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古人如何确定地理位置

古人如何确定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2022-10-17 14:12:30

⑴ 古代没有卫星定位,古人是根据什么绘制地图,确定方位的

由于通讯卫星和地球手机定位系统,大家的地图愈来愈精准,电子器件地图乃至连马路边的店面都能表明,这类情形下,看见地图还能迷了路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将地图制作到纸上,古人还有一个能维持占比的好方法,那便是“记里画方”。就是目前纸上画慢相同总面积的方格,随后再给每一个方格设置一个尺数,要求一尺等于几公里,按怎样的比例尺精度制作出去精确性也是非常大的。自然由于古人不清楚地理坐标的存有,也不知道大家实际上日常生活在一个曲面上,因此 制作的地图越重外误差也就越大,但是这针对古人而言早已相当不容易了,这表明古人也是有自身解决困难的聪慧。

⑵ 古代如何确定方位

四兽 在古代神话中,苍龙(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合称为“四神兽”。古人将它们与地理方位一一相配,称作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班固《白虎通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我国古代宫城的四方城门和街道桥梁、湖泊等也常用四神兽来命名,如长安、金陵的北门都叫做玄武门。
五行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汉代人将五行与地理方位联系了起来。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阴阳 阴阳是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说文》解释“阴”字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如贵阳就是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
八卦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图形符号。八卦排列顺序一般是:乾、坤、震、巽、坎、闻、艮、兑。八卦与地理方位的配合关系是:震代表东方,闻代表南方,兑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为“四正”;巽代表东南方,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西北方,艮代表东北方,此为“四隅”。
数字 数字与五行相配合也可表示地理方位。如扬雄《太玄》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一与六共宗(居北方),二与七为朋(居南方),三与八成友(居北方),四与九同道(居西方),五与十共守(居中央)。”
天干地支 古人还把天干和五行结合起来表示地理方位,流传的口诀是: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炎,中央戊己土。地球的经线又叫“子午线”。追本溯源,这与古人用地支表示地理方位有关。史载,王莽时曾开辟一条从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叫作“子午道”。颜师古解释说:“子,北方;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口。”另外,卯表示东方,因卯时是日出东方之时;酉表示西方,因酉时是日落西方之时。

⑶ 古人选址遵从哪六条原则

(1)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此原则不仅适合国都也适用于城镇、村落、庙宇,只有坟茔对近水一条不会苛求。五台山众多的寺庙井水长年不枯竭就是这种选址的例证,井被描绘为与海相通,则是选址成功的夸张。防水患在南方多山地带除了地势高爽之外还要求选择在河岸的凸起段,即古代称为"讷"位或曰"腰带水"的沉积区。这不仅避开河流冲刷,还因沉积缘故使村址逐年扩展,可耕地与可居之地增多。与腰带水相反的河岸凹人段被称为"反弓水",因是河流的冲刷带是选址中的大忌,只有在此处为山岩,村址万无一失时才会被选用。在平原地区选择髙处为城址,并建城墙来抵御水患也是常用的办法

(2)防卫性好。

"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都邑如此,村镇亦然,提高防卫性能,是古代人类社会中对防止外部侵袭,包括军事侵袭的基本聚落环境要求,因而多选取易守难攻、通道数量有限、便于控制与防御的地带,例如新疆交河故城,南北两侧为沟壑;重庆云阳盘石城与之相似,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在平原地带就通过工程手段兴建城墙和护城河提高防卫性。在江南丘陵地带的村落,利用山水为屏障,如浙江永嘉的蓬溪村与鹤阳村,仅以一条道路(古代为栈道)与外界相通,平原地带则修建寨墙与堡墙或利用河网作防御用

(3)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这一点在较大的消费性城市尤为重要。

在自给自足的村落中选址注重村落在防卫圈内有足够的可耕地,江南不少村落甚至通过建造城寨将可耕地圈人寨内,然而,对于稍大一点的县城,州府城,以至都城,是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的。因而保证有可靠的补给线和补给基地是城市选址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大宗货物的运输主要靠水运,因而与近水利的原则相结合,在可通船的河岸上选建城市成了选址的重要原则,当这一点无法满足时就通过修筑运河来改善水网系统。中国历史上都城不断东移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生态变化,河道淤塞,水运线路中断等原因所被迫作出的选

(4)注重小气候。

相地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最佳微环境的过程,除了考虑微环境中的水、土、防卫与交通因素之外,小气候也是重要的一条;,尤其是在大气候较差时,小气候良好更值得重视。江南村落选址常常选择在冬季西北寒风小,夏季有山谷风,冬季日照多,夏季又稍凉爽的环境,因而北与西以山为屏障,南与东面为开阔地的村址常能人选

(5)理想的景观模式。

对于古代的中国人,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不存在作为纯粹的形式美的景观,而是将景观与人事相联系,与人的理想相联系,尤其常因"人杰"而感"地灵",将人才辈出与山川秀丽建立关系。"兴云沛雨,万物育焉","毓秀钟英,贤哲出焉",又由于整体思维模式与古代地理学中对,位置环境关系中的形势的关注,而将景观上升为"形胜",融入了大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涵,"据其形,得其胜,斯为形胜"。

对风景秀丽的杭州的描述是:"天目为杭州诸山之宗,翔舞而东结局于凤凰山"凤凰山两翅轩翥,左薄湖浒,右掠江滨,形若飞凤,一郡王气,皆借此山"对于北京的形胜的分析是:"冀都是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两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来至中为嵩山是前案,遂过去归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即使小如村庄,如皖南古村落呈坎始建于唐,当年选址者"见长春之南五峰森列合形家水火木金土呈体,故其峰以洁命名……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

这些对自身及后世繁荣兴旺的关注在风水师的发挥下成为用比拟方法描述周围山川的"喝形"手法,大至城市环境,如"虎踞龙蟠"、"龟城"、"斗城",小至山丘、村落、寺庙环境,如"二龙戏珠"、"鲜虾抖水"、"锦屏"、"玉斗"、"华盖"、"笔架"等。确实是"勺水拳山,古人命名必有其义,或为形肖,或以人传,因名檄义,不厌求详。"于是我们看到一如天上的星宿,中国大地上的城市乡村的景观,都纳人了天人合一的现世文化的框架中,只有在园林中,这种束缚才稍稍舒解

(6)有良好的环境主体,即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望值,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

虽然山川景观与人事相关联,但毕竟不是即刻的因果对应,这不仅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所包含的辩证的一面,不仅相宅时包含着对邻里的选择,就是大如都城的迁徙。在自然资源有限时,人类"侈泰"的后世是不能指望到处都能居住的,这一认识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意义。宋代人在分析南京时说:"复舟山之南,聚宝山之北,中为宽平宏衍之区,包藏王气,以客众大,以宅壮丽,此建筑之堂奥也……然自越以来千七百年山川不改,城郭屡更,人因地乎,地因人乎,晋周公定都洛邑,曰有德者易以兴,岂专恃乎山川哉?"叙述了"人和"重于"地利"的观点。

⑷ 古人是怎样确定东南西北的拜托各位了 3Q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代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着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六十甲子顺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采纳哦

⑸ 古人是怎样确定东南西北的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但遗憾的是,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着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六十甲子顺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⑹ 今天我们看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古人也是这样看地图的吗

我们现在的地图一般都遵循“上北下南”的方向,但在中国古代却并非如此。

考古发掘出来的中国最古老的地图是《兆域图》,它是战国中山王修建陵园的规划图,制作于公元前323—前315年间,该图方向为上南下北。

总结:

在从地理位置上讲,我们中国人生活在北半球,古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国的“中”就是这样来的。

他们白天看到的太阳无论东升西落,它始终都是在我们的南方,晚上夜观星象,抬头正对着象征帝王的北斗七星。

古人都是面南而居,坐北朝南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反映在地图上就是上南下北的。

⑺ 古人有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1看年轮生长的方向。
2太阳东边升起,西边落。
3看北斗七星。
4指南针(司南)

阅读全文

与古人如何确定地理位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