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里什么是盆地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油气资源
油气储藏特点
一是盆地纵向含油层系多,油藏埋深跨度大。从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辽河盆地共发现19套含油层系,油藏埋深从550米到4050米,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复式油气区。
二是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根据现有资料认识,仅盆地陆上就发育一级断层8条,二级断层20条,三级断层400余条,四级断层1200条以上,形成三凸四凹7个一级构造单元,35个二级构造单元,83个三级构造单元,800多个四级断块,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
三是储层类型多,物性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储层岩性以正常沉积的各种类型的砂岩为主,也有火山岩、碳酸盐岩和变质岩等特殊岩性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孔隙度从3%到35%,且受沉积等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严重。
② 盆地形成的动力机制
通过沉积、层序、边界断裂性质、火山活动、基底性质等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综合同里奇盆地的对比结果,将三水盆地定性为“一个发育在海西-印支褶皱带基底上的走滑盆地”,走滑作用分为白垩纪的左行走滑挤压盆地和古近纪的右行走滑拉张盆地。那么,它们形成的动力机制如何呢?
大地构造背景是盆地形成机制的决定性因素。三水盆地位于东南沿海,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库拉板块碰撞的结合部位,同时还受到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效应的影响(图6.11)。
晚白垩世-古近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谯汉生等,1999),形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而郭令智等(2001)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开始于古新世,约44Ma的时候,开始正面交锋。古新世晚期-始新世,印度板块沿北东-南西方向与欧亚板块碰撞的速率由晚古新世的170mm/a左右减小到始新世末的60mm/a左右。但是,它们都接受一个同样的观点,那就是由于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导致羌塘等中国西部地块的挤压日益加强,并使得其间的印支与华南等地块先后向东被挤出(P.Tapponnier,1982;张启明等,1993)。而且,谯汉生等(1999)认为晚白垩世,印支地块被挤出而且向东移动的速度大于华南地块的移动速度,表现为左行走滑的特征。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加剧,华南地块被挤出而且向东南移动的速度大于印支地块移动的速度,变为右行走滑。
仅考虑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所导致的印支和华南的向东移出,对于三水盆地的构造背景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白垩纪以来,中国东部总体处于主动大陆边缘,其特征是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形成大陆边缘的沟、弧、盆体系。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之间,东海大陆边缘明显受到了库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晚白垩世晚期-早始新世(74~53Ma),太平洋板块以北西方向对东亚大陆边缘正向俯冲,在早-中始新世(54~48Ma),沿近正北方向的斜向减速俯冲(周玉琦等,2004)。而郭令智等(2001)认为太平洋板块自晚白垩世开始向欧亚板块俯冲,两板块的会聚速率由晚白垩世的130mm/a减小到始新世的38mm/a。Northrup等(1995)认为这种会聚速率的减小与水平应力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传递减小有关,由此导致欧亚大陆东缘自晚白垩世开始伸展,并在始新世开始全面伸展。由此看来,“始新世时,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减小”的认识是一致的。
处于东南大陆边缘南端的三水盆地,其构造应力场还有别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盆地。因为在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南侧的南海在新生代的构造演化也较大的影响了三水盆地形成时的应力场(图6.12)。
Taylor&Hayes(1983)在南海东部海盆内识别出了东-西向的磁异常带,据此提出了南海在32~17Ma期间发生南北向的海底扩张。而南海北缘盆地的基地裂陷开始于晚白垩世,并具有幕式裂陷的特征(Ru K,Pigott,1986)。由于南海的扩张,南海北部的大陆边缘呈阶梯状由北向南节节下降,地壳也由北向南迅速减薄,地壳断陷伸展由陆地向海洋转移,规模逐渐增大和洋壳化,晚白垩世-始新世,断陷主要在粤桂大陆发育;古新世-早渐新世断陷主要在粤桂大陆近海的珠江口盆地北部断陷带发育;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断陷主要发育在西沙北海槽-白云凹陷-台西南盆地一带(谯汉生等,1999)。
从上面三个方向的构造背景分析可以看出,白垩纪(充填层序FSQ1发育时期),三水盆地主要受到了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作用而使其所在的华南板块和南侧的印支板块向东挤出所产生的走滑效应的影响,由于印支地块被挤出而且向东移动的速度大于华南地块的移动速度,表现为左行走滑的特征。同时,来自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使其所处的应力场为挤压性质,故盆地性质为左行走滑挤压盆地(图6.13)。古近纪(充填层序FSQ2发育时期),三水盆地不仅受到了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作用而使其所在的华南板块和南侧的印支板块向东挤出所产生的走滑效应的影响,同时,东边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减弱,而南侧由南海的扩张使三水盆地处于张性的构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华南地块被挤出而且向东南移动的速度大于印支地块移动的速度,变为右行走滑,故盆地性质为右行走滑拉分盆地(图6.14)。
图6.12 南海构造纲要图(B.Taylor&D.Hayes,1983)
图6.13 白垩纪三水盆地形成机制示意图
图6.14 古近纪三水盆地形成机制示意图
③ 四川人的“盆地意识”是指的什么啊
盆地意识是指生活在四川盆地的四川人的特有意识。
盆地意识有许多种理解。基本上,盆地意识是由四川盆地几乎完全封闭的地理特性造成的。历史上,由于四川盆地物产丰饶而使四川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相当独立的世界,含有“盆地即天下”的意境。盆地意识通常有自足、自满、自大(有时有夜郎自大或者坐井观天的意味)等多种意思。
在许多人看来,四川多奇山异水,同样,四川人则多奇异人士,这也和四川盆地的封闭性和自成一体有关系。
国学大师程千帆曾述及这种现象:“四川这个地方,一方面是外面的人根本不晓得四川的学者有多大能耐,另一方面,四川的学者还很看不起外面这些人。他看不起自有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四川要么不出人,要出一个人就很奇特”。
④ 地震中盆地的边缘效应是什么
在盆地的边缘处,从盆地的直达的体波和盆地内传播的面波以及盆地外部经盆地边缘进入的波相互叠加,发生强烈的干涉现象,从而明显的放大一些频率的振动。盆地边缘的放大作用称为盆地的边缘效应。
⑤ 西安夏天热不热
西安全省夏季平均气温偏高。连续一个月时间温度达到三四十度左右,甚至在三伏天期间温度会超过40度。原因:副热带高压。盆地效应。干旱少雨。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城市密度。副热带高压:热气流堆积在城市上空不能散开,造成城市高温。盆地效应:关中盆地理位置不是完全封闭,构成盆地聚热的属性。
西安全省夏季平均气温偏高,期间气温跌宕起伏。
原因:
1、副热带高压:可以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和引力,导致高温空气流动到某地,而在某地又作为上层高热气流压缩沉降。热气流堆积在城市上空,久久不能散开,就造成了城市高温。
2、盆地效应: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虽然不是完全封闭,但也构成了盆地聚热的属性。
3、干旱少雨:工业上有通过水冷的方式为机器降温,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达到降低温度的作用。西安缺水,没法通过降雨给城市降温,地表温度自然越来越高。
4、温室效应:西安是重工业城市,周边各种大厂很多,工业活动既破坏了臭氧层,又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很强的保温能力,地表的温度出不去,外面的温度进的来,也是西安高温的原因。
5、热岛效应:城市高楼林立,风道受阻,空气流动性差。又因为形成城市和郊区的温差,更使热空气集中于城市。
6、城市密度:和西方国家比,西安是高密度城市。作为高密度城市,人口、交通拥堵,工业设备产生出来的能力释放出来,使得环境温度升高。
⑥ 什么是盆地
盆地,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圈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的区域,因整个地形外观与盆子相似而得名。
盆地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下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变得弯曲或产生了断裂就会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下降的那部分被隆起的那些部分包围,盆地的雏形就形成了。
⑦ 盆地热效应是什么
盆地比较封闭,四周较高,流通不畅,热量不易散失。
⑧ 西安为什么这么热
自然因素:副热带高压,盆地效应干旱少雨。人为因素: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城市密度。副热带高压:热气流堆积在城市上空,久久不能散开,造成城市高温。盆地效应:关中盆地地理位置不是完全封闭,构成盆地聚热的属性。干旱少雨:西安没法通过降雨给城市降温,地表温度就越来越高。
一、自然因素:
1、副热带高压:可以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和引力,导致高温空气流动到某地,而在某地又作为上层高热气流压缩沉降。热气流堆积在城市上空,久久不能散开,就造成了城市高温。
2、盆地效应: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南依秦岭,北靠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虽然不是完全封闭,但也构成了盆地聚热的属性。
3、干旱少雨:工业上有通过水冷的方式为机器降温,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达到降低温度的作用。西安缺水,没法通过降雨给城市降温,地表温度自然越来越高。
二、人为因素:
1、温室效应:西安是重工业城市,周边各种大厂很多,工业活动既破坏了臭氧层,又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很强的保温能力,地表的温度出不去,外面的温度进的来,也是西安高温的原因。
2、热岛效应:城市高楼林立,风道受阻,空气流动性差。又因为形成城市和郊区的温差,更使热空气集中于城市。
3、城市密度:和西方国家比,西安是高密度城市。作为高密度城市,人口、交通拥堵,工业设备产生出来的能力释放出来,使得环境温度升高。
⑨ 盆地效应(地球物理与地质方面)指的是什么
大城市在经济、文化、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对流动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一些流动人员观念更新,为追求与现居住地的文化融合,已经不再频繁流动,融入大城市的愿望强烈且不愿离开,这使得大城市人口的流动形成了这种效应。而这种“盆地效应”使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同时伴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张晓东说,由于台湾地处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地区,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地震的多发区。据统计,台湾和祖国大陆发生地震的比例已接近于1∶1,但是台湾大多数的地震都发生在海里,对陆地造成的损失不是特别大,如“3·31大地震”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花莲附近的海域。不过也有很多例外发生,比如“9·21大地震”就是一次登陆地震。
在谈到台湾地震带分布时,张晓东介绍说,台湾以中央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央山脉以西的地震具有部分大陆性地震的性质,像“9·21大地震”在中央山脉形成的破裂带长达300公里,而全台湾南北的距离也不过500多公里。据台“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的资料显示,台湾岛上共有51条断层。一旦发生地震,断层两边的地区损失将相当严重。
台湾的地震有许多是由地表断层产生的。专家认为,震波有盆地放大效应,台北盆地的震度往往会比周围台地及山区的震度增加一级。而盆地西侧的山脚断层,也为地震的发生带来变数。
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代所长林朝宗说,他们自2000年开始钻探山脚断层,最近确认此断层是从树林镇北端开始,往北到北投,然后再越过阳明山到金山,甚至金山的外海都可以找到这一断层的痕迹,长度至少有40公里。
他说,以目前的资料来看,山脚断层是台北盆地陷落的因素之一。台北大约经过四五十万年的时间而陷落了800米,平均每1000年陷落1.5—2米。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台湾海峡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经历了多次的沧桑变化。大约在7000万年前,台湾海峡还是华夏古陆边缘的海槽。到了距今4000万年时,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这里便从海槽上升变成陆地,台湾岛与大陆相连。从这以后,海峡地区有时候升起,有时被水分开。距今约l.5万年时,冰川扩大,海平面下降,台湾海峡又变成陆地,生长着茂盛的野草和森林,遍地是成群的牛、马和羊群,猛犸象也跑到这里寻食。这种光景过了约5000年,在距今l万年时,气候又变暖了,冰川融化,海平面再次上升,这种地质结构构造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地质学家发现,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由于地球板块挤压的作用,台湾岛正在一点点向大陆靠近。
这种移动是一毫米接一毫米的速度前进的。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巨大作用力正是铸造了台湾陡峭山脉,并引发了地震的地壳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正在使台湾海峡的局部变窄,使台湾岛更接近大陆。
目前,一支有美国、台湾以及日本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小组正计划对这一造山运动的过程进行研究。参考:http://ke..com/view/3206691.htm
⑩ 地理盆地的地形特点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从总体上根据盆地的地球海陆环境将其分为大陆盆地和海洋盆地两大类型,大陆盆地简称陆盆,海洋盆地简称海盆或洋盆。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非洲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
盆地
特征为盘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间形成一个低地,常为一地形(平原、高原)被山所围绕也是盆地,因此是盆地是地形分支的一种。
按其成因把大陆盆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7652.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