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介绍一下国家地理杂志
国家地理是美国的一个杂志
另外有一个 中国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
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学会成立于1888年,以“增进并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学会资助了对世界最远的角落的探索,同时还发行了数百种获奖的出版物,包括它的旗舰出版物-《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赢利性组织和教育机构之一,它拥有一千万会员。
美国国家地理在一个世纪中的探索与发现,覆盖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各项主题,比如:陆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和科学-从太空到考古到人文。图片抓住了自然界珍贵的瞬间和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这些极富魅力的图片展现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摄影师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国家地理频道于1998年在亚洲成功开播后,业绩卓着,日新月异。时至今日,其24小时收视户已突破3900万,成为亚洲有线电视发展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频道之一。
在中国内地,国家地理频道与国内40多家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两档节目,这些节目均为国家地理频道播出节目中的精华制作,他们以其卓越的品牌质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并吸引数以万计的内地观众。
集合国家地理电视的精华之作,国家地理频道将国家地理深造广博的资源,无与伦比的质量和真正的英雄带给全世界。其黄色长框标识己成为探险发现的代名词,深入千家万户。迄今为止,该频道的节目已用25种语言、在144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杂志每年发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
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着名的橡树叶饰纹。
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着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上。
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发行日文版,这也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现在,国家地理的本地语言版本已经在全球大大扩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波兰文、印度尼西亚文、韩文、葡萄牙文、繁体中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兰文、瑞典文与克罗地亚文。
中文环境中第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的译版,是在台湾发行,使用繁体中文编辑,创刊号是2001年1月号。
2005年4月,印尼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开始被雅加达发行。
现在在中国内地也可以买到《国家地理》杂志,但只有繁体和英文版,现在还没有简体中文版。而中国内地的《华夏地理》杂志则会从每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中选择文章发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什么是“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是一种刊物类型,适合高素质成年读者的阅读需求。许多国家都创办了这类杂志,如《地球》(GEO、德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地球》(The Earth、美国)、《地理》(Geographical、英国)、《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澳大利亚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科学与生活》(Science et Vie、法国)、《世界》(World、美国)、《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美国)、……。这些杂志都是以传导自然关怀和人文情感为己任,精美绝伦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文字,吸引了社会的主流阶层。
《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杂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了适应时代转变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的领导下,经与中学地理教师多次座谈,一致认为需要一份知识性和自我教育的学习刊物。这个刊物首先要刊载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弥补当时缺乏完善地理教科书的不足;其次为各级干部和大中学生、广大群众提供必需的地理新闻和必须具备的地理知识;第三,作为广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学习的园地。
但在当时,百业待兴。要创办一个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几位热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成、杨纫章、王熙柽等,经过多次热烈的商讨,决定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普及刊物。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编。在出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出版印刷费没有着落。在当时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大家自愿捐款,并物色价格低廉的小印刷厂印刷,同时以科协地理组的名义向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申请了登记证。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创刊号终于在1950年1月问世了。这份“创刊号”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风写的发刊词。创刊号仅印刷了600册,形式简陋,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地理学界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刊物影响的不断扩大,文章质量和编辑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上海亚光舆地学社社长金擎宇的青睐,主动表示愿意出资承印。于是从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亚光舆地学社出版销售,印数扩至2000份以上。
郭沫若院长为《地理知识》题写刊名,后改名为《地理》,1966年又恢复原刊名
亚光舆地学社接印不久,由于印刷质量得到提高,备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视。1951年初编辑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函,盛赞这个刊物办得好,并索要已经出版的各期。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同志还约见施雅风面谈,对《地理知识》给予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每月召开1-2次编委会,商量组稿、审稿事宜。参与办刊的几位积极分子,积极写稿,充实稿源,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外来投稿数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开明书店及其后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识》编辑部挂靠在地理研究所内。郭沫若院长亲自为《地理知识》题写了刊名。从1954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郭老题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识》主要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国民经济建设。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大量刊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介绍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号召下,《地理知识》的编辑方针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1960年8—12月停刊整顿。1961年1月,《地理知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改名为《地理》。整顿后的《地理》成为一份中级刊物。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未能认真贯彻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编辑方针,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专,既不像中级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读物。有一段时期,还采取由各地理机构轮编的形式,各机构之间又缺乏紧密的沟通,致使刊物质量下降,读者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对冗长繁琐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为此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66年第2期起又恢复《地理知识》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识》和其他刊物一样,遭到停刊的厄运。
文革中最早复刊的刊物之一,发行量曾高达40万
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识》,顶着“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风浪,率先复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张庆祥、郑平、李志华组成编辑部,高泳源任主任负责进行筹备,首先兵分两路,到京广、京沪沿线各?⑹形���俊⒏鞔笞ㄔ盒5乩硐岛偷乩硌芯克��樯芨纯�囊庖搴妥谥迹�髑笠饧��橹�寮�T诘笔比嗣强是笾�丁⒖释��暗那榭鱿拢�兜乩碇�丁返母纯��玫搅说乩砉ぷ髡摺⒌乩砝鲜�陀泄夭棵诺娜惹橹С帧L乇鹗求每设甯痹撼せ裣ぁ兜乩碇�丁犯纯�南�ⅲ��中牢浚�春�婊�鲜Ψ堆г旱乩硐翟�谚�淌冢�龈嬷С帧暗乩斫逃�钡睦改俊?
《地理知识》的复刊,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形势,正如复刊号上编者话所阐明的:本刊是一地理科学普及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向广大工农兵群众、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普及地理知识,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是本刊的根本任务。并规定刊物的内容为:介绍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地理面貌;介绍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丰富经验;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情况,帮助人们对国际事物的了解和关心;介绍大自然发生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一般规律;交流地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等,同时还把批判地理学领域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列为内容之一。
复刊后的《地理知识》,分三大栏目运作:国内地理、外国地理和基础知识。每期32页,为月刊,订价0.13元,1972年10—12月共出了三期。但当时由于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地理工作者也停止了研究工作,致使纸张短缺,稿源不足,在复刊的第二年即改为双月刊,一直到1975年的上半年。1975年7月后又恢复为月刊,订价为0.15元,这一订价一直稳定了6年。广大读者认为《地理知识》是一本物美价廉的刊物。当时发行的刊物较少,《地理知识》在被列为限制发行刊物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邮局列为限制发行),发行量还迅速增加到近40万册,被称为一花独秀。是为《地理知识》的火红年代。期刊如林,竞争激烈;《地理知识》艰难开拓 进入80年代,随着各种老刊物的复刊和新刊物的大量涌现,装帧简单、坚守老传统的《地理知识》逐渐被淹没在如林的期刊中。1982年发行量下降到20多万份,到1988年时仅剩下10几万份了。
为了走出困境,编辑部全体同仁努力开拓思路,寻求改革,1989年实现了四封彩色印刷。为了摆脱旧的体制,在主办单位未给任何经济支持下,于1993年第一个从科学出版社脱离出来,成立了《地理知识》杂志社,开始自己设计,自己排版,自己联系印刷厂。1995年在彩色封面的基础上又增加4个彩色插页,页面由32页增加到48页。然而,刊物质量虽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仍没跳出传统的老框框,加上新潮杂志的不断涌现,本刊发行量继续下降。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大家开拓了眼界,《地理知识》的编辑们并没有被发行不景气吓住,相反,更促使大家把眼光瞄准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在编辑会上,不时谈论起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风格和内容,探讨如何能将《地理知识》办成一本高水平的杂志。此时一些读者也通过电话、信件传达了这样一种希望:中国能有一本美国《国家地理》那样的杂志就好了!
编辑的愿望、读者的希望凝聚成了一个目标:要办一本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家地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97年5月地理所调曾到南极、北极进行科考研究,登过珠峰的李栓科研究员来杂志社任社长,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全面改版工作。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事记
1949年9月以《地理知识》为名在南京创刊, 1950年1月正式发行,
1961-1966年一度改名《地理》。发行量曾高达400,000册
998年1月,改为全彩色进口铜版纸精印,版面扩至84页;
1999年1月,扩版至100页;
2000年10月,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6月,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其他大陆以外地区发行;
2001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基金会”成立;
2002年1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发行日文版;
2002年1月,扩版至132页;
2002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影视版推出;
2002年3月,“世界华人地理学会”成立;
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问世;
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
2002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图书”发行;
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发行;
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改版完成;
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网开通;
2004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博物馆”奠基。
2. 谁能帮我阐述一下《中国国家地理》对地理教育的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主要可以让您了解各种地理名胜,以及各种地貌特征,当然还有人文方面的:诸如对一个国家人文气息的拓展。中地是一本与当下的自然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的书籍,但对于教科书本上的东西并没有很强的拓展性,但作为了解地理术语以及体会人文并感受一种磅礴的自然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PS:个人感受,不足为谈,只是中地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它提升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素养,而并非所谓的地理知识)
3. 《中国国家地理》:全球变暖真的是世界末日吗
上海是许多人眼中全球变暖的重灾区,中国最有可能被“淹没”的地方之一。很多人曾在脑海中勾画过“上海沉没”的景象,我们也用电脑做出了这样一幅假想图:海平面升高20多米后,站在“东方明珠”上向下看,外滩上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几乎都已被淹没,只留下曾经的摩天大楼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中。摄影/杨飞?制图/刘承周
农业生产上一般认为,≥10℃积温2000℃等温线代表了种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积温数,积温到达2300℃时,水稻可以稳定生长。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的积温带明显北移,水稻种植范围也逐渐向北部地区推移和扩展,目前大于2500℃积温带是黑龙江省所占范围最广的积温带,也是黑龙江省水稻的主要产区,而水稻种植北界现已推至北纬52°左右的呼玛地区。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学报》第20卷第5期
一些人认为,全球变暖可能会带来世界末日;也有人认为,全球变暖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在给许多地方造成危害的同时,气候变暖真的也会给另外一些地方带来好处吗?《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4期《全球变暖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吗?》一文和大家回顾已经发生的气候变暖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以下文字节选自《全球变暖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吗?》一文,撰文/罗斐
不久前,我看到了这样一条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消息,阿根廷一对夫妻向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开枪后自杀身亡,2岁的儿子背部中弹当场死亡,
7个月大的女儿身中一枪但侥幸余生。在惨剧发生前,这对夫妻留下了一张字条,称“为了让家人避免因全球变暖而产生的恶劣影响,他们选择提前结束全家人的生命”。
看完这条报道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太让人难以置信了。我很难想象有这样狠心的父母,更难以相信的是有人会为这样一个理由而选择全家人的死亡。随后,我又感到浓重的悲哀和困惑:全球变暖,什么时候已经等同了“末日预言”?这条预言,又给多少人带来了怎样的恐慌?全球变暖,真的有如此可怕吗?
冷暖交替,本是地球常态。地球从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就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的20亿年地球气候史中,地球就曾几经“寒暑”:历经三次大的寒冷期(冰期)和两次“超级全球变暖”时期,即介于三次大冰期之间的大间冰期。在每一个大冰期中,也有着许多次冷暖变化,科学家称之为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虽然时间尺度不同,但冰期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面下降,生物稀少。而各个“全球变暖”时期,冰川消融,海面上升,生物繁衍。这样看来,对地球来说气候变暖带来的并不是灾难性的后果,相反,地球还每每受惠。
……
黑龙江,气候变暖受益最大的中国省份
“黑龙江是全球气候变暖受益最大的中国省份之一。”2008年6月14日,在哈尔滨召开的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家论坛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语惊四座。但这种说法,其实毫不夸张。
在把“北大荒”建设成“北大仓”的过程中,全球变暖“功不可没”。
气候变暖,尤其是冬暖突出,使冬小麦在黑龙江的种植成为可能。现在黑龙江省已有17个县市具备种植冬小麦的气候条件,最北可延伸至克东和萝北等北部地区,这一界线与我国20 世纪50 年代所确定的冬小麦种植北界(长城沿线)相比,北移了近10个纬度。
变暖对黑龙江农业最大的贡献,还要体现在水稻的种植上。对位于寒冷地区的黑龙江来说,升高的温度,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更长的生长期,而这些因素都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北京师范大学的方修琦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对黑龙江水稻单产增产的贡献率达23.2%―
28.8%,相当于在80年代的单产水平上增产9.9%―12.3%;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气候变暖对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贡献率高达
19.5%―24.3%。更重要的是,越来越温暖的气候,使水稻适宜生长的最高纬度纪录被不断改写,水稻的种植北界已经移至北纬52°的呼玛等地,黑龙江水稻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现在提到黑龙江出产的粮食,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大米,而在20多年前小麦还是这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黑龙江,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超过小麦都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东北的其他地区:吉林省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辽宁省农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了3次约500公里。气候变暖对整个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增加都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且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对增温还有适应的潜力。
曾经有学者大声疾呼,全球变暖将严重打击主要农作物的收成。《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说:“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下降5%到10%。到本世纪后半期,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以及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注意,它的前提是“不采取任何措施”。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理乍得?亚当斯指出:“如果你只是研究农业经济模型,将气候条件调整为更加炎热、干燥,农作物的产量当然会下降。但如果你是一个农民,当察觉农作物生长欠佳时,自然会改种更能耐热的品种。”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孟德尔森将人类适应能力纳入考量之后再来研究气候变暖对美国农业经济的冲击,结果发现预测的农作物收成不再是遽减20%,反而会增加13%
……
地球进化史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总是在变化的,变化会对处于其间的所有生物造成影响,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发展,不适应的灭亡淘汰。观察人类的历史,你会发现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有弊,人类是在不断地适应变化中兴利除弊、慢慢前行。
而实际上,全球变暖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世界”――整个地球的末日的。地球从诞生至今经历过的多少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曾有过冰盖铺向中低纬度地区,曾有过两极的冰雪都消失无踪,甚至也曾发生过磁极对调或是小行星撞地球导致的“大爆炸”和“核冬天”地球就这样安然走过了46亿年。
这样说来,是否我们就可以毫不顾忌环境改变,继续为所欲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类只有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才会发展进步,反之,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地球不见得会被人类毁灭,但人类可以轻易地毁掉自己。
人类是被地球宠坏的小孩,他非常偶然地获得了地球的恩宠,在地球的孩子中表现突出。然后,这个狂妄的小孩就认为自己最聪明、最有能力,他刚刚学会了一些技能,骄傲地称之为“科学”,以为科学无所不能。然后他失去了敬畏之心,觉得自己可以站在地球的顶端,为所欲为。他肆意浪费着地球提供的资源,毫不顾惜地破坏地球的环境,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地球。他正在满怀信心地大干一场,却突然发现事情的发展失去了控制,地球并没有按他规划好的轨迹前行,地球也不再对他和颜悦色,还要求他对自己做出的一切负责。于是,这个孩子惶恐了,他一边拼命想办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一边大声疾呼“救救地球”。
实际上,比“救救地球”更重要的是人类对地球的敬畏。只有保持了敬畏之心,人类才会寻找到一条与地球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否则,我们现在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等等这一切都不过是流于形式,或者成了“应急措施”。然后很容易在解决了眼前的危机之后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一次故态复萌,继续走向毁灭自己的道路。(节选自《全球变暖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吗?》撰文/罗斐)
4. 很想知道把地理学好了能做什么工作
学习了地理,至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了解了一大半了对吧。高中地理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除了专业性相关性强的地震,测绘,城乡规划,气候,科研,海洋地理等之外。还有导游,外贸调研,教师,国土公务,教研,海洋开发,建筑工程,水资源勘探,交通运输。再或者,回村搞地域特色农林鱼牧人与自然完美契合,有一个自己打理的生态可持续循环发展小家,再加上产业链延升,农家庄园,餐饮管理,旅游开发,乡土气息浓厚的教材素材积累出版,闲的时候不忘学点音乐,养少少的鸡鸭狗,靠自己的专业养活自己。地理师不是风水佬,什么择日选址这些笑笑就好,别人很好,我也不差,天地人安好。至于工资,这辈子一夜暴富是不抱希望的了,空的时候穷游祖国大好山河你看咋样?用地理老师教你的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岩浆轮回转的心态,一日两人三餐四季,春夏秋冬,丰衣足食,知足常乐,简单不伟大。喜欢的时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地球自西向东公转了几亿年也没见背叛过自己没有尽头的前进方向。如果正在看这些文字的你,还未成年,那请倍加努力学好地理,其它的也别落下。如果你已经活了两个太阳磁爆产生期(平均11年一次),那么就请在自己人生运转的轨道上,芬芳四时,划出天际,由昏而晨,始终如一。(地球人都知道太阳不会打西边出来)😜。……来自小天狼星(新手中学地理教师)
5. 求《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一篇文章。
卷首语: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海南岛为何比台湾岛早开发千余年?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海南岛和台湾岛虽然大小相仿(两者谁大谁小,过去一直有争论,现在清楚了,后者稍大一点),但两者纳入中央版图的时间却相距悬殊:海南岛早在西汉时就建立了珠崖、儋耳两郡,而台湾岛设立台湾府已是清康熙年间的事。
为何海南岛设府建制比台湾岛早了一千多年?我认为是因为琼州海峡比台湾海峡窄,容易渡过—— 琼州海峡最窄处仅18公里,而台湾海峡最窄处则有130多公里。后者的海流情况也比前者复杂得多,而且气候多变,台风多,前者则相对平静得多。今日渡过台湾海峡去台湾似乎很容易,但这在过去并非易事,清代官员在过台湾海峡时被困海上是常有的事。
台湾岛开发虽晚,但后来的发展速度远超海南岛,今天的海南已难望台湾之项背。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是如何的?从两岛的开发史看,早期受制于地理环境,但突破某个节点后,人文环境就起决定作用了。
全国地图是横的,是因为海洋意识差
当我沉浸在两个岛的比较之中,准备就此写篇文章时,一位来自海南岛的“不速之客”让我改变了文章的方向,因为他引出的问题更值得着文讨论。
他递上名片:傅中星,三亚南海开发创意研究会秘书长,并说明了来意:去年7月,他出版了一本关于竖版中国地图的书——《中国地理全图册》,想在书再版时让我写篇序。那时我正忙,未应承。走时,他将书送给了我。晚上翻看起他的书来,发现这本小书原来很有价值。书中,他制作了一张竖版中国全图,用此替代以往的横版中国全图。他甚至幽默地告诉大家:赶紧收藏横版中国全图(他称之为“老版图”)。他还以他的竖版中国地图为基础,制作了一系列专题地图。
傅中星在书中对我们整天看着的横版中国全图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六大问题。我觉得有一点击中要害:横版图不是一张中国全图,而是两张局部图的拼接。所谓两个局部的拼接,说的是横版中国全图将相当于中国大陆面积1/4的南海及南海诸岛切下来,再将比例尺缩小一半,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右下角(此法以下简称“贴小方块”)。如此,一张完整的中国全图就变成了两个部分的拼接。这的确不是一张中国全图。
横版地图还制造了中国东西长、南北短的错觉,实际正好相反: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200公里;横版地图还助长了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岛屿的气焰;更严重的是,横版地图潜移默化地淡化了中国人本来就很微弱的海权意识
看了傅先生的竖版中国全图,我去图书馆查了很多旧地图。我想知道,在中国全图上“贴小方块”的处理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查阅的结果是:至少从1948年起,已经在全国地图上使用这种处理方式。那一年,一个叫金擎宇的人出版了一本《中国分省新地图》,全书的开篇就是一张横版中国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南海及南海诸岛已经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全图右下角,与今天的全国地图很像。我量了这张图的尺寸:左右距离22.5厘米,上下距离16.5厘米,横向上长了6厘米,这显然是一张横图。这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1950年4月,由光华舆地学社编制、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其形式与金擎宇的地图并无明显差别,这说明新中国沿用了民国时期中国地图的画法。
60多年过去,中国变化巨大,但右下角贴小方块的横版中国地图却没有变(竖版地图后来在一些图集中出现过,但未在专题地图、也未在面向社会公众的挂图中出现过)。
中国的实际版图是竖着的,但我们的全国地图却是横着的。南海面积巨大,岛屿众多,却被塞进一个小方块,放在地图的角落里,这不是哪个部门或者设计者的问题,因为从民国到新中国都是如此,这是由于我们这个国家农耕文明占主体,骨子里缺乏海洋意识造成的。但这个问题迟迟得不到改正,却不能归罪中国人海洋意识差,而是其他原因。
查阅旧地图时,我发现一个现象:民国时,全国地图几乎都由个人或民间机构编纂,国家要做的仅仅是审查,颁发许可证即可。但今天,地图的编辑出版被国家主管部门的几家出版社垄断,不许民间染指。傅中星个人编制的地图,是不可能获得出版许可的(前面说的他的竖版中国地图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书中,而不能以单张地图的形式公开出版)。
在傅中星的书出版之后几个月,中国有关部门就宣布推出竖版中国地图。当然,这不能说是受了傅中星的启发或觉得他说的有理,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官员和国企,他们没有动力,也不愿冒险去做任何有风险的事。竖版中国地图的出版,我宁愿相信是被三沙市的成立逼出来的,因为地级市——三沙市在横版图上无法表现,他们不得不把中国地图竖起来。可是,如果三沙市不成立或级别低,竖版中国地图就不需要出版吗?
民间创造力的压抑有多深?
傅中星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地图创新者郝晓光,不过他关注的是中国官方出版的世界地图。
6年前的某一天,郝晓光带着4个角度看世界的4张世界地图来到我办公室。那真是革命性的创造,因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官方出版的世界地图一直以太平洋为中心。但他的地图至今仍未能公开出版。
不过,在国家海洋局和民航部门,这几张地图得到了内部应用,因为要跟踪表现科考船前往南北极考察的航迹,要表现中国到一些国家的航线,非得用他的地图不可。它们后来又被我国军方某部门采用过,军方还给他写了一封证明信。一次他来北京,激动地向我展示这封信,但看到这封信时,我心中涌起的却是感慨:民间有着怎样的创造力,但是这些创造力受到多么深的压抑?中国有多少有才华的人,为何这些才华这么难以绽放?
由此,我想到了我在海南的所见所闻。在琼海市潭门镇,我见到了1983年时曾驾驶一艘小帆船勇闯南沙的船长伍书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规定渔民不准前往南沙作业,虽然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就前往那里捞海珍品。至1983年伍书光出现在南沙时,那里已有30多年未见大陆人。
应该说,小人物伍书光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得到的后果却是被吊销船长执照,不准出海。让人想不到的是:接下来,潭门镇更多的船长冲破重重阻力,沿着伍书光的航线继续前往南沙。再后来,官方渐渐默认,并在1988年时派遣军队进驻南沙,从此我们在南沙才有了立足之地。这是民间牵引官方,最终推动官方有所作为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南沙,我曾对那里林立着周边国家的油井却唯独不见中国的油井感到不解。后来找到了答案,因为我国石油的开采权力被国有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垄断,而这“三桶油”即使维持现状也已富得流油,对要冒着风险才能开采的南沙石油自然没有兴趣。但是假如允许民间开采、运营,我相信南沙海域的油田中早就会出现勇闯南沙的船长,中国的油井也早就屹立在南沙蔚蓝的大海上了。
6. reading explorer适合几年级
二年级到九年级。
RE 教材所有文章均该改编自真实的国家地理资源库,主题涉及文化、自然科学、社会问题、人文、旅游和冒险等等,是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完美结合,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思维。RE系列践行“将世界带入课堂,让课堂与生活联接” 的教学理念 (Bringing the world to the classroom and the classroom to life)。
A1, A2级 - 基础英文水平; 一般中国小孩小学毕业,应该达到A2水平。
B1, B2级 - 独立使用水平; 一般中国小孩中学毕业,应该达到B2水平。
C1, C2级 - 熟练运用水平; 一般中国小孩子大学毕业,应该达到C2水平。
RE 教材所有文章均该改编自真实的国家地理资源库,主题涉及文化、自然科学、社会问题、人文、旅游和冒险等等,是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完美结合,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思维。RE系列践行“将世界带入课堂,让课堂与生活联接” 的教学理念 (Bringing the world to the classroom and the classroom to life)。
7.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读后感两篇300字
读《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有感
一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主要是教科书式的,这就是所谓的正史。它像是一棵倒置的大树,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汇集到树干上,后人可以沿着树干窥视到先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传统的正史就如一面筛子,它只筛取了人类发展中符合传统历史观的枝干和分叉,而大量活生生的、带着鲜活质感的生活细节都被过滤掉了。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历史不是龟甲兽骨上凝固不变的抽象字符,也不是古墓墙壁上褪色斑驳的陈旧壁画,更不是青史古卷中遥远模糊的古老背影。《国家地理。神秘中国》带我们感知那些年代久远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隐隐相接的历史轨迹。在图片和文字中的这次行走,将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心灵经历。
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庄园,历经九代主人200多年的不断扩建,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地主生活的网络全书”。它庭院深深,融汇了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兼具北方的古朴粗犷和南方的清雅细腻,在朴实敦厚的齐鲁大地上彰显着灵活飞扬的荆楚之风。它就是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园。
窑洞积淀了黄土高原深层的历史文化,是普通民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当地居民的心中,冬暖夏凉的窑洞与秀水青山间的江南吊楼、翠竹掩映间的瑶乡竹楼、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是家的象征。土楼----不仅是客家人的城堡,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乐观顽强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匪患横行让客家人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围屋,在这赣南围屋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让每一座围屋都深深印刻上了沧桑的历史和奇幻的传说。素以“苏杭园林”着称的江南水乡之间,镶嵌着一颗第宅厅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庄园。
今年暑假,我们一行35人到风景这边独好的江西旅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婺源和李坑。
到婺源,不得不提婺源的徽式建筑:一式的白墙青瓦,造型独特的屋檐,翘角飞檐,外观上的朴素是古式徽商低调做人的真实体现。而成片成片的房檐相似的建筑群却成就了壮观的画面。远远看去,好不气派。进入屋里却有着天壤之别:精致的木雕或是石雕栩栩如生,透过这几千年的历史让我们都能看到曾经的风光和辉煌;从大门、偏门、窗户、天窗等等的设计和摆设无不充分体现了商人对于风水的讲究,对于富贵多子的祈盼、崇尚读书的风气。说婺源这一带具有浑厚的文化韵味是有原因的,从古至今走出过多少的文人及官仕,无不为婺源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徜徉在到处都沉淀着历史痕迹的一幢幢的老屋间,看着别具匠心的装饰或是摆设,我试着去设想:古时征战全国的徽州商人,一生都在商海里拼搏沉浮,或许一生都无不在思念着家中的妻儿,因此,年老后都纷纷回家,建一幢房子或是慈善性质地修建一座桥,告诉后代人其实他们一直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故土。
明清时期名仕辈出的李坑,村民住宅沿溪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青石板铺的小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沟通两岸,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我们去参观的那天正好下着蒙蒙细雨,在如烟如梦的氤氲中,我们渴望遇着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如丁香般的姑娘。走进路旁各具特色的小店,我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除了憧憬美丽的邂逅和疯狂购物外,我们似乎亵渎着它的存在。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几句话非常深刻:
它(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嚼。”想到2005年自己到云南的丽江和香格里拉,也是带着好奇的心情,带着数码相机,为了一种”文化”而来,然而自己真的寻找到文化的真谛了吗?没有,充其量只是为自己的相册增加了炫耀的资本,真真切切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
发现“周庄”的陈逸飞,他曾痛苦地说:“我把周庄给害了。”丽江的宣科老人则更痛苦地哀叹道:“丽江已经死了!” 确实,在无兵祸的年代,异化一种古老民族的淳朴传统,破坏一片纯净恬然的清静原野,没有什么比市场经济、商业游戏更有力、更彻底的了。
8. 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和DK儿童百科全书 [精装] ,哪个更好
《DK儿童网络全书》是一本有关知识探索的网络全书,内容范围广泛。从巨大浩瀚的星系到极其微小的细菌,从人体细胞到古代文明,学校课本当中的主要学科知识都被囊括在用生动活泼的手法编纂的这本书里。所包含的关键主题有: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学,化学,历史,政治、数学,科学和技术等,相当全面。本书的特征是,内容完全是最新的,例如包括热门话题,如纳米技术,遗传学,法医和气候变化等。每个章节都有其相关的热点主题,从而更能吸引读者,并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网络》是《国家地理》杂志为少年儿童量身打造的网络类图书。它包括“我们的世界”、“探险天地”、“动物世界”、“文化长廊”、“地理趣谈”、“环保先锋”、“历史之窗”、“自然之谜”和“超级科学”等九大板块,内容覆盖了动物、植物、历史、地理、科技甚至美食、手工制作等各个方面。
在这本《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网络》里,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学者、《国家地理》杂志的着名摄影师们应用大量珍贵的科考笔录、摄影作品、图表数据,将我们能够想到的各个领域纷繁复杂的知识用最通俗易懂、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扑朔迷离的古埃及法老陵墓,神秘莫测的史前巨石柱,机智冷静的英勇攀岩者,坚韧乐观的独臂冲浪员……为读者展开了一个光怪陆离、无奇不有的精彩世界。
这两类的侧重点不同,你可以看一下你更需要的是那个~
9. 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百科的介绍
链接:
美国国家地理儿童网络入门级这是一套非常不错值得去珍藏的图书《国家地理儿童网络》,这套电子版图书可以做作为孩子英语阅读启蒙分级教材,适合4~16岁孩子学习阅读,全套书分为流利、入门、提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24本书,共72本,并配有音频和相关练习册,可以培养孩子的英语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能力,涉及知识丰富,包含了科学、物理科学、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太空科学、历史文化等内容,除了上面这些,练习册还有单词填空、拼图游戏、阅读和问答形式的趣味小活动,十分适合孩子们学英语。每册图书通过特定编排的句式突出主题词,便于孩子们记忆。
10.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
中国最美的名山在哪里?经过专家评议和打分,中国十大名山最新排行榜终于诞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西部雪山横空出世,在榜上占据了显要位置。
排行榜:
1.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2.贡嘎:风停止了脚步
3.珠峰:心灵的守望
4.梅里雪山:雪神的仪仗队
5.黄山:上帝的盆景
6.乔戈里:遥远的秘境
7.稻城三神山:香格里拉的地标
8.冈仁波齐:众神的居所
9.泰山:华夏的图腾
10.峨眉山:从盆地升向天庭
中国最美的五大湖
中国传统上有”五大湖“之说,它们是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的太湖、江苏的洪泽湖和安徽的巢湖,这五大湖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人口稠密的地区,而且全是淡水湖。这次我们对全国自然成因的湖作了一次巡礼,依照我们的审美标准,上述五个湖纷纷落马。评比的结果是,我们推出了新的”中国五大湖”,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西部、东北部和东部,打破了原来东部湖泊的垄断局面。
排行榜:
1.青海湖:陆心之海
2.喀纳斯湖:上帝的调色板
3.纳木错:与神耳语的地方
4.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
5.风雅西湖
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
如果你没有到过沙漠,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你没有深入到沙漠的腹地,你就无法真正领会到茫茫翰海的雄浑与壮美。当你翻过巴丹吉林的沙山,走过塔克拉玛干的沙海,穿过古尔班通古特的梭梭林,你会不可救药地爱上它。你的梦里,会响起驼铃的声音。
排行榜:
1.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上帝画下的曲线
2.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地的天体营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大漠的血脉
4.鸣沙山、月牙泉:千年的守望
5.沙坡头:曳住流沙的脚步
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
是一只神秘的手,造出了雅丹,这幻境之城、奇丽之城。人们说,雅丹是魔鬼居住的地方,因为它美得太过诡异。在雅丹的孤寂当中,的确有一种你无法抗拒的魔力,吸引着你走近它。
排行榜:
1.乌尔禾:风爱坎坷不喜平
2.白龙堆:群龙聚首天涯
3.三陇沙:开进戈壁的船队
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
今天,在“拆”字当头、大兴土木的城市中,中国最美的城区在哪里呢?以吴良镛院士为首的中国城市建筑与规划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作家、摄影家为我们给出了答案。请看《中国国家地理》最新评选的“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
排行榜:
1.厦门鼓浪屿:听罢琴声听涛声
2.苏州老城:现代化包围的古老
3.澳门历史城区:西方文化由此登陆
4.青岛八大关:殖民者留下的风情
5.北京什刹海地区:紧临中南海的时尚
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
中国人眼里会有多少版本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说实话,我不知道。所以,当这份评选结果出炉的时候,我开始了忐忑不安。因为美是多样的,尤其是自然地貌的美。然而,美又是共通的,在这次评选过程中,所有评委都把最高分投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因为她的大美震撼了我们。
排行榜:
1.雅鲁藏布大峡谷
2.金沙江虎跳峡
3.长江三峡
4.怒江大峡谷
5.澜沧江梅里大峡谷
6.太鲁阁大峡谷
7.黄河晋陕大峡谷
8.大渡河金口大峡谷
9.太行山大峡谷
10.天山库车大峡谷
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
中国是喀斯特大国,也是名副其实的洞穴王国。不过,由于缺乏洞穴探险的传统,迄今为止,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洞穴藏在深闺、无人得知。这使得我们这次洞穴选美可能会“以偏概全”——我们的目光根本无法穿透厚实的土地,注视到那些依然未知的地下世界。即便如此,我们特别安排了“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和“中国洞穴之最” 两个序列,尽可能客观地评选出了中国已知洞穴中的佼佼者,以飨读者。
排行榜:
1.梦幻织金洞
2.多彩芙蓉洞
3.全能黄龙洞
4.震撼腾龙洞
5.本色雪玉洞
6.九曲本溪水洞
今朝有酒今朝醉 越是糊涂 难得逍遥 ...
发表评论共3条评论,第1页/共1页 上一页下一页
引用删除1楼 纯属娱乐
评论时间:2006年11月18日 20时1分
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
古往今来,在人类的审美经验中,瀑布美指的都是一种动水景观之美。它融形、色、声之美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不同的地势和成因决定了瀑布的形态,使之有了壮美和优美之分。壮美的瀑布气势磅礴,似洪水决口、雷霆万钧,给人以恢宏壮丽的美感;优美的瀑布水流轻细、瀑姿优雅,给人以朦胧柔和的美感。这次评选出来的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从藏布巴东到罗平九龙,从黄河壶口到九寨沟诺日朗,分别呈现了壮美和优美之特点,无一例外都是大自然的神奇之作。
排行榜:
1.大峡谷中的隐士:藏布巴东瀑布群
2.跨国的风情:德天瀑布
3.万千气象一壶收:黄河壶口瀑布
4.美玉分十节:罗平九龙瀑布
5.树丛中的织锦:诺日朗瀑布
6.难以复制的雄浑:贵州黄果树瀑布
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
在中国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哪些海岸可以入选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呢?在这八个中,又有哪个可以成为中国最美海岸的首位呢?历时6个月评选工作后,我们给出了一份答案。三亚的亚龙湾被排在了第一位。事实上,在进入最后这份中国最美八大海岸名单的过程时,彼此间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之所以最后选择亚龙湾为中国最美海岸的首位,是我们的人文情结战胜自然情结的结果。因为在那片洁白几近无暇的海滩上,我们的精神能以最为容易的方式得到放松!
排行榜:
1.亚龙湾:跌落在地上的天空
2.野柳: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
3.成山头:腹地对大海的渴望
4.东寨港红树林:留在陆地上的碧浪
5.昌黎黄金海岸:沙漠与大海的吻痕
6.维多利亚海湾:万丈红尘映碧海
7.崇武海岸:惠安女眺望大海的地方
8.大鹏半岛:临近闹市的一块荒野
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
与地球上其他景观相比,冰川具有其独特价值,她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满足,体力的锻炼,意志和胆量的考验,均远远超过人们在城市周围的旅游活动。作为世界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国家,中国西部的许多高山发育有千万条冰川,她们一旦走到前台,必将掀起一场欣赏冰川的革命。她们谁最美呢?
排行榜:
1.绒布冰川:向第一高峰告别
2.托木尔冰川:雪峰献给旱海的殷勤
3.海螺沟冰川:拒绝融化
4.米堆冰川:桃花源里的冰雪
5.特拉木坎力冰川:冰雕嘉年华
6.透明梦柯:荒漠中的甘泉
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
在自然界,整齐划一是一种美,但交错与复杂更是一种美。天山雪岭云杉林在23位专家中荣获21位的鼎力支持,其重要原因便是森林、草原、冰川、湖泊、蓝天、白云的和谐呼应。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也因它的交错之美,而在众多候选森林中脱颖而出。
排行榜:
1.天山雪岭云杉林
2.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3.尖峰岭热带雨林
4.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
5.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
6.轮台胡杨林
7.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8.荔波喀斯特森林
9.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
10.蜀南竹海
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
在中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仅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就有6500多个。若加上不足500平方米的,则数以万计。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拥有那蔚蓝的海域。但是评选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只能限定在6500多个中进行,而将那些大海远处的小岛割弃。6500个岛屿中谁是最美呢?经过几番斟选,西沙群岛始终独占鳌头。
排行榜:
1.西沙群岛:珊瑚为国土增色
2.涠洲岛:水火雕出的作品
3.南沙群岛:珊瑚为中国铸就界碑
4.澎湖列岛: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
5.南麂岛:神奇的海上生物园
6.庙岛列岛:海上有仙山
7.普陀山岛:海天出佛国
8.大嵛山岛:山、湖、草、海在此浓缩
9.林进屿、南碇岛:古火山地貌珍品的遗存
10.海陵岛:南中国海边的明珠
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
评选中国最美的沼泽湿地可以说是给沼泽正名,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创举。当然,确立这个单项是经过百般推敲的。曾几何时,沼泽还是我们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我们最终入选的六个单项,各具特色,姹紫嫣红,激烈的竞争之余,我们能在欣赏到最动人的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排行榜:
1.若尔盖:高原碧宝
2.巴音布鲁克:富饶之泉
3.三江平原湿地:残存的壮美
4.黄河三角洲湿地:沧海桑田进行时
5.优雅鹤乡扎龙湿地
6.“红地毯”辽河三角洲湿地
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渴望着过一种乡间的平静生活。让我们暂时停下奔波的脚步吧,把目光投向远方,投向中国最美的乡村和古镇——在那里,有青山绿水,有我们梦想中的家园。
排行榜:
1.丹巴藏寨:空谷有佳人
2.哈尼村落:万千明镜映炊烟
3.图瓦村: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4.黎平肇兴侗寨:白云深处有人家
5.婺源:最爱村头油菜花
6.丽江大研镇:琶琶弦上说相思
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草原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几乎所有的草原都有不同的美。在入围的12个草原中,专家们评选出了六个最美的草原。荣居榜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欧亚草原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着名草原之一。在这里,牧民与草原,演绎了一首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曲。
排行榜:
1.呼伦贝尔东部草原
2.伊犁草原
3.锡林郭勒草原
4.川西高寒草原
5.那曲高寒草原
6.祁连山草原
今朝有酒今朝醉 越是糊涂 难得逍遥 ...
引用删除3楼 纯属娱乐
评论时间:2006年11月18日 20时38分
“选美中国”:
我们刚刚完成了一项史无前例的事,就是对中国的景观(主要是自然景观)进行选美。我们把中国的景观分成了15个类别,就每一类景观“谁最美”进行评比排行,在国内数百位一流专家的帮助下.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15类景观的最美程度排行榜出来了。我们又画了一张图,把进入排行榜前几名的景观的位置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我手中正拿着这张图。一边欣赏,一边在思索。
我试图在这张中国最美景观的分布图上找出规律.找出有启发意义的东西。譬如:中国最美景观的分布有何规律?集中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我首先注意到代表这些景观的点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国的西南--川滇藏的交会处,即横断山区。这与我们在2004年7月的专辑——“大香格里拉”中,表达的观点:横断山区是“中国最美的地方”。竟然不谋而合,令我惊讶。而另一个密集区在新疆天山,这却是我从没想到的。
大家知道中国地势从高到低分三个台阶。我们发现中国最美的景观分布有一个规律它们多数分布在三个台阶的分界线上,也可以说是在台阶转折所形成的“楞”上。
“楞上”多美景。因为“楞”所在的区域正是地壳在内力作用下剧烈变化的地方,这里或断裂沉陷成谷成壁,或挤压抬升成山成岭,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本底。只有大起大落.山才能怒,水才能急。在这个“底”上,“大起”的极高山,雪吻蓝天,冰乳大地,“大落”的河流,撕山成谷,断水为瀑。甚至溶洞也因“大起大落”的地势,才能即深又长。
中国的地势有三个台阶,三个台阶有两条楞线,两条楞线上有无数美景。 一条楞线即青藏高原的边缘线,这条楞线是首尾相接、闭合的。这条闭合的边缘线画出的青藏高原的形状很像一只鸵鸟。这只鸵鸟的头部是由中巴边境的喀喇昆仑山脉勾画的,背部的线条是昆仑山和祁连山脉,腹部是喜马拉雅山脉,腿与脚爪是横断山脉。
寻最美的山,当然要在青藏高原的这条封闭的边缘线上找,因为高度是山之所以是山、之所以美的第一要素,而这里是世界最高的地方,最美的山不在这里.在哪里呢?我们知道高原面上较为平坦,相对高度不够.能够形成极高山的地方只能在高原的边缘处,即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过渡的“楞”上。这里因为巨大的高差,冰川向下掘蚀,河流向下深切,高山也随之出现了。因此这里是我国极高山(海拔大于4500米)的分布区。极高山上有雪峰冰川,这也是中国大地耸入云端的冰雪圈,一座座雪峰仿佛是多棱的钻石.晶莹闪耀,光彩照人。
我认为这里的雪峰、冰川是中国足以傲世的美景。说起瀑布,我们没有北美的尼亚加拉和南美的伊瓜苏那样壮观的大瀑布,说起湖泊,我们没有美、加边境那样浩瀚的五大湖,说起草原,我们没有阿根廷潘帕斯那样辽阔的草原…….但说起雪山和冰川来,我们便充满了自豪,无论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还是美洲的安第斯山,这些山上的冰雪.都比不过我们青藏高原边缘线上那些美丽的雪山和冰川。
如果你以为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上的那些山仅仅是一个冰雪的世界.那你就锚了。仅仅有冰雪并不稀罕,也不一定震撼,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圈、南极圈内终年冰雪覆盖,中国的东北、西北冬季也是满天飞雪,山河色变,但那并不构成最美的景观。而这里的冰雪就与众不同了,它是亚热带和温带的冰雪.因山极高、温度降而冰雪存,在地球上同纬度的地区,不是炎热沙漠就是阔叶树的世界,而这里却有一个冰雪世界,就显得独特而美丽了,因此这里的冰雪是炎热中的冰雪.是与绿树并存的冰雪。
假如你能站在空中乌瞰.你会看到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仿佛是一条钻石项链,在云中若隐若现,有如大地献给天庭的饰物。这条线无疑是中国最美的景观串连线。一个人如果没到这里走过,就不会知道自然有多美,中国有多美。
还有一个规律是:沿着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分界线画一条线,这条线的两端大致是黑龙江省西北角的开库康镇和广西的东兴市。这条线是中国的又一条美景带。山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华山、武当山、神农架、张家界等.峡有晋陕大峡谷、三峡等,瀑有壶口、黄果树、德天瀑布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洞穴极品(双龙洞、腾龙洞、雪玉洞、黄龙洞、织金洞)及喀斯特奇观,如天坑、地缝、竖井、天生桥等大都汇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