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上w,n,s,e各代表什么意思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
Ⅱ 地理行政区划名词解释
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
行政区划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按地域划分行政区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这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一个基本特点。不论何种类型的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总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顾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
(2)地理行式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通常根据以下原则:
①政治原则。促使国家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便利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②经济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民族原则。根据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和其他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巩固各民族的团结。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此外,也顾及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和国防需要等因素。
行政区划虽因国家本质不同而有其明显的阶级性,但也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例如,中国从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建立统一国家并施行郡县制以来,历代行政区划虽有变更,但变化并不太大。英、法、美等国的行政区划也是从19世纪继承发展下来的。
Ⅲ 什么是地理模式
地理模式是用于课堂教学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地理模式的流程为: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结合学科特点,教师通过采用不同的素材和途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紧跟教师思路,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故事、谜语、、新闻报道??。
第二环节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导向,是导航仪。教师在引出课题后,出示课件上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并对个别目标给予解读。但在课前3分钟,教师或学生要把课时“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板书在黑板固定的区间,便于课堂教学活动展示时逐一落实。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班级学习目标,从实际出发,各学习小组组长结合本组的学情,自觉主动地定位小组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我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彰显分层学习目标的新理念。
●教师:编制课时“三维目标”,依托课标中的课时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学科性质等进行预设,同时还要考虑随机生成。实施“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原则,以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知识与技能目标,融合“至少”、“以上”等字词,呈现出分层目标。
第三环节 独学
﹙一﹚检查反馈: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从检查内容和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潜能生。检查以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检查反馈也可根据具体教学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独学是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是自我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所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如此学生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课上独学对于统一设置的基础性的任务和问题,经过看书、发现、检测等,学生学会“能够学会”的基础知识,筛选形成不会的“困难”问题。并把困难问题带入对学环节。
●学生:独学是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起步,是对学、群学的基础。学生依据导学案这张“施工图”,以本为本,“走进教材”。 通过对教材圈、点、勾、画,理解、识记课本知识,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找出自己的疑惑。用双色笔标注,带到对学环节中解决。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以便自觉主动的进行对学活动。
●教师:依靠课标中课时内容的要求,学科特点,教材编排,学生学情等,预设出学生独学的内容,编制成几个问题,通过课件呈现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容量、新旧知识迁移、重点难点处理,兼顾学生差异,分层设计问题。根据独学的内容,教师并作出方法上的指导,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独学活动。
教师巡查时,关注各小组里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和质量,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潜能生要适时点拨指导,独学环节完成时,教师督促学生进行对学环节。
第四环节 对学﹑群学
﹙一﹚对学:对学是指组内两名同等程度学生间的小合作学习,其作用:既能解决独学环节同等程度学生间存在同等层次的“困难”问题,以期达到相互对知识的补平,更会产生“1﹢1﹥2”的增值效应。
●学生:对学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再深入。针对独学环节筛选出的困难问题,通过“同质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对子间存在的问题,实现同质资源互补。
●教师:高度关注各小组里每一个对子的对学态度和质量,尊重每一个对子间的差异,不搞“统一标
准”,班内巡视指导时,对个别对子尤其是潜能生对子进行适时指导帮助,查询信息,做好问题记录。对学环节完成时,教师督促学生进行群学活动。
若教材较简便,学习的任务又少,对学过程中问题都得到解决,就不必进行群学环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难度系数大小,是否选取学生进行群学。
﹙二﹚群学:是组内学生多个对子进行的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主要针对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有:开放式的问题,归纳总结的问题,产生质疑的问题,任务过大个人无法完成的问题,产生意见分歧的问题??。
●学生:群学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再提升。群学时,学习组长相当于主持人,把组内的问题逐一提出,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在观点的碰撞中,相互启迪。通过合作,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辅优补差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更多表达和展示机会的问题。
●教师:参照课标中课时的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指导用书的要求,学科性质,把课时内容中探究性任务,设计成几个问题,每个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编制,并以课件的形式投放,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并对探究的内容进行方法指导。
教师参与小组群学活动,要“低低头”,“弯弯腰”,采取“问一问”,“听一听”,“看一看”的方式,关注每个小组群学的效度,关注探究的深度,督促组内不同质学生的帮扶,并及时指导。做好小组学习探究问题的记录,以便班内展示。
第五环节 展示点评
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呈现,示范,表达”。展示的内容有基础性知识、探究性知识、达标知识,思维、方法、规律等层面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点评、质疑。
●学生:学习任务展示时,展示组、点评组、质疑组的学生要积极主动,或教师喊号下进行活动。 展示组的代表进行展示,要聚焦问题。若进行口头展示,声音洪亮,语言规范,有时要用肢体语言,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回答。若进行黑板展示,尽快进入预定的位置,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粉笔。听展者观看、倾听,不随意插嘴,不私下议论,做好随时记录。
点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者,不做重复、无意义的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诚实的指出不足,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个性生成的目的。
质疑组(或其他组)的代表进行质疑,对展示组、点评组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质疑组无需举手,听教师指号回答,或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既要预设展示的内容,同时关照问题的生成。基础性知识一般采取口头展示,探究性知识多采取黑板展示。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根据学习任务的多少,进行展示、点评、质疑的合理、恰当的有效分工,每个学习任务都安排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小组点评,一个小组质疑。按照先后顺序活动,真正实现了“组组有任务,人人都参与”的顶层设计。
教师不时的进行纠偏、补漏、评价,有时可质疑,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究。基础性任务多由潜能生展示,探究性任务多由中等生展示,优等生进行点评、质疑,分层设计展示任务。
第六环节 精讲点拨
只有消除不讲不放心、不讲不尽责任、不讲考不好的“三不讲”应试教育观念,才能实现 “点拨” 与“精讲”。 点拨要把握好时机,讲究分寸,点拨到位但不要越位,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精讲的内容要把握好“三讲”的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惑点、盲点。
●学生:根据展示环节暴露或生成的问题,结合内容的易错点、易混点、重点、难点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多向交流,向深度方向探究,实现有效探究,总结规律,抽取本质等。
●教师:课中展示阶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选择一些有效方法进行点拨。教师要把握好“精讲”的度“三讲”的内容,并渗透一些学科思想、思维、方法、规律等,学生快速理解,掌握并拓展应用。
第七环节 达标测评
课堂的效果聚焦在目标的达成度。关注优等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关注中等生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关注潜能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注重分层转化,关注分层提高的提升率。
●学生:测试时,不看课本,不查材料,不交流讨论,不看他人的答案,独立完成。在限定的时间内,小考结束,按照老师给出的答案,或学生黑板展示的答案,组内同质对子用红笔互批。学习组长公布成绩或举手表决,验证达成度。
●教师:分层设计达标问题,利用导学案上的达标测试题,或自编测试题,放在投影仪上投放,让学生进行即时小考,公布答案,落实学生达标过关,并作出讲评的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评选出学科优秀小组和个人。
第八环节 系统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小结,使其完善知识体系,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
Ⅳ 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理知识是什么
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理知识是赤道的周长是40000Km也就是八万里,地球自转一周需要1天,所以这句话是指你坐在赤道上不动,一天也运动了八万里。
总体来看,从两极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6,356.8km(千米);比从赤道上到地球中心的距离6378.2km短21.4km。扁率为1/298。赤道一带稍微凸出,赤道本身也有点扁,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上表面凹凸不平,应该说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简要介绍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
赤道穿过了加蓬、刚果、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厄瓜多爾尔尔、哥伦比亚和巴西等许多国家。在这些国家,人们用不同的标志来表示赤道线。例如,在刚果,人们用许多沿直线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线,这些小石柱叫赤道桩。
Ⅳ 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理知识是什么
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理知识是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0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0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0≈111千米/10。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0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地球相关地理知识
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地球,意思是地球上的居民,每日随地球自转一周行走8万里。坐地日行八万里意思为:以赤道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点,在这个参照点上,我们每天即使原地不动,也会运动八万华里。
坐地日行八万里出自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意思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而地球直径是在赤道上进行测量的,因此,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指的是赤道上的某一点。
Ⅵ 什么是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中出现的新分支学科,也有的学者把其作为一种新的人地关系的思想观点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地理学研究范畴开辟的新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人类行为的角度,采用非规范和非机械的整体方法,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这些规律能够从人的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与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实质,以弥补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事象空间分布规律的缺陷和不足.
行为地理学把心理,行为等因素引人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平衡,反馈的空间关系规律.一般说来,人类对地理环境刺激的自动条件反射所产生的行为不属于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范畴.行为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和过程.正是由于这些机制作用和过程才使人类形成一定的行为空间和区位选择.
Ⅶ 地理学视角指什么
【地理学视角】就是“从地理学角度来看”的意思。
----------地理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用法,作为学生,一般是运用区位分析方式评价一个地方或一种资源就行了。具体指什么,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确定。
Ⅷ 五行地理
"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属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按照地理的方位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 北方壬癸水。那么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特质,自然也有地支方位所属。中国自古以来就以河南为中原之地(以五岳定位),中原五行为土(所以说自古有的中原者的天下之说),土为五行之源,衍生万物,中华民族的文明便发源于黄土高原。现以河南(五岳之中岳嵩山就在这里)为中心点,分析各地主要地支方位。
Ⅸ 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行有那些影响
华北 东北 西北 东南
根据地理的差异和气候的不同
名称
位置范围
主要省区
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
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1.我国地域辽阔,跨经度和纬度都很大,由此直接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
2.根据活动1的提示,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线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影响。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不到季风影响,降水较少,体现出干旱的区域特征,而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处于湿润和半湿润区。
3.根据活动2的提示,观察界线B的位置,学生自己在1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寻找与其位置相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结果分别是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由此确定界线B划分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主要区域差异表现在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最后再根据提示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学生根据教材的问题提示,逐一寻找答案,速度可能会较慢,但教师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4.根据活动3的提示,观察界线C的位置与我国第一级阶梯的界限的吻合情况。在学生发现界线C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线十分吻合之后,再判断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