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二者的区别
关于“生产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概念辨析
在《基础训练.必修二》(岳麓版2007年9月第2版)第一课能力提升部分中有一选择题如下:
古代中国最主要的农业耕作方式是:B
A.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耕作土地 B.采用铁农具和牛耕
C.采用曲辕犁和耧车 D.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
但对照人教版的(2007年1月第3版),其第4页称“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到第5页又称“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到第6页则称“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对于“耕作方式”的用法前后矛盾。而岳麓版(2007年6月第2版),其第2页称“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到第3页又称“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到第5页“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目中则称“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发展进步。”对比两个版本的教材不难看出,他们都认同将“耕作方式”看成“生产方式”或“经营方式”或“组织方式”,也就是从“千耦其耘”的集体协作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据此本题的答案就应该选D。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3年12月第1版)中则谈到,“在农业生产中,主要耕作方式是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也就是说耕作方式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本人也查阅了工具书得知:耕作方式是指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使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耕、耙、锄等。换句话也就是说使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土地精耕细作,使之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据此,该题中选项A、D则属于生产方式的范畴,起初由于农具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所以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简单的协作生产;而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也应运而生;而选项C中曲辕犁和耧车则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它的出现提高了耕作技术;选项B中铁农具和牛耕则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结合,这种耕作方式引起了生产组织的变化,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成为可能。
⑵ 古代北方旱地耕作技术有哪些
我国北方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北方旱地由于经常有干旱威胁,这是旱地农业低产不稳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旱耕作在发展北方旱地农业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先民创造了适合北方保墒防旱的耕作技术,如深耕、碎土、耙平及浅、深、浅的耕作法等。
⑶ 古代耕作技术有哪些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耕作技术是指采取各种手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取得最大限度产出的耕作方式。
古代精耕细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土壤改良、肥料积制与施用、旱地与水田耕作、把握农时等方面。
表明了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水平比较高,无论从生产工具、配套设施,还是从栽培技术,如轮作、多熟、间作套种等方面,都比西方的粗放式经营要先进许多。
⑷ 耕作技术与耕作方式的区别
耕作方法
包括耕作技术和耕作工具,而耕作技术则是指牛耕刀耕之类的
⑸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有哪些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成熟阶段形成于唐代。唐代在“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并将北方的先进工具传到南方,这样便促进了南方耕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耕、耙、耖相结合的水田作业。
耙由于在破碎土块,打混泥浆,平整田面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理想,所以到宋代又加以改进,创造出耖。
耖为木制,圆柱脊,平排9个直列尖齿,两端1至2齿间,插木条系畜力挽用牛轭,二齿和三齿之间安横柄扶手,是用畜力挽行疏通田泥的农具。
耖更主要的作用在于把泥浆荡起混刀,再使其沉积成平软的泥层,以利于插秧的进行。用这种农具操作,在南宋时已成为水田耕作重要的一环,从此便形成了南方水田耕耙耖相结合的耕作技术体系。
⑹ 我国古代耕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耕作技术是指采取各种手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取得最大限度产出的耕作方式。
古代精耕细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土壤改良、肥料积制与施用、旱最早的土壤改良技术古代对土壤的改良,主要是建立在人们对土壤的充分认识上。
⑺ 地理的耕作方式和耕种方式有什么不同请详细说明并举例。麻烦大神们了!
你好,耕作方式和耕种方式是一回事,在地理上一般用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指的是种地的方式。包含内容很多,比如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耕作方式的不同,主要是旱地耕作业和水田耕作业的不同。
还有楼上所说的间作、套种、混作、轮作、连作等也是耕作方式,这个一般不会考查,最多会在材料中出现。
还有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比如机械化作业,传统的手工耕作方式等。、
不过总体来说如果考试一般用到的是南方和北方耕作方式的不同,掌握这个就足够了。
⑻ 北方旱地的耕作技术体系是怎样的
北方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年降雨量偏少,而且分布不匀,主要特点是春季多风旱,雨量主要集中于夏秋之交。春季是播种长苗的重要季节,雨水的需要量特多。这样,防旱便成了这一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最突出问题。
这个问题在战国时已为人们认识到并在土壤耕作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时使用的“深耕疾耰”、“深耕耰粳”耕作技术便是我国最初的耕作防旱措施。耰有两方面的意义,作为农具讲,它是一种碎土的木榔头;作为耕作技术讲,它是耕后的一种耱田碎土作业。疾耰是耕后很快将土打碎,熟耰是将土块打得细细的,其目的就是保墒防旱。
耕耰结合的耕作法,到汉代便发展为耕耱结合的耕作法。《氾胜之书》说:“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耱)平以待时种”。耱就是用无齿耙将土块耙碎,地面耙平。说明耕后耱地收墒的技术,在西汉时已经产生。
耕耱结合耕作法发展到魏晋时期,便形成了耕、耙、耱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在嘉峪关的魏晋墓壁画中,已有耕、耙、耱的整个操作图像。到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又在理论上对它作了系统的说明,
⑼ 土壤的耕作技术
(一)犁地
—般用有壁犁深翻土壤20 ~ 25厘米。深耕对土壤的良 好作用可以保持半年或一年以上。犁地的质量要求是不误农 时,深度均匀一致,无漏耕或重耕现象。
同时还要求翻土良 好,不露残茬、杂草,不产生立垡倒垡,土地平整等。
(二)浅耕灭茬
是作物收获后犁地前所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浅耕灭茬 的主要作用是保蓄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犁地效率和质量,消 灭杂草等。
(三) 耙地
犁地和耙地是紧密结合的耕作措施。一般在犁地后用圆盘 总钉齿耙纵横破耙数次,可使表土层细碎、疏松,平整地面,混 拌土I巴和消灭杂草等,为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创造适宜的土 壤饼。
干旱地区犁后及时面有利于保持土娜分,但在低湿 地区,为促进土壤水分蒸发,则应延迟耙地的时间。
(四) 中耕
中耕是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旱地中耕 能使表土疏松,增强通气透水的能力。
在干旱条件下中耕,可 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孔隙,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有利于保水。 中 耕常与除草、间苗、追肥、培土及灌溉等作业结合进行。
(五)镇压
镇压是利用镇压器的重力,作用于旱作田地土壤表层的 耕作措施。
镇压的作用和具体运用的条件是: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能使耕层适当紧密,减少水分因水气扩散或空气 对流作用而致的损失;消除大土块,保证播种深度,出苗整齐; 在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进行播种后镇压,使土壤与种子紧密 接触,有利于吸收水分,促进种子发芽和出苗。
多雪地区或过 于潮湿的土壤则不必镇压。
(六)作畦与作垄
在多雨或地势低洼地区种植旱作物的田地,为了排水除 涝,常在犁地的同时或犁耕后开沟作畦。畦面的宽度和高度, 应根据雨量的多少和土壤排水的难易来确定。
雨量多、土壤 粘重、排水不良,宜作高畦、窄畦;反之,可作低畦、宽畦。
作垄可在犁地后播种或栽植之前,将地面作成高垄。这 样可起到有利于排水,增厚土层,提高土温和增加昼夜温差等 作用。
⑽ 古代南方水田耕作技术是怎样的
我国南方是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以种植
水稻为主。古代南方的水稻种植,主要以育秧移栽的方式进行,土壤耕作要求大田平整、田土糊烂,以便插秧。这和北方旱地耕作有明显不同。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逐步形成了水旱轮作,水耕与旱耕结合的技术体系,水田耕作形成耕耙耖三位于一体;旱作采用“开沦作沟”,整地排水的技术,提高了垄作与平作的耕作技术。
秦汉时期,我国南方还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生产落后,多采用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技术。火耕水耨,简单来说就是烧去杂草,灌水种稻。这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平淮书》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诏令道:“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过了七八百年,《隋书·地理志》记载江南水田耕作方式时,仍然说是“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与渔猎为业”。
从上述记载来看,从汉至隋,言及江南耕作方式的《盐铁论·通有篇》、《汉书·武帝纪》、《汉书·地理志》以及诸多的六朝诗文中,都用“火耕水耨”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南方水田耕作。
至唐初依然有人称江南“吴风浇竟,火耕水耨”。这种耕作方式,80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一以贯之,未有任何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