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基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基础点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基于学生主体性需求及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地理教学中一系列实践活动所获得,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1.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阐述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高中地理教材、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及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必须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实践力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理念之一,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渗透了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即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搜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设计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目标,并选择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2]。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对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便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层次性。
2.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学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现自我的需求等深层次需求,也有希望轻松学习的浅层次需求。从需求本身看,有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即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最近发展区。还有课程总体目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能力发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地理实践力培养须遵循学生的需求。
地理实践力培养应从学生兴趣出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体会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实践力培养宜从学生兴趣出发。同时,地理实践力培养还应注意学生年龄特征,高中阶段学生相比初中阶段已达到更高发展水平。其一,感知觉目的性和系统性增强,观察力大有提升,并且趋向精确;其二,注意力更加稳定,思维表现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应遵循学生年龄特征,体现出弹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体验,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行动、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结合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以课程标准、学生需求为基础,还需更为真实的情景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操作、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其中充分结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结合点。
1.充分结合校内资源
依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地理校内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内教材、设施、地理师生等。丰富多样的地理校内资源,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充足的条件。应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教具制作、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天文观测等。
室内课程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仪器演示、音像图片等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如在讲授“昼夜交替和时差”时,视频演示或地球仪演示,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地理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学校地理实验室、地理活动室,充分利用相关设备也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如“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借鉴各版本教材优势基础上整合教材,为学生构建基础性模拟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地理园等地理场馆或校内自然环境也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如结合气象站观测气温和降水,在地理园观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观测能力,还有利于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2.积极结合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即学校范围外可作用于地理课程的资源,包括研究机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天文台、有关政府部门、工厂、农村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地理观测、调查、考察等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研究机构参观,如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参观,可通过“山水都市”、“地球奥秘”、“生态家园”等场馆线路,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地方自然或人文资源环境供学生参观学习,如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等考察,可弥补学校实践场地不足,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利用到工业园区、农业园、科技园等参观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独立行动、主动思考、自主认知。如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可到学校附近工厂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将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个人发展所需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落脚点
地理实践力培养不仅应充分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具体还要落实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会调查和地理模拟实验等各项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直接观察,一般包括地质地貌、气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专项观察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观察;还包括农业、工业、环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观察[1]。通过地理野外考察,可促进学生地理观察观测能力提升,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能够运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关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能够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推断其形成过程。
2.提升社会调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会即学校”,突出体现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社会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展开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社会调查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三峡库区移民”问题调查中,学生自主合作性设计方案,搜寻该区域统计信息及发展规划,进而参与调查,并对相关问题及成因作出简要解释,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策略。调查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并展开交流评价。
3.提升地理模拟实验能力
地理模拟实验即使用一定实验器材及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地理实验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能够设计和实施地理模拟实验并作出解释;能够解决高考地理试题中相关问题。如模拟实验“模拟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验,利用白纸和细沙等实验材料进行模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理解其中科学道理,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认知和情感等素养提升,发展地理实践力。
Ⅱ 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本学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活动计划,有步骤的落实活动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实效,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准备不充分,活动难以实施等问题。为此,将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予以总结,以便今后更好,更加全面的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开展的活动如下:
1 、惠农红果子工业园区工业污水的来源及处理,废气成分及排放,废渣的处理。深刻的体会到污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并对该地区怎样治理污染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2、开展了保护家乡水资源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当地水资源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节水意识,从而更好去保护家乡的水资源。活动结实后,教师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并进行成果交流:
(1)举行“保护水资源”的手抄报或板报比赛。
(2)围绕调查“水资源污染”拍摄的图片,举行图片展览。
(3)进行“保护水资源”的小品表演。
(4)通过形式,展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5)指导学生写好倡议书和调查报告。
3、学生的收获
(1)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会了保护水资源的几种方法。
(3)明白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去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
4、在初一学生中开展了“居民生活社区的环境调查”综合实活动。
通过本次调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表不同的观点。
5、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够充分。
(2)组织不妥当,管理不当。
(3)资料收集不及时,交流不完善,效果不明显。
6、今后努力的方向:
(1)周密计划,合理安排。
(2)及时小结,总结和交流。
(3)取得多方的支持与配合。
(4)注重实效,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考察、访谈、网上查找资料、讨论等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能力,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
本学期的教学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在在教学中着眼创新,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Ⅲ 可以开展哪些地理活动
在一些地理纪念日可以搞一些主题活动,宣传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比如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6月 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16日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9月16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Ⅳ 地理实践活动有哪些种类
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分为六类。
(1)观察。有气象观测、天象观察、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等。
(2)阅读。有时事地图、地理墙报、地理课外阅读等。
(3)集会。有地理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地理晚会、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戏等。
(4)制作。有地图、图表、模型及教具的制作。
(5)参观。有天文台、气象台、博物馆、展览会及工厂、农场、市场的参观和调查。
(6)研究。有乡土研究等。可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爱好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全体或部分学生参加一种或几种。
地理课外活动是指学生从事的与地理学科内容有关的课外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进行;也可在教室内或其他场所进行。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扩大和加深地理知识领域,锻炼实际技能,激发对地理的爱好以及培养优良的品德等。
(4)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地理实习,地理教学活动形式之一。旨在巩固地理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应用地理知识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包括气象观测、天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观察及地理调查等。气象观测包括将当地每天的气温、气压、降水、风向风力、云量、湿度及其他天气特殊现象记录下来,结合气象台(站)的天气广播进行分析,作出当地每天的补充天气预报。
天象观测包括记录北极星等主要星座的位置及其变化,月相的变化及其他特殊天象等。地震测报包括对地下水变化、动植物异象及其他自然界异象(如气温及降水的异常、地声、地光等)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试作地震预报。环境监测包括对水、空气噪声、固体废弃物、农药等污染环境程度的监视、测算、分析和采取的对策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理实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理课外活动
Ⅳ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地理观察的能力。因为观察是能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并且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而地理观察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感知、考察和研究。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特别是野外观察,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中的野外观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增大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如:在初一学习地形图的判断和气温的分布时,教师就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去登山,当学生们登上山顶后,教师就要指出地形图上表示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形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觉山上与山下的气温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看、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宽阔的空间,地貌的形成有着久远的年代和漫长的时间。所以针对地理对象的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的间接性,使学生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进行观察,这就给学生们认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虽然现在的学生借助电视、电影等现代技术,看到亲身不易接触到的许多地理事物,但地图表依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显现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而现行地理新教材众多的地理图表为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读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地理图表,去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读表获得地理知识,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想象能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能力。而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内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利用同学们在夏季海里游泳或河里游泳的亲身体验,讲解海洋和陆地气温分布的不同特点,进而让学生明白沿海和内地的气候为什么不同的原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从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 地理学科的实践场所包括校内校外,活动方式有地理考察、调查、参观、劳动、竞赛、演出、集会等。教师尤其要重视在人文环境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对人与地理关系的深刻理解。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要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和自主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活动的总结工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人类生存环境。 总之,知识是金子,能力是点金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能力训练贯穿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概念的同时,具备解释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给了学生地理金子,又给了学生点金术,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作者单位:敦煌市第二中学)
Ⅵ 读图分析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哪些内容
1、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Ⅶ 地理实践活动带给我××× 可以是乐趣可以是知识等等。
部部名称:专业:______ ______
年级:____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
实践单位:XXXX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2009年 - 一月 - 2009 - - 月 - JCP - 日
中国文字
实践报告,实习目的:简介实用的目的,意义,实践和发展的单位或部门的情况,实践要求等。表格的这一部分通常是前言和引言,不是一个独立的名称和数量。
二,内容的做法: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安排按照工作流程逐项说明具体实践的顺序实践内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实践应用。在叙事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实践中的内容基础上的完整说明,他们认为重要的或需要研究的问题凸显,简要其它一般内容。
三,实践结果:围绕实践要求的目的,着眼于在分析中,反射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建议。讨论和建议,必须建立,有引用和阑尾后身体。内容分析和推理过程是报告的做法,包括提出建议的讨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实习报告或评估水平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这种做法的效果,突出自己的收获经验,可以列出更多的内容,小标题,每个报告。在总结或经验的最后一部分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的做法,简单地把学习,锻炼的努力的未来。
五,文本字体:宋体小四的话。字数:3000字左右
Ⅷ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什么
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详细介绍:
(—)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包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
2、人地协调观要贯穿于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线索;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要实现人地协调观的教育。
3、自然地理教学中要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同时要使学生明确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强度、后果、原因。
(二)综合思维
1、综合思维是认识地理事象时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2、认识地理演化(运动、过程)时,主要应用“动态”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用动态的眼光认识地理要素、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
3、认识地理成因(区位)时,主要应用“全面”的思维(不排除也使用其他思维方式),即全面分析地理成因(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地理成因)。
(三)区域认知
1、区域认知是把地理环境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把握区域认知需做到:将地理要素组织在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中认识(学习),并能察觉和分析区域中地理活动的特征、区位条件及二者关系;能从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的角度入手认识区域地理问题(区域发展)。
3、区域认知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在(生活化的)区域情境中,认识(学习)地理要素、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谋求区域发展。
(四)地理实践力
1、地理实践力是在信息技术和地理工具支撑的环境下的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
2、常见的地理实践活动有:观察景观图片、视频,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制作实体模型、虚拟模型;进行地理实验;野外观察地貌、岩石、星空实践;人口、城市等社会调研。在此过程中要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要对人地关系有感悟和体验。
3、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是指:掌握行动的信息和策略(知识和工具)的能力、具有行动的动机和兴趣、采取相关行动的意愿和反思行动的能力。同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自觉)、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
Ⅸ 地理学生活动有哪些
制作地球仪、绘制行政区划图、这是掌握知识重点;带领学生野外考察、课外调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做作业,体验学习的快乐。
Ⅹ 地理实践活动有哪些种类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内容, 不仅科学体系强,
而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知识的介绍有许多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的。 所以“新课程标准” 下的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地理实践活动的种类比较多, 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 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信息收集、 地理讲演、 地理竞赛、 地理辩论、 地理游戏、
地图绘制、 地理摄影、 教具制作、 地理实验、 地理调查、 地理观测、 地理参观、 地理旅游、 野外实习、 方案设计、 论文撰写、
墙报编辑等等。 (一) 动手制作教具 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的过程。 案例: 在进行《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准备好制作地球仪的工具、 材料, 在上课时,
让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 按按课本步骤操作制作地球仪。 借助这一活动, 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
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识不仅理解的深刻、 透彻,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学们还亲手制作了等高线、 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
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二) 小型辩论会 地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能力必须经过学生自主动手参与才能真正的获取。 辩论会的开展就是锻炼学生创造思维,
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案例: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内容时, 组织学生讨论未来世界的人口能否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
甲组同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 人类能够开发出新资源、 新能源来满足人类的生活。 乙组同学说: 目前人口越来越多,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 有限的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同学们为了 证明自己的观点, 各组同学进行分工合作。 辩论会所需数据、
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 查阅选择、 摘录、 分析。 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
利。 在辩论会上同学们口枪舌剑的辩论过程中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 地理绘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 ,
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古人用“左书右图” 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 正确认识地图、 阅读地图、 分析图表和绘制图表,
能够做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转换自如, 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 也是地理《考试说明》中的基本能力要求。新教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动手绘图, 把课本知识“活”起来, 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 寓教于乐。 如学完“地图” 后,
我布置了作业---绘制学校平面图。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看哪个小组绘的最准确。 小组成员有的测量学校的长度, 和宽度,
有的测量学校的主要房屋, 有的测量主要道路, ……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 小组集体讨论并确定了绘制的比例尺, 基本图例, 和地图的指向标。
在绘制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最后将学校平面图绘制的非常漂亮。 (四) 地理知识竞赛
地理知识竞赛的方式很多, 如地理游戏、 地理知识抢答、 地理活动中角色的扮演等。
地理教材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和我国国内的一些有名的旅游地区。 让学生了解这些旅游景点, 不仅可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所以, 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模拟一次暑假国内旅行, 设计好旅游线路,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介绍沿途经过的城市和着名景点。 可手写, 打印或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然后由学生组成的“专家组” 进行打分, 评选出优胜者。
在学习中国地图时, 可以设计拼图游戏, 看谁拼的最快、 最准确, 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很快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比一味的记忆效果要好的多。
(五)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在教学中能起到直接激发兴趣, 唤起追求知识的欲望;引导认知, 启发思考; 培养能力, 养成习惯的作用。
案例 1: 地转偏向力的观测 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 可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地面, 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
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 就会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 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某点滴一滴红墨水,
你就会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从北极上向下观察,你可以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 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 南极向上,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进行演示观察, 从南极向下看, 可发现墨迹向左偏转。 案例 2 试验植被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 自制两个木盒, 一般为
50 厘米长、 10 厘米高。 两个都放满泥土, 一个种上杂草, 一个什么也不种。 放置在开阔的地方并与地面成 30° 夹角。 当杂草长好后,
用浇花的洒水壶模仿下雨, 将水淋到两个木盒上, 观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和流水冲刷对地表造成的不同影响。 通过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
不仅能做到寓教于乐, 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六) 地理观察与地理调查 实地考察不仅能够使学生拓展视野,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而且能培养其地理研究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当地自然风貌和旅游资源的野外考察, 还可以配合乡 土地理教材, 如参观工厂、
农村, 调查家乡 的人口状况、 环境质量, 了解城镇的市政布局等。 如在讲水污染时, 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有的同学负责到太湖边去拍摄蓝藻图片和流入太湖的污染河流, 有的同学设计调查表然后到工厂、 居民区去调查, 有的同学去无锡环保局进行访问,
最终将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汇编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小论文, 提供给市、区有关部门参考, 深受他们的欢迎。 通过地理观察与地理调查促使他们分析思考、
解决一连串的实际问题。 同时把同学们拍摄的地理照片张贴在教室内, 制作一期专题黑板报, 通过此活动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 、 保护环境的情感。
目前, 在地理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的很多困难, 如: 根据调查分析, 由于一味追求考试成绩, 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高中生更甚。 他们认为, 实践活动要占用大量时间, 而获得的知识与课本、 考试关系不大。 因此, 中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缺乏热情。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过分依赖视觉、 听觉的作用, 触觉、 动觉的作用显现得不够, 造成了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力不从心。
具体表现在动手操作水平低, 不擅长设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差等。 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
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 确定活动主题, 设计活动方案, 创设活动环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