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为什么开发乡土地理校本教材

为什么开发乡土地理校本教材

发布时间:2022-10-14 20:46:23

㈠ 什么是乡土教材

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后来一些教育家把乡土教材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教给儿童乡土教材,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儿童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小学设乡土学科,专门从事乡土教材的教学。现在多把乡土研究的内容,分别纳入各有关学科去教学。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编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激励儿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乡土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思考 编写乡土教材实际上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课程建设部分,其成功的开发直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乡土教材开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导致乡土教材开发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乡土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以帮助人们寻找编写乡土教材的方法。 一、 乡土教材建设的现实问题 建国以来,国家教育部在学校教材的建设上几经周折,乡土教材建设更是异常艰难,尽管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三级课程的改革,但乡土教材的建设仍然是举步维艰,综合起来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乡土教材不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赏识。尽管许多人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也进行了相当数量的教材建设和编写,但其质量与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每当学校使用乡土教材时,学生和家长就表示出冷淡的态度。家长们普遍认为,乡土教材与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的课本关系不大,如果在学校中使用这种教材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大都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为了望子成龙,自然要求孩子一心用在要考试的科目之上,这样孩子对乡土教材也就不再投入多的兴趣。 其二,乡土教材不能受到学校教师的欢迎。经过我们调查,许多地方也都想过编写乡土教材,然而学校多数老师对此都兴趣不大。其原因在于,乡土教材的内容自然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与掌握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乡土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继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果绩效。老师们大都希望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价。 其三,乡土教材与正式教材的关联性差。乡土教材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本土文化,这些内容很难和正式的学科教材发生联系,如果用时间来学习乡土教材,那么就会占用正式教材学习的时间。这样,无足轻重的乡土教材自然就在学校没有"立足之地"了。 二、乡土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只是我们所了解的表面现象,在这些现象后面存在着深层的原因,弄清楚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何为乡土?为何要编写乡土教材?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开始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也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以为乡土就是民间的一般风俗习惯,一般的民间工艺和技艺。然而,当我们与当地教师和村民讨论此问题时才发现,村民们对学校的期望并非仅仅传递本土文化的一般技艺,人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迫切的,人们希望自己小孩走出大山,出去见世面的想法远大于学习本乡本土的文化内容。同时,村民们又担心孩子离开家乡后忘记自己的祖宗,忘记生养自己的土地。所以,我们认真思考了,乡土教材也是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必须了解村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哪些文化内容,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东西。只有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内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我们编写乡土教材必须考虑的东西。无论学生走到哪里,这样的乡土教材内容都能深深地影响和帮助学生的未来。 (二)事实上,是否合理地选择乡土教材的内容正好反映了我们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如果我们仅仅以自己是专家自居去选择教材的内容,用自己的眼光去判定什么是有用的内容,什么是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教材内容就没有尊重别人文化。我们应该将尊重当地文化看作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当地文化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为文化是人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摒除自己的小聪明,理解当地人的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定位与对生命的理解,正是对他们千百年来的历史的承认与尊重。 (三)尊重乡民正是我们对人类文化尊重的具体体现。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同样,文化也造就了人,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再造者。我们的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感到自身的人类角色,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 (四)尊重学生是乡土教材建设必须思考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乡土教材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是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到充实与激动。充实就是要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让学生感到通过学习后自己有所提高和进步;激动是在充实的基础之上的心理体念,是在掌握和学到了新的知识后的愉快。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 (五)尊重教师是乡土教材建设必须成功的必须条件。我们知道,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乡村教师大都为当地人所组成,即使有少数教师不是"本乡人",他们也是"本地人"。教师正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他们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家长与村民们需要什么。他们也了解地方需要什么,外地与当地的差距在哪儿,当地的优势与劣势。尊重教师便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 (六)尊重人性-人的信念乃乡土教材建设的精神。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都贯穿着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可谓编写教材的逻辑中轴,或指导思想。这就是我们编撰人员的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实际上,对人性的尊重反映了我们对人的信念的坚定程度。人的信念就是我们编写者们自己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幸福的理解,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生命质量的理解。对人的尊重直接表现为我们要积极地欣赏与敬重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乡土人。他们就是人的组成者,就是人类的存在形式。对人的信念就是对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承认与尊重。以人为本,不是空虚的口号,而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承认,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乡土教材的理念便在于此。 三、乡土教材编写的途径与方法 根据上面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主要采取了下列途径与方法。 (一)确定以每一个学生幸福生活为本的逻辑思路。此思路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需要,当地人民未来生活质量的需要,和国家安定团结的需要。由此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应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起点,然后再拓展为区域、本土文化,再延伸到国家文化与人类共享文化。这样,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学校教师都给予了积极地支持,解决了不同人群对乡土教材的理解与认同的问题。 (二)建立合理的、相互尊重的团队机构。编写教材绝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而是当地人民通过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我们只不过是帮助他们组织与发现其传统文化中对现实生活有价值的成果,将现实生活的追求与传统文化之文明成果联系起来,以使未来的人获得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优势内容,同时也保护人民获得自我、自尊、自信。所以,我们乡土教材的内容选择与认定的人员主要由当地文化人、地方专家、政府文化机关的专家和当地教师共同组成。我们只是本小组的组织者与服务者,为他们提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发展学方面的知识信息,解答编写教材的原因,组织共同讨论、认定文明成果、集中搜集资料等工作。当然,我们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搜集文化资料,但在这方面我们只是学生的角色。 (三)实施平等、互学的工作方式――参与式。乡土教材的整个编写工作都是开放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想做什么,每个人都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所有的人都是参与者,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思路与方法建议。每个人都在工作中探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村中的老太太也都知道大家在干什么,自己在此工作中的价值,例如,为编写教材提供自己知道的故事,唱词等,也可以为其他参与人烧茶、送水。工作的过程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过程,村民们在此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教师在工作中学到了许多,甚至让我们说话的用词都变得更加文明、更加贴切。 (四)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筛选与梳理的原则是――尊重。此原则主要体现在:第一,乡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此方此土的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这种成果的延伸便是国家文化和人类文化。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将本土文明成果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成果进行比较,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本土文明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形成自尊、自强,走出大山的过程。第二,努力保持乡土文化的原貌。这些资料都是当地人民的成果,也是当地专家、老人和有威望的人们自己搜集、自己选定的教材内容,尽量保持这些文化的原貌才能体现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尊重,这个尊重带来了人们对乡土教材的重视与喜爱。第三,乡土教材的使用不仅限于学校,要与当地文化站、地方政府的有关工作发生联系。如,乡村节日,旅游开发,民间文艺,民间仪式发生关系,教师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包括那些热爱本土文化,具有文艺、文学、历史才能的所有村民或地方文化干部。 (五)对教材的使用采取自愿原则。教材编写结束后,我们将这些教材无偿地送给学校,与学校教职工一块讨论如何使用。根据各学科教师对本教材的需求来自行决定其使用,如地理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自然科学课教师,他们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时期采用了本教材。他们发现,通过乡土教材最方便找到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原有的认识经验或知识,这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记忆,学生自动地形成了学习小组,科学小组和艺术小组。 总之,通过对乡土教材的编写,我们直接参与了教材建设的实践,撰写了有关乡土教材改革的理论文章,总结概括了从事乡土教材建设的经验,论述了课程论和教材论中的各类重要问题,构建了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思想体系。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和系统总结。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也更加明确了作为研究者自身的位置与责任,形成了平等的工作作风,宽容与尊重的处事方法,大家感触多多,收获多多。

㈡ 地理与生活 论文

【摘 要】:若用脱离社会生活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会使学生将来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到“学习无用”。借助地理科学的特征,则可实现“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这一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习方式。到生活中学习,并非将学生交与课堂之外即可,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借助乡土地理教学这一理想平台去实施。同时,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拓展也为学生走进生活中学习提供保证。【关键词】:与生活接轨 依据 平台 保证【正 文】: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会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面对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感到在校是一个“无用的学习”过程。那么,如果让在校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接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地理科学而言,它除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外,还具有开放性特征。认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乡校园的一河一路等,具有广阔的空间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学科的教学则更容易实现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接轨。所以,地理学习过程不提倡将学生禁固在教室里,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生活,去探究发现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并以这种方式来检验自己书本上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习是“有用的学习”。而且他们还可在走入生活、关注社会过程中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影响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相接轨的因素方面,作简要分析: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接轨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鲜明地提出了本学科的六大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等,又是六大理念的核心和重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提出,对改变以往地理课程中知识与生活相悖离、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现象,指导构建“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统一的理论课程,意义重大。同时,也为课程内容编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地理学习的组织形式指明了方向。“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显着特征。“改变学习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可见《课程标准》中强调现代学习过程要求不单单呈现给学生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更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深入实际,亲身感受,获取直接经验。而这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学习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二、乡土地理教材的开设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搭建了理想平台首先这是由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决定的。1、乡土地理教材编写注重了人地协调发展教育。乡土地理教材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关注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它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乡土地理教材要求的实施过程,可有效地改变以往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以探究为主导,合作式、体验式、问题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3、注重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是写在书本上现成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本上所学到的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的应用能力,用我所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其次是由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的。乡土教材编写为了体现这些理念,已经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具有了以下特征:1、将促进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形成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重点放在了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信息能力。如教材中编写的测量当地的地理经纬线,绘制校园平面图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再如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或通过对家乡某类资源的调查研究,分析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分析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建立国情意识。2、将因地制宜思想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是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了解成就及存在问题。而乡土地理内容编制时则遵循了这样的线索:区域不同——资源和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也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另外,教材中还应用了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编写形式,体现了因地制宜思想。正面案例有助于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因地制宜,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条件差异进行生产建设,即怎样扬长避短。反面案例则让学生明白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危害及后果,增强因地制宜重要性的认识,这正是为其将来投身到经济建设中时能真正“用我所学”作铺垫。3、将案例教学贯穿了教材编写的始终。乡土地理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它把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案例形式写进教材,如:地理与衣食住行,地理与当地工农业生产等。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其中的地理背景。三、教师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为学生到生活中学习地理提供有力的保证以扬州市教研员朱雪梅老师主编的乡土地理教材试用本为蓝本,各地乡土地理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在乡土地理教材实施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具体体现在:1、新理念促使教师构建了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乡土地理教材的实施使地理课程知识的覆盖面更加宽广。教师已经意识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驾驭地理教学的瓶颈,他们已不再象以前一样,把自己定位在书本、学科、成绩、校园这几点一线的狭小空间,而是向书外,向其它学科、社会生活扩展,构建了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是原有结构的重组,更是吸收了先进的理念、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全新的科技前沿知识,来完善、充实自己,新旧知识相融合,以满足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需求。2、调整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了让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理念,教师们都知道要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去认识周围世界,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这几年中已完全体现出来。乡土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素材,对于学生来说大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世界,但答案及原理多是未知的,教师这时则会把自己的位置从居高临下的权威降到“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实现了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彼此间真正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更充分允许学生质疑,并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身外的“生活世界”和内心的“地理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实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目的。3、教师仍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教师除了从常规教学能力的提高外,更加注重了以下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教师不仅具有了独立获取、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而且更是加强了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为乡土地理的信息并非主要来自书本,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其次是具备了从多种渠道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力,具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地理课程资源以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在强化自身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大多地理教师已能通过彼此合作的方式制定活动计划,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及方法,能够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动手实践能力。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实现了从全方位引领学生将学习活动从课堂“主阵地” 延伸到课外、到社会生活,使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更为密切,从学校教育过程入手,为学生将来走向生活,更快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㈢ 如何达到利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又差异化个性化培养

一、差异化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们考虑的是“怎么教”,极少考虑“教什么”。而“教什么”涉及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问题,对于满足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怎么教”这个问题更为根本。因此,在形成推进“差异教育”改革的共识,且具有一定的师德师能准备后,我们便把构建差异化的课程提上了议事日程。该校本着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选择的原则,着手构建“差异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改革,如一门课程在两个地点教学、两种教学进度,让学生选课走班,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二是将地方课程的内容与国家课程的内容、学校的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三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尽量做到校本课程的个性化,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针对九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发实施了校内必修课、校内选修课和校外自修课三类校本课程。这既改变了课程结构单一而僵化的局面,又照顾了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求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内必修课程——为了落实“必修”的要求,我们直接将校本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根据学生年龄段和需求的不同,分别开设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我上学了”“铅笔字书写”“钢笔字书写”“学法指导”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英语口语启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探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热爱家乡情感的“乡土地理”课程,以及在省内外各级比赛中摘金夺银的“游泳特色”课程等。作为东营市唯一一所“山东省游泳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全国100所体育(游泳)传统项目学校”,东营市育才学校积极探索教体结合模式,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游泳校本课程,在保证学生正常的课程学习时间和秩序的同时,做好普及和提高两篇文章,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游泳运动员,并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一说起该校的游泳课程,家长们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现在孩子吃饭不挑食了,原来为了吃饭没少和孩子吵吵,自从孩子练习了游泳,回家就嚷着饿,吃啥啥香,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我们都怕他噎着”,一年级李明宇的家长带着花儿一般的笑容说道。三年级王一然的家长抢过话头说:“俺们家然然从小身体弱,只要天气有变化,十有八九就会感冒发烧,吃药预防,注意天气穿衣,为此没少操心,但是见效甚微。二年级转到育才后,因为参加游泳训练,现在身体壮实了,感冒少了,我们也舒心了。”截至目前,东营市育才学校游泳队员代表东营市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84枚、银牌88枚、铜牌107枚,培养出了国家健将级运动员1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0人,国家二级运动员47人。其中5名队员分别被中国地质大学、西安交大、暨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山东大学特招或免试录取,7名优秀运动员被选拔到山东省和黑龙江省游泳运动队,为东营市赢得了荣誉。该校还以游泳为媒介,与韩国首尔德寿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合作,彼此拓宽了交流合作领域,提升了双方的学水平和品质。校内选修课程——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因时因地制宜,开设了11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生活技能、艺术审美、学科拓展六个方面,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王鹏老师最早开设的为太极拳课程,当他发现学生对小语种的需求更为迫切后,马上利用个人曾到法国任教的优势开设了法语课程,现在法语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热情最高、效果最好的精品课程之一,并形成系列讲义。七年级的刘雅欣同学兴奋地说道:“在法国留学的表姐过年到我家来,我们两个用法语进行简单对话,令表姐刮目相看,她一边竖大拇指,一边称赞我法语说得地道,我心里如喝了蜜一样甜。”她还说,一定要学好法语,也要像表姐一样到法国留学,亲自去看看巴黎圣母院和埃菲尔铁塔,寻访巴尔扎克、莫泊桑、拿破仑的故居。这一番话道出了学习法语小语种校本课程学生的心声。仝涛老师所带摄影课程的学员现已成为学校大型活动摄影的主力,经常举校园摄影展;康春云老师所带的二胡课程的学员和薛莉莉老师所带的“炫舞”拉丁舞课程的学员为全市素质督导评估、市教育局现场会、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会年会暨初中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博览会等活动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这些课程每学期初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的申报调整,满足学生动态的学习需求。校外自修课程——主要包括经典阅读和生活技能两大类。作为校内课程的有机补充,此类课程虽然要求学生在家及校外进行自修,但学校会统一组织考查,并将学习绩效记入学生的学习档案。(1)经典阅读课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本着吸收中华文明之精华,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该校开设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要求学生每学期在校外自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着,由学校考核学生自读情况。八年级耿瑶卿的家长说:“以前,一到假期,我们大人们都上班,孩子自己在家,出门时嘱咐好的要认真做作业,由于缺少监督,孩子等我们一走,就看电视、玩电脑,甚至聚在一起打扑克,没少操心和唠叨,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自从学校开展经典阅读课程,并指定书目阅读,孩子的变化让我们越来越高兴。开始孩子十分不情愿,但是学校要定期考查并计入个人成长档案,为了自己的学分,他们慢慢地走近阅读,进而一发而不可收,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现在假期在家看电视、打电脑游戏的少了,到书店、图书馆买书读书的多了,饭桌上关于读书的话题多了。”(2)生活技能课程。针对当前的学生绝大多数属独生子女,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整理东西等生活技能较差,以及不会与人相处等实际情况,学校利用家庭中蕴涵的丰富育人资源,开设了生活技能校本课程。通过家庭基本道德准则、礼仪规范、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具体家庭事务的学习、实践,以及对家庭事务的处理和管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和家庭经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美好生活之志趣与理想,培养其适应现代生活的良好素质。五年级刘怡然的妈妈掩饰不住自己的欢喜说道,“孩子现在已经学会做西红柿炒鸡蛋、肉末茄子、炝藕片等七八个菜,还会自己下面条、帮我们包水饺、馄饨,一到做饭齐上阵,一家人其乐融融。”以往从来不洗袜子、衣服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现在开始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东西,学会自理了,家长们逢人便夸。二、差异的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学校开展的多样化校本课程,既顺应了教育的差异化要求,又为“差异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这些为学生信精心设置的贴心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每一位学生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并借助“选课走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种独具创意的“课程超市”,改变了已往“柜台式”的单一选择模式,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使其个生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校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并通过实施“差异走班”这一方式,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到创造性的实施。如针对生源复杂、学生学业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数学、外语两门学科)的大难题,我们在部分年级进行数学、英语“差异走班”教学实验。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有顾虑:低起点的孩子凑在一起,纪律会怎样?成绩会不会变得更差?老师们也有顾虑:两套教案,工作量太大了,怎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呢?低起点的班级内部缺乏学习带头的学生,行吗?针对家长的顾虑,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发动,说明实验的目的就是培优补弱,减少两极分化,争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组织数学、英语教师研讨两种班级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注重关照学生之间在数学、英语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又引导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是:以学生自愿申报为前提,结合家长与教师的意见,他们在保持本年级平行班不变的情况下,将数学和英语分成学习一班和学习二班两个学习班级,实行同步走班上课。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一班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高起点、大容量、快节奏、促边缘”,二班的教学方法是“低起点、小容量、慢速度、多鼓励”。“差异走班”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学期流动一次。马宝宇同学是典型英语的偏科生,以前很少及格,所以他主动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起点低的班级学习。一个学期以后,成绩突飞猛进,“以前老师讲的我总是跟不上,现在我能听得很清楚,很明白;发言机会也多了,信心也上来了,这次期末考试我达到了A等,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又如体育走班实验,每个年级的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同步开设乒乓球、太极拳、健美操、跳绳等八门课程,全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受好,选班上课,每学期调整一次,最终使学生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体育专项特长。教学改革受益最多的是学生,七年级六班王筱艺同学艺术特长不错,但体育有些欠缺,她选择了乒乓球作为自己的体育项目,深有感触的她向参观学习的老师说,“感觉很喜欢这个项目的,现在身体比以前棒多了,等乒乓球练好了,我再选择篮球或健美操项目”。三、差异化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老师,我们小组觉得他们的证明方法是正确的,但有些麻烦。”“好,你们小组来讲一下。”“……像这样,我们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就会少证一步全等。”“我们小组还有更好的方法”,说话间,这个小组的一名同学已经跑到讲台上,抢过了刚才那名同学手中的教鞭……这是数学课上的一幕,同学们在为一个证明方法的最优化发生了争论,类似的场景在东营市育才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上时时都在发生。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农村学生和进城务工子女约占75%的学校学生所迸发出来的生命活力。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真正学好的根本。学校构建了基于差异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认定目标→自主学习→交流释疑→训练巩固→成果展示”五个主流环节,引导每一个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发出适合本学科、各课型的教学流程,逐步形成了具有育才学校特色的自主课堂教学体系。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着力点在于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活动载体是小组合作学习。为此,我校制定了学习小组运行与评价法,通过培训,逐渐使学生熟练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解决现在发展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小组讨论,最终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了“善于交流、勇于展示、敢于质疑”的积极状态,提高了课堂效益。学校课程部督导各班级定期进行“优秀学习小组”评选,将学习小组的运行统一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之中,使之成为建构自主课堂的支持性措施之一。在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张树青老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的学生,讲都讲不明白,小组合作也只能是凑热闹而已”,这是他以前的观点,他曾经是坚定的改革反对派。当看到别人的课堂小组学习取得成效时,他坐不住了。“我常问自己,对于学习小组,对于‘差异教学-自主课堂’,你信不信,敢不敢,能不能进行尝试?”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开始了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尝试,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原来学生的潜力是如此的巨大!原来我以前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多余的,其实学生们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效果还更好!”他震惊了,也激动了,不仅课堂上用,班级管理上也用,年级管理上也用,心得愈来愈多,很快地成长为“学校课改骨干教师”。走进东营市育才学校的课堂,你很少会发现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解。有时是“小老师”在像模像样地给同学们讲课,有时是激烈的争论,有时是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模拟,有时是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自学,有时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这种展示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而且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生命能量得到唤醒和迸发,绽放出勃然的充溢着活力的生命光彩。四、差异化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感“如果教学评价不改,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将回归到零,差异教育改革必须有一个差异化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变旧有的、单一的量化评价为多元性、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动态性评价,建立了差异化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积极的行为反应。一是实施差异化发展评价。学校积极推进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期中、期末考试等级评价制度改革。原有的A、B、C、D四个等级评价法较为粗放,不利于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于是变为A+,A,A-……D+,D,D-十二个等级,使之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更便于学生和家长真实地把握学业成绩。同时,学生的日常评价占30%比重,期末考试占70%比重,两者合并起来作为学生学期总成绩,让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在评价中也有体现,从而真正落实过程性评价。同时,研发并使用了“学生学业水平成绩增量评价分析系统”和“学生学业等级成绩密码查询系统”。增量分析系统体现的是学生学业的动态变化过程,看重的是学生相对于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便进行激励和调控。与此同时增强了教师转化后进生的动力,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期末的等级成绩,通过个人账号和密码可以在校园网成绩管理系统上进行查询,除学生本人外,对其他人保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又维护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自尊。二是实施差异化激励评价。学校依照学生个人申报、班级评化、学校认定的程序,积极开展“多元之星”和“雏鹰争章”评选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星级评选工程从读书、写作、纪律、卫生等方面评定星级,对学生进行有层级、有目标的培养。三是实施差异化动态评价。校本课程实施学分制评价。其中,校内选修课程每门满分为3学分,由学时学分、课业学分或成绩学分各1分组成,需修满48学分;校外自修课程经学校考查后,成绩优秀每门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需修满64学分。此外,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通过特长考级或取得其他突出成绩的学习,可申请自修同类校本课程;申请自修的学生必须参加结业考查、成绩优秀得3学分,合格得2学分。每名学生九年所修课的最低总学分为112分,未达到规定分数者,必须补修,直至合格。四是实施差异化展示评价。如利用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校园节日,他们开展了图书漂流、才艺展示、社区服务等大型主题活动,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及个性特长展示的平台。一年一度的图书超市是校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学习不想‘输’,就来五三选点书”“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书却在六四书摊处”“好书有我,你还在等什么”“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放心换购,假一罚十”……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条幅随风飘扬,叫卖声、讨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到处是书的海洋,到处是欢乐的声音,每个老师、每名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还利用“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传统节日,举各类主题展示活动,并邀请家长与社区人士参与。活动那天,所有学生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家长看到了一个个与自己平时所熟悉却不同的孩子,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让他们大吃一惊,由衷地感谢学校“差异教育”所带给孩子们的变化。七年级七班学生杨子莹家长在参加完艺术节活动,看到自己孩子和其他学生的表演,激动地说:“孩子现在变得自信了,原来比较内向害羞,家里来个亲戚朋友,大部分时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如今,她竟能面对这么多的同学和家长在台上表演节目,并且始终保持微笑,作为家长,真的不知如何感谢学校。”“学校现在开展讲故事、相声大赛、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会、图书漂流、电脑绘画、模型制作、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而且增强了我们的自信。现在,因为参加相声大赛,我表演的相声《二和两的故事》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已经成为了校园明星,到哪里都认识我。”七年级九班学生相一凡笑呵呵地说。学生们从活动展示中获得了自信,赢得了人生成长路上的“一桶金”。五是实施差异化过程评价。学校通过学生学业水平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内容不仅包括思想品德与规范记录,社团活动情况记录,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记录,还包括校园文化活动记录、健身锻炼记录、艺术活动、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记录等。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中,还专门设有“收获园”,记录每个孩子每学年的成长与收获。七年级四班学生蒋思琪指着自己的成长档案中的“全市漫画比赛一等奖”证书,笑容满面地说:“我凭借这张证书,在本学期向学校提出参加绘画类的结业考查,通过自己的画笔,以一张安全警示漫画赢得了老师们的肯定,漂亮地拿下了满分。”五、差异化的教师发展:为学生的差异成长持续助力实施“差异教育”,前提是依靠差异管理促进教师的差异发展。没有差异发展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差异教育”,更没有差异发展的学生。在力促教师差异发展的过程中,该校主要采取了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差异管理模式。在横向差异管理方面,我们按照教科研、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等评估体系,制定了适合教师发展的模式。在科研方面,学校制定了《教科研课题招标暂行法》、《小课题研究管理法》、《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等规章制度,引领导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活动,激励教师争做研究型、专家型名师;在班级管理方面,优秀班主任通过传帮带,将先进的管理经验传授给新班主任,造就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群体;在课堂教学方面,借助省市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市名师等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实施学科和个人建模的方式,建构基于差异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在对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并培养出一批省、市、校级特色名师。在纵向差异管理方面,他们通过对教师差异的分析,掌握不同教师的发展基础,按照不同要求分别对待,帮助每位教师寻求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学校不仅建立激励机制,还在目标、措施、评价等方面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一是实施“青蓝工程”,使青年教师尽快完成人格;实施“栋梁工程”,帮助入格的教师尽快升格,成长为骨干教师;实施“名师工程”,促进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大工程构筑了教师差异发展的平台;二是以多元评价为教师差异发展增添动力,在建立分健全统一的教师评价法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不同类别教师专业发展年度考核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促进发展、目标多元、形式多样的教师差异发展评价体系;三是实施不同形式的校本研究策略,将校本研修分解为学习式研究、专题式研究、问题式研究和课题式研究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师的水平差异,开展四个层级的校本研修活动。六、立德树人无差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德育方向,注重激励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敢于担当并服务于集体。差异教育背景下,学生管理的目标被定义为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变划一的、约束控制式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为学生的差异成长创造了条件,让自主管理成为学生差异成长的有机土壤。一是按照“爱责同行、个性鲜明的阳光学子”的培养目标,规划并积极实施了序列化的爱责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开展欺负与干预主题、学习方法与习惯指导、青春期教育等活动,同时完善了班主任结对帮扶制度和对班主任及助理工作的督导、考核与评价法,从德育队伍上保障学生自我管理的外在条件。二是成立校级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自律委员会成员的选拔,采取竞聘上岗方式;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涉及纪律卫生检查、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班级互动、校际沟通等内容。“我竞选学校纪检部委员一职,主要采取课间巡查、量化评比、落实整改……强化校园、班级和课间的秩序管理,养成入楼即静、入座即学的良好习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才艺是舞蹈《赶海的姑娘》和歌曲《文明在哪里》,请欣赏……希望大家投我一票,如果我有幸能成为文艺部的一员后,一定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同学们编排舞蹈,协助老师们搞好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活动。”“我想竞选体育部委员一职,我爱好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长跑曾获得全市中小学体育联赛第二名。如果我当选后,一定给学校多提建议,开展一些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举行一些体育赛事,让校园里多一些帅气潇洒、动作轻捷的男子汉,少一些气喘嘘嘘、一摇三晃的小胖子,提高大家的体质,增强健康指数……”这些是校级学生自律委员会热闹非凡的竞聘现场,同学们都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积极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向评委推介自己。三是建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运行体系。其一,注重加强班干部培训,指导他们自主开展工作;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局面。其二,建立班长轮流值周制。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由六位同学自愿结合,组成一届临时班委,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完成本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其三,创建特色班集体。全班同学积极围绕特色班级创建开展自主管理活动。“一个班级就是一个舞台,指导学生通过生旦净末丑角色的扮演,体验着各种角色的生活样态,咂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班主任崔静老师如此形容班级生活。如何管理好这方小舞台,班主任们与学生可谓是斗智斗勇,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招。班主任高文锋老师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了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运行体系。具体做法为:1.注重加强班干部培训,指导他们自主开展工作;班级日常事务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局面。2.建立班长轮流值周制。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由六位同学自愿结合,组成一届临时班委,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完成本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工作。3.创建特色班集体。全班同学积极围绕特色班级创建开展自主管理活动。四是构建班级自我管理和自我活动机制。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使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选择、自主参与的权利,从而做到“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班主任任滨舟老师把小组建设灵活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节能检查组、安全管理组、语言文字管理组、公物管理组、文明督查组、文艺管理组、体育管理组、图书管理组、欺负干预组等小组,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高效性。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并组织旨在关注成长、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发展需求的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通过“文明礼仪”“习惯成自然”“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班会,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开辟东营市图书馆、清风湖风景区、东营湿地博物馆等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学雷锋、卖报纸、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远足、“中国梦,亮在不同岗位”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社会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内容记入成长档案,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切实发挥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的作用。七、差异化的家校合作:为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校75%左右的家长为农民、个体经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这就要求该校必须加强家校合作,通过更新家教观念,转变家教方式,提高家教水平,共同为学生营造幸福和谐的成长环境。

㈣ 怎样释放地理教学的生命力

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在初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范畴,既与地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穿插,又与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相关联,是各学科的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交融、浸透和交流。
学科之间的整合优势是突出学问的系统性,便于各科教师对等交往、相互学习、共同开展,变学科的单一教学形式为多样化、多人化、多元化教学形式。例如:环境污染的管理;地域文化建立;自然与人为灾祸的发作;天气变化状况;就业方向讨论;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南水北调利害剖析;人口与自然关系;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中城市久远规划等。这些生活问题不只仅只是地理方面的问题,还触及到其他学科的问题,因而,学科之间的整合意义严重,需求我们高度注重。
二、要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
地理教学活动不能只限于单调、封锁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开发应用课外的活动空间,做到“事事有地理,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由于地理学科的研讨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而地球表层系统内外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运动的传送与交流,必然招致地理现象千变万化,千回百转,绰约多姿。教师要引导学生到自然与社会中探求地理,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宽广的活动空间。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性,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创新。
学生能够游历地理景观、观看名胜古迹、洞察风土人情。例如,深化工厂、农场、医院部队、花园、大棚、养殖、遗址、要塞、景区、矿山、市场等场所,这样,学生在“设身处地”中翻开了本人的眼光,对他们学习地理、认识地理、感受地理,积聚了大量的鲜活的研讨资料。
三、要发掘乡土地理的资源
乡土地理的资源极为丰厚,在教育教学中不可小觑,是学消费生奇思妙想,涌现出创新火花的源泉所在,它能让学生大量搜集信息和实地调查,具有兴趣性、适用性和研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资源、交通、文化等要素,有利于从当地的实践状况动身,做出某种判别或调整某种方案,便于地理教师对症下药地展开教学工作,对中央经济的建立与开展还具有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乡土地理还能突出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景观和人文情怀,是翻开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汲取新颖空气的途径。
例如,鸡西地域的旅游资源分为环市区旅游汇合区、环兴凯湖景区和环乌苏里江景区三大板块。即中俄界湖兴凯湖、乌苏里江、 凤凰山景区、麒麟山景区、八楞山景色区,理解这些景区,既能够便于玩耍又能够对外宣传,对拉动鸡西地域旅游业开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乡土地理的资源魅力也将得到外来者的喜爱。
四、要追查多样性的教学办法
教学办法影响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选择适宜的教学办法尤为重要,既要思索教学内容的特性又要思索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程度。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化,我们要突破以往单一的教学办法,而不时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办法,以顺应教学开展的需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味喜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研讨学生喜欢的教学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求、主动协作、主动求知、主动开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传统教学办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图示法、观赏法、练习法、讨论法、温习法、参观法、实习法、实验法等,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教学办法也不时创新,吸收了国内、外教学思想中的合理要素,又添加了与时俱进的要素。如,导学式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目的教学法、程序性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性实验教学法、单元达标教学法、点拨教学法、高兴教学法、自学教学法、启示式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法等,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发明了条件,教学办法研讨永远在路上。
五、要树立开展性教师评价
“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有两种功用,一种是强调发挥评价的促进开展功用,另一种是强调教师提高与改良教学理论的功用。评价不只要关怀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发现和开展学生的多方面地理潜质,依据学生的开展需求,树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协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我、改善自我、超越自我。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变革的“路标”,是促进师生利益“共存”的重要力气,教学评价还能使教师更好地深思和总结本人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技艺和程度,鼎力推进学生的创新与开展。展开课堂教学评价的行为应是动态、生长和变化的,要对学生的终身开展担任。开展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反对学生应有的审定和评选,而是优化和调控教学过程,从而协助教师探究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一次有影响的课堂教学评价,还能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动力和导向,以更好地效劳于地理教学。
六、要研讨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含义不同,前者的重心在“校本课程”上,把校本课程视为一个课程板块,与国度课程、中央课程一道构成根底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整体。“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范围具有肯定性、自主性、适用性,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而“校本的课程开发”的主体可表现为不同层面,能够是国度的,也能够是中央的,还能够是学校的,既能够针对局部课程,也能够针对全部课程。所以说,乡村学校研讨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兴味性和生活性,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借助鸡西的总体开展规划蓝图,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留念馆,就具有严重的教育意义,由于这是我省独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抗战历史的专题留念馆,坐落于鸡西哈大河红色文化的发源地——鸡东县东海镇。留念馆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东北抗联第四军降生和开展的进程。从研讨地理学的角度讲,学生应该记住“留念馆”在鸡西地域的地理位置,让“留念馆”成为学生心中的地理景观。

㈤ 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怎么样的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上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l.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是因为这肘学生通过学习“地域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太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只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l.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象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

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这样的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象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4.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㈥ 哪位朋友教教我《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怎么写

额.....这个有点难...好吧,你联系我我偷偷告诉你
我先给你弄个样板,我这个也是网络出来的哦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
十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二等奖。2005年5月,作为活动总结性论文《“走进乡土——南村人文考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思考》,获广州市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论文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2、(2005、7—2007)学科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实验阶段
2005年7月开始,我校英语、历史、地理分别申报课题——《南村地区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番禺历史与社会>(暂名)乡土读本的开发》”、《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快速城市化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初探——以番禺区南村镇为例》四课题成功获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第二批和第三批立项。课题成果取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的良好成果,标志着我校校本课程研究由学科实践活动进入学科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实验阶段,为开展全校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如英语科课题组以《南村人文读本》为蓝本翻译开发了《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学科校本教材,课题组把南村本土文化与英语科课堂教学相结合,将统编教材提及的传统文化例子用本土文化作替换,尽量在英语课堂的相关主题中进行渗透,利用本土资源运用到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交际。此外,他们尝试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测试中作为阅读材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整体的英语教学效果;地理科组王小慧、高健仪老师主持申报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查——以番禺区南村镇为例》课题,紧扣社会实际,以学生周边的事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查》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在该课题进行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了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参与问卷调查设计、调查、统计,而且让其根据调查时自己的感受,撰写小论文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深刻认识到失地农民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课题研究所建立的资源库与课题组继续开展的“南村镇城市发展历程研究”共同构成我校“城市化研究”校本课程和乡土地理教材的一部分,该课题的学生成果还获得番禺区开放性作品一等奖;
历史科组课题《南村地区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读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区的人文资源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渗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由南村镇人民政府出资、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广州地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乡镇地方历史教材,免费发放到南村镇辖区内中学以及部分小学作为乡土历史文化读本,对承传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月, 《南村人文读本》获“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优秀着作二等奖。作为课题成果主要之一的论文《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乡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南村人文读本》开发背景与编写体例探析》先后获广州市“教育创强与校本科研学术研讨会”及教育教学论文评奖活动一等奖、番禺教育学会第19届年会论文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学会2007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和评选二等奖,2007年9月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历史科组的另一课题《<番禺历史与社会>(暂名)乡土读本的开发》的结题报告获“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优秀研究报告二等奖。作为课题成果主要之一的论文《区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新尝试——《番禺历史与社会》(初稿)乡土历史读本的编写体例与成果特色》获2007年度广州市中学历史论文年会评比一等奖。
2005年11月14日, 我校历史学科曾代表番禺区历史科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高级研讨会(沙湾红基小学现场会)并作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思考——番禺区南村镇乡土历史读本(教材)的开发历程与探讨》的发言,得到了与会的全国教育专家和名校长、教师的广泛好评及区、市教育主管领导的肯定;2007年3月, 我校历史学科参加番禺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结题鉴定汇报会,作《<番禺历史与社会>乡土历史读本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汇报发言。
3、(2007——今)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全面铺开、特色发展阶段
到2007学年第二学期,番禺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发展已经步入第三个阶段,而刚刚完成结题鉴定的番禺区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也将进入课题深化与成果推广阶段,再者,像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已开展多年的开放式考试(查)也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报的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南村侨联中学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正是在这样的科研大背景下被批准立项的,与此同时,我校已成为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成化研究》实验学校。
所以,我们很幸运有了以上的教研背景,我们将整合转化、完善、提升我校在学科实践活动阶段所形成的,现有的学科活动和校本研究成果,依靠本校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同时依靠校外教育专家的智力支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园文化在内、能够提升学生乡土人文素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喜爱并愿意为之去实践探索的校本课程、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感悟的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从而逐渐积淀起学校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南村侨联中学特色品牌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开展本课题研究
1、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的目标指向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实现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从而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和谐有个性地发展。
2、是学校特色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的内在需要
校本课程的关键要把握好“校本”和“发展”两个方面,即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发展。南村侨联中学是一所由镇政府牵头,港澳同胞联合捐资兴建的公办农村初级中学,近年来,随着南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镇政府加大对我校基础设施的投入,我校在学生素质,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校期末考试和中考多年超过区平均分。但学校教学中偏重知识灌输,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层面上,忽视思维发展、能力培养的现象还较多有存在,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改变学科教学上,重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轻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尤其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为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开发有主题的、综合性的、探索性的、以专题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3、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以往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于教学、教育手段和方式等。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本身构成了课程实施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我校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面临的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在教育发展趋势中寻找结合点,在自我完善中寻找跨越点。促进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为,从“知道做什么”和“知道怎样做”向“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方向提升,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舞台。
4、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而素质教育实质是和谐的,人本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教育部门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方面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性,其突出表现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试图将学生从原有的应试体制中解放出来,搭建使人的基础素质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发展的平台。
所以,以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并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校本教育系列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张扬个性的机会,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达成和谐教育的目标。
与此同时,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体优化的大教育观、和谐有序的教育过程观、能动发展的学生观、民主融洽的师生观等理念,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时空范畴内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通过创设和谐的环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有效策略,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爱好主动发展,实现社会需要与自身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
5、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番禺区南村镇,社会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荟萃,2007年底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作为教书育人的校园,南村侨联中学人文环境尚显单调贫乏,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结合镇政府对学校的第三期建设,学校运用南村镇天独厚的区域人文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和品牌已经是顺理成章,营造教书育人的人文氛围正当其时。我们在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园文化在内、能够提升学生乡土人文素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喜爱并愿意为之去实践探索的校本课程教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感悟的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的基础上,逐渐积淀起学校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南村侨联中学特色品牌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分析南村镇侨联中学的义务教育教育教学水平、人力资源和校园文化现状,调研和评估校内外课程资源特色与优势,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学校校舍全面改建为契机,运用校内的教师专业优势和学生特长,校外周边得天独厚的区域人文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教书育人的人文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提升学生乡土人文素养,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感悟的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运用到从学科教学、学校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办学宗旨与方向、学校品牌创建、教师发展等方方面面,最终积淀起校园人文精神,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调研学校内和周边地区可资校本课程研究利用的人文资源与价值评价。
我校所在的南村地区是广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区、“华南板块”的核心地区,历史上人杰地灵,物宝天华,是番禺乃至广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适应急剧都市化的趋势,发展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的社区文化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将在原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我校教师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挖掘南村可资校本课程研究利用人文资源并进行价值评价。基于对南村地区人文资源的初步调查和对地方课程开发的普遍价值取向的分析,我们认为,南村地区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第一;培养学生了解南村、热爱南村、服务南村的情感与价值取向,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保护和传承南村地区雅俗共生的文化形态和优秀文化传统;第三,促使南村地区包括天然和尚、黎遂球、高剑父、邬庆时、崔蔚林等文化名人的优秀文化和学术传统,海云诗书派、植地庄、七星岗抗日事件所体现的优秀地域品格精神,即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员岗飘色、南村刺绣、龙船头制作等所体现的优秀民俗工艺文化,从余荫山房、邬氏光大堂、黎永思堂和大量古民居等所体现的岭南广府民系优秀建筑艺术等一系列优势文化与教育部门提倡的主导文化的融合。
(2)建构和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2006学年开始的番禺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发展已经步入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式推动阶段,第二阶段是课程规范阶段,第三阶段是特色发展阶段。我校将以建构和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首先是建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设计模式。课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四个要素进行规划,并遵循一定的开发流程(模式的基本结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设计模式就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设计,本研究主要采用系列专题模式、即活动领域——活动主题——研究课题——探究问题。
其次、是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课程化体系。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课程化体系,第一层是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第二层是课程化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第三层是课程设计的模式,具体如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
整合
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
活动领域,例如:人与社会 课程目标
活动主题,例如:走进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
研究课题,例如:走近南村历史名人 课程实施
探究问题,例如:南村历史名人对我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程评价
第三、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实施的操作体系,按照理论学习——专家指导——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反思提升——形成成果的流程去操作。
(3)校本课程开发
开发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通的设计与制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展示班级风采,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度,从而建设各具特色、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通过对教室、办公室和走廊内科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良好愉悦,人文气氛浓郁的工作环境,提高师生的文化艺术品位,丰富其精神世界,建设具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烘托出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做好准备,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或步骤:
第一步: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第二步:根据情景分析,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模式。包括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制订开发实施计划,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等。
第三步:组织和实施,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试验。
第四步:评价与改善,包括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的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等的小组和全校交流评价。
校本教材开发包括各学科校本教材课系列(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人文学科),德育活动系列,综合实践系列,学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学校品牌创建校本课程开发等。
(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开发校园环境课程是体现素质教育和学校特色的新型课程。校园环境课程无所不在,它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从校园文化课程中会学到有益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
其中,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建设和设施;社会环境包括教师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团体,奖惩制度等;文化环境包括学校或班级文化,如校史,校风,仪式或活动,如升旗,班会,学校大型活动等。这是实现环境育人的的重要途径。
我校将要开发的校园文化成果包括:
物质文化成果:提取南村乃至番禺地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迹和历史人物,如员岗村东汉古墓出土文物、禺南开拓第一人——东晋陈玄德将军、明末清初天然和尚、海云寺与“海云诗书派”、抗清民族英雄、牡丹诗状元——黎遂球、清末洪兵起义与贲南书院(沙茭团练总局)、岭南画坛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广游二支队与植地庄、七星岗抗日等设计成人物群雕或浮雕的形式,形成南村历史文化名人广场雕塑(场文化)和南村地区重大历史事件群雕墙(墙文化),岭南画派,海云诗歌,海云书法经典作品长廊(廊文化),还有教师办公室文化;
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校训,校徽、校歌,校徽,教风,学风,形成一系列作为新生入学校史教育素材;班级的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和收集大量与本研究工作相关的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帮助研究工作顺利展开。
2、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的需求和建议,调查分析教师、社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状况,获取校本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方面的信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社区调查等。
3、行东研究法。立足于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校行政引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共同参与,积极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最终上升为经验,以指导后阶段研究工作。

3、研究组织
课题主管部门:番禺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
领导专家顾问组:
卢炎安(番禺区南村镇人民政府镇长)
陈乃权(番禺区南村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吴岳冬(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姜 涛(番禺区教科所,副教授)
冯永广(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陈志禧(番禺区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张志海(番禺区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课题组组长:冯少豪
课题组主要成员:肖东平 卞广清 朱光文 张凤云 高健仪
罗伟丰 姜华 黄嘉斌 曾庆文

4、研究分工
冯少豪:负责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全面策划、体统,课题研究经费的筹措等;
肖东平:负责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各学科与子课题之间的关系等;
卞广清:负责组织课题理论学习、课题申报与开题报告撰写、修改,组织课题开展等;
德育美术组:
张凤云:负责“兼爱思想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子课题和“岭南画派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活动”子课题研究;
组员:
历史组:
朱光文:负责撰写、修改开题报告、“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化研究”子课题研究;
组员:谭春媚
英语组:
黄嘉斌:负责“南村镇乡土特色英语教育与学生活动”子课题研究;
组员:唐容珍、何燕琼、刘善静、崔燕梅
地理组:
高健仪:负责“南村镇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活动”子课题研究;
组员:王小慧
政治组:
曾庆文:负责“南村镇乡土人文政治与学生活动”子课题研究;
组员:刘伟民
信息技术组:
罗伟丰: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与信息技术资源库建立”子课题研究;
组员:
语文组:
姜 华:负责“海云寺诗派语文乡土诗歌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活动”、“中学语文古典诗歌选编”两子课题研究;
组员:吴道政

5、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2007.9——2008.2):准备酝酿阶段。
(1)转化、完善、提升我校现有的学科活动和校本研究成果;
(2)组织专家讲座、课题理论学习、校外学习等;
(3)课题论证与申报;
(4)各子课题组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搜集、整理
(5)学科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学科的课程计划。各子课题和科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和申报,包括各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6)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08.3——2009.2):全面实施阶段。
(1)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汇编教师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集,校本课程系列成果,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品集等;
(3)结合学校第三期工程建设开发校园文化:包括场文化、廊文化、墙文化、办公室文化等物质文化,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校训,校徽、校歌,教风,学风等非物质文化。
第三阶段(2009.3——2009. 9):总结、鉴定、交流阶段。
结题报告、专家鉴定阶段性交流总结(结题报告、音像资料、成果展示)

6、经费分配
(1)经费的来源: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资助0.5万元,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政府资助5万元,学校自筹0.5万元,总计6万元。
(2)经费的分配:
专家顾问费:1万元
科研业务费:2万元
图书资料费:1万元
印刷出版费:2万元
7、预期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
(2)编成“南村侨联中学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成果系列丛书:
a教师论文(或教学案例)集;
b校本课程分为“四个系列”——学科活动系列、德育活动系列、综合实践系列、校园文化课程系列等,四种类型,读本类、学材类,教材类,专题资源库类等;
c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品集;
(3)校园文化开发成果(方案),包括结合学校第三期工程建设开发的校园文化成果,包括物质文化成果:南村历史文化名人广场雕塑(场文化)和南村地区重大历史事件群雕墙(墙文化),岭南画派,海云诗歌,海云书法经典作品长廊(廊文化),还有教师办公室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校训,校徽、校歌,教风,学风,形成一系列作为新生入学校史教育素材;班级的班徽、班旗等。
(4)课题成果资源库或网页。

㈦ 乡土地理的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象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 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这样的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4.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开发乡土地理校本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