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莎剧跟英国地理有什么关系

莎剧跟英国地理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2-11-13 16:45:00

❶ 莎士比亚的故事简介

莎士比亚的故事简介

作为一名浪漫的文学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化象征,那么他有哪些故事呢?我为大家分享的莎士比亚的故事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英国留学 调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化象征

4月23日是英国着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诞辰。一项在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发表的国际调查指出,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化象征。

这项调查访问了五千名青年。调查人员要求这些印度、巴西、德国、中国和美国的青年提出一个与英国艺术文化有关的人名。

莎士比亚是最多人提出的名字,比例达14%。

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调查显示,英国女王和贝克汉姆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其他较多人提及的名字还有罗琳(JK Rowling)、阿黛尔(Adele)、披头四乐队(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和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

莎士比亚:英国文化的骄傲

在英国,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英国文化界弥漫着的浓郁的莎士比亚氛围,莎士比亚已经像养料一样融入了英国文化的血脉,不仅成为英国人的骄傲,也成为了英国文化的象征。

被公认为欧洲三大诗人之一的莎士比亚,他的戏剧生动地描绘了欧洲17世纪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风情,受到世界各国各时代人民的普遍喜爱,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广,演出也最多的戏剧。同时,莎士比亚也是被各国专家学者研究得最多的戏剧家,这使得“莎学”成为了世界上一门广有影响的“显学”。

英国对莎士比亚的尊崇首先体现在从未间断地上演莎氏的经典剧作。出生于破败的商人之家,从幼年起即跟随剧团在各地巡回演出,只受过小学教育的莎士比亚,凭借聪颖和勤奋,学会编剧,并创作了37部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以及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其中大多数仍是现在英国戏剧表演团体热衷上演的剧目。

其次,英国对莎士比亚的尊崇还体现在积极挖掘、保护和修建与莎氏有关的文物和建筑。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修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莎士比亚创作剧目的首场演出大都在环球剧院里举行。1599年,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首次对外开放,1613年被大火焚毁,1614年莎士比亚剧场得以重建并使用至1644年,后来因为建新房而被拆毁。

现在修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是美国电影演员萨姆·沃纳梅克于1986年在得到许可后,在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原莎士比亚剧场的附近按照原样重建的,是一座专为欣赏、研究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优秀剧作家的作品而修建的剧场,重建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于1997年6月完成并对外开放。剧院高13.7米,内外结构设计力求再现莎士比亚时代环形剧场的原貌,以帮助观众体验和欣赏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表演艺术。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戏剧演出一般都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剧场内部用人工照明,以取得同白天一样的效果,剧场最多能容纳1600人。1997年重新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每年都在这里举行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观众的上座率达90%。

莎士比亚剧场尚未完全建成就被欧洲旅游记者协会授予欧洲旅游促进金星奖,并被评为欧洲最佳旅游景观。可见,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政府对莎士比亚和与其有一切关系的文物的重视程度。

2012年英国伦敦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上莎士比亚的一段经典对白——“不要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传遍全球。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范围发起的调查显示,莎士比亚是英国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已成为英国的一面旗帜,在全世界具有广泛认知度。

莎士比亚文化地位的确立顺应英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莎士比亚文化地位的崛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莎士比亚生逢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此时英国国力迅速上升。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成为海洋霸主,开始形成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帝国。英国文学顺时而勃兴,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正是其中的代表。

莎士比亚辞世不久,他作为一名民族诗人所取得的成就便得到了同时代人的充分肯定。本·琼生在诗作《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遗着,纪念吾敬爱的作者》(1623)中将之誉为“时代的灵魂”,同时认为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时代,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琼生还指出,天生的诗才是成就伟大诗人的重要因素:“大诗人靠后天练成,也靠先天奇才。”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许多着名诗人和批评家为本土作家莎士比亚的诗名辩护,将他视为民族的骄傲。德莱顿在《论戏剧诗》(1668)中称赞莎士比亚能轻巧地刻画出自然万象而不露斧凿痕迹,并强调他具有天赋的学识,“能直观宇宙万物,无需博览群书以知自然”。德莱顿从本土文化的立场,发展了自琼生以来莎士比亚的.“天才说”,并强调了莎士比亚描摹人物心理的高超本领,赞扬他“有一颗普世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新古典主义诗人蒲柏在《莎士比亚全集序》(1725)中特别肯定了莎士比亚的独创性,并为他对人性的全面描写而惊叹:“莎士比亚对诸如欢愉与愤怒这样截然相反的情绪,能掌控得同样成功;他对描写人性的伟大和可笑同样在行。”莎士比亚的独创性还获得爱德华·杨格的盛赞。在《试论独创性作品》(1759)中,杨格以“今定胜古”的自信,呼唤具有独创性的现代作家。他称莎士比亚是“现代人当中的巨星”,完全可与古人平起平坐。

18世纪英国文坛巨擘塞缪尔·约翰逊为确立莎士比亚经典作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他曾花费9年心血编订八卷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在莎士比亚经典化历史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约翰逊认为,文学价值的检验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莎士比亚去世已有150多年,“开始享有古人的尊严”。莎士比亚观察人类“非常精辟透彻,非常细心注意”,他描写的人物“不受特殊地区的、世界上别处没有的风俗习惯的限制”,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儿女”。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浪漫派强调作品的匠心与创造,认为诗人的心灵是诗的源泉,诗歌是诗人天才的见证。对渴望自由思想、颂扬自由想象的浪漫派而言,莎士比亚信手拈来的写作天分和奇丽的想象力与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吻合。浪漫主义时期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是几乎众口一词的盛赞,如哈兹里特盛赞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光普照善与恶、聪明与愚笨、君主与乞丐”。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地位在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向神坛靠近,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则见证了莎士比亚造神运动的巅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殖民扩张又使其成为“日不落帝国”,进入最强盛时期。此时人们对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受到顶礼膜拜。卡莱尔在《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1840)中确立了莎士比亚“诗人英雄”的地位,认为他比但丁还要伟大。除卡莱尔外,维多利亚时代文化主将马修·阿诺德对莎士比亚也推崇有加。在题为《莎士比亚》的诗作中,阿诺德将之比作“最高的山峰”,高不可攀。对阿诺德而言,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观照、对众生百相的深刻理解具有宗教意义上的救赎功能。维多利亚时代莎士比亚的文化地位达到顶峰,恰逢英国的最强盛时期,这并非巧合,与莎士比亚契合了国家发展、帝国扩张、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多方面需求分不开。

被视为“西方经典的核心人物”

19世纪莎士比亚声誉日隆,俨然成为英国文化的代表,其崇高地位似乎无人敢挑战。因此,当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对莎士比亚发起猛烈攻击、要将他拉下神坛时,确实让人始料未及。萧伯纳对莎士比亚的激烈抨击主要出于他自己对戏剧实用功能的推崇,他斥责莎士比亚没有担负起剧作家的道德教育责任,因此,莎士比亚“只属于一个下午,而不属于所有的世纪”。然而,萧伯纳所看重的社会功用只是在最褊狭意义上的教化。历史证明,萧伯纳自己的剧作因过于关注他所生活的当下,其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主题不能引起后人的兴趣,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因诉诸普遍人性,得以超越时代。

作为一种回应,A.C.布雷德利在其经典莎评着作《莎士比亚悲剧》(1904)中,通过阐述莎剧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效果,展示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布雷德利专业而深刻的研究广泛影响了20世纪西方莎评,莎士比亚因布雷德利而更加丰富。

20世纪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被成功搬上银幕,成为在世界各地推广莎士比亚的有效手段。同时,褪去了神圣面纱的莎士比亚在世人心目中愈加散发出平和人生和普遍人性的温暖光辉。乔治·斯坦纳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的赞词道出了莎士比亚在全世界获得不竭赞誉的根本原因:“莎士比亚是我们情感的共同家园。他代表我们看得真切、多端;他在广阔的人生经验王国中,拨响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后现代去经典化运动之后,西方学界吹起一股重回经典之风。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1994)中重新强调莎士比亚文学地位之重:“莎士比亚实乃西方经典的核心人物。”他将莎士比亚放在与其他作家的关联中进行审视,认为莎士比亚之后不受他影响的英语作家屈指可数,正是莎士比亚激励了后世许多西方伟大作家的崛起,在他们身上激起了认同、反抗、自省、竞争等多重情感。

莎士比亚现象对我国文化符号选取与确立有启示意义

莎士比亚走向世界的过程,与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历史相对应,并得益于英国历代文人学者参与的“本土文化建设工程”。莎士比亚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的历史过程使我们不由思索,中国是否也有一位类似的文化代表?联想北京奥运会众人吟诵孔子箴言的一幕,孔子似乎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不二选择。然而就文化代表而言,孔子一人仍有局限。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的言说方式是内省的、箴言式的,我们不太容易讲述他的生动故事;作为道德家,孔子以“至圣”的形象为中国人的言行树立标杆,但他严肃认真的说教一定程度上缺少与普通大众产生共鸣的亲和力。

在呼唤一位像英国的莎士比亚、俄罗斯的普希金、美国的惠特曼那样的文学性文化代表时,我们或许可以将目光投向诗人李白。李白与莎士比亚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白生于盛唐,他的创作体现了华夏民族强盛时期的开放与豪爽。李白是中国诗歌的旷代奇才,历代传有“诗仙”之名,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李白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他的诗篇千载传颂,有无数诗评笺注。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不妨选择李白作为其文学性的代表。李白的诗歌充满真性情,写的是真人性,可以打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并能用文艺的美感来传达中国的民族精神、表现生活的复杂与多样。我们应充分挖掘他身上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人文价值,激活他诗作中内在的生命力和正能量,将他打造成为最具代表性、最灿烂的中国文化符号。

;

❷ “莎士比亚”真有其人吗

威廉·莎士比亚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的时代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更是奠定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地位,就像我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一样,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化史上雄视百代,研究莎士比亚作品早已在国际上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人称“莎学”。莎士比亚的名字早已越出国界,成为各国人民所崇敬的“世界文化巨人”。

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除了2首长诗是他生前发表的以外,其余的全部作品都是他死后由别人搜集整理后陆续问世的。最令人生疑的是,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身世却有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他本人未曾留下只字片言,有关介绍莎士比亚生平事迹的材料奇缺。当时,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确说明那些作品是演员莎士比亚创作的。在莎士比亚去世时,居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视,没有一个人按照当地习俗为他的逝世写一首哀诗。

于是,人们自然会提出“莎士比亚真有其人吗”这样的疑问题:以演员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发表的那些惊世之作,究竟是他本人写的,还是别人创作后用这一假托的笔名发表的?即使像拜伦、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也怀疑莎士比亚是否写过那些杰作。“莎士比亚真伪之谜”是一个争论了几个世纪的未解之谜。

在文化史界,有人认为莎剧的真正作者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莎士比亚”只是伊丽莎白女王假借的名字。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主角所处的环境与女王本人颇具相似之处,女王知识广博,语词丰富多样,说话机智善辩,所以反映在莎剧作品中的单词数量达21000多个,一般的人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同时,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的1603年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明显下降,在质量上也较前大为逊色,人们设想这些很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收集、整理后出版的。凑巧的是,莎士比亚第一本戏剧集的出版者潘勃鲁克伯爵夫人,恰恰又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至友亲信和遗嘱执行者。专家们认为,通观莎士比亚作品的精彩语言与丰富剧情内容,只有伊丽莎白女王才具有那些杰作的作者所特有的广博的学识、凝炼的语言和对于人们感情意志的高度洞察力。

莎剧的真正作者应当是英国着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是另一些学者针锋相对的见解。把哲学家培根的笔记内容和莎士比亚初版作品比较分析,两者有难以想象的相似之处。莎剧上至天文地理,外及异邦他国,内涉皇朝富闱,通达古今,精深博大,出身卑微并且从未踏进大学门槛的普通演员是不可能写作完成的。作者艺术功底深,生活感觉广,剧本情节生动感人,语言准确优美,全景式描绘了当时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人物栩栩如生,久演不衰。这种传世之作应当出于造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更合乎情理。

莎士比亚所处时代正是英国伊丽莎白王朝政治、宗教的变化动荡时期,上流社会和达官显贵认为编剧演戏为有伤风化的耻事。但是,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知识分子阶层仍有一些学者暗地里写戏演戏。迫于社会压力和公众的舆论指责,剧本的撰稿者就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相比,弗兰西斯·培根文才出众、阅历丰富、善于思考、勤奋攻读,理所当然是这些作品的执笔人。

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谁?是伊丽莎白女王,还是哲学家培根,或者有其他人选,人们不得而知。

❸ 莎士比亚对英国历史有什么重大影响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莎士比亚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着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❹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真实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故事还是半真实半虚构懂英国历史的、看过莎剧的说说

是半真实半虚构的。
真是的是历史的实时和主要任务。
不真实的是人物的言语和部分态度。为了突出塑造形象或者给剧情发展以冲突。
对比bbc出品的《空皇冠(hallow crown)》和其他相关纪录片就可发现。

❺ 【精品】为什么英国人会怀疑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人的骄傲,...59

的颠峰。也许正是由于莎士比亚太伟大了,有不少英国人都 怀疑:这些剧本真的是出于一 莎士比亚生前他做马夫,演过戏,和别人合作经营过剧院。但其一生中从事过戏剧创作的记 廷和贵族之间的事?特别是那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银瓶倒泻似的华丽语言,由现在这个莎 士比亚的经历看来,似乎都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那些伟大的剧作并非出于现在这位莎士比亚的手笔,那应有两 种可能:要么是另有一 位剧作家存在,他使用了莎士比亚这个化名。前一种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这种气势磅礴的 剧作,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默默无闻的乡居野老之手。所以人们主要还是从另一种可能性入 手,提出假设,并加以考证。 最近一次人们怀疑莎士比亚的身份的时间,是在50 年代。美国文艺批评家加尔文·霍夫曼 提出:莎剧的真正作者是与莎士比亚同年出处的剧作家克利斯多菲·马洛。这种假设远较牛 津伯爵说、鲁特兰德说和培根说有力,博得许多人的同意。 以前曾有三种假设。 第一,真莎士比亚是牛津伯爵。 第二,真莎士比亚是鲁特兰德第五世领主。 第三,真莎士比亚是弗兰西斯·培根。其主要理由有三条:其一,莎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外及理邦,内涉宫闱,面面具到,博大精深,出身卑微的莎士比亚不可能有如此深厚的知识。 而培根则是英国最为博学的哲学家,要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出自他的手笔,比较令人信服。 其二,莎氏处的时代正是伊丽莎白王朝在社会、宗教、政治诸方面都发生极大骚乱的时期。 出版审查十分严格,而且上流社会、知识层以写戏、演戏为耻,认为有伤大雅。但是在牛津 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法学院内,仍有一些学生暗地演戏。为之撰写剧本的人,或许迫于社 会原因,就起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与所有人相比,唯独培根文才出众,阅历丰富,应是 当然的剧作者。其理由之三,在哲学家的遗嘱中,莎氏的墓碑上,以及莎剧台词中居然可以 拼出几行内容为“莎士比亚作品系培根着”的“密码”! 尽管“培根派”随光阴流逝而销声匿迹,但是对莎士比亚的“怀疑”还远未泯灭。不过

❻ 莎士比亚的作品将被拍卖,莎士比亚是何人他有何艺术造诣

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着称。他曾做过剧场的杂役,后来又靠个人学习成长为一名演员,并逐渐成了一名剧作家。 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和2首长诗、37部戏剧,可以说是着作颇丰。除了他生前。自己发表的两首长诗以外,莎氏的其他作品都是别人在他死后搜集整理成书的。


莎士比亚的作品基本上是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和推动人文主义发展的。并且,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里面的平和、安详,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里面那欢声笑语,那和和睦睦的一切。而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是悲剧,让人忍不住流泪。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就是靠这些,靠这乐观向上的精神,来体现人们所幻想的自由、平等;来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来解放人们的封建思想!

❼ 外国文学巨匠沙士比亚简介及经典名言

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

英国诗人、剧作家。 (一)生平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5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13、14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11月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从1585至1592年期间,他的生活经历不详,但是后人有不少传说,例如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又说他在某贵族府邸当过差,又说他当过兵,而传说最广的是说他偷了附近贵族乡绅托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伦敦,时间一般推测在1586年前后。

1592年,剧作家、所谓“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有一篇文章攻击当时的一些演员,告诫剧作家“不要相信他们;其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中最优秀的作家比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耻地以为举国只有他能震撼舞台”。“虎狼之心”是从莎剧《亨利六世》下篇中引来的一句话,而“震撼舞台”则是影射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意即震撼,spear意为长矛)。可见莎士比亚在1592年已颇具名望。

从他离开家乡到1592年这一段时期,传说他曾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他开始写剧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合作,稍后才独立创作。他在伦敦有同乡世交菲尔德,经营印刷出版业。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就是由菲尔德出版的。这部作品献给年轻的新贵族南安普敦伯爵。他的剧团从1594年开始一直受宫内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称“国王的供奉”。他同当时一些新贵族如埃塞克斯伯爵颇有交往。他的剧团也到女王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时期,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他帮助父亲申请并获得“家徽”(象征乡绅的社会地位)。据推测,他每年回家探望,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1602年又置了地产(127英亩)。他一生的最后3、4年在家乡度过。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二)创作 莎士比亚在22、23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除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是在他生前自己发表外,他的某些剧作则以四开本“盗印版”行世。这些“盗印版”是由剧团某些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的。当时习惯是剧作家将剧本卖给剧团,剧团有处理剧本的全权;为了尽量垄断,剧团竭力防止其他剧团得到脚本,秘不发表,才出现了“盗印版”。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是在他去世后由同团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搜集成书,于1623年用对开本发行,称为“第一对开本”,收了36出戏,其中有一半是他在生前没有出版过的。 作品写成的年代 当时剧目上演和出版都需要向政府登记批准,莎士比亚剧作的上演和出版日期都是有案可查的。但上演和出版日期同创作的时间不一定吻合,可以在上演之前一、二年或同年,也可能在上演后又进行了修改,才最后定稿。第一对开本的剧目不是按年代排列,而是按喜剧、历史剧、悲剧三类编排的。从18世纪后期,学者们如马隆就开始研究莎剧的创作年代,经过200年的探索,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成为研究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演变的较为可靠的依据(见附表莎士比亚着作年表)。 戏剧的分类 第一对开本把莎剧分为三类,此后学者们又进一步把有关罗马历史的剧本分出来,称为“罗马剧”,把后期喜剧分出来,称为“浪漫剧”或“传奇剧”。 戏剧的分期 1850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研究莎士比亚艺术技巧的发展,根据对莎剧诗行的研究,把莎剧分为三个时期:1.1590至1600年,即历史剧和喜剧时期;2.1601至1607年,即悲剧时期;3.1608至1612年,即“浪漫剧”时期。1870年英国学者道登和弗尼弗尔,也根据诗歌技巧和作品的情调把莎剧又分为四个时期,即把第一时期又分为:1590至1596年,早期抒情时期;1597至1600年,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三)着作者问题 19世纪中叶有些学者鉴于莎剧反映的知识面之广(涉及法律、历史、地理、政治、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许多方面),文学成就之高,认为无论他的出身还是所受的教育,他都不可能写出这些作品,因而认为作者是培根;也有人认为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以至马洛。但是莎士比亚的剧本是由他剧团的两位演员收集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森还为此全集写了献诗,仅此一端就使怀疑派的理论不能成立。怀疑派完全忽视了一个作者向生活学习、向前人学习的潜力。 (四)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氏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生活感受深,善于思考,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长诗 莎士比亚最早的诗作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题材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写爱情女神维纳斯追求青年阿多尼斯,但阿多尼斯不爱她,只爱打猎,在一次行猎中为野猪所伤致死。维纳斯十分悲痛。在阿多尼斯死去的地方,血泊中生出一种花,名为白头翁,维纳斯把它带回塞浦路斯岛。此诗主旨是说明爱情不可抗拒,文字绮丽。出版后风行一时,至1602年共出了7版,至1640年累计至16版。 《鲁克丽丝受辱记》取材于奥维德《岁时记》等作品,写罗马王政时期最后一个国王塔昆的儿子塞克斯特斯从战场奔回,□污了同族柯拉廷纳斯的妻子鲁克丽丝,鲁克丽丝召回出征的丈夫,嘱咐他要报仇雪耻之后举刀自杀。最后,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贵族共和国。作者认为塞克斯特斯违背“荣誉”观念,新贵族应以此为鉴。作者又通过鲁克丽丝呼吁同情、怜悯与人道。此诗文字更为繁缛。 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共154首,大约在6年间陆续写成,主题是友谊与爱情。这种从意大利传入的诗体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1至126首写诗人同一贵族青年的友谊的升沉变化;127至152首写诗人对一“黑肤女子”的爱恋;最后两首结束。前17首,诗人敦促青年结婚,美好的事物应当传代而得到永生,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信念和对新贵族的希望。随后,那青年有时对诗人冷淡,有时垂青另一个诗人,甚至勾引诗人的女友,但诗人以友情为重,表现和解精神。诗人对“黑肤女子”倾吐爱慕,但她被诗人的至友拐走,诗人感到失望。在这些故事后面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人文主义者对真、善、美的看法和理想,也反映出社会现实。这些诗虽然表现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希望,但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所引起的失望和焦虑。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也表达了一个时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感情并不奔放,而是有节制,有思想深度,有分析说理,同时形象生动丰富,语言运用巧妙,诗句节奏感强。 历史剧 早期创作中的英国历史剧共9部,其中8部可以归纳成为两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此外有《约翰王》。新兴资产阶级从当时所处的地位,要求国家统一,改造封建王权,以利于本阶级的发展。16世纪9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政权虽仍巩固,但王权继承问题日趋迫切,国内外封建势力蠢蠢欲动,30年前凯特领导的农民起义记忆犹新。莎士比亚关心民族命运,既反对封建内讧,也反对农民起义,而主要反对前者,要求在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巩固国内和平与统一。这就是他写历史剧的主旨。 前四部曲中,《亨利六世》上篇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导向内战;下篇写红白玫瑰战争的封建内战,属于红玫瑰贵族集团的国王在内战中被杀。《理查三世》写篡夺王位的白玫瑰集团爱德华四世死后,同族贵族理查用狡诈、血腥毒辣的手段,登上统治宝座,很快为敌党所杀,结束了玫瑰战争。

约翰王虽然有反对天主教的一面,但他谋害了合法继承人,篡夺了王位,引起外患。 后四部曲写理查二世优柔寡断,听信宠臣,不能维持贵族间的平衡。他的堂弟利用时机夺去王位,自立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由于王位来路不正,终日惴惴不安,虽然两次平复内乱,但太子不务正业,王位前途仍然令人忧虑。后来太子改过自新,继位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用对法国战争解决了国内矛盾,夺回在法国的领地。在他身上,作者寄托了一个开明君主、民族英雄的理想。亨利五世改邪归正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作者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 根据古罗马故事写成的流血复仇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写主人公顾全大局但仍不能避免内讧的悲剧。 喜剧约从1593至1600年,莎士比亚写了10部喜剧和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喜剧各有特色。最早的《错误的喜剧》是根据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而改编的,喜剧效果全靠人物彼此误认而造成。《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则是以《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为中心的反映市民生活的喜剧。这个时期,绝大部分喜剧以爱情为主题,但《威尼斯商人》则超出此范围,而同样主题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写成了悲剧。《驯悍记》虽然提倡婚姻自由,但也表现了作者男尊女卑的观点。《维洛那二绅士》写爱情的忠贞;《爱的徒劳》、《无事生非》着重反对禁欲主义;《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则把爱情故事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后者用大自然同宫廷的尔虞我诈作了对比。《第十二夜》通过次要情节,对清教徒的虚伪大加嘲讽。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一对青年分属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两人一见倾心,但不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私自给他们举行了婚礼,并安排他们逃离维洛那,但由于偶然的错误,两人先后殉情。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错误而言归于好。这首颂扬爱情的赞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 《威尼斯商人》写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友人巴萨尼奥成婚,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转借现金,夏洛克出于妒恨,假意不收借息,戏约到期不还,可以割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安东尼奥果然失期,开庭之日,巴萨尼奥的未婚妻假扮律师在法庭上击败了夏洛克。这出戏通过三条交错的故事线索,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的爱情。 悲剧 从1601至1607年,莎士比亚写了所谓“四大悲剧”、5部以希腊罗马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和两出“喜剧”。这一时期的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的深度大大增强。即使所谓“喜剧”,爱情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对勃特拉姆的爱情,受到后者的社会地位观念的打击,但她却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一报还一报》(一译《请君入瓮》)里的安哲鲁执法犯法,把爱情作为交换条件。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两剧中,作者对爱情和荣誉产生了怀疑。

《尤利乌斯·凯撒》反映了反对权力集中的斗争;《科里奥拉努斯》写的是罗马贵族由于骄横而导致背叛与灭亡。 莎士比亚的悲剧之所以伟大,在于它们具有高度概括意义。《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父王被叔父杀害,母亲嫁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求他报仇。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促使他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负起“重整干坤”的责任。但他单枪匹马同黑暗势力较量,寡不敌众,最后失败。 《奥瑟罗》的主人公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人物,他坦率,相信人而又疾恶如仇,他受到玛基维里式的阴谋家伊阿古的摆布,杀死了心爱的妻子。 《雅典的泰门》写的是虚伪的友谊使泰门变成一个彻底的厌世者。 《李尔王》最富于哲学意义。许多人(包括托尔斯泰)认为李尔王分国土的情节是不可信的。但它的概括意义最强,它处理了权威与爱的矛盾;权威与社会正义的矛盾;“真诚的”爱同虚伪的爱的对比;人性与大自然的善恶问题。剧本主要写李尔王从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的过程,转变的媒介是同情。 《麦克白》的主人公是苏格兰大将,由于野心的驱使,杀死了慈祥的国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剧本探索人性的善转变为恶的过程。麦克白是一个立过功的、有所作为的英雄,性格中有善良的一面,由于女巫和夫人的诱惑,他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变成了野心。一旦野心实现,必然引起一连串新的犯罪,最后导致灭亡。

莎士比亚写的悲剧是他对他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的成果,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最生动的形象的再现。 晚期创作 人文主义的理想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难以弥合的。莎士比亚晚期的作品都以宽恕和解为主题。《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一般公认前两幕不是莎氏手笔)、《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都是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和解。晚期主要作品是《暴风雨》,情节比较集中。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他弟弟驱逐,携带幼女米兰达逃往荒岛,他通过魔法掀起狂风把那不勒斯国王、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那不勒斯王子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宽恕了安东尼奥,恢复了爵位,王子同米兰达结了婚,一同回到意大利。普洛斯彼罗对待岛上的土生居民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殖民过程。剧中也明确提出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国的主张。全剧以宣扬容忍宽恕告终。 《亨利八世》由几个片断组成,一般公认其中一部分是莎士比亚手笔,通过三个人物的悲剧,展示对新一代统治者的希望。 (五)历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场合给予莎士比亚很高的评价,承认他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创作方法,提出“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论点。恩格斯在同年5月18日给拉萨尔的信中称赞“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也批评了“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的创作方法,赞许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每个时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观点,也反映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某些特点或侧面。莎士比亚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但又批评他缺少“艺术”。这一评论定下了19世纪浪漫派以前批评的调子。17世纪中期以后到18世纪,在古典主义影响下,评论界都承认莎氏有天才,但毫无创作法则的观念。伏尔泰称他为“烂醉的野蛮人”。莎士比亚不仅不遵守“三一律”,而且在悲剧中掺杂喜剧场面。德国狂飙运动时期,莱辛和歌德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从莎剧反映“自然”(现实)中获得启发。浪漫主义时期,评论界进一步看到了莎剧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度,看到了莎氏诗歌的成就,特别对人物的分析感到兴趣。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和英国的柯尔律治,到20世纪初期英国的布拉德莱而登峰造极。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以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为开辟现实主义道路,着重指出莎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特别是人物刻划深刻。从浪漫派以来,绝大部分的评论是肯定莎士比亚的。持异议的则有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也从现实主义出发,指出莎剧的情节不可信,人物写得成功的原因是他所根据的素材本身就好。 20世纪西方莎评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主要不外是两个派别及其变种的交替,可以称为“客观派”和“主观派”。前者从外部研究,如从当时舞台技巧、戏剧传统,从莎氏对旧情节的改编以及当时具体历史事件等角度研究;后者则从诗歌语言、“意象”、心理、哲学思想等角度研究。60年代最极端的评论则是把莎氏看成是荒诞派作家,把他比作当代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 十月革命后,苏联和欧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莎评,从唯物辩证观点出发,以列宁的反映论为依据,联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实际和文学的社会作用,对莎剧作出了新的评价。中国在解放后,对莎氏的研究也作出不少成绩。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莎评还在发展中。 (六)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的名字是由传教士在1856年介绍过来的。清末,我国思想界代表人物严复、梁启超及稍后的鲁迅也都在译着中提到莎士比亚的名字。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初是通过翻译英国19世纪初散文家兰姆姊弟的《莎士比亚故事集》介绍过来的,1903年上海达文社出版,题为《□外奇谭》,译者不详,包括10个故事。同时,林纾和魏易则把故事集全部20个故事翻译出来,于1904年出版,题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我国最初上演莎剧,多以此书为蓝本,加以改编。 莎士比亚的戏剧,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才用白话文和剧本的形式翻译介绍过来。田汉在1921年译了《哈孟雷特》,1924年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20年代至30年代,十几年间,莎剧的翻译出了许多种。抗日战争期间,翻译和介绍工作仍未间断,特别是曹未风和朱生豪,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系统的翻译工作。曹未风译了11种,于1942至1944年陆续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以《曹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总名出版了其中的10种。朱生豪从1935年开始到1944年病逝前共译了31种剧本,1947年出版了27种。

抗战后期到解放前夕,有曹禺译的《柔密欧与幽丽叶》、孙大雨的《黎琊王》、梁宗岱的《莎士比亚的商籁》等。 解放后,特别是5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译本,如卞之琳译的《哈姆雷特》,吴兴华译的《亨利四世》,方重译的《理查三世》,方平译的《捕风捉影》、《威尼斯商人》、《亨利第五》等。在莎士比亚诞生400周年时,把朱生豪的译本分11卷出版,题为《莎士比亚戏剧集》。此后,又对译文作了全面校订,缺译的剧本和诗歌都补译齐全,于1978年出版,定名为《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的剧本在中国的上演是话剧兴起以后的事。“五四”运动以前的初期话剧可以查考的外国剧本,最多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达20种。“五四”运动以后,1929年和1937年,上海戏剧协社和南京戏剧学校都上演过《威尼斯商人》。1937年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抗战期间,在大后方也上演过莎剧,在重庆演了《奥赛罗》,在成都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解放后演出的莎剧有北京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无事生非》、《威尼斯商人》、《麦克白》、《一报还一报》和上海上演的《无事生非》、《罗密欧与朱丽叶》。

❽ 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影响和作用

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影响和作用: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戏剧创作继承前辈人文主义作家的优良传统,敢于挑战封建和宗教经院文学的清规戒律。他的写作是真正的平民创作,而不是迎合贵族老爷们的喜好。

莎士比亚的悲剧也多写国王或者贵族,但其作品中这些统治阶级已经不再被高高的捧在神坛上。

他写这些国王贵族就是为了解剖他们,从这些人形形色色的不良德行里得出这个阶级已经彻底腐朽衰败的结论,进而在英国社会中提倡人文精神,建立一个理想的开明君主统治各阶级和谐共处的国度。莎士比亚几乎用一生的时间编织着这样一个理想。


莎士比亚作品的特色:

威廉·莎士比亚的剧本不像古典及近代剧欢喜从情节冲突紧张的顶点开始,而将过去情节在口中说出来,他是欢喜陈述一事全部的开始和发展,这种铺陈叙述使剧中主角发生多方面错综的关系,以主要情节外往往有平行的一个或二个插曲情节。

威廉·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丰富性历来被人称道,他的剧中一般都有两条或多条线索平行发展或交错进行,有的主次分明,有的互为补充,彼此衬托,这使得剧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矛盾冲突变得丰富和复杂,容易取得生动的戏剧效果。

如《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线索;《哈姆莱特》中也有三条复仇线索;《李尔王》中有两条线索等等。但这多条的线索又总是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

❾ 莎士比亚是哪个国家的

威廉·莎士比亚自画像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中文名: 威廉·莎士比亚
外文名: W. William Shakespeare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
出生日期: 1564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616年5月3日
职业: 剧作家,诗人,演员
代表作品: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隽语钞个人轶事诗歌中的莎士比亚
作品原文 作者信息影视剧中的莎士比亚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着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着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亚和意大利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们尊称为“莎翁”。初中选文《威尼斯商人》.高中选文《哈姆莱特》。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
莎士比亚(11张)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着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
莎士比亚故居(20张),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着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不过有人认为,十四行诗集前面十几首都是推崇传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写给其男友的.)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着称。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麦克白》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喜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
作品《哈姆雷特》视频截图(10张)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干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
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是啊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 莎士比亚
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着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悲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悲喜剧(正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历史剧
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
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编辑本段成就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着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家乡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编辑本段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着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着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❿ 莎士比亚戏剧对欧美戏剧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着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 - 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_____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着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着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着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阅读全文

与莎剧跟英国地理有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