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地理知识点哪些
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经纬网 宇宙环境 天体 天体系统 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热力环流 陆地水 地壳内部物质组成与循环过程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的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天气系统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带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
人口与城市:聚落 人口增长的模式 人口的迁移 环境承载力 合理人口容量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服务功能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的区位因素 工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联系 交通运输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地域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南极洲 知识点 区域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 荒漠化防治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地球 数字城市
❷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
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 。大气 对流 运动显着;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着。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4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42.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43.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44. 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 地带。
45.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47.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48.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49.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50.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51.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53.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5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55.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9.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6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4.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65.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66.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67.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69.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70.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71.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72.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73.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75.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77.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79.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80.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82.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84.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86.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87.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88.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89.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9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91.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92.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93.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
94.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95.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96.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97.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01.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02.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03.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①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②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③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106.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107.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
108.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109.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
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1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4.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15.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11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11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0. 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
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122.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124. 人口稀疏区:①寒带(西伯利亚)②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127.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
129.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①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131.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134.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136. 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系统
❸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2011-01-09 17:15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3楼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回答者: 122.15***8.* 2009-11-22 13:34
检举???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回答者: 我叫天使cc - 一级?? 2009-11-26 20:04
检举???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011-01-09 17:15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5楼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着;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2011-01-09 17:15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6楼
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2011-01-09 17:20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7楼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2011-01-09 17:20回复
伤花已开
核心会员7
8楼
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
❹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日心说”、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3.天体系统天体概念: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1.496亿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3.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 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 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反应式 4H 高温高压 He+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概念: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意义:计量时间的尺度。农历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星期: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 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2.载人航天探测
3.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 3 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1.空间垃圾
的来源 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2.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损坏
3.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 通常所说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概念: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4.周期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3.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4.意义: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15°/小时
2.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4.特别的计时: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二)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2.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 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 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 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我国传统: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义: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2.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着;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O 3 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 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 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 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7月 亚洲低压 夏成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风向: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 暖锋: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①气压状况:低气压 ②中心气流: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①气压状况:高气压 ②中心气流: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 CO 2 →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冬雨夏干
温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 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 降水较少两极地区 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数值特征 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 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 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 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收入:太阳辐射 支出: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水平分布: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3.5%
2.分布规律:全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最高:红海4.1%,最低: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气候:蒸发量>降水量 盐度高。洋流:暖流经过海区 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 (3)对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舟山渔场—最大渔场 海洋水产: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权益: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 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 上升冷却 岩浆岩 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垂熔 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 海岭海沟 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补给类型: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1.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 (2)水能的开发
2.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3.矿产资源 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喷发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
❺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地理信息将技术
1.自然地理:太阳系,如小行星带的位置,关于登月测日等一系列的时间
地球的运动,如公转自传,四季时间地方时,尤其时间的计算和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地图,如比例尺,等高线
地球上的大气,如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图,各种风的形成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气候植被的关系等如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我国和南亚的不同),降水量
地球上的水,如土壤中个成分比例图(就是水合其他成分的那个图名字记不得了),河流补给类型,洋流的分布,海洋的水温及研读分布,直布罗陀海峡
地球上的陆地,如化石,山脊山谷成因及代表地方如我国的华山是断层中的地垒,六大板块,,洋流如洋流的分布和一些图书的洋流及与杨柳有关的如渔场啊气候啊植被啊的关系等
2.人文地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如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能源消费构成
农业生产活动,如粮食作物分布,各个主要地区及国家的作物分布如美国作物带的分布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农业生产的条件(自然和人为)我国农产品
工业生产活动,如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工业区形成因素(形成条件衰落原因发展条件),各个场频先关之间的联系如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五大湖,鲁尔区等,我国几大工业区
人口与城市,如对于生育死亡因素的影响,世界百万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城市道路模式如同心圆模式及代表城市,城市星辰原因如华盛顿是因为军事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如交通运输点线面,交通图铁路为主,几大航线,石油航线 ,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及所属国家)世界贸易的格局
人类文化与旅游,如我国世界文化名录,世界文化划分及概述,宗教
环境,环境污染海洋的污染尤其原油泄露问题,土地荒漠化,臭氧和酸雨 ,可持续发展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如主要组织如北约,世界地理分区政区图
3. 世界地理:世界地形,之最,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比较,地形图等高线,海底地形,个大陆主要分区及分区上主要国家的相关知识如北美洲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两国的重要工业区及分布情况周边资源状况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农作物带、植被气候类型等
4.中国地理:疆域和行政区,民族,地形,气候,主要黑酷和湖泊,由南到北由东倒西的气候环境植被的差异,主要工业区,土地资源的治理和开发 ,南水北调,水土流失的治理,铁路图,景区,地方的综合开发治理,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利用
5.GPS和GIS
大概就这个样子希望对你有帮助啊,老师有带复习,跟着复习就差不多,还有两个月就考试了祝你成功,加油Fighting! O(∩_∩)O~
❻ 地理知识点总结,要全。
高中地理690个知识点汇总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43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44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5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7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48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49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60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62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66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1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2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74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5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76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
的关系最密切
77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79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0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
之越长。
82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3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4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
收能力很强。
85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87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88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89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
力越大。
90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92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93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4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5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97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99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0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动
101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
风)。
102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3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
锋)春季的沙尘暴
104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
针。
105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
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
针。
106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07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08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09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0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
(一种)
111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2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
东岸20-35°
113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
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
制。30-40西岸
114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
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
岸。
115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
岸。
116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
控制。温带内陆
117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18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19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0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1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
行风的上风向
122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
云雾、地势等)
123
台风(飓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4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5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
移动方向和速度。
126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27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28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
会安定。
129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
作制度等。
130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
大。
131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2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3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4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5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
破坏。
136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37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
酸性气体。
138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39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
④危及人体健康
140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
资源综合利用。
141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2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
的71%。
143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4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
围内。
145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46
海水热量的收入
太阳辐射
147
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48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49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0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1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2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153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4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5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56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57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58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
动。
159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
海峡)。
160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
流动。
162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
动。
163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4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
亚寒流。
165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
流。
166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
亚寒流。
167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
利寒流。
168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69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
规律判断寒暖流
17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
171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2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
发电。
173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
补偿流。
174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175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176
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
道。
177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
水腐蚀性等)
178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
乐。
179
着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
白令、曼德等。
180
着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1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182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
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
佳航线服务。
183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184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5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
油渗漏)
186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87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88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8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
资源。
190
领海、专属经济区
12海里,200海里。
191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2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3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4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
用的要求。
195
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196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197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
理岩、板岩。
198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
-熔化→岩浆
199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0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1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2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
变迁)。
2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
动形成地貌。
204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05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
褶皱山脉)
206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
陆地边缘)
207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08
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09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
物,成为山岭。
210
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
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
谷地。
211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2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
成岩作用。
213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
地、沙丘等。
214
水资源的概念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15
陆地水的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16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
大气降水。
217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18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19
潜水
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0
承压水
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1
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
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2
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3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
互补给
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4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25
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
移⑤能量交换
226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
荒漠)
227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
树(风向)
228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并释放出氧气
229
生物循环的作用
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0
原始大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1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
物物质⑤环保
232
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3
土壤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4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35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
236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
(20-30)。
237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38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39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0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1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
寒带
242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3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4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45
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
作用
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
改造陆地环境
246
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47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
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
体性
248
能源资源的分类
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49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0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
用
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1
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2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3
地震震级的大小
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
级能量增大30倍
254
火山的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55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
动面整体下滑。
256
泥石流的成因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57
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
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58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59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
开展宣传教育
260
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61
农业的投入因素
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262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
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263
农业按投入分类
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264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265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
性)、水源
266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
品基地)
267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
⑤喷灌
268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
位的影响
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269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
雨林区
270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
大⑤科技水平
271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72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
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
距海港近
273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274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75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
兰
276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
(美国)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
技
277
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
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278
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
甘蔗、果树、桑蚕、鱼
279
混合农业的分布地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80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
(澳大利亚)
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
好
281
工业的投入因素
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82
工业的产出
产品和三废
283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
系
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
型
284
❼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选修二
知识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你只是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像对待任务似的应付学习。但你如果深入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了解许多所不知道的道理。知识的力量让你沉醉,甘愿深陷其中并发现宝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选修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1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 洋 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 89% 11%
水深 一般在3000米以上 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 影响较小 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 不大 比较大
海流系统 有独立的系统 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 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 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 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 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 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2
第二课时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海水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
[经典例题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解析】(1)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热量收入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图可知热量收入最多在赤道以北10°N附近,从全球海洋看热量收支平衡,而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不一定平衡,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A、D。
(2)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且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由于近岸洋流影响导致水温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故正确选项为B、D。
【答案】(1)AD (2)BD
(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 方法 :
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不超过1%
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如下图)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二、海水的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二)洋流
(1)洋流分类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2)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3
第三课时
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如图所示: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
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3.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三、海岸带的开发
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
(1)定义:
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
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
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1)滩涂养殖
(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
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
(3)海洋旅游
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
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水资源利用
①海水直接利用
②海水淡化利用
2.化学资源:
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
3.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
(2)渔业资源分布: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
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
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
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4.海底矿产资源
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
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五、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1.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2.海洋能特点:
①总量大、密度小;
②可再生
③污染小,属清洁能源;
④时空分布不均
3.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六、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1)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
(2)海洋环境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投资高、难度大、风险大
(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1)海洋交通与通讯
世界主要航线有:①北大西洋航线:由美国,加拿大东海岸,横跨北大西洋至英国,然后分南北两线。南线沟通西欧或入地中海到达南欧、北非各国;北线入波罗地海,连接中欧和北欧诸国。世界上有1/3的商船航运在这条航线上。
②亚欧航线也称苏伊士运河航线:由亚洲各个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欧洲。波斯湾所产石油经这条航线,向东去日本,向西去欧洲各国,因此该航线是西方国家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但受苏伊士运河航道限制,超过25万吨的特大船只仍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南北美航线,也称巴拿马运河航线: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和运送阿拉斯加的石油具有特殊的意义。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等国的农矿产品也多由此转运输出。
④北太平洋航线:北美各国同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加。
⑤非洲航线,也称好望角航线: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它是从欧洲到东南亚、东亚的唯一海上通道。目前,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油轮散装船舶仍要利用这一航线。它对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也利益攸关。除此以外,还有南大西洋航线、南太平洋航线等。
(2)围海填海造陆
地理高二知识点人教版选修二相关 文章 :
★ 地理高中选修1知识点
★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选修2
★ 高二英语人教版选修8知识点大全(2)
★ 高二地理选修六知识点
★ 地理选修五知识点
★ 高二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 高二地理选修6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英语人教版选修8知识点大全
★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选修四第二章
★ 高三生物选修二知识点整理分类
❽ 国际经贸地理中的无形贸易是什么意思
无形贸易又称服务贸易无形贸易是“有形贸易”的对称,指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主要包括:
1. 和商品进出口有关的一切从属费用的收支,如运输费、保险费、商品加工费、装卸费等;
2. 和商品进出口无关的其他收支,如国际旅游费用、外交人员费用、侨民汇款、使用专利特许权的费用、国外投资汇回的股息和红利、公司或个人在国外服务的收支等。以上各项中的收入,称为“无形出口”;以上各项中的支出,称为“无形进口”。
有形贸易因要结关,故其金额显示在一国的海关统计上。
无形贸易不经过海关办理手续,其金额不反映在海关统计上,但显示在一国国际收支表上。
❾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敏锐的感觉其有用程度及不上常识的一半;四十个智者方才抵得上一个常识丰富者。只愿带金子的人每天都会为缺少零钱而束手无策。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总结 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 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 、 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
高中地理大气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着;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每次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3、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4、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
②判断热量带
③判断雨型。
25: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 种植 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
高中地理知识归纳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接口)、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水环境
1、水回圈: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 雨水 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
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
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10)地理里面的支出什么扩展阅读
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着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