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地形差异
中国地形差异: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与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从我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就是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我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海底的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大陆架。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
Ⅱ 中国在自然资源和人文上存在那些地理差异
1、南北气候差异
中国的西北部深居内陆,东南方地区临海,所以南方地区的气候想对北方湿润,南方有热带亚热带气候,北方主要是温带气候,南方降水多。
2、南北房屋建筑差异
南方的建筑大多是瓦”屋,屋顶倾斜,依山傍水而建,因为南方降水多,这样的屋顶,可以防止积水。北方则不同,北方多平顶方,降水又少,平顶房也利于储水。屋顶也可以晒粮食,很方便。
3、南北服饰差异
南方地区多水乡,南方人要比北方人长得较娇小,衣服做得比较偏小号或是短装较多。加上天气差别,南方夏季较长,样式要比北方略多、丰富。冬季的衣服北方就以羽绒服为主,而南方穿羽绒服的时间很少都以单薄的外套和毛衣为主。
4、南北饮食差异
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而且南方的菜式比较多样,精致。北方菜式注重食品本来的味道。
Ⅲ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要列表的详细的
你好!
手机屏比较小,不好列表。
地形:北方地区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南方地区地形比较复杂,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都有分布;西北地区以高原和盆地为主;青藏地区以高原为主,高原上有盆地和许多山地;
气候: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度,年降水量在400 至800毫米之间;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还有小面积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度,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一些地方甚至不足50毫米,东西差异比较大,干旱特征明显;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全年气温比较低;
河流:北方地区河流水量比较小,汛期短,冬季结冰;南方地区河流多,水量大,汛期长,冬季不结冰;西北地区河流较少,内流河为主,一些河流冬季断流;青藏地区海拔高,是许多大河的源头,河流水量比较小;
植被:北方地区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西北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青藏地区以高寒植被为主;
农业生产: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种植水稻,油菜等;西北地区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还有绿洲农业;青藏地区以高寒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
Ⅳ 1.列举我国不同地域的地理差异,并简要说明原因
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东北地区气候冷湿,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青藏地区气候寒冷。
我国南方地区纬度比较低,太阳辐射强,夏季炎热。南方地区距离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东北地区纬度高,太阳辐射比较弱,加之冬季风影响强烈,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气温低蒸发微弱,以及夏季风带来水汽,气候比较湿润。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夏季风不能影响,空气干燥降水稀少。
我国青藏地区海拔很高,气候寒冷。
Ⅳ 从气温、降水、气候的方面说出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
南方地区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是指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其中以秦岭淮河为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地表水资源充足,河流数量众多,河网密布,所以农业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加上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流流速较慢,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因此聚落多沿河流而分布,呈现带状形态。同时由于年降水量大,雨季长,所以南方地区的民居以尖顶为主,有利于排水。
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稀少,地表水资源不足,河流数量较少,年径流量较少,所以农业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交通运输以陆地运输为主,因此聚落多沿主要道路分布,呈现团聚状形态。同时由于年降水量较少,雨季短,所以北方地区的民居以平顶为主。自然地理要素,特别是气候要素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南北方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Ⅵ 中国南北方地理差异
南涝北旱。中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人文差异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中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产业发达。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农业发达,同时也是贸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中国东南沿海传入,更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经济上的心态。
工业差异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中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中国南方多稀有金属、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等高端工业原料,但缺少煤炭、石油等基础工业原材料,而南方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选择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交通差异
南船北马。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筑差异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同时,东北地区由于降雪量较大,且积雪春天才能融化,为减轻积雪对屋顶的压力,房屋顶高而尖的现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中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语言差异
南繁北齐。中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昆明虽地处南方,但语言分区为西南官话区,西南官话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中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饮食差异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来描述传统上南北方地区饮食差异。南方人爱吃米饭和米粉,传统北方人(华北、西北)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中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中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传统上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但是凡事有例外,东北地区虽属北方,但水分充足适合优质水稻生长,当地主食更侧重米饭;同时东北人大多是山东河北移民后裔故对面食也不排斥。华北的京津地区由于明清时期由南方漕运的粮食为稻米的缘故,饮食习惯上对米饭接受度大于华北其他地区。一般以米饭为主食的东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将米饭简称为"饭";而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以面食为主的地区一般会把米饭简称为"米","炒饭"即称"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种小吃。
Ⅶ 我国地理差异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我国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我国气温:冬季南温北寒,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土地资源:南方耕地少,北方耕地多,东部耕地多,西部耕地少;林地分布在东南部、东北部、西南部;难以利用土地分布在西北内陆、青藏高原;草地分布在东北、西北、青藏高原东部。
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
太阳能:主要在青藏高原
矿产资源:非有色金属,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人口:东部多,西部少
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
经济,东部经济实力强,西部经济实力弱
Ⅷ 中国的地理差异
1、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基本是我国的西北地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比平地要落后二三十天。
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4、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5、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描绘了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冷锋之快。描绘的是天气特征,说的是下了一夜的雪,树上挂满了雪花,好像千万朵梨花盛开一样。
7、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8、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9、晋.傅云《歌》:“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10、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丘陵地形。
12、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3、“山前桃花,山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Ⅸ 中国的地理差异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又分别有什么差异
中国的地理差异分为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南北差异主要表现气候的冷热差异。东西差异主要表现为气候的干湿差异和晨昏差异。