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
如何在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愈显严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保护环境必须从幼儿抓起,使幼儿从小便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个“环保小卫士”,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如何加强对幼儿的科学环保教育,在此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和几点尝试:
一、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帮助幼儿体会环保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环境中,并赖于环境而生存,可也有许多人却不懂得保护环境,环境污染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中,我们可将幼儿置身于对比鲜明的环境中,让幼儿比较鉴别香与臭、美与丑、整洁与肮脏、净水与污水、乐音与噪音等种种相对存在的现象,如让幼儿观察鱼在净水与污水里分别是怎样生活的,请幼儿参加园内扫除活动,让幼儿对比在清洁和不清洁环境中的感受,询问幼儿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活动,让幼儿听听乐音与噪音,让幼儿谈谈有什么感受,再让幼儿讨论应该怎样做,通过种种环境对比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亲身感知的活动中激情地呼喊:“快救救鱼吧!”主动地说:“要把垃圾丢进垃圾箱里,不乱扔!”“我喜欢听的声音!”“我不喜欢听乱七八糟的声音!”“好烦!”“吵死了!”等等。就这样,在对比中使幼儿体会到净水的好处和污水的害处,感受环境优美令人舒服,肮脏的地方使人难受,感受乐音的幽雅、噪音的嘈杂,从而让幼儿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身体,是为了使我们生活得更愉快,从而使幼儿增强环保意识,体会到环保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
二、 寓环保教育于幼儿园各科教学及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应把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把原有的教材与环境保护教育联系起来,有机地加以结合。例如,在认识水、空气、电、声音、动物、纸、树、花时,我们可结合进行减少污染、噪声,节约水、电、纸,保护珍稀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方面的教育。再如绘画时,应注意启发幼儿给自己所画的人物、动物添加一些山水、树木、花草、太阳、云彩等,给图画里的主体对象设置一个优美的适合其生长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境保护教育。又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幼儿认识空气,应改变原本只停留在“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周围到处都有,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这一层次上,而应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空气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并带领幼儿到大街、建筑工地、工厂、公园走走,让幼儿体验呼吸后的不同的感受。比如,当我们带领幼儿来到我市远近闻名的江滨公园,看河水碧波荡漾,聆听鸟儿欢唱,呼吸青草绿树带来的清新空气,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游戏、玩耍,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大家的心情都感到十分舒畅,从而让幼儿知道人类生存需要的是洁净的空气,号召幼儿向家长及周围的人作宣传,请他们千方百计减少空气污染,大量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净化空气。此外,在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文艺演出及实验活动中也适时渗透对幼儿的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也要寓于各种游戏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知识,在玩乐中受教育。如在角色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纸筒、饮料罐开展“咖啡屋”、“小卖部”、“娃娃家”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教育,并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以培养幼儿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需要大量的材料,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等废物,制作游戏材料,让幼儿懂得“废物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童话故事《猪八戒吃西瓜》及《瓜瓜吃瓜》这两则故事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幼儿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只图个人方便而不顾公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可以说,这样的故事给幼儿很大的启迪,促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
三、 建设好幼儿园环境,并使其在科学环保教育中发挥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一定要与创设幼儿园优美的环境、优良的园风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美丽整洁的物质环境,充分利用优美的环境教育幼儿爱护环境,创设具有环保特色的幼儿园。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空间多种植物和花草树木以增加幼儿园的“花园”气息。要设置醒目可爱的环保标志。要在每个班建立自然角,让幼儿积极参与创设环境活动。这样尽可能让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相作用去求得发展。在班级的自然角上,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让幼儿亲自参与管理,从中体验植物、动物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这对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小朋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之情也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四、围绕科学环保教育,开展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都是传统的环境教育日。我们设计“造绿、爱绿、护绿”人人争做“绿色小天使”的活动,带领幼儿每人种植一棵小树苗;还设计“做一个小小鸟专家”的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开展“地球日”活动,通过游戏、制作、参观、谈话、实验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使幼儿懂得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保护地球应从一点一点的小事做起。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组织幼儿参观自来水厂,了解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里的,组织幼儿知道这些污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同时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世界环境日”那天,可开展大型的娱乐活动,让孩子们在歌声与笑声中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2008年7月6日,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我们的家乡南靖是“福建土楼”的主要遗产地。于是,我们开展了“家乡的土楼”主题系列活动,其中面对如何保护土楼的问题,我们又设计生成了“土楼卫生靠大家”、“土楼和森林”、“小心防火”、“我是土楼卫生、消防宣传员”等环保活动,导之以行,促进幼儿环保行为的养成。
五、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做个“环保小卫士”
我们不仅要把环境保护教育纳入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在幼儿园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而且还要让幼儿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使幼儿从小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做个“环保小卫士”。幼儿年纪虽小,但他们有正义感,老师应善于抓住各种机会教育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用完水及时关好水龙头,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要与平时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教育幼儿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当好环保小卫士,长大当好保护社会大环境的好公民。
当然,要有效实施幼儿园环保教育,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组织家长积极参与,让环保教育得到延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句话指出了家长这一不可忽视的资源的力量,幼儿的发展、感受,可以与亲人分享,得到亲人的鼓励、赞美、帮助,从而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增强幼教工作者自身的环保素质,不断努力,完善自己。教师应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才能影响并带动小朋友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才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变得更美好。
总之,今天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情感和环境行为将决定下世纪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因此,加强幼儿的环境教育、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热爱地球、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地球人”、“中国人”,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与崇高责任。
;
Ⅱ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初中地理教学情境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关地理法制方面的知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己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期以往,使教育教学的发展不停的后退。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在对学生情境学习指导和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入,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学徒制的模仿中,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的表象,而没有认知到知识的本质。所以要普及学生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情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同时地理方面的法制知识过于枯燥无味,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捷径。
(l)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特定的地理知识点。地理情境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应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地理思维的发展特点。地理情境创设应与学生的地理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情境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趣味性和发展性。即所创情境的内容、结构与表述要科学。情境材料或活动应富有探究性,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在内容与问题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利于学生积极、广泛地思考。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地理情境的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且在解释地理情境的相关知识上花时过多。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一直呈恶化趋势。由于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植被破坏、资源匮乏、人口问题、地区经济差异等都与地理学科有很大关系,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保护世界自然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宣言》、《南极条约》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也有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要原则
1.主动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环境责任感,主动维护环境法律的尊严、养成环保习惯,不能嘴上一套,行动上是另一套。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必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在课中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要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教育。因为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都含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我国人口状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出现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途径
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没有固定时间,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在课堂中努力寻找环境保护知识的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作为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应熟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要在学法、知法上作学生的表率,更要在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其应有的守法、用法、护法自觉性。同时,教师要钻研教材,努力寻求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结合点,结合课堂活动本身进行教育,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经常阅读报刊杂志,收看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节目以便增加对法制教育的了解,并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地进行渗透。
2、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地理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适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地理”一课中,阅读材料“泥沙掩盖了古文明”叙述了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成就和没落的原因,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寻找古巴比伦文明没落的原因,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家乡、国家有没有此类环境恶化现象(长江挟沙量逐年增大、黄河成为地上河……),进一步思考危害和解决办法: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收获的是短期效益,造成的是长期甚至永远无法弥补的危害、国家应当立法制止人们的短视行为、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3.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结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明显地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地理学科的渗透教学中,从地理课的特点出发,自觉地进行延伸,使学生既较好地学到地理知识,又能了解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既要联系国家建设的实际和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环保事件;又要联系世界各国(或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这样进行联系之后,就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现实性,有利于生动地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在学到高一大气环境保护时,就要采用导向式方法渗透《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和《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等国际公约,让学生各抒己见,从理论事实中受到教育。
总之,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制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及提高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既是环境法律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环境法律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地理的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学法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更具有教育意义。
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Ⅲ 如何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而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则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下面是我关于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当紧扣教材,将环保教育渗入课堂教学中在现行的新课标初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地理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相匹配的教育题材,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前言部分,就有两个很好的环保教育题材。第一个是教材中列举的《巴比伦王国的覆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巴比伦王国——这座历史上的花园城市消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其实,中国就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如楼兰古国的消亡、黄土高原为何水土流水现象严重、土地沙漠化扩大的原因等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写成专题小论文,这样不仅能扩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能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在谈到“可持续发展”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能够明白:在资源的利用上,我们不能做一个自私的人,应当学会合理地、节约地利用资源。又如,在学习“我国人口”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列举各种事实和数据来探讨“我国是否真的地大物博”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加速了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浪费的程度。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二、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借助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班主任应当抓住这个有利的条件,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比如说,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可以进行相关主题辩论会,可以学习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可以谈谈自己是否有哪些不注意保护环境的行为。班主任应当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学生在小事中学会环保。例如,有一天,值日生在打扫教室时,捡到一支没有水的中性笔,而且没人认领。由于我平时观察到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买了一大把的笔放在那里用,而从来不见他们换笔芯,这种现象在其它班级也是普遍存在。当时我感触万分,便拿着笔对全班同学说:“虽然我不知道这支笔是某位同学不小心掉在地上的,还是用完了扔掉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水用完了可以换笔芯,而不是换笔。因为这样做不仅浪费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而且也浪费了资源,产生了不必要的垃圾。”可以说,来这个学校读书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因而浪费的现象也就比较严重,这就需要我们做班主任的,要善于观察,及时捕捉身边的例子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后来,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笔筒,专门用来存放没人认领的学习用具,其目的有:一是想让学生们学会保管自己的物品,二是让学生们不要随意浪费资源,三是让这些物品体现它们的价值——为老师们提供方便,做到废物利用。又如在宿舍里,我们可以关注他们是否有浪费水、浪费电的现象,可以关注他们是否有电扇与空调同时使用的现象,……;在饭堂里,我们可以关注他们是否有使用一次性碗筷的习惯,可以关注他们是否有洗完碗后不关水龙头的现象,……;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水杯喝水,要求他们尽量不去购买瓶装矿泉水、纯净水。还记得在军训的第一天,由于学校统一发放矿泉水,所以许多孩子喝完水后因瓶子一样而不知道哪瓶水是自己的,便把它白白扔掉,有的几乎还是整瓶。当时的情景让我心痛,晚修时,我把这件事讲给学生们听,告诉他们要学会做记号,并且提出要求,如果谁再浪费一滴水,就罚他买来一箱水。当然,这也只不过是想吓唬一下他们,没想到,在后来的几天里,每个孩子都是把水喝完了才把瓶子扔掉。总之,作为班主任,我常常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我自己首先会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我自己坚决不会去做。三、作为家长,我们应当以身作则,时刻注重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直接来源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和教育。可是,中国的许多家长往往在自身的言行方面做得很差,无法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那么,是不是让我们先来看看人家外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英国人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该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日本人注重食育,而环保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他们告诉孩子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生物应该保护它,什么动物不应该随便吃它,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在德国三岁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周老师教他们三件事,大家想想是什么知识呢?可能想不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让孩子知道红灯的时候不能走。第二件事情是告诉孩子们垃圾桶是做什么用的,是用来扔废物的。三岁小孩从小就知道垃圾要往垃圾桶里扔。第三是自救,老师教他们路边的消防拴是做什么用的,家里都有汽车,如果起火,要打开消防拴灭火。记得去年十一黄金周第二天,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此番“老外”捡垃圾的举动自然引起热议,有人直呼难堪。然而此事却提醒了我们,树立环保意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也许以我们个人的能力无法阻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例如洗衣机不用含磷的洗衣粉;将洗菜用过的水存储起来,可以用来拖地,可以再利用;……。这些都是我们用来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例子。东莞的家长就有两个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好做法。第一个是尽管他们都很有钱,但是他们每次在外面吃完饭后,都会将剩菜打包带走,无形中教育了孩子要学会节约。第二个是,平常他们给孩子送饭时,决不是用一次性餐具,这也是环保的一种体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的我们有很多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地方,如教孩子如何节约用水、教孩子如何节约用电、教孩子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教孩子不乱扔垃圾,并将垃圾分类存放,教育孩子不随意践踏草坪等等,更重要的是我们作家长的一定要以身作则。环保意识,是动物,包括高等动物——人类的基本潜意识。环境保护谁都知道重要,谁也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可是,环保也不单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全社会、全人类的事。让我们记住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先生在他所写的《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几近绝望地说的这句话:“环境危机可说是像天要下雨一样实实在在。我忍受不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将把一个破烂的地球和一个令人沮丧的未来留给我们的孩子!”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现在起,从今天起,从我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让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不再捡垃圾,让我们的环境美好,不再出现垃圾随地飞的场面。
Ⅳ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面临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资源极为匮乏,环境严重污染以及生态濒遭破坏等社会危机的困惑,仿徨与痛苦中,通过对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深刻的历史反思而提出的,并逐渐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所以,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也日益严重,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的开发随处可见,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质量已经严重下降,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所以治理环境,消除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虽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关键原因是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只注意经济利益,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进行环境评估,出现了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所以必须加强人们的环保教育,尽早、尽快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阶段,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地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去进行。
一、确定环保教育的教学目标
1、启蒙、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适时、适量地宣扬和渗入环保观点,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获取与环保相关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启蒙和灌输环保、资源、人口、环境质量等意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方面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2、提高参与环保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保护环境,可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环保的热点问题,如:三江源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危害、厄尔尼诺现象、臭氧空洞、温室效应、赤潮及水体富营养化、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外来物种引入对本地物种的影响等资料,通过分析资料帮助学生获得环保意识及提高分析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和评价环境、环境问题、进行环境调查,尝试提出改善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初步方案。
二、建立较完善的环保教育知识体系
环保教育在教材中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有关的知识点散见于不同年级的地理教材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就必须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体系,对各个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是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的环保教育的知识体系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
7、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8、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完成环保教育的渠道
1、教师授课
课堂教学是环保教育的主要方式,地理教师应根据地理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渗入环保教育,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实材料进行授课,既提高了地理课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2、学生活动
教师根据课本可以设计或补充一些活动让学生完成,使环保教育更加直观、形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苔藓能作为指示植物的特点,带领学生对本地区的苔藓植物分布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了解本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在学生中调查电池的使用情况,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等。
3、社会实践和调查
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中,可与环保部门联系,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例如:2008年,本校的地理兴趣小组在区环保局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区水泥厂、造纸厂进行调查,了解两间厂对工业废水的处理情况;2009年又对区城市建设绿化面积进行了调查,考察了本地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环保教育。
四、加强法律意识
目前,国家就环境方面已建立了多部法律,如:《矿产资源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有关法律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情操。在宣传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空洞,加强宣传力度,教师可在课余时间多收集正反两方面素材,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
五、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地理学是一门自然与实验科学,学生对实验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兴趣颇浓,踊跃报名参加兴趣小组。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在组内进行宣传教育,并通过小组以点带面,向外辐射,达到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
1、举办专栏,宣传环保知识 ;
通过收集报纸、杂志广泛收集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整理成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墙报、手抄报、班际竞赛等。
2、举办兴趣小组的成果展:
将地理兴趣小组的活动成果,例如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制作的地理标本、获奖情况等成果在校举办活动成果展,既扩大地理小组的影响又可进行环保宣传。
3、利用一些重大环境和地理节日,进行专题环保学习、宣传和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活动能力。
地球日、环境日、无烟日、植树节等,都是世界国际组织和我国政府为维护人类良好生存环境而发出的呐喊。在这样的日子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唤起学生与世人的全球环境忧患意识、环境责任意识、行动意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提供了舞台和机会,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效果。
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关的朋友。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活动场所,也给人类社会、住行,发展工业、农业、交通、文化等各项事业提供了大地、阳光、空气、水、森林、矿产等种种能源和资源,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所以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现在和未来人类所享用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地理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这些观点根深蒂固,才能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为祖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
Ⅳ 在自然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初中论文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 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 一。 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 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 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 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 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 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 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 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 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 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 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 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 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着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 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 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 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 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 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 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 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 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 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 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 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 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 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 、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 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 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 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 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 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 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 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 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 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 ,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 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 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 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 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 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兴趣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 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 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 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 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
Ⅵ 如何在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方法:
一、地理学科教学是实现环境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学各科中,涉及环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其次,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第三,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第四,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前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多个角度展开。多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依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局限与课本知识中。笔者根据近几年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初步总结了把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环境知识,时刻结合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新课程采用把地理要素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的两种方式,其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是内容,尤其在八年级上册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在了地理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势地形、水土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板快,都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我一方面利用书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如对教材中的一些环境教育的漫画,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看图即兴谈感想等方式,加深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当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以及自己所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就对书本上提出达到问题写一些小论文,学生的这些作品也就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记载下来。如结合八年级上册73页的《小鸟的悲哀》等一组漫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的感想后的基础上,让班级没一个组合作选题写出一篇相关的小论文,并进行评比。由于贴近生活,又加入了评比竞争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环境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三、加强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体现教学结论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迅速的,详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多元化的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来学习和探索。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因时因地而异,解决环境问题的重点和方法有因时因地而异。由此可见,环境教育结论应是开放性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意见,教师再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辨证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对水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就带领学生着重对无锡市区河道内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质的日益恶化;二是河道周围有些工矿企业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围的各种餐饮业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内各种机动船只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时,组织学生参观芦村污水处理厂,了解本市排污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的状况和具体过程。然后就这几种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处理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环保观念得到了增强。
四、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活动性,提高学生的环境能力。
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该冲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活动的思路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活动有机地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中学生总是“坐着听”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社会调查资料;就某个问题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辩论;对某些环境问题的产生进行模拟实验等等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相对而言,环境科学比地理科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时,应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对家乡水资源环境调查中,第一次进行实地调查时就先让学生对太湖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观察和各自的兴趣,让他们就一个很小的侧面来具体调查家乡水资源的情况。如有的同学专门研究市区河道内水质情况,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污水防治的问题,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游客对水环境的看法的问题等等。同时,还特意组织部分学生到野外山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山区野外考察,对水源头的水质状况的进行探究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然后根据调查汇总成为一篇调查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这也正是在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
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开展了一次比较大的环境教育的活动后,每一个同学要把自己的体会或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写下来,再配以大家在活动中的照片,在学校以专题墙报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还走出校门,到社区中以标语和专栏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环保宣传。学生们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强化了环保理念。为了让大家的环保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中开展征集《每日环保一件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条必须做到的环保措施,由学生相互监督,比如有些同学提出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节约用水等等,这样,也就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环保行动。
总之,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极其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应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教学每一个细节。同时,环境教育还应该落实到课外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行为,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Ⅶ 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环境教育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课本教材从地球宇宙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人文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把最近几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关环境状态数据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这些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什么联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使命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政府针对以上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及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让学生知道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又如全球变暖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温室效应相关资料,思考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了解温室效应对我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进行分组讨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采矿藏和地下水、任意排放有害物质等行为,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自己身边还有哪行行为是能够引起温室效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产生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温室效应的想法,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比较抽象或难以想象,如果地理教师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也不容易让学生真正理解,更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了。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形象、直观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浓厚,思维高度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探究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在讲“复杂的气候”时,可播播放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南方冰雪、2010年的西南大旱等录像,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观看结束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及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环境中的一员,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环境?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何一次性餐盒,在平时学习中注意节约用纸,对废纸进行积极回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植树造林,每年的植树节,都亲自栽几棵小树,节约用水,并监督和呼吁身边的和自己一起做等等。这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三、直观地突出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问题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方式,使地理问题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如果单纯从水的储量、覆盖面积和水循环来看,学生很容易产生“水是取之不仅,用之不竭的”的错误想法,但如果教师将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水体按其所占的比例进行分配,体现在扇形统计图中,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中很小一部分,如果人类继续污染水、浪费水,最终会导致全球水危机,甚至造成地球水枯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平衡的,让学生计算自己所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缺水的人为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如洗手时水龙头尽量开小一点,涂肥皂时要先将水龙头关上,洗完后要将水龙头关紧,将洗手用的水冲厕所等。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进一步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环保意识。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或参加具体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行为的自觉性。结语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Ⅷ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地理学科刻不容缓的任务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全球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突出。在今后的几十年内,生态环境问题将严重威胁未来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将会不断损害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将会削弱我国工业化的成果。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环保教育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加以强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地理教学应当自觉肩负起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任务,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2 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方法途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的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初一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尝试的一些方法进行介绍。
2.1 立足课堂,挖掘教材环保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环保教育
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地理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有关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利用多媒体、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形式,开展形象生动的环境教育。
举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第三个标题: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可以让学生们就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a. 西安的大气环境质量如何?
b. 污染的大气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c.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d. 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加上多媒体展示的被人类活动污染的景观图片,学生很容易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影响因素,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进行环保宣传
这学期我带初一年级的地理课。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材内容涉及环保知识的地方并不多。仅仅利用教材内容传授环保知识并不够。环保教育是平常的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预备铃后的几分钟进行环保教育。我在初一1班布置了写环保演讲稿的作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没能完成作业。说明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没有深刻的认识理解。我让学生们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做环保演讲,这样不光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
2.3 举办环保讲座,让学生较系统的掌握环保知识,进而提高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请专家或相关教师举行环保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较系统和较全面的掌握环保知识,对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等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让学生产生一种环境危机感,从内心深处自觉保护环境。
2.4 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并且还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仅靠课堂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环保意识。
我在2班布置了“废物利用”DIY 制作的作业,参与的学生们制作得很认真,有的用废旧纸板制作了中国地图的拼图,有的用废旧饮料瓶制作了笔筒,有的制作了小收纳盒等。部分学生还写了制作感言。我在课堂上展示了部分作品,并且告诉他们废物在某些方面仍有价值。
我在3班布置了“节约用水——做家庭小主人”的任务,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节约用水,并在家里监督爸爸妈妈是否有浪费水的行为。还要求学生们在家中坚持用淘米水浇花。如果能在课堂上给他们放一些缺水地区的视频资料,效果应该会更好。
我在4班布置了制作环保手抄报的任务。我把部分手抄报在本班后面的黑板上进行了展示。没参与的同学看到展出的环保手抄报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2.5 参加有关环保的公益活动
利用节假日,可以让学生们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街道小卫士”活动。让几个学生负责某条街道的卫生,主要是监督路人不要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己自然不会那样做。还有,当善意的提醒路人时,路人也会不好意思,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可以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
2.6 教师的榜样力量,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影响学生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要时时做好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看到纸屑丢在地上,带头去捡;提倡节约水电,自己做到人离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即使学生看到默不作声,也会在心里留下印象。
3 初中学生环保意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期接近尾声,我对本校初一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环保问卷调查。调查的100个学生当中有91%的学生表示对环保问题有兴趣,其中3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100个学生当中有47个学生表示学校课堂是其环保知识的主要来源。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将环境教育编入初级中学课程计划。85%的学生能认识到我国环境总体仍在恶化。77%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关系密切。70%的学生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较大。52%的学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活动参与式,27%的学生乐意选择课堂讲座。73%的学生表示会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71%的学生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不爱护环境的人。
调查数据表明:第一,学生对环保教育感兴趣,并且觉得有必要进行环保教育。第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让他们从感兴趣变成行动还需要较多努力。第三,笔者对初中学生进行的环保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面对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该肩负起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责任。地理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Ⅸ 如何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中学地理学的教学过程
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2.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学生的环境意识,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也依靠实践,想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可以课堂,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资料,以便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环保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也应该从家庭方面进行教育,比如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让环境教育走进家庭,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和环境的破坏程度,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品,观测气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直面了解环境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