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陕西关中八大怪是什么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
聪明的关中农民因地制宜盖起厦子房,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梁,对做椽子小木头要求也低,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这样就节省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
第三怪:姑娘不对外
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
第五怪:面条像裤带
说其像那裤带,说的是那面做的宽度和长度,在关中地区的面馆,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条,但若要让个弱女子能把这根面条吃完,那也是难事。 其中属棍棍面最长,臊子面最少,一碗饭只够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
第六怪:锅盔像锅盖
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㈡ 关于 陕西汉中 的地理知识
汉中市 - 汉中概况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中国古代称为“江淮河汉”四大河流之一的汉江,流经汉中、安康和荆襄大地,汇入长江,成为长江最长、最大支流。全市辖汉台、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县区,总人口373万。市域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
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汉中景色秀丽。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
汉中资源富集,其生物、矿产、水能、旅游、军工企业五大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尚有一定的位置,经济开发潜力较大。
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素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居西部第二,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秦巴无闲草,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居全国地(市)级第二。杜仲、天麻、附子、川芎、黄柏、元胡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是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野生动物有280多种,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尤其是汉中独有的世界珍禽朱鹮现已繁育到260余只。
矿产资源富集。在汉中已发现的90种矿产中,探明储量的有60多种,具有中型以上规模的有35种,潜在经济价值约1568亿元。境内略阳、勉县、宁强三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铁、锰、镍、钛、锌、磷、蛇纹岩、大理石、石膏、石棉等矿产储量分别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
水能资源丰富。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为长江一级支流。大小支流500余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3条,全市地表径流量217.6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31.7亿立方米,水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可开发量87万千瓦,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旅游资源众多。汉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汉中就已设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着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两汉、三国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自然景观有南湖、红寺湖、南沙河、天台山、午子山等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汉中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汉中市 - 行政区划
区号:0916 邮编:723000 人口:51万
位置:位于陕西省南部
区划:区划:下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等1区10县。
汉中市 面积27246平方千米,人口374万人(2004年)。
汉台区 面积 556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邮政编码723000。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街。
南郑县 面积2849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邮政编码723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城固县 面积2265平方千米,人口51万人。邮政编码723200。县人民政府驻博望镇。
洋 县 面积3206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邮政编码723300。县人民政府驻洋州镇。
西乡县 面积3204平方千米,人口40万人。邮政编码723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勉 县 面积2406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邮政编码724200。县人民政府驻勉阳镇。
宁强县 面积3243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邮政编码724400。县人民政府驻汉源镇。
略阳县 面积2831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邮政编码724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镇巴县 面积3437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 邮政编码723600。县人民政府驻泾洋镇。
留坝县 面积1970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政编码724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佛坪县 面积1279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政编码723400。县人民政府驻袁家庄镇。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汉中市 - 物产资源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淡水储量146.25亿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储量31.75亿立方米
地表水储量31.75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市区可使用土地面积52.2平方公里。
其中:规划中工业用地7.17平方公里,
商业用地2.85平方公里,
住宅用地16.6平方公里,
农业用地0.26平方公里,
其他用地25.32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汉中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是省内主要矿产资源富集区,目前发现矿产92种,产地近千处,有探明储量的矿产60种,矿区289个。重点有金、铜、铁、锰、硫、磷、石英岩、石膏、纤维水镁石及石材矿产潜力大,具勘察找优势。全市非金属矿产储量大,经济价值高,有开发利用优势,现已开发利用矿产44种,为发展黄金、有色、钢铁、化工、建材及非金属矿工业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汉中市 - 汉中八景简介“汉中八景”分布在汉中和南郑两县境内。这些风景名胜,有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色;有的是着名的历史遗迹;有的是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风光镌美秀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在,根据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对“汉中八景”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天台夜雨
天台山位于汉中城北,距县城约70华里,是汉中盆地周围群山的高峰。山径小道曲折�环,石台阶梯层层而上。峰顶鸟瞰江河如带,群山如丘,云似耳旁过,故有“南天门”之设。山间泉水清沏�绕,奇峰怪石,天着画意,风景非常优美。明、清诗人有的感概不已,清朝严如�“游天台山”诗云:“苍苍石困立嵯峨,险道新盘山旧阿,地狭寺随峰势转,僧归身带野云多,金铺画暗门常闭,画壁年深彩渐磨。
从山下盘旋而上,途径吸呼泉,舍身崖、南天门、瓦寨顶(峰顶)。寨顶平垣,面积约九亩左右,有明代修建的“药王殿”,殿前后有古松柏。
天台山因其高耸巍峨,易积云雾,气候多变,忽晴忽雨,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每当夜里温度下降,云雾凝结成雨,因而有人把此自然现象又以神话色彩宣染为“天台夜雨”。
(二)汉山樵歌
汉山在汉江南岸偏西方向,距汉中城约四十五华里。山径曲折,石级相连。山前村镇“歇马店”,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曾于该处下马歇息,遂以“歇马”为名。山上有马鞍峰、青山沟、黄草坪、牛卵寨等地,岗峦四布,沟谷纵横,梯田重叠,竹树丛生,风光秀丽,景色如画。山后有黄龙、黑龙二泉,细水长流,便于灌溉,为山地重要水源。
汉山附近的农民,每于农闲时成群结队上山打柴,一面辛勤劳动,一面高声唱歌,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叫作“对山歌”。汉山的秀丽风光和樵夫的嘹亮歌声,回荡山谷,随风飘逸可达数里。协调地组成一幅自然美景,这就是为“诗人”们赞美的“汉山樵歌”。
但是,旧社会里贫苦农民的生活,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美好,下面抄录两首民歌,说明“汉山樵歌”的真实内容:(1)一担干柴双肩挑,(2)双肩挑起一担柴,砍柴人儿没柴烧,急风暴雨天上来。
地主高楼摆酒筵,吹得高楼成平地,樵夫坡前割野划!下得满坡红花开。
(三)龙江晓渡
褒河下游,古名黑龙江。褒水从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横穿而过,南流约五华里,在柏乡街与汉水汇合。
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的褒河古渡,又名龙江渡。渡口两岸,泥沙淤积,形成大片沙洲。芦苇遍钸,杂树丛生。晚秋季节,枫叶红,芦花放,水鸟成集,飞雁成行,一派江南芦荡风光。
每值破晓,天边朝霞辉映,江上簿雾弥朦,满载行人的渡船迂回在鳞鳞细浪的江面上,与周围沉浸在晨光照射之下的景物互相印衬,组成一幅“龙江晓渡”的美丽画图。
(四)梁山石燕
梁山距汉中城西约三十华里,系海底沉积岩经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峰,岩层结构,交为完整的保存了地壳变化的情况,为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标本。
石燕是古代海底动物腕足类的化石。它和泥沙同时沉积海底,受海水压力变为沉积岩。后经地壳变化,海底上升,成为陆地,陆地表面皱揩,成为山脉。山石风化,又变为泥沙,动物化石和周围泥沙分离,露出地面。人们常见的石燕,就是这类化石的一种。
远在三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汉中还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因而,这类化石,在海底沉积岩形成的梁山上经常出现。苏东坡的《喜雨亭记》中,有“风欲起而商羊(鸟名)舞,天将雨而石燕飞”的描述。“梁山石燕”成为汉中特有的珍奇异物。梁山风雨也被人们视为奇妙的景物。
(五)圣水古桂
从汉中城东南郊一带隔江南望:群峰竟秀,汉水奔流,岗峦起伏,林木郁葱。“圣水古桂”即指分布在这岗峦之上圣水寺内的和寺后的五处泉水和一株桂树。
圣水寺距汉中城约二十华里,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背倚群山,面对江水,岗上青松翠绿,寺前古柏参天,山花遍地,嫩草如苗,风光明秀,为汉中着名的风景名胜。
泉水分青龙、黄龙、赤龙、白龙、黑龙五泉。赤龙泉在寺内,白龙泉在寺左,其它三泉在寺后山坡上。各泉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石块分别砌作泉口,因而泉水也仿佛分作五色。由于地下“蓄水层”的自然变化,除白龙泉尚涌水外,其它四泉,久以枯干。
桂树在寺内中庭,粗约三围,左侧枝杆斜横,枝叶茂密,秋季花开,多作五瓣,相传为汉代种值,故又称汉桂,桂树学名木犀,属木犀科亚乔木植物。多产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温带者,如生活条件无大变动时,树龄可达一千年左右,树茎虽显粗老,但花仍芳香浓烈。这件桂树,大约系明代建庙前后种植,距今约五百余年。
(六)东塔西影
东塔在汉中城外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的方形砖塔,大约建于唐代早期。城内东南隅古东湖,相传为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故又名饮马池。东塔与东湖之间,相距约五百公尺。“东塔西影”即指东塔塔影投入东湖水面的景象。
每逢晴天一碧的白昼,或值浩月当空的夜晚,东塔塔影倒映于碧波荡漾的东湖湖水之中,塔身的层次和塔上的装饰都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和湖水周围的古树垂杨,城垛台阁以及它们映入湖中的倒影互相辉印,景色奇特,风光瑰丽。
《南郑县志》载有清初诗人歌咏“东湖塔影”的诗篇,细致的描绘了这一景象:“汉阳萧寺塔,飞影入东湖。波皱佛龛动,浪明宝顶孤。镜花真变幻,水月有虚无,悠悠奇景在,千载话浮图。”
清代初年,汉中城关人烟稀少,房屋低矮,东湖周围附近,尤为空旷荒凉,塔湖之间尚无高大建筑,“东塔西影”为人们所见。后来增修房屋,塔影为建筑物所遮,因而,这一景色逐成为人们传说中的历史陈迹。
(七)草塘烟雾
汉中城南门内迤东一带,早年以前,甚为荒辟。该处旧有积水一池,面积约五六亩。街巷雨水,积注池内,终年不沽。池岸宽阔。细草如茵,故名草塘。草塘周围,古柳环绕,翠竹丛生,红蓼花开。白鹅游泳。在人口密集的古城里,别具一种江南山村的风光。
草塘南岸右侧,旧有草塘寺。《南郑县志》转引寺内碑刻记载:“建自何时,世远无考”。寺内殿阁高敝,结构工巧,是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凝结成的古建筑。
每于清晨薄暮,附近人家,炊烟袅袅;池中水面,雾气蒙蒙,微风轻佛,飘散于竹柳枝头,殿阁屋顶,花草丛里,绿水池上。远望草塘景物,如在轻烟簿雾之中,这就是“草塘烟雾”的历史景象。
解放前,草塘寺的建筑已部分腐朽坍塌;草塘也因年久淤积,仅存一小水坑。解放后,寺内房屋经过修补,用作卫生机关的驻址。草塘一带,修建了大量居民住宅。当年只供封建文人玩赏的风景,早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消逝。
(八)夜影神碑
汉中城南郊区,今天,是一片四季长青的菜地。但在数十年前,却是一块终年冷落的荒土。尤其是拜将台周围,野草丛生,逢蒿没顶,狐兔出没,荒坟累累,景象甚为荒凉。
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点,即海底动物化石的遗痕。从碑石的形制考查,和立于古汉台上的“时雨亭”碑相似,大约同是明代遗物。
这块碑石,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曾于黑夜中闪闪发光,遂引以为奇,名为“夜影神碑”。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汉中市 - 汉中历史大事【刘邦就国汉中】 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 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刘备自立汉中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 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 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茶马互市】 汉中自唐代起盛产茶叶,西北少数民族常以马匹换取“山南茶”。至北宋,禁止私人交易茶叶。神宗时实行“茶马法”,大量收购茶叶运往西北换马。汉中府属县所产茶叶因其质优、产量大,路途近,转运捷便倍受重视。熙宗十年(1068)特设茶马司于汉中,收购茶叶运往熙河(今甘肃临洮)换马。直至清酰�褐胁杪砘ナ谐晌�匾�贫龋�褐胁杪硭疚�匾�牟枰妒展杭�ⅰ⒓庸ぐ�?、验印发证的官署,特设茶马御史专司其职。
【史斌据兴州称帝】 北宋宋江农民起义军将领史斌,在宋江招安后,于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余部攻克兴州(今略阳县),登基称帝。后进军汉中,攻城不克;又兵进关中,占据长安。次年冬,被宋军俘杀。
【吴玠、吴璘汉中抗金】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越秦岭,欲攻占汉中,南入巴蜀。抗金名将吴玠、吴璘驻守汉中以北略阳、凤县一带抵御,先后于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与金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大战三次,击败金军。吴氏三代扼守汉中80多年,保卫了南宋半壁河山,使金人不得南下窥蜀。
【陆游在汉中】 南宋乾道八年(1172)陆游任川陕宣抚使王炎幕府干办公事,力主抗战,并深入秦岭一带视察军情,曾有刺杀猛虎之举,在抗金前线的汉中写下了大量抗金爱国诗篇。
【李蓝义军入汉中】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云南昭通李云和、蓝大顺农民起义军,在蓝率领下,由四川进入汉中境,先后攻占镇巴、西乡、洋县,在洋县布告安民,宣布废除清制,建立农民政权,推蓝大顺为“大汉显王”,刻玉玺,发政令,招募兵士。六月,攻城固、留坝境地;九月,攻占佛坪厅;十月,破褒城,袭南郑,攻宁陕,据镇安。次年,与太平天国西征军合力围攻汉中府,并攻占县城。同治三年春,退出汉中。
【太平军攻占汉中】 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端王蓝成春、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主将马融和率军由安康入汉中,包围汉中城,清廷调兵遣将,与之对抗。八月,义军攻占汉中府城。次年正月,义军主力东下,撤出汉中,回援天京。
【红军开辟陕南苏区】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率领下,经过汉中,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自1933年至1935年,先后在南郑、镇巴、宁强、勉县等地建立了县级红色政权——陕南县、赤北县、南郑县、宁强县,以及一些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同时开辟了由汉中至川北的红色交通线,为红军转送大批情报、药品、物资,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战斗。
【红军陕南战役】 1935年2月3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集中主力部队第4军、9军、30军、31军、教导队、游击队共约3万人向汉中城猛攻,并攻击城固、勉县、褒城之敌。22日,红军奉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主动撤离阵地,返回川北。
【西北联合大学迁入】 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于9月10日迁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初,日寇逼近潼关,西安遭日本飞机轰炸,西安临时大学遂迁入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设于城固县城,下分六院:文理、教育学院及法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工学院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设于南郑县黄家坡,农学院设于勉县武侯祠。7月,工学院、农学院独立建院。8月,联合大学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仍设于原址;西北工学院(由原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仍设于城固县古坝路。抗日战争时期,因上述高等院校及华北、西安一些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军政机关迁入汉中,汉中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学者、专家、海内名流云集。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入兰州;1946年西北大学迁入西安,西北农学院迁陕西武功县,西北工学院迁咸阳。
【西北儿童教养院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等地沦陷区大批难民难童、孤儿逃来汉中,孤苦无依。1939年6月,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在汉中城西郊凹口寺设立西北儿童教养院,收养3~14岁男女孤苦无依儿童施以教养,由智澄任院长开始筹设,11月正式成立。院址四处: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除原有四处庙舍外,建房120多间;1944年接收安康儿童教养所;1945年9月由国民政府社会部接管;1946年2月改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为抗战期间西北最大的教养院,先后收容难童3000多人,不少难童在院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或升学留学进修,后有的成为海内外着名学者专家。解放后,该院改建为汉中市社会福利院。
【设立焦山国际电台】 1939年,抗日战争激烈,国民政府在汉中市北石马乡焦山庙设立大型国际电台,使用英国制造的3600瓦马可尼报话机。1941年5月投入使用,电路远达欧美及南洋等国,为我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同盟国联络的重要电讯台。配套工程有城东周家湾的中央控制室,铺镇北安然寺的收讯台,另在东郊吴基庄设有线电报房,办理民间电信业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际电台设备拆除。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设立】 抗日战争时期,汉中为后方重镇,陪都重庆屏障。1943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汉中城内设立委员长行营,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行营主任,下辖第一、五、十战区,指挥华中、西北等地对日作战。1944年,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司令陈诚)移驻汉中。此一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设立于市城北之石堰寺(1938年由河南洛阳迁来)。1945年10月,行营撤消。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汉中市 - 历史名城 — 汉中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东与城固县为邻,南以汉江与南郑县分界,西与勉县接壤,北与留坝相连。南北长三十七公里,东西宽二十二公里,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地势南低北高,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北部的丘陵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汉中盆地是汉江上游最大的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东至洋县尤亭铺,长约一百一十六公里,宽约五到二十五公里,是由汉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阶地平原。汉中市城区就处于汉中盆地平原的中部。由于纬度位置偏南和秦岭对寒潮的屏阻作用。这里气温较高,冬季也比较温和,成为我国北亚热带的一部分,也是陕西省水热条件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理景观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具有显着的南方特色,被称为陕西的小江南。汉代以来,一直是陕南山区最大的农业中心和粮食基地。
㈢ 黄河都不能抗拒的自然力量,绕开了陕西,成就不一样的传奇
大家都知道,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还孕育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成果。
黄河全长大约5464公里,流域的面积大约为752443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从青海省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出,自西向东最后注入渤海,分别流经9个省,分别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千百年来,在黄河水的滋润下,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黄河中上游为山地为主,中下游多为平原和丘陵,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成为了经济和发展的重要命脉。黄河是我国北方的大河,它有着独有的特点,从空中俯视下,不难发现它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形。仿佛故意绕开了陕西,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奇怪的现象呢?首先我们要从黄河流经之地着手,之所以形成几字形,最主要还是因为山地、高原等自然地形的阻挡,还有和这里的地壳活动息息相关。
大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我国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力。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了猛烈撞击,导致青藏高原凸起,同时带动了青藏高原边缘地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祁连山山脉的隆起,使它周边的地壳结构重新组成构建,发生了强烈的褶皱,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凹陷大盆地,比如河套盆地、乌河盆地和银川盆地,这些盆地后来慢慢形成了大湖泊,又经过二百多万年的流水侵蚀,湖泊与湖泊之间,慢慢的开始连通了,逐步形成了最早期的黄河中游古河道,把银川盆地、河套盆地、呼合盆地串接在一起,极为壮观。
后来经过黄河,上游的泥沙也被带到盆地里,慢慢地淤积成了现在的平原地形。在这次喜马拉雅运动当中,兰州东侧的山脉隆起,比如六盘山,阻断了黄河向东流的发展之路。在祁连山东原兰州至银川的方向,造成了地壳下陷,众多峡谷断层发育,黄河也因此被这些所谓的断层线切开了,最终发育成河道和银川盆地相通。
200多万年的黄河流水不断侵蚀下,最终打通了上游与中游之间的屏障,这就形成了今天的黄河河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明白,黄河也是一样。由于黄河上游河道山地多,海拔比较高,特别是甘肃省会河段地势起伏相当大,并且支流也是错综复杂,在这里汇聚了黄河总水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在水流漫长的侵蚀作用之下,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慢慢的出现松散,逐渐掏空,黄河的各个河道也随之不断地被加深和扩大,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黄河。而黄河下游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比较平坦,河水的侵蚀作用相对是比较弱的,河道地貌比较平直和宽阔。黄河流经兰州之后,因为六盘山、黄土高原等海拔高的山地高原的阻挡。被迫的由东北方向改道,穿过了海拔低的贺兰山与六盘山之间的大峡谷地带。最终沿着贺兰山、阴山山脉和吕梁山,写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形地貌,很完美地将陕西绕开。
地壳运动千变万化,促使黄河顺着自然地势而行,绕开了陕西,那是自然之力雕刻的艺术品。
虽然黄河因为地势形成了这种巨大的几字形,也因为如此,它造就了许多奇特的自然地理现象。黄河水哺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 历史 见证下,它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千百年的岁月,我们看到过黄河咆哮,也看到过黄河像母亲般的细心照顾,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从不畏缩,敢于奋斗,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指明灯。
㈣ 陕西八大怪都是啥
陕西八大怪具体如下:
一、【房子半边盖】多见于关中农村,通常房屋呈“M”型,习称厦子房,两个半边房子对称修建,中间开门。功能:山墙高耸,安全防贼;墙厚屋高,冬暖夏凉。这种房子结构也区别于官房,古时的衙门或庙宇均为人字形弓脊房,窗户是敞开在外的。这种结构让农村人感觉不安全,还是房子半边盖,两对檐呈“M”型,四周高墙厚门,夜里睡觉心里踏实。
二、【手绢头上戴】关中人称手绢为“帕帕”,昔时关中农村妇女头上一年四季都顶着帕帕。功能:妆饰点缀,防尘遮灰。民间歌谣:“瓜女子,纳底子,纳不过,吃黑馍。”昔时娶媳妇,年轻人有玩闹“抢帕帕”沾喜之习俗。另外,昔时关中农村人去“吃汤水”时,口袋里时常是装着“帕帕”的,谓之“汤水帕帕”。便于擦嘴么,我看这比现代人用餐巾纸擦嘴更环保。
三、【不坐蹴起来】昔时关中乡下的老汉小伙习惯于疙蹴在凳子上,常见有人疙蹴门前的碌碡上,端着大老碗边吃边聊,也算是一种原生态的农村文化现象吧。猜想或许古时的“军户”有关,纥蹴着便于随时起身奔跑,一有敌情,撂下饭碗就走,故习而广之。曾有女战友学陕西话,说:“有板凳你蹉哈(坐下),莫有板凳你疙蹴哈。”
四、【锅盔象锅盖】民间烙锅盔有大有小,大者叫锅盔,小者叫饦饦。关中农村铁锅的直径,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锅盔的时候,就可着锅的大小做面饼,厚约一指许,放入锅内,灶火用麦秸烧,刚烙好的锅盔外焦里软,很好吃。饦饦便于携带,现今多用于吃羊肉泡。据考证,锅盔始于先秦,便于士兵行军打仗携带。世传昔日大秦帝国的兵士,就是吃着锅盔灭掉六国的,或许“干粮”一词来源于此。
五、【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吃饭,顿顿不离油泼辣子,面条再香,没有辣子,就不高兴。吃辣子习俗或许与关中外来移民有关,据史书记载,明清时期,陕西从四川、湖北等省招募了大批农民,定居关中开荒种田,自然也把喜好吃辣椒的习惯,带到了关中。另外据当地民间传说,辣子维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对眼睛有好处。关中民谣:“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喉秦腔。端一碗面条喜气洋洋,没调辣子嘟嘟囔囊。”
六、【面条象裤带】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麦产粮区,当地人以吃面食为主。于是面条就有了很多种传统的吃法,臊子面、油泼面、干面、汤面、出汤面、碎核面、piang piang面等等。单就说这“biang”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很浓,它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面食独特的专用词。但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有关这个字的写法,千百年来关中民谣云:“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右边钩刀挂麻糖,坐着车车逛咸阳。”按顺口溜写下去,在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biang”字来。
这曲里拐弯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既概括了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工艺要领,制作者辛勤操作,又体现了秦人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性格特点和爽快精神。“裤带面”只是其中的一种,亦称扯面,事先用盐水和面,醒面一两个时辰,然后开始揉面、擀面、扯面。通常宽约二指许,厚约一分硬币许,长约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裤带一样。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着吃。
七、【秦腔吼起来】据考证,秦腔雏形始于秦汉,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秦腔旦角声韵根据剧情需要,或委婉缠绵,或悲哀凄伤。秦腔生角的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别是秦腔净角的唱腔,如同怒吼一般,脸憋得通红,民间俗称“努大将”。
秦腔根植于民间,秦人大多数都会或生或旦的唱几句,或许吼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吧,近十多年来,陕西台《秦之声》更是火得很!叫我说:你高兴了,吼秦腔么!你颇烦了,吼秦腔么!你难过了,吼秦腔么!我看过很多剧种,唯有秦腔能把人唱哭!尤其是听了秦腔哭音曲调,你不想哭都由不得你,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八、【碗盆分不开】以前关中农村,家家户几乎都有好几个“老碗”,这“老碗”大如小盆,很适合饭量大的小伙子使用。过去农村人吃饭,喜欢端上老碗,到人多处圪蹴着边吃边谝,老碗盛饭多,既省去添饭的麻烦,又不耽搁谝闲传。
这种粗瓷老碗,多出自铜川陈炉镇,昔时富平流曲、曹村、薛镇一带村民,很多人从事贩老碗生意。现如今农村人跟城里人一样细法,吃饭用的都是白光白光的小碗了,那种粗瓷大老碗几乎很难见到了。
㈤ 航拍中国陕西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一、秦岭对气候的影响
秦岭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阻挡着冷空气南下,夏季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㈥ 山河地理——陕甘岭:渭河大峡谷之谜
陕甘交界地带的大秦岭,宝鸡人习惯称之为“大散岭”。因为,这里是名声赫赫的关隘——大散关之所在。大散关位于清姜河畔,清姜河古称散谷水。由此向南翻越秦岭主梁,即进入嘉陵江上游,沿嘉陵江而下,可直通巴蜀,此即陈仓古道。大散关名“散”实不“散”,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大散关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是“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 上发生在大散关的大小战役多达70余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出奇兵突破大散关防御,并一鼓作气,占领关中全境。宋代陆游多次写到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大散关是“关中四关”中的西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后移至潼关)。以关中人,特别是宝鸡人的视角看,陕甘交界地带的大秦岭就是“大散岭”。
这一段大秦岭,东段在宝鸡,西段在天水。以“烟雨麦积、绝壁佛国”闻名的麦积山风景名胜是天水人的骄傲,天水人习惯于将这一段大秦岭称之“麦积山”。不少人会觉得,麦积山只不过是一座孤峰而已。其实不然,以麦积山冠名的景区并不只是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不仅有麦积石窟,还有仙人崖、石门山和曲溪景观。仙人崖在麦积山东北方向,离麦积山15公里,有仙人崖石窟,更有“山巍、水秀、崖俊、林密”的山水画卷。向南是秦岭主梁上,也就是在秦人先祖“放马滩”附近,即是现在着名的石门山景区,壁立千仞,悬崖峭壁,一条小道连接南北两峰谓之“石门”。石门山之无限俊美,令天水人称其为“小黄山”。从“小黄山”再往南,即是曲溪景区,山幽林静,雾缭粼粼,蜿蜒逶迤的河曲美不胜收。以天水人的视角,陕甘交界地带的大秦岭,即是一个放大了的麦积山。
也有人将这一段大秦岭称之为“小陇山”。这一段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良好,森林植被茂密,1962年国家计委批准,在此设立了颇具特色的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当年为什么要把这里叫做“小陇山”。一种说法是,因这一地带比陇山小。只要打开卫星影像图就会发现,与陇山相比,这里只大不小。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林区主要集中在这一地界,林区面积超过1000万亩。天水境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带。这里不仅有以小陇山冠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以麦槽沟、黑河冠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原始、独特的森林生态环境,古老珍稀的物种和典型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不仅有以小陇山、麦积山冠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以云屏三峡、李子园冠名的省级森林公园。在这一地带,陕西设立有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这里的大秦岭,南坡延展平缓,曲流成景,是嘉陵江上游右岸来水区;北坡陡峭短促,流水多入渭河大峡谷。
无论是以“大散岭”,还是以“麦积山”,抑或是以“小陇山”来表陈这一段大秦岭,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却又似乎不能尽然。这一段大秦岭地处陕西、甘肃交界,如果将两省各取一字,将其名之为“陕甘岭”,也许最为妥帖。这一段大秦岭,西头是天水,东头是宝鸡,如果将两市各取一字,称之为“天宝岭”,也不失一种合理选择。
从地理地貌看,这一段大秦岭与其他各段大秦岭相比,最大不同点在于,离开“天水豁口”后,北侧山脚下的渭河河道进入峡谷地带,其海拔高程由天水1100米下降至宝鸡590米。如此一来,秦岭北侧山麓显得越来越挺拔。更鲜明的是,这越来越挺拔的秦岭北麓并没有直接暴露在人们可视范围,而是深藏在渭河大峡谷之中。渭河大峡谷的南侧是秦岭北麓,北侧是陇山南坡。渭河夹在了大秦岭与大陇山之间,如果选取秦、陇二字,可称其为“秦陇大峡谷”。渭河大峡谷发端于天水市(伯阳镇),止于宝鸡市(宝鸡峡水库大坝),如果选取天、宝二字,可称其为“天宝大峡谷”。
大秦岭和大陇山均是具有重要地理标识意义的山脉。大秦岭是中国中央山脉,大秦岭将中国一分为二,划分出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大陇山是西北黄土高原的中央山脉,将西北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划分出黄土高原的陇西高原和陇东高原(陕北高原)。陇西高原海拔1500-2000米,陇东高原海拔800-1200米(关中平原500米左右),这等海拔高程差异是陇东陇西诸多差异的重要根源。不仅如此,大陇山还将渭河一分为三:陇西高原河段、秦陇大峡谷河段、关中平原河段。渭河由大秦岭支脉鸟鼠山发源后,与大秦岭相伴,一路向东奔流。在陇西黄土高原川流约285公里,入秦陇大峡谷曲流约154公里出宝鸡峡,入关中平原流淌约379公里,在潼关港口注入黄河,全程约818公里。关中-天水是一个文化圈,也是一个经济带,这个文化圈和经济带以陇山为分野,又以渭河为轴心。
大陇山是黄土高原的中央山脉,也是渭河的重要水源地。大陇山的南部称关山、陇山,北部称六盘山。大陇山由南部的渭河大峡谷发端,止步于北端的西华山。大陇山南北长约240公里,在渭河大峡谷处最宽,接近100公里,北部狭窄处不足10公里。由北向南,在大陇山西侧,先后发源了两条重要河流:葫芦河和牛头河。葫芦河古称瓦亭水、陇水。因河床狭窄多曲折,形似“葫芦”得名葫芦河。葫芦河的河源在大陇山北部与西华山毗邻的月亮山,主河道由北向南,于三阳川入渭河,河长约296公里。葫芦河的左岸支流全部接纳了来自大陇山西麓之水。牛头河,古称西江,清水,桥水,其河源在芦子滩。从卫星图片看,牛头河主河道走向就像是一个斜置的牛头形状,由东北而西北,西北而西南,再转向正南,于社棠镇入渭河,河长约85公里。大陇山东侧发源了泾河、千河、金陵河。三条河流均呈西北东南走向,均注入关中平原的渭河河道。其中,泾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北源固原大湾镇,南源泾源县老龙潭,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入陕境,经长武,彬县、泾阳,于高陵县陈家滩入渭河(是“长安八水”之一),河长约455公里。千河,古称汧河。因流经千山脚下而得名。源头由5条小支流汇成,经南庄入陇县唐家河(即汧河源头),经陇县、千阳、凤翔,于陈仓区千河镇入渭河,河长152.6公里。金陵河源出吴山,于宝鸡市金台区入渭河,河长55公里。大陇山南侧,由西向东分别发源了通关河、小水河、六川河,南侧之水皆入渭河大峡谷。
在葫芦河左岸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相接的缓山坡上,有一处着名遗址——大地湾遗址(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1958年,首次发现大地湾遗址。1978-1984年进行了连续7年考古发掘,1995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发掘面积达14752平方米。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大地湾文化遗存距今7800-4800年,上下时间跨度约三千年。第一期:前仰韶文化(距今7800-7300年)。陇西先民创造彩陶,种植粮食——黍。迄今为止,大地湾是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第二期: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揭露出比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其中彩陶绚丽夺目,不乏艺术珍品。第三期: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500年)。彩陶艺术鼎盛,线条生动活泼,图案富于变化,造型与彩绘结合完美;第四期: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农业化取得显着进展,人口剧增,聚落扩大到整个遗址区。这是截止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同一时期绝无仅有的大聚落;第五期: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期(距今约5000-4800年)。
渭河大峡谷腹地,在北岸一块黄土台地上,也有一处“关桃园”遗址(陈仓区拓石镇的一个小村落)。1982年关桃园遗址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因宝兰铁路二线建设通过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贵遗物,遗迹遗物时间跨越前仰韶、仰韶、两周及宋元明多个时期,尤以前仰韶文化内涵为最丰富,不仅涵盖了大地湾遗址一期和北首岭下层的特征,而且自成体系,构成关桃园类型。关桃园遗址出土了骨耜、骨铲、骨刀、石斧、石锛、石刀、刮削器等生产工具,特别是20余件距今约8000年的骨耜亮相,成为这一地带农业起源的重要标志。
在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有一处“北首岭”遗址。1957年陕西省政府将北首岭遗址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宝鸡市政府设立北首岭文物管理所,2000年更名为宝鸡北首岭遗址陈列馆。1958-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先后7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内发现了年代比半坡类型更早的北首岭类型文化遗存。
较为详细罗列上述三处遗址试图说明,无论是陇西陇东,还是渭河大峡谷,原本就是原始部落聚居之地。截至目前,仅宝鸡查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有740余处,天水也多达500余处。大秦岭与大陇山相会的地带,陕甘交汇的地带,秦陇交汇的地带,原本就是破晓中国文明、孕育中华民族的“宝贝地带”。宝贝的秦陇地带,闪耀着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智慧之火。这一切,完美暗合了伏羲、炎帝、黄帝的传说。从“龙的传人”而言,大陇山就是“大龙山”、“龙首山”。伏羲女娲是大地湾文化的先驱,其发祥地是古成纪,也即今葫芦河流域秦安一带。三阳川有一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卦之山。天水风土民情,风物景致,多与伏羲女娲有关。天水城区有伏羲庙,江泽民题词“羲皇故里”。有当代人推定,伏羲即盘古,“盘”繁体作“盘”,有“盘旋”之意,暗合“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意蕴,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初的“龙”。“古”字的本义是代代相传的久远时代。也就是说,伏羲原本就是中国文化中开天辟地的人物。伏羲“崇拜太阳”,一直由西向东迁徙,故名“太昊”。向东迁徙,必然翻越陇山,首先来到宝鸡(古陈仓),此谓“都陈”。《国语•晋语》云:“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即今之清姜河,陕甘岭之北,大陇山之东。炎帝是古代羌人代表,陕甘岭、大陇山是古羌人活动中心。《国语·晋语》云:“黄帝以姬水成”。姬水,也就是现在的漆水河。古漆水是周人的起源地。周人姬姓,自认黄帝后裔。《水经注·渭水》曰:“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牛头河上游有“三皇谷”森林公园,此间有水称“轩辕谷”,相传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由此,伏羲、炎帝、黄帝,中华文明始祖均起源于“宝贝的秦陇地带”,他们的族群或翻越大陇山,进入关中平原,沿渭河顺流而下,进入黄河中下游,或翻越大秦岭,沿嘉陵江而下,向南直抵巴蜀,或沿汉江而下,直达荆楚。由此,在四面八方播撒了大地湾文明之火。
不少人觉得,陇西之地生态恶劣,不足以承载早期的文明火种。其实,过去不是现在,大地湾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最初的港湾,是因为原生态的大地湾具有显着的生态优势。考古学家可以向我们还原一个原生态的大地湾。葫芦河流域原本是一个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地方。在对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后认为,距今8000年前,大地湾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河谷地带多有着厚实的灌丛草地。中国林业科学院分析鉴定,大地湾遗址遗存有冷杉、白蜡树、榛木、铁木等10多种树木,其中铁木、槲栎属于亚热带树种。依托原始森林,大地湾动物种类繁多,组合丰富,不乏稀有珍品。大地湾出土兽骨17000多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仅哺乳类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苏门犀、苏门羚等目前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过去却奇迹般地生活在大地湾。另外,还有猕猴、熊、虎、豹、象等动物种群。大地湾辉煌的史前文化,正是得益于这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态环境。在关桃园遗址,除发现与大地湾相近的动植物外,竟然发现了金丝猴、黑熊、麝、狍、青羊以及雕,这是关桃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证明。在发现的20种野生动物中,金丝猴、苏门犀、水牛、水鹿、麂、獐、中华竹鼠、四不像鹿、猪獾等9种,现在该地区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古今生态环境巨变,值得引起深度思考和高度警惕!
大秦岭以北,大陇山以西,渭河及其支流葫芦河、牛头河流域,曾经是一个美丽无比、魅力无穷的地方。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心灵记忆深处中的“伊甸园”——中华伊甸园。与《旧约·创世纪》记载有所不同,在中华伊甸园里,亚当是伏羲,夏娃是女娲。中国的伏羲、女娲,并未受到万能的上帝指使,他们本来就是中华伊甸园里的“上帝”。如果华夏民族要写一部自己的《创世纪》,一定是讲述伏羲女娲在中华伊甸园中的故事。关于伏羲女娲的文献,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至西汉,汉武大帝将伏羲生地——成纪,定格落户在葫芦河流域——秦安县境内。由此,天水“羲里娲乡”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在秦汉之际,葫芦河流域依然是生态优美之地,在国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文明之先是森林,文明过后是荒漠。”莫非是一语成谶?在秦汉之后的数百年间,人们恣意践踏、蹂躏,中华伊甸园面目全非,以至于大陇山成为人们伤心、悲情所在。大陇山东流在八百里秦川的水,是关中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活水源头,也是故乡故园的文学意象。陇山西流入葫芦河之水,也成为荒凉荒芜、郁闷苦寒的文学意象。《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东人西役,升此而顾,莫不悲思,其歌云:陇头泉水,流离西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是此山也。”一提到翻过陇山之西,就只剩下一个“愁”字。“昔日罗衣今化尽,白杨风起陇头寒。”“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驱马登陇坂,不敢望秦川。”“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大秦岭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山脉,渭河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河流。河流是地理的血脉,河水质量是生态质量标志。在陇山之西,渭河造就了先秦时代的“中华伊甸园”。在陇山之东,渭河造就了秦汉之际的“天府之国”。就字理结构而言,“渭”字的三点水是指代河流,而“胃”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胃袋。以“渭”字称谓一条河流,似乎是在说,这是一条最能满足人们“胃口”需要的河流。的确,渭河流域沃野千里,“秦中自古帝王州”。数千年以来,无论是陇右还是关中,渭河流域向来是天下富庶之地。渭河竭尽所有,满足华夏儿女不断开张的胃口。然而,渭河流域曾经茂密的森林植被不断被砍伐搜刮,直至童山濯濯。首先是曾经清澈的渭河水变得越来越浑,直至浑浊不堪。之后,泾河水也变得也越来越浑,最终浑浊不堪。如今,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泾渭同污”。渭河的“脉象”已极不 健康 。难怪有人调侃说,渭河之水,就像在胃中的食物一样混沌不清。“中华伊甸园”已经黯淡无光,原本的“天府之国”也已失色蒙垢。如果祖先再世,一定羞愧难当。渭河是母亲河,是胃袋、饭袋,是命门、命根。治理渭河是百年之计、千秋大业。
从地图上看,由关中出发去往陇西,最径直的路线当是经宝鸡沿渭河河谷进入天水。然而,数千年来,渭河大峡谷却是通行的禁区。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大秦岭与大陇山在渭河两岸对峙,山峰、梁峁错落,河道被压缩在100米左右,最窄狭处仅30米左右。加之,渭河两岸森林茂密,常有野兽出没,过往者自然心惊肉跳。其二,渭河大峡谷密布60多个蛇曲,宛若60多个Ω字母相连。如此,大峡谷中便有凹岸和凸岸之别。凸岸堆积,尚可立足行走,而凹岸掏刷,悬崖绝壁,无立足之地,等同于绝路。这大概是渭河大峡谷成为通行禁区的最重要原因。其三, 历史 上渭河大峡谷水量大、河水深,目前暴露出来的河床曾大部分淹没在水下。加之,水量大小、水位深浅随季节变化很大,也增加了通行难度。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修筑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耗时七年。154公里路程,有隧道126座,隧道长度占到线路总长度的七分之一,相当于当年全国各铁路隧道的总和。直至改革开放之时,峡谷中宝鸡至天水公路尚未贯通。由此可见渭河大峡谷之“修路难”、“行路难”绝非一般。
“宁绕百步远,不涉一步险。”古人宁愿翻陇山,也不走渭河边。翻越陇山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也是最靠近渭河大峡谷的一条,翻越路线大致是,由硖石入六川河,转而入小水河,再转入通关河,至凤阁岭度过渭河,经三岔西行天水。陈仓狭道临近渭河峡谷部分路段也发现古栈道,但规模小、不规整,当属“乡村道路”。因这条道路大部分地段在古陈仓地界,且多是“群众路线”,狭窄狭小,坑洼不平,羊肠小道,人称“陈仓狭道”。因 历史 上在这条道经过小水河流域香泉、赤沙一带设有南由县,也称之“南由道”。第二条,陇关道。翻越路线大致是溯千河源头而上至老爷岭,随后分为两道,一道奔葫芦河支流清水河,沿清水河奔葫芦河,再奔渭河;一道奔牛头河支流樊河(古清水),奔牛头河再奔渭河至天水。这是一条官道,也是军民两用道路,闾阎相望,军旅商贸,各色人等,往来熙攘。沿途设置的固关、安戎关、大震关名声显赫。第三条,萧关道。萧关是与秦长城相关的军事防御体系。萧关在泾河源头,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战国以至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消除边疆隐患的前哨。
在8000年前,渭河大峡谷已经有智慧先民生存发展。然而,在浩瀚的 历史 文献中,对渭河大峡谷鲜有记载,人们对渭河大峡谷知之甚少。加之,因是陕甘两省交界之地,不容易引起重视。由此,渭河大峡谷也就留下若干待解之谜。
首先是“蛇曲”之谜。渭河在峡谷中跳着华尔兹一般的舞步,千转百回,蜿蜒逶迤。渭河大峡谷蛇曲之美,既委婉轻柔,又恢弘磅礴,值得欣赏,值得玩味。峡谷与蛇曲本不相干的两种自然现象,在渭河大峡谷中竟结合的完美无缺。常识告诉我们,蛇曲常形成于河流流经的平坦地域,一般出现于草原湿地,或河流源头地区,或河流下游冲击平原。比如,呼伦贝尔草原上克鲁伦河“九曲回肠”,清澈的河水映着蓝天,迂回在绿色的大草原上,宛若仙女舞动的蓝色彩练。比如,黄河源头地区形成令世界称奇的蛇曲景观。再比如,嘉陵江下游广元至合川段直线距离200公里,嘉陵江自由洒脱,悠扬婉转,蛇曲龙行,竟走出640公里河道历程。渭河上下游均无蛇曲现象,渭河蛇曲只出现在大峡谷地带,且蛇曲密度惊人(黄河晋陕大峡谷也有蛇曲,但零星存在,密度很小),这需要科学解答。渭河蛇曲出现在“陕甘岭”北侧,在“陕甘岭”南侧,嘉陵江右岸多条支流也出现山谷蛇曲景观,尤以永宁河蛇曲密度最大,蛇曲景观最优美(天水曲溪景区即在永宁河支流)。这同样也是科学课题。
其次是“无官道”之谜。如今,在渭河大峡谷,陇海铁路、客运专线、310国道、G30高速密集穿梭,像是盛大的交通聚会场所。然而,在陇海铁路通车前,长达数千年,渭河大峡谷“无官道”。因为没有“官道”支撑,关中与天水似乎天各一方,相距甚远。我们知道,先人们早就在大秦岭中开辟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在大巴山中开辟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密集的古道网络密切了大秦岭南北沟通联系,促进了经济 社会 发展步伐。大秦岭、大巴山中开辟任何一条古道,绝非容易的事情。唐代李白呐喊:“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此之难,古人还是开辟了古道交通体系。然而,渭河大峡谷与古都长安相距不远,特别是秦人由“御奴马夫”到“千古一帝”,历时800年,其中300年以陇西为中心,500年以关中为中心。秦人活跃于“天水豁口”,密集往来于天水宝鸡之间,奔走在秦岭南北、陇山东西,渭河大峡谷本应最便捷的“秦人走廊”。然而,秦人并未在此修筑一条像样的“官道”。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后,举力修筑为后人称赞的“秦驰道”,竟然也与渭河大峡谷“无瓜葛”。汉唐盛世,雄风勃然,古丝绸之路商贾云集,关陇集团鹊起天下,却没人能够享渭河大峡谷之便捷。究竟是无能力修筑,还是压根儿不想修筑?这是何等的 历史 之谜?在宋代,宋人金人在渭河大峡谷周边战事连年累月,也未曾留下军用通道。
第三是“街亭”之谜。“六出祁山”是三国名篇, 历史 上只有第一次是“真”出祁山,也是诸葛亮组织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原本想重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以赵云、邓芝为疑军,明着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实际上,自己率军经祁山道进逼陇西。“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谓家喻户晓。斩马谡的原因是“失街亭”,因“街亭之战”战败,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否则,将会改写中国古代史。不论“功过是非”,只问“街亭”在何处?这已经是一个千年之迷。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安陇城说;其二,麦积街亭说。“秦安说”认为,街亭是两汉时期的略阳城。略阳城在汉末仍居重要地位,三国鼎立后神秘消失,原来是被“街亭”代替。其根据是:《后汉书》“来歙克略阳城”与《三国志》“马谡失街亭”,对地理环境描述与陇城的地理状况相合。当地有常营、大营、五营等地名,也算是战争遗存,且出土有铜镞、铁刀、盔甲等兵器,可算作“物证”。而“麦积说”认为,街亭古镇俗称“街子口”,历来是关陇、巴蜀要道。“街子口”位居天水东南七十里。“街子口”往南经白石峪、平南、小天水、盐官可到祁山堡;街子口经党川、利桥、两当、凤县,可达汉中(直至民国初年,常有驮队、马帮沿此道来往于秦州汉中),完全符合曹魏提醒张郃:“秦岭之西有一路可通祁山,中间一隘口,地名街亭,是去汉中的咽喉要地”的表述。诸葛亮再三告诫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大,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这些皆与街亭古镇地形地貌吻合。现在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魏将张郃究竟可否取道渭河大峡谷攻击位于峡谷口附近的“街亭”?
历史 留下来的迷局还有不少。比如唐僧西天取经,从西安出发至天水,究竟走了那一条道?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翻越陇山,走陈仓狭道抑或是陇关道;二曰翻越秦岭,过嘉陵江右岸支流,经唐藏、利桥、党川、麦积,以至天水;三曰直接穿越渭河大峡谷。唐代杜甫沿哪一条道路去往天水,也有不少谜题。当然,最难以解开的 历史 迷局,要算是“秦文公”之谜。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700兵众,由大秦岭深处的西垂宫出发,“东猎”宝鸡至“汧渭之会”。这次行动,名为“东猎”,实为暗地考察,为秦人迁都关中做准备。这次行动的具体线路也是一团迷雾。相信随着研究深化,总有一天,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作者:党双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㈦ 西安地理有那些现象
地理现象有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经济地理现象等,自然地理现象指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包括气象变化、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等。人文地理现象指的是受人社社会发展而引起的现象,诸如风土人情、地方习俗等。
㈧ 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陕西十大怪到底有多怪
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里面累积了非常多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每一个地方都是有不一样的民俗,这些民俗也是不断地丰富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所以也在各个地方都有非常多的专家学者也在研究当地的民俗,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加的具有特色,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来游客。对于陕西来说,我们都知道是地处于黄土高坡,那么,在当地也是有着非常多的民俗,有些民俗在我们看来是比较奇怪的,比如说陕西十大怪,那么,这些究竟有多怪呢?
下面我就来为大家稍稍地举几个例子
一,面条像裤带
这一点的话,其实是形容了当地的面条,它就是形似裤带,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着裤带的特点,比如说它的厚和宽还有长都是超过了我们大家的想象,这一点的话,我们也是可以看出来,陕西人的实在。可以说,这样的一碗面下肚是可以直接就把人吃撑的。
以上就是陕西十大怪里面的四个了,还有六个,我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说了,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只是由于陕西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造成的。并不是说这样的现象就有多么的奇怪,其实她它们都是有着一定的根据,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习俗,从而对于陕西人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㈨ 陕西的八大怪是什么
关中八大怪是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
1、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蹲是讲功夫的,只有长年累月的历练,才能长蹲而心静气闲,不累不乏。
“蹲”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偶尔会在西安、咸阳等站牌前看见部分“蹲”下来等车的关中人。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2、第二怪:房子半边盖。传统的中国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把这种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里面住着主人和老人,结构都是厅房、两边是卧室。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在关中叫厦子房,房子的结构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边盖的“怪”房子。
3、第三怪:姑娘不对外。这一怪很多地区都有,只是在关中地区现象更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关中男人的写照,它的正面意思是关中男人恋家恋婆娘,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
既然关中男人还不错,那么,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当地郎了。配合这一观念的还有这里的地理优势,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给自足的宝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缺灾少害。所以,民殷实而安于现状,不思外出谋生。
4、第四怪:帕帕头上戴。在关中风俗中这一怪最好解释了。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顶块手帕不能算怪吧。
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是现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过去的关中女人没这样的条件,她们生活中有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错了。走亲戚,回门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
5、第五怪:面条像裤带。关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自然环境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在以米菜为主的地方的人们总是想不通,那关中人天天吃面条没个花样换,怎么就吃不烦呢。
其实,在关中,聪明灵巧的关中婆娘们已经把面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单是一个简单的面条,关中人做出的花样达几十种,棍棍面、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等等。
6、第六怪:锅盔像锅盖。由于关中地区以前为了避免浪费,且属于大家庭吃饭的传统,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很大的锅做饭,所烙出的大饼和锅底相当,并且由于面体发酵比较好,厚度适中,俗称“锅盔”。
7、第七怪:油泼辣子一道菜。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和别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泼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独特的香味。
8、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唱戏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实秦腔也不是真吼起来的,只不过演员表演起来确实很卖力气,开玩笑说是“叫破天”。
夏天的时候,西安城墙周围会有很多自发的群众团体在那里唱秦腔,确实不需要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老远就能听到,这种唱腔也许和关中人的语言特征有关,憨厚、耿直、调高。
(9)陕西有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扩展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
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