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高考农业怎么考

地理高考农业怎么考

发布时间:2022-11-21 20:19:10

1. 高考复习中国农业地理的详细知识。

中国农业地理 - 正文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着。中国国土共跨有8个温度带,各地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国 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着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2/3,平地只占1/3。山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旱涝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外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冰雹)。
⑤ 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 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中国农业地理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着。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斯坦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这同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也最高。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 耕地。全国耕地约 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一般约10~20%。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很少。
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东北、内蒙古、甘新、青藏及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复种指数低于100%。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亚热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因此,无论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或出现次生潜育化,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情况亟需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冰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际稳产高产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 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 1/6。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水田面积占耕地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泰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平。
② 草地。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1/3以上。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差别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态。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见中国草场资源)。
③林地。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距很大。地区分布极为不均。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内蒙古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西北地区不及1%。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15.8%(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 但多年来重捕捞、 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 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西藏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内蒙古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 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 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第四,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 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 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年的3.39倍。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过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增加肉、 奶、蛋、禽产品供应。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见中国畜牧业地理)。

中国农业地理
④林业布局。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亿公顷。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 5000余万立方米,提高9倍多。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见中国森林资源)。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力;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在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林。
⑤水产业布局。 1990年全国水产总量 1237万吨为1949年产量的 26.5倍, 但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0.8千克。海洋水产占57.7%,以捕捞产量为主(占77.28%),养殖产量较小,(22.72%)。淡水水产中,养殖产量占84.92%,捕捞产量占15.08%。长江及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网,淡水水产产量占全国60%以上,次为珠江流域。进一步发展水产生产,主要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和淡水养殖基地(见中国水产资源)。 农业区划概述 中国可综合地划分为以下10大农业区:
① 东北农林区。包括辽、吉、黑3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③黄淮海农业区。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④黄土高原农牧林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是全国稻谷、棉花、油茶籽、麻类、茶叶、蚕丝、木本油料、生猪、淡水水产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产区,农业经营较集约,复种指数和粮棉单产均为各大区最高。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洪涝渍害及伏旱威胁,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发展亚热带经济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
⑥西南农林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⑦ 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台湾省。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 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⑧甘新农牧林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 瓜果、 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农区。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⑩海洋水产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鱼、虾、贝、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水产生产,要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及变动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调整或减轻沿岸和近海捕捞强度,保护和增殖海洋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建设海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

2. 掌握高考地理答题技巧,90分不是难题!

掌握高考地理答题技巧,90分不是难题!

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或许是一大难点,不论是平时复习时难以找到头绪,还是在解题过程中感觉基础知识不够用,总觉得离正确的答案还差一点距离。接下来,就来说说地理的答题技巧,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胜利。

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1)直选法

直选法主要是针对一些考查识记性知识的试题而言的,这类高考地理试题往往考查考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题时根据自身对知识的记忆情况,高考地理选择出正确选项即可。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少试卷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需用直选法来解答的选择题。

(2)图文转换法

图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教材中的图表,认真分析图表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分析各种类型图的一般方法。对于教材中一些以文字描述的结论、原理,可试着将它们转绘成图形,以便记忆和理解,如转绘出某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某日全球各地昼长的分布图等。在答题时,要注意适时地进行图文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或文)信息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文(或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高考地理答题效率。

(3)排除法

大多数同学在解答高考地理选择题时多采用排除法。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找准解题的关键点,根据这个关键点进行排除,不仅可以正确解题,也可大大节约宝贵的考试时间。

例题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拿到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进行综合分析虽然西北地区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应该为水资源的不足,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高考地理题干中要求是“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天然”森林,联想到回归线到极地之是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极地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四个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细分析,由于人类活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人工林,而现存的天然林,只是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

2018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3.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一些经验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1

1、一定要保持题量训练

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考生一定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对考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运用,搭建起一个知识框架,形成地理思维、知识运用及知识迁移能力,并最终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技能和素养。

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考生还要保持一定题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归纳、总结来提高自己复习的效率。通过做题,考生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答题速度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年高考真题的研究,还可以熟悉高考命题思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做题不能盲目,而应该有选择性地挑选比较有典型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并且结合课本对这些典型题目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加强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考试题中所考的知识点,全都来源于课本和教材,考生一定要对课本这个解决问题的“钥匙”给予足够的重视。

2、提高和培养地理技能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考生起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地理技能:

第一,重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

第二,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保证答题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平常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热点问题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国际旅游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昌江核电站、海南生态岛、东环铁路等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试题只有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满活力。

3、做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基础不够牢固。部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在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上十分欠缺,做题时很容易被一些干扰项所误导;基础不牢导致能力也发挥不出来,发掘、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在做题时往往因为对题目的深层、关键信息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此外,答题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毛病,很多考生在答题就因为没有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语言描述不准确、条理不清、缺乏要点而丢分。

针对考生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梁振锋也介绍了一些可行的技巧:答题时,考生要遵循先易后难一般顺序,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多得分;选择题可适当利用排除法等技巧;在解答区域地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在回答人文地理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理清题意,答题要条理清晰,宁多勿少、宁全勿缺。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2

高考地理指导:建议复习时手不离图

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就自己对地理高考大纲的理解,结合往年文综高考中地理试卷命题特点,提几点建议。

1、以书本为“本”,紧扣教材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地理规律与区位原理的归纳。应掌握的主要原理和规律是:

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2、通过读图训练,加强区域定位:读图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考试成败的关键。所以考生要学会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形态、地形、河流分布及政区边界等方法进行区域定位。特别要对考纲要求的世界地理的主要国家,以及中国主要区域重点复习。把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手不离图,最好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都落实到地图上。

3、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考前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但要防止“题海”战术。教师应该精选资料,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

4、关注时事热点:农业、能源、交通、金融与贸易等焦点问题。这些都会成为地理命题的背景材料而应该加以重视。

复习必须遵循的4个科学步骤

根据遗忘规律,的内容最好的巩固就是及时。的和策略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种我们认为是比较有效的--四程序复习法。

所谓“四程序复习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复习过程划分为四个上下之间存在程序关系的四个环节。

1、尝试回忆

所谓尝试回忆是将学习的内容回想一遍。有人将它比喻为“反刍”,就像牛或羊一样,把已经进入胃癌的食物再返回到口腔里细细加以咀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自己检查自己,逼上着自己进行活动。

尝试回忆的好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可以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尝试回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要回忆出课堂学习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这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和课堂学习的效果是好的。为了正确地检验自己的和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开始尝试回忆时,最好先不要看书或笔记,等到想不出来的时候再看书或笔记。为了加深,还可以一边想一边把主要的内容写出来。这样尝试回忆的效果会更好。

(2)可以提高记忆

由于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自己学过的,在尚未进入遗忘状态之前,就在头脑里再现了一遍,这当然是有利于记忆的保持的。

(3)可以提高阅读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

通过尝试回忆,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再过一遍,记住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懂得的,没有记住的正是自己没有掌握的,这说明记忆恰好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对于那些想一出来的学习内容,自然就会急着去看或笔记。这样,就激发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并自觉地将忘记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使得复习有针对性。

(4)可以培养思维的能力

尝试回忆时会反省思维的过程,还要概括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一旦想不出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这无疑是在做“记忆体操”。因此,一个经常尝试回忆的,不仅记忆能力会有所提高,而且思维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认真读书

在复习的过程中,完成了尝试回忆的步骤以后,便要开始认真读书。当然,这时候的读书与预习和课堂学习时的读书是不一样的,它是在预习和课堂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读书和思考相结合

所谓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是指不仅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认真真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读,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内容绝对不马虎,要全面过目,而且还要边读边思考,要多想想在回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内在联系,更要思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要重点突出

复习中的读书,要有重点要细读和思考。对于已经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不必再花费很多时间,而把时间集中在回忆不起来和印象模糊的内容上面。在读书的时候,不妨可以边读边划。

(3)重在精读、熟读

对于课本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必须做到精读和熟读。至于一些关键的章节和定义、定理和定律等内容,还要在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将其背出来

(4)适当看一些参考书

在复习的过程中,适当地看一些参考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看参考书当然是在复习好课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是结合课本的内容去读参考书的内容。

3、整理笔记

在复习过程中的整理笔记,是指要把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等学习过程中所记的笔记串联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其成为一份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复习。整理笔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知识深化、简化的过程。所以,它要求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最好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可以使这份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笔记成为阶段复习和重要前的复习的得力助手。

4、探索和发现

复习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重复课本的内容上面,而应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有所发现。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这个道理。要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对于知识,不仅要懂?quot;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的问题。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3

如何回答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技巧?

1、基本方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拿到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进行综合分析虽然西北地区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应该为水资源的不足,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题干中要求是“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天然”森林,联想到回归线到极地之是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极地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四个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细分析,由于人类活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人工林,而现存的天然林,只是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

2、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例题3: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A、使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这是一种表述类的题目,这类题目多是叙述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在叙述的时候往往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选对题干与选项进行推敲,排除表述内容不准确的与不完整的,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水域海水升温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升温,出现上升气流,产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秘鲁等国海水中的鱼类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但西太平洋对地区却出现气温下降,降温出现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地区如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出现了干旱少雨的异常天气。本题中的选项A和D以偏概全,东太平洋海区增温、降水多并不意味流经区域和全球水都增温和降水。故正确项为B和C。

例题4:下列现象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关系的是()

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A、C、D三个选项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故排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的减少。所以选择B答案。

3、图形与辅助线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4

地理考试答题时,有的考生写的字数不是很多却能得到高分,有的考生写的密密麻麻却得不到分数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考生,寥寥数语,却总能拿高分。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面面俱到,如战场上没瞄准目标,盲目射击。

“军师”提醒考生,考场答题不能拖泥带水,要争取弹无虚发,一语中的。

考场答题有“策略”

高考中,地理试题类型分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根据变化要素,预测未知

区位分析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答区位分析坚持四个原则: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 →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把握因与果的联系

成因分析类试题,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形成的影响因素,简述理由,说明××原因等。

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哪里(位置)——为什么——形成××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

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4. 2020高三地理农业答题模板

高三文科部分学生地理考试中不知道农业答题知识点,导致地理农业题目大量失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三地理 农业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 经验 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 种植 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6.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8.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9.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10.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2020高三地理农业答题模板相关 文章 :

★ 2020高考地理40个难题答题模板与万能答题模板

★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 高三地理应该怎么学?(附2020高考全国卷地理答题模板)

★ 2020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与策略

★ 2020年高考地理最新答题模板

★ 2020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模板

★ 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介绍

★ 2020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 2020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技巧

5. 高考地理-农业 选择题

1.A
2.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热量足);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丰);恒河等河
流(丰富的灌溉水源);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地形平坦);恒河冲击平原、
德干高原黑棉土(土壤肥);耕地面积亚洲第一(耕地广)
3.早在18世纪,英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开发牧场,引进良种美利奴羊。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暖湿、土壤肥沃的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牧地转为耕地。如今,澳大利亚耕作业已实现商业化和机械化,小麦出口值已接近羊毛出口值的半数。
澳大利亚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等措施,并将天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等,提高了牧草产量和质量,保持牧草平衡。耕作业实行牧草与作物轮作,作物经营比较粗放。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
关于“市场需求大”的解释:混合农业使农民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农业活动;这种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注意,问题问的是“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模式形成之初是从农民本身收入考虑的,市场并未被考虑其中,但一旦形成,这就与市场有很大的关系了,农业生产可根据市场随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利益最大化。

6. 高中地理会考农业类型

1,水稻种植业,特点是精耕细作机械化程度低,典型例子就是中国南方,东南亚,只要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温带季风气候就可以
2,商品谷物农业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典型例子是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区;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是高一教材有,典型例子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这些都是高一教材里面的知识,混合农业典型是澳大利亚
3,亚洲,阴影部分是东亚,东南亚,南亚,除了这四个还有畜牧业

7. 高中地理有关农业的知识点有哪些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 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地理高考农业怎么考扩展阅读

全书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习地理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8. 高中地理会考农业类型请问高二要掌握的

高中地理会考农业类型这一章需要掌握,
一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学会分析。
二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和区位分析。
基本记住课本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9. 高中地理农业知识点

基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且人口数量庞大,这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庞大市场基础。 我在此整理了高中地理农业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地理农业知识点

⑴ 北方冬季农田为什么可以用烟幕来防霜冻?

答:烟幕主要是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辐射的作用,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

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⑵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一: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影响:

有利条件: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③ 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生产;

④ 土质疏松,适于棉株根系向深处伸展。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变式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

① 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

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

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⑶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 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是: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

③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

④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 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

④ 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 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 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 夏季晴朗天气多,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② 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 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

④ 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例: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是什么?

① 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

② 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③ 土壤肥沃,多黑土与黑钙土

表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

措施

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① 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

① 以营林为主;

② 合理采伐;

③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

①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

② “退田还湿”;

③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D.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

的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优势: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b、综合开发整治和发展方向:

①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势产业;

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

④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

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F.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

① 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 社会经济因素:

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 自然因素:

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② 社会经济因素:

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

鼠灾、蝗灾严重。

H.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

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⑷ 世界部分地区农业:

A.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B.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

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D.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生产特点

① 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良性的

农业生态系统;

②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

对市场的适应性.

例:小麦种植的农忙和农闲分别在什么季节?绵羊饲养呢?

小麦种植的农忙季节是秋季和春季,农闲季节是冬季;

绵羊饲养的农忙季节是冬季,农闲季节是秋季和春季。

E.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F.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a.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b.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c.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⑸ 中国主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① 九大商品粮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② 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滨海、沿江平

原;黄淮平原;南疆地区

③ 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

⑹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

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

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⑺ 粮食问题:

A.世界粮食问题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a.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

②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增长快,贫困问题突出;

③受旧经济秩序的束缚。

b.粮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

①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民族经济;

③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中国的粮食问题及对策

a. 中国粮食压力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

②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比重小;

③土地的生产力参差不齐,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实力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少;

④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

⑤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地位下降。

b.粮食压力解决主要途径: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

高产、高效农业”;

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

C.非洲粮食问题:

a. 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b. 采取措施:

① 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

②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③ 加强民族团结。

D.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⑻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⑼ 农业生态问题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

(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

⑦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

(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⑧ 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⑽ 生态农业的优点:

①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产结构,使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彼此结合,相互促进。

② 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的

农产品,并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相关知识:我国的农业现状

我国农业面临着很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对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的三农问题,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我们已经过完了大半个人生,相信在这人生中的苦也吃过福也享过。也为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忙碌过。但是呢,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会和一个“农”子的缘分越结越深。对农业也越来越离不开了,看着那些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们,他们在那里工作的时候在我看来是最美丽的。农民们在田间工作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脸上的汗一滴一滴的往下流,我就感觉到非常的自豪。

我自己也在田间工作过真的是非常的累,尤其是在中午的时候我们顶着天上大大的太阳.那些不是在田间工作的人们,就连他们的身上的汗都出特别多。那就更不要说在田里工作的人了,这些人应该可以算是最辛苦的人,他们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力气和头脑,来进行工作,就像是田间的农作物需要浇水时,他们就需要用自己的机器来把水引到田里来。

这种机器一般情况下都是很重的,所以说就需到两到三个人把这个机器搬到田里。用机器接上那种送水带,他们必须利用这种送水带来把河里的水运送到田间。他们需要把那些送水袋放在一定的地方,把这些送水带全部都卷开然后再将这些带子接起来。把机器打开之后,就会在河里面抽水,然后这些水就从这些袋子里面来到我们的田里。田间的农作物吸收了这些水分之后,就会长得更加的茁壮。在浇水之前,在我们的田里撒上一些肥料。这些肥料可以帮助田里的农作物生长得更加茁壮。等到水流进去之后,在田里的农作物就会吸收这些肥料中的养分还有土地中的养分,还有水中的养分。这样这些农作物在那些有灾害天气的时候,就不会受到伤害了,他们可以更加顽强的和这些天气对抗。

等到了这些农作物需要收获的时候那些农民也忙碌起来,就在那几天哪些农民全部都用自己家的车把农作物都拉回家里晾晒。有的就直接卖给了小贩,当然在价格方面可能会低一些。有些人就把农作物放在家里晒上那么几天,然后这些农作物都装袋子放起来等到这些农作物的价格上涨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掉。这就是这些农民经常都会有的想法,他们就是想着能赚一点钱就赚一点钱。因为这些农民一年的花销太大,所以就只能指望这些农作物卖出的钱来过日子了。

因为我的家就在农村,所以对这件事情知道的比较详细。因为这都是我亲身体验过的,在田间劳作的时候真的是很累,有一次田间的农作物在闹虫灾所以就需要药物来把这个虫灾给压住,所以我的家里人就能背着药桶去田里面打药,我自己也体验了一下这个药桶背起来好像是三十斤重,如果加上水的话就到了五六十斤,这五六十斤对平常人看起来确实不怎么很重,可是把这个药桶背在身上慢慢的走着,在我走了很长时间之后,我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肩膀被勒得特别疼。打完这一桶子我想着千万不要再打了,可是我们的地还有很多我不希望我看见我的家里人背着这么重的药桶,所以我就一直背着药桶在打药。

知道我把我们家里的地全部都打完,我把药桶放下之后自己就直接坐在地下,因为背着药桶走路真的是太累了,我现在根本站不住只有坐在一个地方休息一下我才可能站得起来,不只是这样我的肩膀又酸又痛。就连拿手机都感到非常的费劲,我的手一抬起来就感觉哆嗦。身上还沾有那些除虫药,这些药在我的身上粘粘的。连我的衣服都粘在了身上,我和家里人回家了之后我就赶紧到浴室洗了澡。在洗澡的时候,我用了很多的沐浴露,可是感觉这个药的味道还是很长时间都散不了,因为这个药的味道实在是太大了闻起来特别的呛鼻子。就是因为这样,我才不想让我的家里人干这活我来替他们干的,等到洗了很多次之后我终于把身上的味给洗掉了,现在闻起来没有那个药味了只有沐浴露的味道。

等到这些农作物收获的时候,我的家里人开着三轮车到地里去拉粮食。因为我们这里还是有联合收割机的,所以说这些农作物收获起来还是比较的容易,我们只需要开着自家的车把这些农作物给你拿回来就可以了,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学会开车所以我就在家里开着门,等着家里人把农作物给拉回来,我在家里等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第一辆车把农作物被拉了回来。我就拿着工具把这些作物给分散开来。等到我的家里人把所有的粮食给拿回来之后,我们就一起把这些作物给散开,准备晾晒。因为善良是要在天比较热的时候来晒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快点把粮食晒干之后拿出去卖了,我们必须在比较热的时候把作物,分成一格一格的晾晒开来,因为这样晒的会比较均匀,也不至于晒的一边湿一边干的,我会每隔半个小时把这些东西翻上一遍。因为这样晒得会更均匀。等到下午快要天黑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拿个东西把这些作物给盖一下。因为在比较热的时候雨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下下来,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拿个东西盖一下比较好。等到了明天之后就把这些东西揭开来,继续把这些作物晒一下,大约晒个两三天之后就可以把这些作物卖掉了,我们会选一个价格比较高的时候,把这些作物卖掉。

阅读全文

与地理高考农业怎么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