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地理,关于洋流必须掌握的考点,你都知道多少
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三种。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Ⅱ 高中地理:什么决定了洋流流向是大气环流么求解释,在线等!
洋流流向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如果只能写一个那就是大气环流了。另外海水的密度等也会形成洋流,这是局部的
Ⅲ 我儿子高中二年级了,地理课讲的洋流问题一直搞不懂,谁能帮下
1.要想学好洋流,先要做好两个准备工作;
2.记忆好世界海陆分布:七个大洲的位置和轮廓(背地图)等等;
3.记忆好南北半球信风带和西风带的位置和风向;
4.以赤道为起点分别记忆各大洋洋流分布图。,赤道南北两侧分别为南北赤道暖流,在信风带的信风吹拂下,都向西流。
5.北太平洋大洋环流呈一个“8”字形,我们可以从北赤道暖流开始记(一定要看着地图记),北赤道暖流向西流,遇到日本群岛后转向北,成为日本暖流,到北纬40度左右,在受到西风带的西风的吹拂下转向东北,成为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继续向东北流,当遇到北美洲大陆后,受到陆地阻挡,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叫加利福尼亚寒流,一支向北,叫阿拉斯加暖流。阿拉斯加暖流沿着北美洲大陆向北流去,遇到陆地阻挡在千岛群岛附近又沿着亚洲一侧的陆地向南流回来(此时看图注意要忽略那些细小的洋流分支,不要被它们迷惑),这样这个“8”字就画完了。
6.北大西洋大洋环流也呈一个“8”字形,不过是具体的洋流名字变了而已。
7.南印度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的大洋环流呈一个“0”字形,它们的起点都是南赤道暖流(向西流),遇到西风带的时候,都叫西风漂流。
8.北印度洋大洋环流虽然也呈一个“0”字形,但是受季风影响,和前面的都不同。冬季为逆时针方向,夏季为顺时针方向。
9.洋流还有其他知识,比如密度流,渔场成因等等,不过学会上面这些主要知识,剩下的应该自己就能领会了。
总之我觉得就是背那幅洋流分布图,把那些海陆轮廓和洋流名字(只限于上面提到的26个,其实这26个还有很多重复的呢)和位置背在大脑里。如果那样您的儿子做洋流的题就可以无往不胜了。
打了这么多,希望没有做无用功,他能够看懂,希望能帮到您。
Ⅳ 高中地理:什么是洋流
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铅直流动.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
根据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将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种类型.
①在盛行风吹拂下,表层海水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风海流.(世界上的洋流大多数是风海流)
②不同的海域因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称为密度流.
③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例如:秘鲁附近海区存在明显上升流.
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也会对洋流方向产生一定影响.
Ⅳ 高中地理洋流和其他问题
洋流的形成之初主要是受盛行风的影响,就是我们说的风海流。三圈环流中,低纬信风,北半球是东北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流动,遇见大陆后,向北流动,即为大陆东岸暖流。中纬度西风为西南风,吹拂海水自西向东流动,遇见陆地后向北向南流动,即为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寒流和中高纬暖流。
不知道你看明白没有,南半球一样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先受盛行风影响出现风海流,再受陆地阻挡,改变水流方向。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25--35度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40度大陆西岸
Ⅵ 高中地理关于洋流知识点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地理洋流知识点总结: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12017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一
1.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着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着、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22017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二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 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32017高考地理核心考点三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4.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 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5.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6.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7.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28.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29.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30.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Ⅶ 高一地理复习。全球洋流分布,成因,影响。
NO.1 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大洋东岸暖流西岸寒流。
(3)南纬40度附近: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NO.2 成因:
(1)盛行风(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风海流)
(2)密度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这叫密度流)
(3)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此外,洋流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NO.3 影响:
(1)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着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海水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着名的渔场——秘鲁渔场。
(3)洋流对航行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每年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也会给航运带来威胁。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净化速度,但也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Ⅷ 高中地理,,索马里洋流成因,解释厄尔尼罗现象及其影响
.索马里洋流成因:
夏季:由南亚夏季风形成,表层海水向东北方向流,深层海水上泛补偿,水温偏低,形成寒流.
厄尔尼罗现象及其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他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
Ⅸ 新课程中地理没有讲到洋流的成因,即风海流密度流之类的,求好点的资料能让人快点看懂的。
从成因的角度,洋流大致被分为三类:
1.风海流,就是指在气压带风带的作用下,由风作用于水面形成的洋流,比较典型的如南北赤道暖流,分别在南北信风的作用下形成;西风漂流,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形成。这张图片能帮助你理解: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7%E7%BA%A3%C1%F7&in=4663&cl=2&lm=-1&pn=4&rn=1&di=9637292325&ln=612&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2.密度流,指某一海区海水密度不一样造成的海水流动, 典型的例子如直布罗陀海峡的洋流,地中海由于地形比较封闭,加上蒸发量较大,所以海水密度大于大西洋,于是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海水密度东边高西边低,底层密度较高的海水沿直布罗陀岩床流向密度较低的大西洋。你可以看看这张图: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3%DC%B6%C8%C1%F7&in=17078&cl=2&lm=-1&pn=4&rn=1&di=30042788160&ln=562&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
3.补偿流, 就是一个地方的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风海流 、密度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补偿流。
补偿流还分为两类:
一类是水平的,比如在刚刚说到的1风海流中南北赤道暖流形成后,赤道逆流就会形成作为水平的补偿流;再如2密度流中,底层密度较高的海水流入大西洋,那就必然会有表层的海水补充流入地中海。
另一类是垂直的,再细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下降流在高中地理中很少提及。上升流的典型是秘鲁寒流,成因就是,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流失成为南赤道暖流,沿南美大陆较高纬度的海水向低纬流动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形成海水上泛,这样一来秘鲁寒流就形成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秘鲁寒流的上泛作用,把海底大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带到海水表层,形成了天然的饵料,于是秘鲁渔场随之形成。
呵呵,新课程没说到洋流成因挺可惜的啊。。。这块知识其实挺有意思的~~希望上面的解释对你有用。
Ⅹ 高一地理的洋流。
补偿流 额 貌似我们就 提到了上升补偿流 主要例子是秘鲁寒流 主要是上层海水 被风吹。。形容不出。。 反正就被吹到其他地方 然后下面的海水补偿上来 带来了丰富的饵料 秘鲁渔场 就是这么形成的 总之老师这么讲的 下降流 么 有补偿就必有损失咯 损失出估计就是下降流了吧 寒暖流的判断就简单了 看地图的话 一般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反之则是暖流;但得遵循 靠近赤道如北,南赤道暖流 赤道逆流等是暖流 靠近两极则都为寒流 从等温线上看 先根据海水等温线的颁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该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 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为洋流方向。 应该就是这样了 你根据习题看看 应该会懂 别忘了最佳答案给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