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地理指的是哪些内容,人文地理指的
自然地理指的是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地理事物。
人文地理指的是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地理事物。
2. 中国东西南北四部分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概况 总结
自然地理:北方主要指东北地区,有东北大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四面环山,有大小兴安岭。是典型的温带气候。植被主要以落叶林为主。算上华北也属于北部,有华北平原,山脉较少,气候是温带气候。东北作物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南方是水乡,有亚热带气候和热带气候,植被以阔叶林为主,作物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河流密布,丘陵山脉众多。
南部跟东部基本差不多,主要看怎么划分了。
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沙漠戈壁众多。植被多以耐寒的植物为主,河流较少。
人文地理:北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包括东北华北。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为密集的地方。
东部,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较多
西部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工业农业都不发达。 近几年来很多传统行业开始慢慢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3.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处于全国三大地形阶梯的第二阶梯之上。盆地四周被山地环绕,南为秦岭,北是阴山,东为吕梁山,西是贺兰山—六盘山。盆地主体由北部的沙漠高原和南部黄土高原构成,地势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局部地区起伏较大;盆地北部的东胜—盐池梁,海拔1500m左右,中部的白于山和东南部的子午岭,海拔1500~1800m,构成盆地内部的地表分水岭。沙漠高原上分布着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以及剥蚀丘陵,海拔1100~1500m,地形起伏相对较小。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切割强烈、地形支离破碎,海拔1000~1700m。覆盖厚度多在100~300m。盆地周围山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分布着3个较大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即渭河盆地、河套盆地和银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貌可划分为山地、断陷盆地、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4大地貌类型。大致以中部的白于山地表分水岭(长城沿线)为界,鄂尔多斯盆地可分为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北部沙漠高原是盆地内最主要的地貌单元之一,面积9.82×104km2,包括摩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及西部边缘地带,同时还包括展布于上述地貌单元之间的剥蚀基岩丘陵台地;其西北部以流动沙丘为主,东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南部黄土高原是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达14.45×104km2。断陷盆地包括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区和关中平原等,面积为5.08×104km2。鄂尔多斯盆四周的山地面积为758×104km2,山地以中山宽谷山地为主,如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吕梁山,盆地内部山地包括渭北北山、黄龙山。
二、水文、气象
鄂尔多斯盆地属欧亚大陆东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降水少、蒸发强烈,气温和降水量季节 性变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700mm。自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递减。南部秦岭北坡降水量大于700mm,渭河盆地约600mm;向西北到呼和浩特—东胜—靖边—环县海原一线减至约400mm,乌拉特前旗、灵武、银川、中宁一带降至约200mm,河套西部的乌海、磴口地区约150mm。降水量年内变化大,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愈向北该比例愈大;7~8月降水量最大,且多为暴雨。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反,白东南向西北递增。多年平均蒸发量一般1000~3500mm。在晋西、陕北和陇东地区蒸发量在1500~2000mm;宁南同心、陕北靖边和内蒙古地区蒸发量在2000~3500mm,其中西北部桌子山一带多大于3000mm。
鄂尔多斯盆地除沙漠高原中部的内流区外,均属黄河水系。黄河呈“几”字形在青铜峡附近流入本区,先向北纳入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在磴口折向东,形成宽广的河套平原,并纳入季节 性的摩林河以及源自东胜梁的毛丕拉孔沟、卜乌色太沟、思刺河、西柳沟、罕台川、吃什杭川等支沟;然后由托克托至龙门,黄河流经晋陕峡谷段,纳入众多的一级支流。龙门以下,黄河进入汾渭断陷盆地,河床平缓开阔,先后汇合汾河、渭河等黄河的大支流后由潼关向东流出区外。区内黄河全长1722km,汇水面积374725km2。
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总体上是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最终排泄基准面。在不同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比较复杂。在银北和后套平原,黄河都是一岸补给地下水,另一岸可能存在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的汇入。在银南和前套平原,两岸地下水均向黄河排泄,丰水期河水也可补给地下水;晋陕峡谷段,黄河主要接受两岸地下水(主要为岩溶地下水)补给,局部地段黄河水也可补给岩溶地下水,如河曲和禹门口等河段,河水(包括水库水)对岩溶地下水有明显的补给作用,傍河水源地的可采资源量中河水补给占较大比例。
黄河支流。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横贯关中盆地中部,长502km。其北岸支流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以泾河和洛河最大。在黄河晋陕峡谷段还发育有众多的黄河一级支流,西侧有黄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和云岩河等。东侧有浑河、偏关河、岗漪河、湫水河、三川河、听水河等。北部沙漠高原还分布着内流水系。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分布有众多的湖(淖),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区内存在各类水体1299个,水域总面积为1872km2。鄂尔多斯盆地还分布自许多着名的大泉。其中,岩溶大泉主要有盆地东缘吕梁山西麓的天桥泉、柳林泉、盆地南缘的粪泉、处女泉、袁家坡泉、温汤泉、筛珠洞泉、东王泉;盆地西缘水沟泉、千里沟泉、拉僧庙泉、太阳泉、蒙城泉和郑家大泉。碎屑岩裂隙水大泉主要出露在侏罗系延安组煤系烧变岩空洞中,如青草界泉、榆阳泉。
三、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一走向南北东缓西陡的中生代不对称向斜盆地,四周分别被阴山、秦岭、贺兰山、盘山、吕梁山等山系围限。盆地边界为断裂构成,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带),西部为桌子山平凉断裂带,南部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东部为离石断裂,鄂尔多斯盆地与山系之间发育有河套盆地(北缘)、银川地堑(西缘)、渭河地堑(南缘)、山西地堑(东缘)。
鄂尔多斯盆地自下向上总体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少量碎屑岩、石炭系-侏罗系含煤碎屑岩系和白垩系碎屑岩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组成,其中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黄土砂层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含水岩系。
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中新元古界浅变质沉积火山岩组成,主要出露于盆地周边造山带和构造隆起区,盆地内部深埋于地下。
盆地本部由伊盟隆起、伊陕斜坡、天环坳陷三部分组成,具有整体上升或沉降、斜坡平缓、构造简单微弱、地层水平、接触关系平和的构造特点。伊盟隆起,北以黄河断裂与河套断陷相隔,南与伊陕斜坡、天环坳陷相接,西与西缘逆冲带为邻,东连晋西挠褶带。伊盟隆起从古生代开始就常以陆地面貌出现,并与中央古陆时分时合,共同影响着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与发展,控制着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沉积。其基底起伏较大、埋深小。盖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及中生界,厚度一般小于千米,顶部仅数百米,甚至局部裸露变质岩。盖层由南向北超覆、减薄甚至尖灭,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为三叠系和侏罗系。天环向斜位于盆地西部呈南北向带状展布。西以磴口-平凉断裂与四缘逆冲带相邻,东与伊陕斜坡过渡,北抵伊盟隆起,南达渭北断褶带.天环向斜在古生代表现为西倾斜坡,晚三叠世开始坳陷,侏罗纪—早白垩世坳陷继续发展,并向东偏移。晚白垩世—新生代受西部的挤压使下白垩统形成现今西翼陡、东翼缓,轴部相对平坦,北部未封闭,地层保存较全的不对称向斜构造。伊陕斜坡又称陕北斜坡,位于盆地中东部早南北向矩形,介于伊盟隆起以南、渭北断褶带以北、晋西挠褶带以西,向西过渡为天环坳陷。北部与伊盟隆起呈北北东向交接,交接处形成红海子凹陷。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早期,该区一度为隆起区,晚寒武世、早中奥陶世接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该区沉降,接受陆相沉积。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导致山西地块上隆将盆地东部掀起,转变成一个向西倾的平缓单斜,区域构造也从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陕北斜坡开始形成,早白垩世之后到第四纪逐渐定型成现今的构造形态。
盆地周边构造带。西缘冲断带位于贺兰山-六盘山褶皱带以东,天环坳陷以西,北起内蒙古磴口,南抵陕西宝鸡一带,长约600km,东西宽30~80km。构造带处于我国北方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交接部位,相对于盆地内部是一个构造活跃区域。西缘冲断带具沿走向分段、沿倾斜方向分带的特征。渭北断褶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两起千阳与天环坳陷相连,东经永寿、铜川、黄龙至宜川,北与陕北斜坡毗邻,东与晋西挠褶相接,南沿渭北北山及万斛山山前断裂与渭河断陷紧邻,呈向南弧形突出的北东向带状延伸。在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为一南倾斜坡,至中生代燕山期形成隆起,新生代渭河盆地断陷下沉,渭北呈一微向南东倾斜的阶梯状斜坡,断裂活动将该区切割成断阶及小型地堑和地垒。晋西挠褶带东以离石大断裂与吕梁隆起相隔,向西过渡为陕北斜坡,北起准格尔南至宁乡。在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有较薄的沉积。晚侏罗世升起与华北地台分离,燕山运动使吕梁山上升并向西推挤,加之基底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以短轴背斜为特征的褶皱带,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
4. 人文地理概况包括哪些内容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具体案例:德国移民 欧洲农业模式 中国可持续发展15年概略 徽州文化等
5.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山地多 耕地少 资源丰富 人均资源占有少
6.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丰富的金矿资源而得名。阿勒泰72条沟,沟沟有黄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北部有宏伟的阿尔泰山,西南部为萨吾尔山,南部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比较开阔,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北部阿尔泰山脊线到南部丘陵平原层层下降,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地形特点。
全地区山区占总面积的32%,丘陵河谷平原占22%,戈壁荒漠占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谊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蕴县三个泉洼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构成了本区复杂而独特的地貌景观。
阿勒泰地区山地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地和萨吾尔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尔盆地北部及东部、木乎尔台山间盆地和萨吾尔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尔泰山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中游冲积平原、乌伦古河以南剥蚀平原。阿勒泰地区发育有古尔班通古特和额尔齐斯河谷两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西部的阿尔泰与萨吾尔山之间的额尔齐斯河谷一带,总面积8371平方千米,约占地区总面积的7.11%。
二、气候特点
阿勒泰地区所处位置纬度较高,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寒冷气候,除萨吾尔山区和阿尔泰山区属温带山地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典型的温带荒漠草原气候。其特点是春旱多风,夏短酷热,冬长严寒,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年均气温0.7℃~4.9℃,极端最低温度 47.7℃,极端最高温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发量1397.3~2140.4mm,全年实际日照时数2870~3180小时,无霜期123~152天。
从全球风带和大气环流形势看,阿勒泰地区处于西风带。冬季,北冰洋气团控制时间长;夏季,温暖气团活跃期短。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水气来源少。
阿勒泰地区的夏季高空处于西伯利亚低压槽。在低压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响,并在南支锋区低压槽南来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陆热低压相应相北发展的影响,促使该地区夏季多雷暴、冰雹、骤雨等阵型大气出现。阿勒泰地区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浅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积雪以下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
阿勒泰地区,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温度不稳定,昼暖夜凉,昼夜正常与异常气温变化悬殊。夏季,山区凉爽,无稳定明显大于20℃的气温。春夏之交,平原温暖干燥、多阵雨,除乌伦古河以南沙漠地区外,其他地区很少有炎热酷暑天气。
秋季,多晴朗天气,降温急剧,山区7月底即有初霜出现,平原地区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现;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现,9月下旬至11月由阿尔泰山区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后土地结冻。冬季,漫长严寒,多大风和寒潮天气。阿尔泰山区南麓,向南至萨吾尔山区和福海县一带,从10~12月上旬,先后形成积雪,河流、湖沼结冰封冻。
日照。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日照数为2743~3158小时,5~8月,农作物生长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均超过300小时。4~9月,农作物生长季节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时数和达1630~1920小时。
光能。阿勒泰地区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境域虽然纬度偏高,太阳高度角低,单位时间获得的辐射量少,但由于阴雨天气少,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能量较高。丘陵、平原地区全面总辐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气温。阿勒泰地区地形复杂,气温随地势呈带状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气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无霜期。阿勒泰地区的无霜期短,顶山年平均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为153.5天,萨吾尔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区的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平原、丘陵少,准噶尔盆地更少,地区性差异性大。阿尔泰山区是境内最大的降水带,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约700毫米,最少年份为620毫米。布尔津县北部山区年均降水量达1065.4毫米。萨吾尔山区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为60毫米。
降雪量。阿尔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数为92天,吉木乃县为48天,福海县为29天,其他各地约35天。阿尔泰山区,年均降雪量为26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0%。吉木乃县和近山丘陵区年平均降雪量为50~70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4%~31%。
蒸发量。阿勒泰地区除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区外,其他地区均为半干旱、干旱区,自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平原地区、萨吾尔山山前地带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475.5毫米。乌伦古湖、额尔齐斯河和布尔津河相邻地区,其年均蒸发量相对较小。
三、自然资源概况
阿勒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资源等(表5-1)。
土地资源。2010年农用地面积14519.36万亩,建设用地面积497.92万亩,未利用地面积2639.15万亩。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区共有耕地375.16万亩,其中地方304.49万亩,占比81.16%;兵团农十师70.67万亩。
林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有林地面积2341万亩,其中山区林地980万亩,占比近42%。森林覆盖率13.2%。
牧草地资源。2010年阿勒泰地区牧草地面积12661.69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859万亩,占比86%。
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在第六章中详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区主要自然资源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统计局,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11)。
7. 自然地理的概述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8. 如何描述一个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从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地质地貌、主要的生物种类、主产什么农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或者其他独有的资源,这些方面进行描述。
比如: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占地面积达到48万平方公里,盆地地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川最低海拔300-700米,最高海拔4000-4500米,是最典型的盆地地形。
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产作物油菜籽、甘蔗、茶叶、毛竹等作物。同时,四川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比较齐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等均有分布。
四川还是国宝熊猫的栖息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拥有丰富的植被种类,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着名的卧龙熊猫基地就位于四川。
同时四川的是我国的气象灾害多发地之一,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同时地壳活动比较频繁,是近现代地震多发区之一。
不是很严谨,也不是特别全面,仅供参考。其实描述的语句尽量简单,易于阅读。
9. 描述一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自然环境一般的包括这些方面:
1、地形地势;2、气候,这里包括降水和气温;3、河流;4、土壤;5、资源。
你要描述自然环境的特征就分类别把这些方面的特点说清楚就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