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1]。地理是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它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师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进行好新课改的实践,扎扎实实地搞好新课改工作。
地理新课改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高中地理教学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创设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运用试验和演示
通过演示一些小实验,来创设一个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例如讲到海陆热力差异知识时,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备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验温度的不同,然后讨论海陆热力差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想象
在讲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来进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天为什么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时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些都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造成的。提问为什么在交通信号中以红灯作为停车信号,引导学生与所学的知识联系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利用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
媒体展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观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高效性,很容易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思考氛围,如演示火山爆发、泥石流、地形地貌等,可以直接的引发学生的学习趣。
(四)结合时事
实际在地理课堂上引入时事性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科所特有的,许多学科的老师们也都有这万面的实践。可以就热门的时事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与实际问题结合,灵活运用并掌握地理知识。
二 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高中各科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培养学科思维,地理教学也不利外,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行成习惯,自然而然的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意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
(一)“地图式”阅读法——培养区域思维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地理课本上有很多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还应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这样长期坚持,在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形成区域性思维方式。例如在讲《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与图两相对比,这样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标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以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培养综合思维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思维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基于此点的重要性,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有关地理问题,提出探究的方案,与他人展开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文素养[3]。
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与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顺应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模式。
三 建立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地理课堂上无论是探究还是讨论,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比如说,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可能会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以比较各自的观点,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有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4],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的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二)合理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技术推动地理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并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地理新课程强调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对于地理教学而言,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能较好地解决地理教学的难题,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体化[5]。比如在讲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将它动画化,方便学生理解。例如讲解“四季更替”时,可以将地球自转、公转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模拟演示,不断分解其运动过程,直观立体地展示阳光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等运动过程,然后出示字幕,供学生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同时要控制信息提供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是否需要运用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怎样在45分钟的地理课堂中有效的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可盲目追求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结合,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学内容和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地理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地理新课程改革。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改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每个地理教师都应在教学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跟上地理新课改的步伐,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②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是怎样设置的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演变
我国古代学校中没有专门设置的地理课程,地理知识的传授多分散在《四书》《五经》《尚书·禹贡》等书籍的学习之中。19世纪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学校中开始有了地理课程,但中小学各年级正式设置地理课程是始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90多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清末阶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制订的、在全国范围中小学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学科的课程方案。当时中学学制5年,一、二年级安排地理概论、亚洲总论、中国地理等内容,三、四年级开设外国地理,五年级开设地文学。教学时数,除了二年级每周3学时外,其余年级都是每周 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 11学时。1909年后中学分文、实(理)两科,文科在一、二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3学时,三、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2学时,总时数为每周12学时;实科一、二、三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均为1学时,总时数为每周5学时。
在这一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叙述中外各国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产等,课本的编写具有地理志、地方志的特点。
(二)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建立前阶段(1912~1949年)
在这个阶段的前期,地理课程变动较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也曾在高年级开设过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论;总时数也有变动,每周有8学时、6学时、9学时不等,并且也不是所有年级都开设地理课程。后期(1932年以后)则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总时数达12学时,在初中和高中总共6个学年中,全部开设地理课程,每周均为2学时。课程内容,无论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基本上都是循环重复,从本国地理到外国地理,区别仅是内容的繁简。
这一阶段地理课本的编写质量有了提高,打破了过去地方志式的框框,并吸收了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课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优秀种族论等等。
(三)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1949~1976年)
这一阶段地理课程变动较大,整个学校地理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兴旺趋于萎缩的过程。解放初期,地理课程的体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旧体系,但在内容上,删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地理课时数总共达每周12学时,也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在内容上相对比较系统、完整,但结合我国实际尚不够。从1958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课程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削减的时期。这一时期地理课学时数削减幅度很大,从1957年每周的12学时,削减到1958年的8学时、1959~1962年的5学时,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全国大多数中学都停开地理课,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后阶段(1976年~现在)
“文化大革命”以后,地理教育处于振兴阶段,地理课程逐步得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概况一览表(括号内为学时数)到恢复,学时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仅在小学,而且在高中一年级(或高中二年级),以及高中三年级的文科班也开设了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初中阶段开设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高中阶段基本上讲授系统地理。在指导思想上,逐步明确了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在地理课本的编写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实材料”向“事实与原理相结合”方向转变,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由条述法向特征法转变,课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为主向图文并茂方向转变。
在这一阶段,我国各地虽曾编写过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包括各地的乡土地理课本),但在大部分时期主要还是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从1993年秋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多种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这标志着我国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纲一本”(全国一个大纲,一种课本)走向“一纲多本”(一个大纲,多种课本)和“多纲多本”(不同的大纲,多种课本)的改革时期。
二、我国现行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根据原国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现行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如下:
初一开设世界地理,每周3课时,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图初步知识,作为学习中、外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世界概况,是对全球的总认识;第三部分是各大区地理特征和一些国家地理知识;第四部分主要讲时区、日界线和世界环境保护。
初二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课时。教材按照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论→分论→总论的编排方式安排顺序,最后学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和乡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课时。高中地理共计十一章,前五章属自然地理,主要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人类的自然环境。后六章属于人文地理,讲述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高三地理(选修)每周4~6课时,属文科选修,教材内容以中外区域地理为主。
1994年开始,原国家教委又组织有关方面人员编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按照新高中地理课程方案的设计:高中一年级开设的地理为必修课,每周3课时,学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知识;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的地理为限定性选修课,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主要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目前,新高中地理课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辖市试点,2000年起在全国推广。
此外,上海市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设计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试点后已于1993年起在上海地区施行。此方案规定,6年级(9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开设自然地理基础(每周1课时),7年级开设世界地理(每周2课时),8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2课时),高中二年级开设必修地理课程(每周2课时),高中三年级开设文科班选修的地理课程(每周3课时)。
浙江省也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试行综合课程方案,将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分设在自然和社会两门课程之中。
三、台湾、香港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
(一)台湾地理课程设置
台湾中小学修业年限为12年:其中国民教育(即义务教育)为9年,前6年为国民小学,后3年为国民中学(即初级中学),合称国民学校;3年普通高中,另称高级中学。
近年来国民中学单独设置地理课程。初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周课时总量为5课时。第一、二学年每周2课时,第三学年每周1课时。在三年六个学期中,前四个学期主要讲中国地理,后两个学期主要讲授外国地理。
高中三个年级也都开设地理课。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二年级地理为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第一学年为地理通论,第二学年为外国地理和本国地理。高中地理选修课设在高三年级,分设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地球科学三门。高三实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选地球科学,文科选人文地理或经济地理。
(二)香港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目前香港的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称中四、中五),大学预科一年或二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学较多,后因经济迅速发展,公立学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学生在公立中学就读。地理课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视的。一般中学从初一到高二年级都开设地理课。这一方面是由于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以前的一百多年里为英国占领,深受英国的影响,继承了英国重视地理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与香港的环境条件有关。
香港地理课程的设置是:初一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为世界地理。不修读地理的学生改念社会科。社会科是一门综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和公共事务的科目。地理和社会这两门学科都是初中阶段持续三年的必修课。
高中地理课程开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香港中学习惯把高中分为文、理、商三组,其中修读地理的学生较多。
③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
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
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④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第2页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新课标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二、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
在第3页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在第4页提到“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三、地理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第5页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中提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课标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
四、地理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34页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到“加强地理实践。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并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 。……地理实践活动因其特殊性,还会在客观上强化学生与真实联系引发其感悟、欣赏、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会出现跨学科的教育机会”。
⑤ 初中地理如何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知识学习要求的程度降低,是开展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三、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悟,则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小结
前面所讲述的只是个人的粗浅见识。在实际教学当中,还需要对地理的教学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特别是考试制度和内容的改革(现在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使教师摆脱教材的困扰(初中地理教材编排过于严紧,缺乏轻松)以及作为次科的制肘(教学时间不足、课外活动时间和资金严重缺乏,教学用具欠缺等),做到教者放心、学者轻松的良好局面,只要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真正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就可以了。
⑥ 如何优化地理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要对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课改,融合、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先行举措,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科学理论修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显现出来。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是地理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 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性
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新课程标准,既要熟悉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灵活运用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使地理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设计的好坏,关键是看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犹如写剧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才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智力活动活跃,让学生感到不积极动脑就跟不上节奏,催促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劲。如讲述“南美巨人——巴西”时,笔者就运用巴西的国旗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1)、从国旗上白色拱带引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指导学生根据巴西国旗中的白色拱带中的葡萄牙文“秩序与进步”,说说巴西的白色人种主要来自于哪个洲?并由此介绍巴西“人种大熔炉”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引出巴西的人口的内容。3)、根据国旗黄色代表的含义,黄色代表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由此引出巴西是怎样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的教学。巴西由一个单一经济的“咖啡王国”,发展成为一个农业生产多样化、轻重工业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4)、根据巴西国旗上绿色代表森林,并由此引出热带雨林的教学。这样教学设计,使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没想到一个国家的国旗能反映这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以国旗为主线能把有关的学习内容串联起来,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又如讲述“澳大利亚”时,运用“问题式”教学设计:1)、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2)、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3)、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如学习区域地理《新疆》可以运用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进行设计等等。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性,要因“材”设计,因“人”设计教学内容。
二、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开放性
新课标提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设计中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放性使用,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 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 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 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例如关于六年级地理《地图的语言》的学习,可为学生设计如下教学内容: ①熟悉校园,为画学校平面图做准备; ②回到教室, 画学校的平面图; ③讨论、汇集在平面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出现的问题;⑤研讨平面图制作的基本技能( 例如怎样测两点间的距离,如何确定比例尺、方向和如何注图例和标记等) ; ⑥学生交流制作平面图的经验和收获。这样处理教材, 开放、灵活, 改变了按教科书讲知识点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在设计中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渠道开放。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索地理与其他不同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与综合,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如在设计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时,可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把哥白尼学说更推进一步,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等知识,丰富讲课的内容,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设计中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渠道开放,就能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的“跨领域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善于和敢于对现有教材适度拓宽、加深,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时政问题;把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实和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六年级地理《地图》一节的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知道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应用,如市场上出售的电子地图光盘;火车站、飞机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所设立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卫星云图等等。最大限度地拓展地理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缺陷,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息。
三、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 “ 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当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例如, 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教师可以设计为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首先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作为一个专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 之后, 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按照“生活在北方好还是南方好”的辩论题, 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南方和北方在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有显着差别的知识,体会到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到地理的真正价值,这样才是教会了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设计要做到结构和内容的自主生成
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的程序。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情和教材安排特点来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及安排顺序可作一定的取舍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要把握设计与生成的内在关系,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设计时,突出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有弹性的预设,只设计活动方案,如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组织辩论赛等,为课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和时间,为课堂生成提供平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定位在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教学内容的安排者和发现者,要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当中。
总之,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地理认识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化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改进地理课堂教学。使地理新课程在实施中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⑦ 如何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理课程,对于学生在认识世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本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要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发掘学生潜 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地理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有效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 实践和地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促进地理课堂的教学。
⑧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素质教育要求由“学科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带知识“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象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要处处以生活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结合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
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教死知识,要侧重于热点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等的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地理思维,形成科学理念等。比如可持续发展、和谐的人地关系
三、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强调地理课程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要转变观念,多渠道的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从课内走向课外。
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环境。包括多媒体应用,网络,电视等。
六、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⑨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一、 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性
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新课程标准,既要熟悉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灵活运用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使地理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设计的好坏,关键是看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犹如写剧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才能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兴奋,智力活动活跃,让学生感到不积极动脑就跟不上节奏,催促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劲。如讲述“南美巨人——巴西”时,笔者就运用巴西的国旗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1)、从国旗上白色拱带引出巴西的地理位置。2)、指导学生根据巴西国旗中的白色拱带中的葡萄牙文“秩序与进步”,说说巴西的白色人种主要来自于哪个洲?并由此介绍巴西“人种大熔炉”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引出巴西的人口的内容。3)、根据国旗黄色代表的含义,黄色代表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由此引出巴西是怎样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的教学。巴西由一个单一经济的“咖啡王国”,发展成为一个农业生产多样化、轻重工业都很发达的国家,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4)、根据巴西国旗上绿色代表森林,并由此引出热带雨林的教学。这样教学设计,使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没想到一个国家的国旗能反映这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以国旗为主线能把有关的学习内容串联起来,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又如讲述“澳大利亚”时,运用“问题式”教学设计:1)、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2)、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3)、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如学习区域地理《新疆》可以运用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进行设计等等。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性,要因“材”设计,因“人”设计教学内容。
二、地理教学设计要有开放性
新课标提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首先,在设计中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放性使用,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
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 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 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例如关于六年级地理《地图的语言》的学习,可为学生设计如下教学内容:
①熟悉校园,为画学校平面图做准备; ②回到教室, 画学校的平面图;
③讨论、汇集在平面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出现的问题;⑤研讨平面图制作的基本技能(
例如怎样测两点间的距离,如何确定比例尺、方向和如何注图例和标记等) ; ⑥学生交流制作平面图的经验和收获。这样处理教材, 开放、灵活,
改变了按教科书讲知识点的做法, 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在设计中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渠道开放。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索地理与其他不同学科(如语文、历史、政治、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与综合,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如在设计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时,可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把哥白尼学说更推进一步,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等知识,丰富讲课的内容,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设计中注重地理与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渠道开放,就能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的“跨领域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善于和敢于对现有教材适度拓宽、加深,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时政问题;把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实和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在六年级地理《地图》一节的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知道这些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应用,如市场上出售的电子地图光盘;火车站、飞机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所设立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的卫星云图等等。最大限度地拓展地理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缺陷,使课堂教学富于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息。
三、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 “
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当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例如,
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教师可以设计为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首先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作为一个专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 之后, 学生自由选择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按照“生活在北方好还是南方好”的辩论题,
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南方和北方在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有显着差别的知识,体会到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到地理的真正价值,这样才是教会了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设计要做到结构和内容的自主生成
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的程序。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情和教材安排特点来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及安排顺序可作一定的取舍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合作发展。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要把握设计与生成的内在关系,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设计时,突出生成性教学策略,运用有弹性的预设,只设计活动方案,如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组织辩论赛等,为课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和时间,为课堂生成提供平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定位在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教学内容的安排者和发现者,要把自己的智慧融进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当中。
总之,有效的地理教学设计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地理认识能力,建构地理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优化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改进地理课堂教学。使地理新课程在实施中达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⑩ 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光阴如水,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过程,努力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地理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二、主要工作重点:
1、积极开展备课、听课活动,做到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提高教师上课质量,达到教师同时进步的良好现象。
2、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写出学习心得,参加学校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不断提高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水平。
4、加大教科研力度,在校本课程的开放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教改实验,提高我们的教研能力和水平。
5、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狠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地理教研教学质量。
6、准备地理会考,做好复习工作。
三、教研意见及具体措施:
1、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落实各个教学环节,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精心设计测验题和考试试卷,运用多种渠道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练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精心组织练习,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在进一步抓好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落实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对能力的要求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中、差生的转化工作,研究面向中、差生教学方法和辅导方法,扩大中生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在深化基础,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整理知识网络,完善知识结构,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注意知识网络交汇点的研究,重视地理思想方法和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准确把握复习的范围,正确控制知识点的难度,控制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复习的各个阶段要达到目标应有明确的认识,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对复习资料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与教材的结合、与中考的结合进行认真研究,防止一切依赖复习资料,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教材实际、脱离中考实际的现象。要注意研究复习方法和训练方法,使复习工作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
2、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向学生灌输知识、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及探索,教学民主,师生交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重教师教转化为重学生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地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3、加强备课组建设,做好集体备课,统一进度,每周一各年级组统一进行集体备课时间。各组定主讲人,集体讨论,制定下一周的教学内容。
4、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刻苦钻研教材、大纲和考试纲要,认真备好每一份教案,开好汇报课。老教师要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继续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结对子的一帮一活动。
5、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我校校园网的开通,现代化教学平台的建立,我校教师学习、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说来,我们整体的水平还比较低,操作技术还不够熟练,我们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更多的业余的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在本学期内,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用电脑编写资料,打印试卷,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备课,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技能,本学期公开课活动,要求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基教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自信和能力。并从教师的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培训、学习、展示、推广形式的活动。使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目标、态度方法都有了根本改变。
地理学科在整个中学教育教学中起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现状。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的解读工作。塌实做好新教材的教育教学培训,帮助每一位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备课,掌握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规律,上好每一堂课。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并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努力做到:“博学多才”“博大精深”,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提高吴江的地理教师整体素质。
深入课堂认真听课,为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能不断地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能不断地改进方法和措施,提高效率。
建立教育教学研究网络,使教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的有效手段。
二、主要目标:
1、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突破口,大胆进行地理课堂教改革。实现从“讲——学”“灌——学”到“导——学”的转变。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更广泛、更有效地使用电教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感知地理事物;更密集地输出地理信息;更有效的进行反馈都需要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
3、积极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地理教师。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等,使一批青年地理教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与教坛新秀。
4、加强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的层次起作用。在课题研究中要把实效性、可操作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它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并实实在在出成绩出效果。
5、探索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改革的方法。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上,试行一些改革,探索一些方法和思路。
三、具体工作
1、高中地理教研活动。
⑴高一、高二年级教研活动:
地点:黎里中学开课老师:丁金菊、钱明霞(刘正平)
活动的主要目标:改革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以下几种方法:A。由学生来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B。进一步探讨网络课的开展。C。研究如何把课本知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⑵高三年级教研活动:
研究新高考方向;制定新教学内容和复习方法;统一教学难度、深度与具体目标。
地点:开学后定。
⑶配合苏州大市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的评课活动做好准备。
2、初中地理教研活动:
以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解读为重点,认真做好初中地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⑴建立初中教研网络:各校选派一名地理老师参加《历史与社会》的地理部分培训。成为学校学科联络员。
⑵各片组织学科中心组:松陵片:邱雪华、丁敬海震泽片:钮土林、金卫星平望片:吴永锋、金花、朱冬生黎里片:钮文忠、庄巧英
3、课题研究工作的推广:
苏州市地理课题已经结题,起揭题报告受到苏州市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的总结、分析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
吴江市级课题也将结题,要把已经取得的经验展示出来。并且进行推广。
高三信息搜集、交流活动:
要认真分析新的高考特点,做好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通过四月份大市的高三研讨会,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针对我们的学生情况做出有本吴江特点的复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届七年级共有3个班平行班级,每个班级平均约40人。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开学近一周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一些小学生身上的特点还没有完全褪去,面对地理这门新的课程,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的习惯,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体验,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七年级上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共五章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分三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组成要素,重点是经线、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即自转和公转,这里面主要学习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做铺垫。第三节地图,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习读图、析图、绘图和选图用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关概念和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讲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理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共包括四节,第一节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第二、三节分别讲述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世界人口与人种的构成和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世界上各地区的语言种类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节讲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影响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讲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1~21。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2。我们怎样学好地理怎样学好地理怎样学好地理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3~41。认识地球2。世界的海陆分布3。世界的地形4。海陆变迁1。地球的形状2。世界的地形世界的地形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5~81。世界的人口2。世界的人种3。世界的语言与宗教1。人口和人种的分类2。世界的语言与宗教1。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人种的分类分布2。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8~121。天气和气候2。气温和降水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天气和气候的特点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3。气候类型及其因素1。气温及降水的分布特点。2。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13~161。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2。国际合作3。重要的国际组织1。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根本区别。2。国际组织的简称国际组织的简称期末复习考试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xx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初中的新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不过年龄特点决定会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与同学们谈地理,认识地球和地图;学习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重点学习内容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内容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践行我校的校风: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创新的精神,从而总结出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爱生、乐教、善思、会研”的教风带动“爱师、乐学、善知、会问”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
预备周8月25—9月1预备周(复习旧知识、备好新知识)
第1周9月1—9月5军训
第2周9.8-9.12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
第3周9.15-9.19地球和地球仪(2)(3)
第4周9.22-9.26地球的运动(1)(2)
第5周9月29—10月4运动会
第6周10月6—10月10十一放假
第7周10月13—10月17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
第8周10月20—10月24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
第9周10月27—10月31多变的天气
第10周11月3—11月7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1周11月10—11月14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2周11月17—11月21世界的气候
第13周11月24—11月28人口与人种
第14周12月1—12月5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15周12月8—12月12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16周12月15—12月19发展与合作
第17周12月22—12月26期末复习
第18周12月29—1月2期末复习
第19周1月5—1月9期末复习与考试
第20周1月9—教学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和八年级各3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上级和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抓好每一节课;力争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准确领会新课标精神,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及时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图书、软件。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导处和教研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1、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和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执行上述计划,努力工作,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