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什么问计算

地理什么问计算

发布时间:2022-11-16 21:55:55

⑴ 地理怎样计算时差

.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
(1)同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数大的在西,小的在东.
(2)一个是东经另一个是西经时,东经在东,西经在西(仅对计算时间是对的,对判断方向不对).
4.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⑵ 高考地理 | 一定要搞懂地理时间的计算问题!不会的赶紧学


一、 日期确定

A:绝对日期(二分二至日)

1、晨昏线通过极点为二分日(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下同) 


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二分日 


3、地球上各地昼夜平分为二分日 


4、太阳直射点在在赤道为二分日 


5、全球任何一地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为二分日(必须满足“全球任何一地”均有此现象,下同) 


6、全球任何一地日落时间为地方时18:00为二分日 


7、全球任何一地日出于正东方为二分日 


8、全球任何一地日落于正西方为二分日 


9、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点(eg.30 n和30 s)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为二分日


10、南北极点终日(24小时,下同)太阳高度角为0度,是二分日 


11、全球任何一地物体影长x与其垂直高度l及当地地理纬度φ存在x=l*cot(90-φ)的关系【cot就是余切函数】,为二分日 


12、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夏至日:6月22日,下同) 


13、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夏至日 


14、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有 白昼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夏至日 


1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且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夏至日 


1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某 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 中最短,该日为夏至日 


17、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长,该日为夏至日 


18、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为夏至日。 


19、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为夏至日。 


20、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3度26分是夏至日 


21、全球各地(南北极圈及以内地区除外)日出方向为东偏北23度26分是夏至日 


22、北极圈 (北纬66度34分)上任何一点最小太阳高度角为0度或最大太阳高度角为46度52分,是夏至日 


23、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冬至日(冬至日:12月22日,下同) 


24、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 


2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冬至日 


26、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冬至日 


27、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某日正午 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长,该日为冬至日 


28、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短,该日为冬至日 


29、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为冬至日 


30、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为冬至日 


31、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3度26分是冬至日 


32、全球各地(南北极圈及以内地区除外)日出方向为东偏南23度26分是冬至日 


33、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上任何一点最小太阳高度角为0度或最大太阳高度角为46度52分,是冬至日 


B:相对日期(日期关系) 

1、180度经线东面比西面晚一天,进行日期时间计算时认为180度经线是“死的”日界线(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2、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东面比西面早一天,这是绝对的,这还是一条“活的”日界线(因为它是变动的)


二、时间确定

1、东早西晚(看似简单,非常有用,永恒的真理,我不知道你怎样理解) 


2、地球上,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3、还是在地球上,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 差4分钟 

【有了上面3条,我们就可以根据任何一地的时间来推算全球其他地方的时间】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该地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5、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可能为负值),该地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6、通过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


7、通过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9、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10、夏至日,晨昏圈同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1、夏至日,晨昏圈同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12、冬至日,晨昏圈同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13、冬至日,晨昏圈同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4、一天中,影长最短的时刻为地方时12:00


15、东/西 x 区的区时为东经/西 经 15* x 度的地方时(eg.东八区就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15*8=120) 


16、北京时间是东八区 的区时,也就是东经120度地方时,不是北京(东经118度)的地方时 


17、某条经线东面日期比西面日期早一天(eg.东面为8号,西面为7号),该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8、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时间为6:00


19、二分日,全球各地日落时间为18:00


20、任何时候,赤道各地日出时间为6:00


21、任何时候,赤道各地日落时间为18:00


2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三、条件转化

1、同一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任何一点的地方时,那么与其经度数相同的各地时间(地方时)也已知。


2、同一纬线各地日出地方时相同。这条的用处不如前一个大,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候,用于转化条件,也比较好用。 


四、对称法则

首先声明,这“对称法则”绝对是个人经验的总结,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对称法则,就是说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是对称的,掌握这种对称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地理问题。


比如,地球是对称的,南北半球是对称的,东经西经是对称的,气压带风带是对称的,洋流是对称的,昼夜半球是对称的,白昼关于正午对称,黑夜关于子夜对称,一天二十四小时关于12点对称等等等等……掌握对称法则,在解决时间计算问题时,你会感到思路骤然开阔,别忘了,学习地理就是天人和一!


⑶ 地理区时如何计算

地理区时计算方法如下:
1.一个原理:

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高中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地理中的计算题可谓难倒 理性思维 较为差的同学,但是不要认为就挽救不了,有 方法 可循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 其它 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

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1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1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16.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高中地理的复习要具备的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统整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阶复习时,应重点复习地理学科的 主干知 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在精 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 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 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还要注意知识归类。在回归课本防 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 措施 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 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 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 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 总结 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 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应有所侧重

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应先看清纵 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 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 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三)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 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 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 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 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 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 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 发散思维 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 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 思维训练 :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 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 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 热点 、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 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 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 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

审题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习惯的答题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 题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 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则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

(3)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 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 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 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 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 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 (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 文化 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 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 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 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高中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技巧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题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

★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 高中地理命题规律与综合题答题技巧

★ 做地理练习题的技巧

★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整理

★ 高三地理得分技巧

★ 高考地理选择题满分答题技巧

★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 高中地理的学习技巧

★ 高考各科答题技巧

⑸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虽然是文科的科目之一,但是却被称为文科当中的理科,原因就是也有不少的计算题,我整理了地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 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 /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

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1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1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16.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25个地理计算公式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13.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⑹ 地理中的地方时该如何计算

经度差:一个东经,一个西经时,东经在东,西经在西——经度差等于两经度相加;
20°+15°=35度;时差是2小时20分(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所以20°E的地方时为14时,15°W的地方时是14时-2小时20分=11时40分
20°+3°=23°,时差是1小时32分,3°W的地方时是14时-1小时32分=12时28分

⑺ 高一地理的计算问题

一般地理的计算会配给你图的。首先判断是晨线还是昏线。判断方法,首先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然后依照图来看。同一条经线的时间相同。也就是如果不是在赤道上的时间看所在的经线的与赤道的交点。那个时间就是这条经线上所有地方的时间。
在赤道上,不分时间和季节,晨线的时间都是早上6点。昏线都是18点。记住最好不要用12进制的时间表示。12进制的往往出错。
在赤道上,面向太阳光照的地球的最边边是12点,同理。在这条经线的对面就是昏线。
记住。晨线跟经线一样都是半圆弧的。。
然后要注意的就是,考卷上的图。会给你一个地球的一办,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只有12个小时,当你计算完一边的时间后还要乘以2。
而且给我们地球的一办也说明给我的经线的度数为180度。

而且注意,如果不是图的话。可以按时区来算的。
地球一个小时转15度。也就是说。如果经线跨越15度。那么时间就加了或者减少一小时。
打个比方,澳大利亚和北京,如果北京是中午12点,澳大利亚前比我们北京的经线多了30度左右。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的时间是14点钟。如果是在北京的西边则是减。
时间向东就加,向西就减的原则。
直接告诉我们时区我就用时区算。举个例子,北京在东八区,日本东京在东九区。那么差了一个时区。如果北京是12点。那么东京的时间就是13点钟。一个时区差一个小时。但是时区不是刚刚好整数的。他是各区一般。也就是说。从112.5度到127.5为东八区的,地方。时区以120度为中心,向东向西各去7.5度。凑成15度的。一些选择题往往会这样出,这也是时间上容易忘记的。在这里提一下。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总结一下
方法。
1.图示法。利用图来进行分析一些特殊值来求。
2.用经度来求。利用15为一个小时的标准来球一些地方的时间,这样很准确却也麻烦。因为不许判断时区。看看这个值更靠近那个时区,记住7.5的进制哦。
3.直接利用时区来求区时的方法。不过一些要求到几分几秒的不能用此方法求。
记住,国际日界线不是完完全全的经线,一般选择题会出那种过两次生日的题目。多加留意
别人研究出来的方法就这么几种。优缺点都一说明,自己采纳,灵活运用才是上策。

⑻ 地理经度的计算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也就是说已知经度差,即可求出时差;反过来说:已知时差,也可求出经度差。
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若此时时刻为21:10。那么0时与21:10相差2小时50分钟。即经度相差42.5°。
又由于东边时刻总是早于西边 所以0点必在北京以东 即120°+42.5°=162.5°E。

⑼ 请问高考地理有哪些要计算的啊

首先,要找出图上的所有信息,高考是不会给你没用的东西的
纬度相差一度,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一度=111KM*cosA(A是纬度数)
经度差15度,时间差一小时,经度差一度,时间差4分钟
太阳高度角:
对于北半球而言,H=90°-(φ-δ);
对于南半球而方,H=90°-(δ-φ)。
或者括号内的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太阳直射纬度以δ表示,观测地地理纬度用φ表示)
例如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夏至日时,南纬60度的太阳高度H?
δ=23°27',φ=-60°
H=90°-(δ-φ)
=90°-[23°27'-(-60°)]
=6°33'
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你自己网络一下题,这个图不知为什么复制不过来)
图4为某地某日内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该日太阳高度最大时物影朝向正南,完成1~2题。
1.当该地一日内物影最短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23。26N
30。W
B.17。S
l50。W
C.23。26S
30。E
D.17。N
150。W
解答:由图可得,该地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为北京时间6点,高度为23.26'
23.26'=90-(δ-φ)(此处先不管南北半球,由图可知,该地处于极昼,所以是同半球相减)
由图得午夜的高度为10.34'所以该地纬度为90-10.34'。所以为直射点的纬度17度,又因为该日太阳高度最大时物影朝向正南,所以朝为17'S
因为该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6点,差6个小时,6*15=90度,120加60度后满180,再过去就变成减所以是150’W
答案为B
解答过程是我自己做的,有什么不懂追问吧,我现在大一,应该还记得,当年地理还是不错的

⑽ 地理计算!!!!!

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地球自转一周时间24小时,经度360°,则相隔1°经度的时间差为24小时除以360°,等于4分钟),东边时刻比西北早。
乙地时刻比甲地晚2小时20分,因此乙地在甲地西边,经度与甲地相差35°(2小时20分除以4分钟等于35°经度),乙地在甲地西边,甲地是西经度,因此乙地的经度数等于甲地经度加上两地的经度差,所以乙地的经度是:
110°W(西经110°)

注:根据经度的划分和经度的分布规律,西经度向西度数增大向东减小,东经度向东增大向西减小。

你括号内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阅读全文

与地理什么问计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