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亲们!地理问题,根据特殊的现象判断季节,越多的例子越好,下面举个例子:
(1)根据日出与日落的方位来判断季节。原因: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2)根据地物的影子朝向与长短判断。正午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影子是夏季最短,冬季最长;南半球影子朝南。
(3)根据河流的汛期判断。我国河流普遍有夏汛现象。
(4)根据内陆地区的高山草场判断。夏季牲畜向山上迁移,冬季向山脚迁移。
‘贰’ 地球的四季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的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景色,那么你知道四季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为你分享一下地球的四季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吧。
地球的四季变化形成的过程
四季的形成原因是:地球一面自转一面公转,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形成了 23°26′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回归移动。 在地球上 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的地区一年内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同一纬度的地区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就形成了四季。从天文含义看,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四季的内容
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四季的地理现象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四季的变化规律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的方向由东南变为东北,降落方向由西南变为西北。
从冬至到春分和从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昼长都向平均值(12小时)接近,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方向逐渐接近正东,降落方向接近于正西。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都在向极值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扩大。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也趋向极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落的方向,分别向东北、东南和西北、西南移动。
由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较复杂,所占篇幅较多,我们没有充分地说明,读者自行总结出规律来也是不难做到的。在分析的时候,最好能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例如,在北半球,
可以从春分到太阳直射该地算做一个阶段,再到夏至为第二个阶段,夏至以后到再次太阳直射为第三个阶段,以后可以把到冬至作为下一个阶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后一个阶段,太阳完成了一次回归运动。每个阶段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太阳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时太阳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天顶以北,冬至时则在天顶以南),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四季的划分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浅论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叁’ 一年四季变变说明地球在什么
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1、昼夜更替现象;
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
3、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相关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肆’ 冬暖无夏四季如春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就是冬暖无夏四季如春。
冬季由于云贵高原纬度比较低,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白昼比较长。距离冬季风源地比较远,加之海拔比较高,受冬季风影响小。气候比较温暖。夏季湿润这里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但是因为海拔高,气候相对比较凉爽,夏无酷暑。
‘伍’ 四季的地理现象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陆’ 地理地球产生现象季节的变化
地理地球产生现象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自传,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轮回。我国白天的时候,美国是黑夜,那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了不同的时区。地球共分为24个时区,平均15°一个时区。而我国和美国处在不同的时区,所以,我国白天的时候,美国是黑夜,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的交替。我国夏天的时候,美国也是夏天;我国冬天的时候,美国也是冬天,这个方面,我国和美国其实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因为我国和美国都处于北半球。和我国气候相反的一般是南半球的国家,比如阿根廷。
地理答啦: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产生的?春夏秋冬四季是怎样轮回的?
而四季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有夹角。因此,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是相反的。
但同在北半球的美国和中国四季相同。一般每年六,七,八三个月为北极最暖的时候,可能温度也就是零下几度甚至零上几度。每年十二月,次年一月,二月为北极最冷的时候,温度零下几十度。
而南极和北极因为地处高纬度,缺少阳光直射,所以一年到头都是冬天,其实不能完全说起没有四季的变化,只能说四季的变化并不明显罢了,因为,别管夏季和冬季,反正都是冷,只不过冷的程度不一样罢了。但会有极昼和极夜的变化。
‘柒’ 季节变化是通过什么引起的
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来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自转意义:
1、南、北半球发生昼夜交替。
2、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
3、物体偏向。(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
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公转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昼夜长短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和五带划分。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1、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各种运动旋转现象;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4、东西部地区的时间差现象,生物作息规律现象;
5、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捌’ 怎样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
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以下季节均以北半球为准)
1.根据地球公转速度(或公转位置图)判断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夏半年较长。
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或日影)的变化判断
由于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例如,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26′N,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区是23°26′N,最小地区是南极圈以内,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地区是23°26′N以北,最小地区是赤道以南。
3.根据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或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状况)判断
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的地区(24小时)是北极圈以内,最短地区是南极圈以内,昼达一年中最长的地区是北半球,达一年中最短的是南半球。通常昼长大于12小时为夏半年,小于12小时为冬半年。
4.根据晨昏线的移动判断
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零,把全球分为昼夜两半球,大气散射导致昼半球实际范围大于夜半球;随地球自转,晨线西移,昏线东移(速度为15°/小时)。冬半年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夏半年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5.根据日出方位(或日出日落时间)判断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北半球夏半年,东北出,西北落,南北半球相同;北半球冬半年,东南出,西南落,南北半球相同。夏半年地方时日出早于6时,日落晚于18时;冬半年日出地方时晚于6时,日落早于18时。
6.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判断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例如:当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西风带)影响时,可以判断季节为夏(冬)季。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夏)、干季(冬)。
7.根据海陆气压中心的盛衰判断
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在同样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高压。例如,当夏威夷高压最强盛时,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
8.根据海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等温线有规律地弯曲。如右图,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9.根据季风的风向判断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夏季,大陆上气压比海洋上低,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所以风向是从海洋指向大陆,形成夏季风;冬季则相反,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世界上季风主要分布在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等。
我国的季风,东南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风影响。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10.根据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判断
以赤道为中心受季节影响,流向发生改变的特殊洋流系统。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11.根据气候特点和特殊天气现象判断
气候要素气温最热月(7月)-夏季最冷月(1月)-冬季
(海洋8月与2月)降水冬雨型-地中海式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如:华北春旱、江淮地区春末夏初的梅雨、东南沿海夏秋之交的台风、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的伏旱天气等。
12.根据河流流量变化判断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同河流的水源补给密切相关,各种类型的河流水源不同,因而径流季节变化的规律也就不同。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夏季青尼罗河水量在一年中达最大值。
(2)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如塔里木河出现汛期,可以判断为夏季(最大水量出现在8月份),同样道理,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覆盖面积最大的月份应为8-9月份。
(3)以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则出现在春季;如松花江出现第一次汛期,可以判断为春季;第二次为8月份锋面雨。
13.根据对流层厚度变化规律判断
从赤道(17-18km)向两极(8、9km)递减。冬季对流减弱,厚度变小;夏季对流旺盛,厚度变大。
14.根据某些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变化判断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对海水的盐度起稀释作用,盐度降低。如:长江口盐度,由河口向外盐度逐渐变大,冬季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同海域盐度变大;夏季等盐度线向外海扩大,同海域盐度变小。
15.根据雪线高低判断
雪线是多年积雪层的下限,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高山雪线高度逐渐下降,同时雪线位置的升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夏季温度偏高,海拔较低处的冰雪消融,雪线偏高;冬季则偏低。当然海洋性冰川还受降水多少的影响。
16.根据植被变化判断
由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有变化,导致植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热带草原气候区,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明显交替,夏季雨量充沛,则草木繁茂,冬季雨水稀少,则草木枯黄。
17.根据动物活动规律判断
驯鹿秋季从苔原带北部迁移到苔原带以南的针叶林中,以躲避冬天的寒冷,夏季返回,以躲避针叶林中蚊虫的侵扰。再如,当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聚集之时为冬季,而夏季在黑龙江扎龙;澳大利亚袋鼠冬季生育;我国秋季北雁南飞。
18.根据农业活动判断
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包括捕鱼、畜牧等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江南丘陵地区采摘新茶为春季;舟山渔场冬季为带鱼汛,夏季为墨鱼汛;天山的“高山移牧”,夏季在高山牧场,冬季在山麓草场过冬,即“夏山腰,冬山脚”;华北平原秋季收摘棉花。
19.根据臭氧层空洞面积大小判断
在对流层较低的地区上空容易出现臭氧的极小值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9-11月份,南极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极地区出现臭氧分布的极小值。
20.其它
(1)春季:长芦盐区利于晒盐的时期,华北平原出现干旱,长城以北播种小麦,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尘暴天气。
(2)夏季:到北极考察的最好季节,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索马里沿岸出现寒流。
(3)我国的气象灾害:冬季多寒潮、沙尘暴、干旱、暴雪;夏季多旱涝、暴雨、台风、冰雹、干热风。
(4)青海湖5月最佳观鸟时机(4月飞至鸟岛,5月产卵孵化,6月下旬飞走)。
‘玖’ 地理知识,一年里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地球的自转轴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当北半球接受太阳光的直射而处在盛夏时,南半球则面对太阳光的斜照而正值隆冬。北半球的春天又对应着南半球的秋天,两半球得到了同样多的阳光。这便是四季的由来!!!
在世界各地,不但有昼夜交替现象,而且有四季变化现象,并且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刚好相反。当我们这里正是夏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季节,而南半球却处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情况哩!
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四季交替变化现象呢?
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刚好是夏季。
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却是秋季。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拾’ 高中地理:四季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正是因为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或者说有黄赤交角的存在。正是这个原因,地球公转的同时,太阳直射点也在不断移动,直射点总是围绕南北回归线往返移动,所以说有四季更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