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土壤类型有哪些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一、砂质土
粗粒土是指大于0.1毫米颗粒含量较多的土,可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
砂类土,又称砂质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而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砂质土根据粒组含量不同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二、黏质土
黏质土是土壤的一种,有保水性能好等特点,
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的一种土壤。
三、壤土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
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1)土壤属于什么地理条件扩展阅读
土形成因素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
1、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2、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跟生物发育一样,土壤发育也有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㈡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地球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 层,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㈢ 土壤的分类、地理分布、成土过程等
楼主不是只要分类、地理分布、成土过程吗?
上面的答案好多都没用啊!下面是我同学总结的,请参考。
一 冻 土
分类:冰沼土和冻漠土
地理分布: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的上部
冰沼土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带
冻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成土条件:苔原气候或高原气候(低温、低蒸发、水分饱和、永冻层)
以苔藓、地衣为主的苔原植被或多年生、中旱生的 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冰川地形
母质差异较大
成土过程:冻融交替显着,以物理风化为主,生物、化学风化微弱
元素迁移不明显,存在粗骨性
永冻层深度影响土壤剖面层次分化
极地冰沼区水分饱和,表层有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并有潜育层形成
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少,淋溶弱,剖面中有石膏、易溶性盐和碳酸钙的累积,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
主要性状: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
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形态特征
土体浅薄(<50厘米),剖面构型简单
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代换量低,粘粒含量少,营养元素贫乏
二 灰 化 土
分类: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潜育灰化土、棕色灰化土
地理分布: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纬向绵延展布
世界各地的高山
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极少)
成土条件:
• 气候: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冬长而寒冷,气温季节变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降水量少,但低温冬冻,水分蒸发弱;永冻层存在,地表水分充足,有利于淋溶和潜育作用的进行
• 植被 :针叶林为主
• 地形、母质: 山地和丘陵平原
• 更新世冰川沉积物(主)、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风化物
成土过程:灰化层形成过程
• 淀积层形成过程
• 主要性状:具有灰化淀积层
• 土体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O-Ah-E-Bsh-C
•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中以富里酸为主,土壤呈酸性
• 阳离子交换量低,盐基饱和度低
• 整个剖面中各种氧化物均有明显的流失,除了钙、镁、硅等大量淋失外,铁、铝有明显的淋溶淀积
• 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明显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可为灰化层的两倍左右,质地有明显的突变性
三 淋 溶 土
分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
地理分布: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
白浆土、暗棕壤分布区,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棕壤分布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
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 植被
暗棕壤:针阔混交林;
棕壤: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白浆土:喜湿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泽)和木本
•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质为沉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主要性状:具有粘化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O-Ah-Bt-C
中-高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
粘粒含量高,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质地粘重。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
剖面中淀积层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
四 富 铝 土
分类: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地理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北美洲东南部和南美洲北部,都有大面积的分布。
我国长江以南至南海诸岛、台湾-横断山脉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 气候 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
• 植被
砖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
砖红壤性红壤:南亚热带季雨林
红壤:常绿阔叶林
黄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带山地湿生常绿林
• 地形、母质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主要性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铝化特征(铁铝层)
诊断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铝化作用表现在于:
矿物分解、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粘土矿物以高岭石类粘土矿
物和铁铝氧化物为主;
矿物风化析出的氧化铁在土壤中产生明显富集;
铝离子除进入交换性复合体,招致高度铝饱和外,还以三水铝石形式存在。
铁铝层中氧化铁富积,铁的游离度增大
粘粒的阳离子交换量低与硅铁铝率低
对用以诊断富铝土纲的铁铝层不仅以其粘粒部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铝分子率作为指标,而且还需就其与脱钾作用联系的K2O含量作出限定。具体指标是:部分亚层细土三酸消化分解物组成中K2O<35克每千克。
形态特征
如果没有受到侵蚀,土层深厚,土体分异不明显,但可划分出Ah-Bs-C各层
各层性状
腐殖质层 一般厚10—20厘米,浊橙色至浊黄棕色。粒状或小块状结构,疏松而多根系,常夹有残落物和碎屑片。
铁铝层 这是富铝土的重要诊断层,呈暗红色至黄棕色,紧实粘重,孔隙较少,粘土矿物中以1:1型(高岭石类)或铁铝氧化物占优势。多呈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在孔壁或结构面上常出现淀积的粘粒胶膜或铁结核。
母质层 常见有玄武岩、玢岩发育的铁质富铝风化壳,石灰岩、白云岩发育的铝质富铝风化壳,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石英质富铝风化壳,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硅铁质铁铝风化壳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颗粒较细,排列较紧,粘粒活度低,膨胀较小,因为有较多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的胶结作用,因此形成的团聚体,尤其是微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很强。
土体的孔隙度比较高,透水性较好,能容忍较大的降水强度。
粘结力小
化学性质
富铝土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值一般为4.5—6.0,其酸度主要是由于铝离子所引起的
含较多游离氧化铁(正电荷载体),对富铝土的表面性质有较大的影响
磷含量较低,氮和钾含量变动大
五 钙 积 土
分类: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和黑垆土
地理分布: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
欧亚大陆的温带和暖温带内陆地区,从黑海以西向东延伸越过巴尔喀什湖,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
北美落基山以东的美国东部大平原,
南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
• 成土条件:气候 年降水量不足,降水年变幅大,季节性干旱明显,干燥度由半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增大。
• 植被
黑钙土:草甸草原、草原、
栗钙土:干草原、
棕钙土、灰钙土:草原——荒漠
黑垆土:草原、农作物
• 地形和母质
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和阶地为主
成土母质以黄土状沉积物为主
主要性状:具有暗色表层
剖面具有钙积层或强石灰特征,有时有盐化层、碱化层、石膏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Ah-Bk-C
具有石灰反应,易溶性盐类少,盐基饱和度高
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和水云母为主
六 弱淋溶土
分类: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红土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较广,五大陆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 成土条件:气候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均有分布,气候类型差异大
• 植被
灰色森林土:温带森林草原或森林向草原过渡带
褐土:常绿硬叶林、灌丛和森林草原(我国为中生夏绿阔叶林与灌丛)
燥红土:热带稀树草原或热带稀树灌丛草原
• 地形、母质
在我国多分布在山地、山丘或丘陵地带中。燥红土所在地形为山坡地、河谷地或海岸阶地。
母质差异较大
主要性状:具有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
土体剖面构型不明显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高
不同土壤类型酸碱性不一
七 荒 漠 土
分类: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地理分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荒漠地区
世界荒漠土分布在撒哈拉、大洋州、中亚、阿拉伯、南美以及美国西部等荒漠地区
我国荒漠土分布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以及内蒙古等省区
成土条件:气候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降水稀少,降水变率大;
日照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风大而强烈,多大风和尘暴天气
灰漠土:温带荒漠边缘地区
灰棕漠土:温带荒漠地区
棕漠土:暖温带荒漠地区
㈣ 土壤条件
(一)土壤形成条件
根据广东省1979~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土壤类型共分为16个土类,36个亚类,131个土属,522个土种,全省土壤总面积为17.8万平方千米(2.67亿亩)。土壤类型分布见图1-1。
广东省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横贯省境中部,由于地处低纬地带,东南季风明显,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且地带性和区域性差异明显,加之地质类型与成土母质多样,土壤形成条件比较复杂。除受以上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影响外,还受母岩母质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图1-1 东省土壤类型图广
1.母岩母质条件
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发育与土壤肥力特性的重要基础。广东省成土岩、母质多样。山地、丘陵主要由花岗岩、砂页岩构成,另外还有部分片岩、片麻岩、石灰岩等;河谷平原、阶地的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为主,山地丘谷地和小盆地则以洪积物为主,台地则以浅海沉积物和玄武岩风化物为主。广东省的成土岩母质可归纳为岩浆岩类、沉积岩类、变质岩类及近代沉积物四大类。
广东省岩浆岩类以侵入岩类的花岗岩分布最广,构成广东省山地的主要骨架。花岗岩的侵入时期大致有两个,一是古生代,二是中生代。中生代的花岗岩对广东省影响最大,多沿主要断裂和褶皱方向侵入,如粤北三弧形山地即为花岗岩侵入所形成。属于喷出岩类的有流纹岩、安山岩、石英斑岩、凝灰岩等,有上古生代形成的,但以中生代的为最多。喷出地区主要在粤东,形成一个强烈的喷出带,如莲花山、阴那山山地。
沉积岩在广东省分布也比较广泛,主要有砂页岩类、红色砂岩、页岩、砾岩类,紫色钙质砂岩、页岩、砾岩类,石灰岩类以及第四纪红色粘土。其中砂页岩(大多为泥盆纪沉积)分布最广,通常构成褶皱丘陵山地。红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低丘和盆地,形成于白垩纪至第三纪。石灰岩类,古生代、中生代形成的均有,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第四纪红色粘土为第四纪冲积、洪积、坡积和残积物,在暖湿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成土母质,其本身的风化程度很高,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及丘陵盆地内的台地之上,少数分布在山前低丘或台地上,面积较小。
变质岩类在广东省分布较为分散,面积不大,主要有片麻岩、片岩,其次为板岩、千枚岩、石英岩、大理岩,零星分布于粤西、粤北和粤东等山地丘陵区。
广东省现代沉积物主要有河流冲积物、三角洲沉积物、滨海沉积物、古浅海沉积物、洪积物、冲积洪积物和坡积物等。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河流两岸,形成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三角洲沉积物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下游地区,特别是海河交接地带,形成三角洲平原;滨海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滨海地带,以雷州半岛北部分布最广;洪积物分布于山丘谷地及山前地带,形成山丘坑田、垌田及山前洪积扇,洪积-冲积物分布于盆地之中;山麓部分由坡积物组成。
2.人文因素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在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相对稳定平衡的各种土壤。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土壤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进行定向改良和培育,把生土变成熟土,把熟土变成沃土,从而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壤的不合理开垦利用,特别是对森林的严重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土壤的自然肥力与人为肥力遭到破坏,朝着改良与培育相反的方向演变,即向贫瘠、肥力退化方面演变。这充分说明人为活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改变了某些自然条件,因而促使土壤发生变化。人为活动既能使土壤朝着发展土壤肥力,不断建造与改善土壤肥力的方向演变,如广东省特有的堆叠土(基水地)就是通过人为活动在低洼渍水地上不断堆积培肥创造出来的人为土。但人为活动也能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土壤侵蚀,降低土壤肥力。
(二)广东省土壤分布规律
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及北热带,生物气候条件受东南季风影响,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生物气候条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变化明显。土壤形成条件的差异性导致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复合区域性。
1.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广东省地处低纬,地势北高南低,面临南海,地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及北热带。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土壤形成以脱硅富铝作用为主。由北而南相应形成红壤、赤红壤、砖红壤水平地带分布的铁铝土土纲系列。这三类地带性土壤的分布界带走向大致如下:
红壤是中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广东省北纬24°~24°50′以北地区,其南界大致从怀集县蕉中区双髻山至泰来、中洲、风岗,广宁县的赤坑、北市,英德市的横石水、大镇、沙口、八宝山、大湾、岩背,翁源县的南甫、江尾、六里、三华、翁城、新江,龙川县的新田、赤岩、车田,和平县的贝墩、优胜、合水,连平县的高莞、油溪,河源市的半江,兴宁市的罗岗,平远县的石正,蕉岭县的新布、蕉城,梅州市的松口,大埔县的三河、大东等地以北。该地带年均温度在17℃~21℃之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7℃~12℃,极端最低温-3.6℃~6.9℃,冬季低温霜冻常出现于此时。夏季闷热,最热月平均温度在26℃~29℃之间,极端最高温可达40℃以上。该带内番薯不能越冬,热带水果如荔枝、龙眼、木瓜、香蕉等难以正常生长越冬。
赤红壤带位于广东省中部,北回归线横贯本带中部。赤红壤是南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县,本带北部与红壤带南界相接,南与砖红壤相邻,其界线位于北纬21°30′~22°附近。大致西起廉江县的安铺、铺岭、平坡、圹、吉水、白藤,化州市的新安、官桥、镇安,高州市的石鼓、高州县城南端,电白县的羊角、下垌、观珠、大衙、电城、麻岗、岭门,阳江市的儒洞连线以北。该带处于北回归线的南北,是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热量较中亚热带丰富,年均温度20℃~23℃,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极端最低温可达0℃。最热月平均温28℃~29℃。本带内番薯能越冬。
砖红壤是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赤红壤南界以南雷州半岛的低丘台地和沿海部分岛屿,地处热带北部。年均温23℃~24℃,最冷月平均气温15℃~18℃,极端低温多年平均在5℃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28℃~29℃。在本带内,多年生热带作物基本全年正常生长。
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高水冷是山区的气候特点,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下降,雨量增加,生物气候以及土壤发育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不同系列的土壤垂直带谱。由于广东省山地主要集中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个气候区域内,因此,也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两个土壤垂直带谱。
在中亚热带,基带土壤为红壤,其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由低到高是红壤——黄红壤——黄壤——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各类土壤分布的海拔高度大体是:红壤上限为350~400米,黄红壤分布在350~700米或400~800米之间,黄壤分布在750米以上,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零星出现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峰。
在南亚热带,基带土壤为赤红壤,其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由低到高是赤红壤——红壤——黄壤——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各类土壤分布的海拔高度一般是:赤红壤上限为350~400米,红壤分布在350~750米或400~800米之间,黄壤分布在750米以上,山地灌丛草甸土零星分布在1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峰。
由于受坡向、坡度等多因素的生境的影响,土壤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及分布高度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在北坡,由于光照相对较少并受北风的影响,气候寒冷,雨量较少,而南坡迎风向阳,比北坡暖湿,其同一类型的土壤出现高度比南坡山地低100米左右。
3.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除受生物气候带影响形成水平分布的特点外,还受到地貌类型、成土母质以及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分布还具有多种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根据不同土壤组合的特点,可分中域和微域两种土壤组合形式。
土壤中域分布是在土壤地带性分布的基础上,由于受地形、母岩、母质、水文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广东省主要有平原地区土壤组合、红岩盆地土壤组合和石灰岩山地土壤组合3种类型区的土壤组合。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光、热、水较充足,人类活动频繁,以种植水稻为主,根据其地貌类型及组成物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河谷平原土壤组合、三角洲土壤组合和滨海砂质平原土壤组合。河谷平原土壤组合由河流至平原边缘的丘陵缓坡脚,其组成物质是河流冲积物和洪积物,受河流水流重力和沉积分选作用的影响,其土壤分布规律为潮土——潮沙泥地——河沙泥田——泥田——砂泥田——赤红地。三角洲土壤组合系指河口分叉开始至滨海的河口冲积物、海积平原,组成物质是河流冲积物和三角洲沉积物,是由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区不断沉积而成,其土壤分布规律为滨海盐土和酸性硫酸盐土、滨海潮间沼泽土——盐渍型水稻土、咸酸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滨海砂质平原土壤组合是滨海沉积的砂质物受海流、波浪及风的作用在滨海向内陆堆积而成的滨海砂土,组成物质是滨海沉积物,其土壤分布规律从滨海至内陆是流动砂土——固定砂土——滨海砂地——滨海砂泥田。
红岩盆地土壤组合由紫色砂页岩组成,如南雄、灯塔、罗定等,成土母质为紫色砂页岩及其洪积冲积物。因形成土壤呈紫色,故称之为紫色土;又因母岩成分的差异,分别形成碱性、中性、酸性紫色土。经人为开垦种植,在缺水干旱地方,形成碱性、中性、酸性牛肝地。盆地中部及有水源的地方经人为种植水稻后,多发育形成碱性和酸性牛肝土田。
石灰岩山地土壤组合主要分布在清远市的阳山、连山、连南、连州以及韶关市的乐昌等地。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岩,该类地区岩体裸露,峰丛密集,孤峰、清地、漏斗、竖井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连片土壤甚少,土壤多与岩石露头相间,形成红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由于水源缺乏,以旱作为主,经人为垦殖种植旱作后,多发育成红色石窿地或红火泥地、黑泥地等。分布于溶蚀谷槽、有季节性河流通过的地段,多开垦种植水稻,形成石灰岩母质淹育性水稻土。
(三)广东省农业土壤分布规律
根据农业土壤起源、土壤性质、肥力和农业生产性状等特征,广东省农业土壤可分为海边田、沙围田、洋田、垌田、坑田、梯田、山坡地、台地、窿地、坝地、基水地、海滩咸园等12个土区。各土区土壤的分布规律分述于下。
1.海边田区
分布在广东省沿海岸各地,由于濒临大海,成土母质多为滨海冲积物,易受咸潮影响,故开垦种植水稻的水田多为咸田和咸酸田,约占全省水田面积的5%左右。该土区土壤肥力不高,必须利用淡水洗咸,进行脱盐化和脱沼泽化,才能提高土壤肥力。
2.沙围田区
沙围田是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农民筑堤联围防咸而成的水田,约占水田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沿海各大河流出海冲积平原区,其中以珠江三角洲面积最大,其次为韩江三角洲,此外还有鉴江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咸田。沙围田区地势低平,光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河网交错,灌溉便利,能够充分利用潮水自流排灌,对于种植水稻极为有利。但沙围田区的作物生长受风、咸、旱、涝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大。
沙围田区土壤及肥力的发展与成滩时间耕作历史和地形变化有密切关系,可划分为低围田区、中围田区和高围田区。在低围田分布有咸田、咸酸田、油坭田和积水田等;中围田区以油格田为主,油坭田也占有一定面积;高围田区则分布有坭肉田、坭骨田、坭钉田、铁钉田等。
3.洋田区
洋田又名河边田,约占水田面积的16%,分布于全省各大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洋田区地势开阔平坦,光照热量充足,河床附近地下水位较高,灌溉方便,但离河远的地方,地下水位较低,缺乏水源灌溉,易受旱灾。产量较低,人烟稠密,土壤耕作频繁。
洋田区土壤分布规律与河流冲积平原的物质沉淀有极大关系。在洋田区的横断面,从河岸到山边,依次分布有沙质田、沙泥田、泥田、粘土田等土种;在洋田区的纵断面,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分布着沙质田、沙泥田、泥田、粘土田等土种。
4.垌田区
垌田是三面岗陵环绕,一面缺口的宽平水田,约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5%。垌田区地处丘陵台地或山间宽谷低地,地势略为开阔平坦,垌田中有小溪流过,农业生产环境优越,阳光充足,灌溉方便,地势起伏不大,四周有天然屏障,自然灾害较少,人口稠密,耕作细致,产量较稳定,是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垌田区由于位置不同,各种田类质地也有所差别。一般垌中河边多为河流冲积物,山边则为坡积物。山坡的水田是黄泥田;坡脚由于受铁锈泉水的影响,则形成铁锈水田;垌田中地势低洼地区,由于排水不畅,长期受水浸渍形成积水田或烂湴田;靠近村镇附近的,经人工改良后大都变为坭肉田。因此,从河边到山脚垌田区的土壤分布规律为坝地——沙质土——沙质田——沙泥田——粘土田——冷底田——黄泥田。
5.坑田区
坑田分布于山地、丘陵的峡谷低地,约占水田面积的22%。由于夹于两山之间,山高谷深,阳光不足,光照时间短,故坑田区的气温、土温、水温均较低,形成山区所特有的山坑冷底田。一般山地坑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耕作粗放,田底浅瘦、凉冷,作物产量低。
坑田的成土母质为谷底冲积物。其土壤分布规律一般是坑口为泥田、粘土田,坑中部多为沙泥田,坑尾多为砂质田。坑边往往受泉水渗出影响,形成烂湴田、铁锈水田和冷底田。
6.梯田区
梯田是人工沿着山坡等高逐级修筑的梯阶田块,约占水田面积的3%。梯田分布于坡地,光照和热量均较充足。一般山地梯田水源充足,丘陵坡地的梯田水源则较缺乏,多属望天田。离村庄远的梯田,耕作施肥管理不便,土壤肥力较低,村镇附近的梯田,耕作精细,土壤肥力较高。
梯田垂直分布于海拔高度几十米以至成千米的山地。一般发育在花岗岩风化母质上的红壤辟为梯田,多形成沙泥田、沙质田、黄泥田等。发育在页岩上的红壤开成的梯田,则形成浅脚黄泥田和黄泥田等。同样成土母质的坡地梯田,从坡脚至坡顶的分布顺序为沙泥田——黄泥底田——浅脚黄泥田等。
7.山坡地区
山坡地指分布在山地丘陵台地斜坡上的旱作土壤,坡度多在5°~15°之间,占广东省旱地土壤面积的61%左右。
坡地的旱作土壤有黄坭土、黄红坭土、红坭土、赤土、黄赤土、红棕砂质土和牛肝土等。一般山地区的坡地为黄坭土和黄红坭土,丘陵地多为红坭土,亦有部分地区分布有牛肝土、红棕砂质土等。
8.台地区
台地区的旱作土壤有赤土、黄赤土、红棕砂质土和炭质黑坭土等,分布在雷州半岛的台地丘陵上,坡度比较平缓,但区内常受干旱和台风侵袭,影响农业生产。
9.窿地区
主要分布在粤北的石灰岩地区。区内土壤有黑色石窿土和红火坭土,它的分布规律是,在碟形地上石隙间为黑色石窿土,较缓坡地为红火坭土。初垦时有机质和植物养分含量高,但在离村庄远、少施肥的地区,有机质和植物养分含量减少,肥力下降。
10.坝地区
坝地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和河谷的沙坝地带。坝地的旱作土壤有沙质土、潮沙泥土和潮沙土等,一般沙多泥少,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低。
11.基水地区
基水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因地制宜改造土壤所形成的人工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顺德、南海、番禺和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
基水地的土壤实质上是堆叠土。它的土壤前身是洼地沼泽土或草甸沼泽土,因此,它的土壤演变是由沼泽土或草甸沼泽土通过人工挖掘堆积而成,分沙质基、沙坭基、坭骨基和坭肉基等。坭肉基分布在村镇附近,是由沙坭基等精耕细作而成;坭骨基离村庄远,是粗耕粗作的产物。
12.海滩咸园区
海滩咸园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面积不大,占全省旱地面积不足1%。
海滩咸园地已脱离海潮影响,但底土仍含有较多盐分。代表土壤为咸底沙土和咸底粘土等。
㈤ 中国的土壤类型及成因
一 冻 土
分类:冰沼土和冻漠土
地理分布: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的上部
冰沼土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带
冻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成土条件:苔原气候或高原气候(低温、低蒸发、水分饱和、永冻层)
以苔藓、地衣为主的苔原植被或多年生、中旱生的 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冰川地形
母质差异较大
成土过程:冻融交替显着,以物理风化为主,生物、化学风化微弱
元素迁移不明显,存在粗骨性
永冻层深度影响土壤剖面层次分化
极地冰沼区水分饱和,表层有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并有潜育层形成
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少,淋溶弱,剖面中有石膏、易溶性盐和碳酸钙的累积,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
主要性状: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
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形态特征
土体浅薄(<50厘米),剖面构型简单
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代换量低,粘粒含量少,营养元素贫乏
二 灰 化 土
分类: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潜育灰化土、棕色灰化土
地理分布: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纬向绵延展布
世界各地的高山
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极少)
成土条件:
�6�1 气候: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冬长而寒冷,气温季节变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降水量少,但低温冬冻,水分蒸发弱;永冻层存在,地表水分充足,有利于淋溶和潜育作用的进行
�6�1 植被 :针叶林为主
�6�1 地形、母质: 山地和丘陵平原
�6�1 更新世冰川沉积物(主)、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风化物
成土过程:灰化层形成过程
�6�1 淀积层形成过程
�6�1 主要性状:具有灰化淀积层
�6�1 土体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O-Ah-E-Bsh-C
�6�1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中以富里酸为主,土壤呈酸性
�6�1 阳离子交换量低,盐基饱和度低
�6�1 整个剖面中各种氧化物均有明显的流失,除了钙、镁、硅等大量淋失外,铁、铝有明显的淋溶淀积
�6�1 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明显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可为灰化层的两倍左右,质地有明显的突变性
三 淋 溶 土
分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
地理分布: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6�1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
白浆土、暗棕壤分布区,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棕壤分布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
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6�1 植被
暗棕壤:针阔混交林;
棕壤: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白浆土:喜湿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泽)和木本
�6�1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质为沉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主要性状:具有粘化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O-Ah-Bt-C
中-高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
粘粒含量高,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质地粘重。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
剖面中淀积层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
㈥ 地理条件包括哪些
地理条件包括地形位置情况、如山川河流土地的形状及特点,所在经纬网及自然地图上的方位等;气候情况,如季节、气温、日照、雨、雪、风、霜等;经济情况,如地下资源、当地物产、所处交通位置等。地理条件是决定投资项目空间位置的基本依据,又是投资项目进行设计的依据。
地理条件是一定地点或地区的山川土地形势、位置、气候等自然环境及资源、物产、交通等经济性因素的总情况。
我国地理环境特点:
季风影响显着,范围广阔;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㈦ 关于土壤,我知道()还想研究()
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各种养分、水分和空气等组成,各组成物质的容积比例如图所示。土壤的各种组成物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在复杂的理化、生物化学的转化之中,具有复杂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部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土壤肥力。土壤是陆地植物着生的基地,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土壤有其独特的物质组成、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有其自己的发生发展历史,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交接地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枢纽,并成为生物圈的组成层次。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随着气候、生物、地形等条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所以,自然界中的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并且在空间上有其地理分布规律,在时间上有其演化规律。不同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肥力状况和利用方向都不尽相同。
土壤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是农业的劳动对象。人类采取科学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措施,会保持和提高土壤的生产潜力。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掠夺式的土地经营,会引起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等土壤退化过程的发生与发展。所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防止土壤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㈧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少数高等动物(如鼹鼠等)终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据统计,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11千米。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由于在土壤中运动要比大气中和水中困难得多,所以除了少数动物(如蚯蚓、鼹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孔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很多重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其中特别是分解和固氮过程。生物遗体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矿化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所不可缺少的过程。
㈨ 土壤有哪些基本性质
1、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容重、比重、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状况、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耕性、磁性等。
2、土壤的理化性质就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1)物理的,是指土壤的物理状况,如含砂量,松、软程度,红色或黑色,等等。
(2)化学的,是指所含化学成分,如各种元素的含量,酸碱性(PH值)等等。
3、知道土壤的理化性质,就能知道适宜栽种什么作物。
拓展资料:
一、土壤 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二、土壤的污染源有哪些
一是污水灌溉和大气污染。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氧化硫、氟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二是过量化肥和农药。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三是固体废物。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三、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一是运用科学技术,使用生物或化学方式来改良受污染的土壤,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净化的能力和有机物含量。二是制定相关的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方法,加强清洁生产。三是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四是严格控制废气污染物的处理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科学的进行污水灌溉,减少有害物质进入到土壤中,影响土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