩,分选较好,发育有小型楔状交错层理或浪成交错层理,偶见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层面构造。主要为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化石保存较完整。15m

7层:灰色中-厚层砂岩,单个旋回向上逐渐变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冲刷侵蚀接触,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岩,常含泥砾、植物茎干等残留沉积物,具有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向上变为细砂岩、粉砂岩等,具波状交错层理,单个小旋回厚度为0.8~1.5m。常为多个旋回叠置,有时旋回间夹有厚度0.5m左右黑色、灰黑色碳质泥岩或褐煤沉积。338m

2.辅助剖面资料

辅助剖面地层厚度数据及简明沉积特征见表6-1。

3.底图

(1)××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等厚图(底图)(图6-1)

(2)××地区古生代××时期砂岩等厚度图(底图)(图6-2)

(3)××地区古生代××时期沉积古地理图(底图)(图6-3)

(二)作业

本实习要求编制出以下图件,并完成综合分析报告。

1.剖面沉积学分析图

根据所给的P3、P9的剖面描述资料,分别编制该两剖面沉积学分析图(比例尺1:300)。

2.沉积相联合剖面图

在单剖面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剖面P3-P31-P38方向和P9-24-33方向的沉积相联合剖面图。将所给的剖面资料作为古生代××时期同一时间单元内形成的产物。

3.地层等厚度图和砂岩等厚度图

编制地层等厚图和砂岩等厚度图(底图见图6-1,图6-2),地层厚度数据见表6l,砂岩厚度用地层厚度和砂泥比计算。等值线间距为50m。图6-1中剥蚀区边界线为目前无该时期地层,即地层等厚图为0。

4.沉积古地理图

本实习要求充分利用有关基础图件、资料,编制该沉积期的沉积古地理图(底图见图6-3)。该图上须表示下列内容:①海陆分布及其特点;②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陆屑供给方向;③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④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生物礁、矿层等);⑤不同级别的沉积相界线;⑥厚度变化;⑦不同古地理单元及沉积相区的名称;⑧图切沉积相剖面图。

5.综合分析报告

对研究区沉积古地理研究和编图过程中获得的主要认识进行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类型及其界线的依据。

(2)确定主要物源的依据。

(3)地层等厚图和沉积相特征,分析该沉积期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分布。

表6-1 ××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厚度及沉积特征汇总简表

续表

续表

实习报告六 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3.编制地层等厚度图

图6-1 ××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等厚图(底图)

4.编制砂岩等厚度图

图6-2 ××地区古生代××时期砂岩等厚度图(底图)

5.编制沉积古地理图

图6-3 ××地区古生代××时期沉积古地理图(底图)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❷ 中国地理的研究内容

地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着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❸ 地理学科在研学中要遵循的四个基本步骤是什么

1. 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现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都是建立在新课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定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从学生的培养与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的特点来定位,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阶段目标。新的地理课程目标强调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能力。两者的目标定位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两者目标整合就是要把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能情意合一的整体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利于打破严格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有利于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实际生活、社会建设相结合。新地理课程目标提出“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关于家乡的情况是综合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收集、整理综合信息,在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综合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课程使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少量原则性的教学建议,而是具体的教学要求。地理学科能力需要学生在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中形成。例如,能力培养目标之一“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课堂教学虽然有小组讨论、辩论等合作学习,但时间短,难以深入。而研究性学习倡导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并将研究成果公开展示、交流,这种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力推行探究式的学习、增加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地理学习方式变革,有效促进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

2.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
学科课程是以间接经验为基本内容,是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课程的直接目的不同。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地理课程的直接目的,而研究性学习课程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另外,课程学习的载体也不同,地理学科课程中,学习的载体是教材,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问题是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学习方式的不同。地理学科课程强调接受式学习,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
同时,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也运用于地理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地理学科课程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理学科课程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心应手。就知识而言,学科教学更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另外,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于地理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可和地理学科课程教学打通进行。
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首先是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的整合。加强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性”,做到教法与学法整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强化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发现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共同拥有一套基本教法与学法优化整合的方法体系。其次,地理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性学习,开展地理小课题研究,使地理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互渗透、优化整合。

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形式,即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安排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相关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期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巩固深化学科知识的双丰收。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突出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的整合,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上按照分清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来规划与构建。基本原则如下: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过程。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一个将课堂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研究内容应是学科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科知识是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它不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都有结果,但要求激发和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向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并以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先导。同时推进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
•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上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图: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流程图

4. 建立以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为核心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三项任务的核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否能够完成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呢?采取什么途径来完成学科能力培养目标呢?
4.1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上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地理学科课程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学科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中,地理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具体地说,这样的课程整合体现了以下目标定位。
第一,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地理学科知识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就给学生创造了一次地理实践的机会,利用地理实践过程运用已知地理知识、学习未知地理知识,通过活动不仅提高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且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有几位高一学生想要研究“狮子座流星雨的产生及运动周期”,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不是现有地理知识所能解决的,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课题组确立了。组员们广泛收集资料,上网收集关于狮子座流星雨的相关报道、亲自观看狮子座流星雨、走访大学和天文台的专家。他们把收集的资料全部整理编成了一本关于狮子座流星雨的完全介绍手册。虽然都是间接经验,但他们获得了直接经验,他们的研究目标基本达到,因为他们按照自己的认识完成了手册的编制。按学科教学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不应优秀,因为他们都是照抄照搬他人的成果。但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合格的。
第二,积极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之一,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能力培养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环境,通过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解决,从中需要学生站在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能力实践的机会,更是一次提高分析判断地理问题能力的机会。
几位同学选择校园附近的公园——长春南湖为例,以《城市公园环境的污染现状与治理研究》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实地考查了公园环境,有访问公园管理人员的、有访问公园清扫工人的、有定点观察游客环境意识的、有实地寻找公园污染源的。在整理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公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进而提出公园环境治理措施。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根据信息分析、判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
第三,培养综合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
几个喜欢时政热点的同学组成了《伊拉克问题研究》课题组,组内成员在研究时有分有合、先分后合。一位同学侧重地理学科,研究伊拉克地理位置、周围邻国、能源分布、民族宗教构成、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另一位同学从历史角度侧重研究二战以来中东局势、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联合国经济制裁等;还有同学搜集时事新闻。最后综合信息,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伊拉克问题的前途进行展望。课题研究进行了一个寒假,最终递交了一份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并作了精彩的汇报,从伊拉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目的、伊拉克问题的事态走向、战争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等四个标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一大特点,综合思维也是地理思维的特点。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往往都是综合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综合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分析,全面的分析问题。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多选择生活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综合概括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
第四,促进学生地理思想的形成
地理思想观念的形成是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是在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广泛运用地理知识的基础产生升华,变成理性认识而形成。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需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自身、集体的思维能力,在丰富的地理信息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思想。普通的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比较简单,综合性弱。研究性学习课题则是复杂的大问题,需要学生多方位地去研究,开发自己、集体的潜能,从而促进地理思想的形成。
几位同学的课题是《长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家乡的变化及发展》。他们从地理、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入手,通过长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到长春经济发展的现状中的优、劣势分析,最终提出长春未来发展的设想,而且把方案寄给了城市建委。我们不去跟踪设想的结果,这些同学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思维能力,通过亲自体验运用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地理科学的整体观念,城市环境的生态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观念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将这些观念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的思考中去。

阅读全文

与地理研究过程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